1934年至1937年,留在长江南北的一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南方八省十几个地区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斗争,闽粤边区革命根据地就是其中之一。国民党趁中央主力红军撤离中央苏区之机,追击防范边区红军,调遣国民党中央军八十师、粤军张瑞贵和李汉魂等部,分头向靖和浦苏区、饶和埔苏区、潮澄饶等闽粤边根据地疯狂进攻。面对国民党的军事高压政策以及错综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央决定在战略要地的后方与侧边——闽粤边区开展游击战争,筹建中共闽粤边区特委,直属中共中央领导。根据中央指示,1934年8月,在平和县邦竂召开第一次闽粤边区党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闽粤边区特别委员会(简称闽粤边特委),大会选举黄会聪为书记。以黄会聪为书记的特委在与中央失去联系、远离中央的情况下,从闽粤边区斗争实际出发,统一领导了闽粤边区根据地三年游击战争,在南方保存着一大片有战略意义的闽粤边游击区域,还打造了一支英勇顽强的红军部队,并在抗日战争初期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一营,开赴苏皖前线抗日。中共闽粤边区特委在艰苦环境中,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成为边区斗争克敌制胜的关键。
一、加强思想建设,保持正确方向
闽粤边党组织是在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下建党,农民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在党内占很大比重,他们反压迫觉悟高、斗志昂扬,但文化水平低,缺少系统理论教育,因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大量存在。针对这种情况,闽粤边特委认为,要巩固与扩大游击区域,争取游击战争的胜利,首要的任务是必须在党内加强布尔什维克教育,用马列主义教育党员,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克服各种“左”和右的错误倾向,不断提高党员政治水平,统一党内思想。
(一)加强思想教育
开办各种训练班是加强党员干部思想建设最直接的途径。特委要求各地党组织要普遍建立政治讨论会,建立系统理论教育的训练班,使之成为“教育干部的枢纽”。特委要求发展党员的工作应与举办流动训练班教育新党员的工作配合进行,尽可能的定期组织支部干事训练班、新同志训练班,给他们以初步的党员常识教育,用党的理论与实践武装他们的头脑,以提高全党同志的政治水平和阶级觉悟。1934年5月闽粤边临委成立时,即着手举办了党、团训练班以及分田训练班,在靖和浦边区尪仔石山举办县、区级党员干部培训班,黄会聪、许其伟、吴香谷等特委领导亲自授课,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培训干部,受训者几十人;还在平和三坪村开办团干部训练班,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准备了骨干力量。各种形式的训练班为闽粤边区革命斗争培养了一批思想坚定、勇于斗争的党、团干部。特委加强思想教育的另一重要途径,就是成立党报编委和印刷处,创办报纸刊物,在群众中发行《工农报》,对内编发《战斗》作为特委机关党报,党报上经常发表特委领导的文章,深入分析当前斗争形势,起到了统一党内思想、凝聚党员力量的重要作用。
(二)批判错误思想
特委成立后,由于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存在,以及受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党内存在严重的“左”的错误倾向,表现在实行怀疑和不相信群众的关门主义,阶级路线上没有区分地打击富农,损害中农利益,以及单纯的军事观点等等。另一方面也表现在主力红军长征后,闽粤边党委内出现消极悲观、缺乏取得胜利的信心和勇气等右倾失败情绪,如认为:“创造了五六年的最老中央苏区都被敌人占领,刚刚创造起来的小小靖和浦苏区更没有希望了。”针对这种严重情况,特委意识到必须在党中开展两条战线的斗争,着重反对悲观主义,反对一切怀疑主义、不相信群众的关门主义,反对认为农村不需要反日反蒋运动的错误思想,号召广泛开展下层统一战线工作。特委采用正面教育、表彰先进为主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鼓舞提升整个党组织的信心与士气。根据党员个人情况,特委注意采取一对一做思想工作的方式,引导大家树立必胜的信念,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持正确思想方向,不断克服党内的悲观思想和不相信群众的关门主义。从思想上建设党,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条重要原则。思想建设在党的建设史上一以贯之并始终摆在首位,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的实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保持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和党的先进性。
党的十八大针对目前党的建设中党员理想信念缺失的现象,提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最根本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历史与实践证明,我们党在任何时候必须牢牢抓住全体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
二、重视组织建设,加强上下沟通
特委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抓好组织建设,巩固和壮大了党的队伍,使得各级党组织都具有较强的领导力量,能够适应革命斗争形势变化的要求,及时调整党的工作部署,针对游击战争形势,缩小或取消庞大的机关,负责同志随游击队行动,把得力干部分配到地方去,恢复党的组织和地方武装,为党的正确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而开拓前进。
(一)巩固和壮大党的组织建设
这是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早在靖和浦县委第五次扩大会议上,特委就精辟指出:“加紧扩大与巩固党的组织,是争取游击战争与土地革命胜利的先决条件。”为此,会议要求全党必须以最大的限度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在斗争中吸收积极的觉悟的工人、雇农、贫农入党。要求每个党支部必须制定自己的发展党的计划,创建新的支部。特委在党组织建设上因地制宜,采取灵活方式开展工作。在靖和浦苏区还开展了革命竞赛,县委下辖的各个区委在规定时间内相互竞赛,订立“革命竞赛条约”,比赛新建立党团支部的数量等内容。通过评比、评先进的方式把组织发展目标量化,这一革命创意成为有计划地发展党员与建立党团支部组织的有效途径。正是因为特委对发展党组织工作的重视,所以闽粤边的党组织得到迅速发展,在革命斗争中发挥很大的作用,至1936年6月,闽粤边建立了150个左右的新支部,新发展的党员上千人以及抗日救国会、义勇军等规模较大的武装队伍和群众组织,大部分的支部能很好地在群众中起领导作用,尤其是在抗捐抗租等斗争中,充分表现出支部同志的顽强与坚决,成为党在农村中领导农民斗争的可靠骨干。
(二)正确处理上下级党组织的关系
闽粤边区特委共领导三个县委,一个漳州城工作委员会。组建之前,三个县委分别隶属厦门中心市委、福建省委和东江特委。从1937年特委书记黄会聪给中央的综合报告中可以看出特委成立时要统一领导这三个县委有一定的难度,比如潮澄饶县委是到特委成立一年之后才与特委正式建立关系;而饶和埔县委,黄会聪指出“已经弄到非常严重的地步”,甚至对于特委的指示阳奉阴违。因此,整合三个县委统一行动,形成合力抗击敌人就成为特委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特委审时度势,及时解散了饶和埔县委并入云和诏县委,过去饶和埔游击区工作归云和诏县委领导下的第五区,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解决了支部存在的严重问题。为了健全支部生活,特委指示各个县委、区委必须训练一批支部巡视员,专门巡视各支部的工作以便加强对支部的指导。另外,特委与县委之间由于无法经常召开会议,主要是通过特委向县委发出指示信、县委向特委汇报工作总结的方式进行上下党部的沟通。党报《战斗》也成为上下联系沟通的重要途径。编委还特别刊发启事,要求下级党部把真实反映下层的实际情况以及特委工作的缺点与经验告诉党报,使党报变成真正的领导机关报。党报希望县委、区委、支部以及全党同志能够经常写文章、作通讯、收集材料来供给党报,同党报建立经常关系。如果在工作中有什么困难时,也可以写信给党报,党报一定负责答复。
三、深化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
毛泽东曾经鲜明指出:“战争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党的实际斗争中,面对强敌压境的复杂斗争形势,特委认真分析敌我态势,既承认根据地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又敢于面对困难,对敌情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根据形势变化维护群众利益,准确沉着应对。
(一)适应斗争形势,创新群众工作方法
特委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尊重群众意见,适时调整政策,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正错误。1936年,在中共云和诏县委和闽粤边独立营内发生了“肃社党”斗争,给革命造成十分惨重的损失。当时被打成“社会民主党”的卢叨,在生死关头,挺身而出,在关押期间写下了《卢在祥伸冤书》转交给特委书记黄会聪。黄会聪联想起自己在三年前也曾在“肃反”中有过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立即通知卢叨等相关人员到特委进行调查,实事求是的分析了“肃反”扩大化的危害,及时停止这一错误。
同时,特委很看重领导与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斗争,从斗争中武装群众、组织群众,因而深得人心。国民党调遣重兵进攻“围剿”包括靖和浦在内的闽粤边苏区,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欲置红军于死地。闽粤边党组织并不简单地加以阻拦,而是巧妙地让干部跟着群众下山,到平原敌占区开展艰苦细致的工作。当时的特委巡视员朱曼平为开展平和五寨、南胜的工作,白天睡在山上,晚上到山路边等候群众,利用群众到山里巡田放水的机会,逐渐和群众联系起来,直至跟着群众进入移民村开展工作。在朱曼平等人的努力下,国民党在移民村组织的“守望队”也成了党组织掌握的武装。守望队员白天是农民,到了晚上,一部分人坐更守望,另一部分人出去打土豪、贴标语。后来守望队被组织起来成为“抗日义勇军”。这种从实际出发的正确政策,既保护了党员群众的利益,又密切了党同群众关系,使敌人“抽水抓鱼”阴谋破产。这是特委根据形势需要,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典范。
(二)创建苏区合作社,打破敌人经济封锁
边区特委面对物质供应匮乏,军民生活极端困难的情况,把如何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提上党委的议事日程。经过调研,决定采用集资办法在苏区创办苏区合作社。合作社在党的领导下,资金来源除党委或红军游击队投资帮助,以及从战斗中缴获的物质中拨出一部分供应合作社做商品外,还有多种集资形式。合作社干部(包括经理、售货员)均由乡苏维埃政府的干部兼任,而且都是义务的。苏区合作社在特委的领导下,有力支援了红军游击队和根据地群众,打破了敌人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
(三)组建“芗潮剧社”,深入发动白区群众
特委在白区工作方面,则根据斗争实际,尽量利用合法、公开的形式与秘密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展革命斗争,其中“芗潮剧社”就是一个典范。该剧社是经国民党县政府立案批准的。它以话剧为武器,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在漳州、厦门、平和、南靖等地,轰轰烈烈宣传党的主张,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为唤醒民众团结抗日做出贡献,曾赢得张鼎丞和邓子恢的高度赞扬。芗潮剧社还在国民党157师进行演出,潜移默化向国民党军队宣传国共合作抗日的思想,为实现统一战线,唤醒全体人民起来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我们党的整个作风建设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群众视为党的“生命之本”和“力量之源”,始终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以密切联系群众为核心的作风建设的传统和优势,获得了不竭的动力和制胜的法宝。目前,我们党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因此,根据十八大部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切实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
四、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军事斗争保障
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闽粤边区积极向外开展游击战争,不仅恢复了过去失去的游击根据地,还开辟出了许多新的游击根据地,所以在各方面都迫切的需要把一批一批的干部分配到各个战线上。同时,在残酷的斗争过程中许多干部英勇牺牲,如果没有大批的准备和培养干部来适应各个战线上的需要,是不能完成斗争任务的,因此经常做好选拔、培养、分配干部就成为特委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在实际工作中选拔干部
特委提出要大批提拔新的干部,要从领导农民抗捐、抗租的斗争中,从发动工人运动中,从反日反蒋的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群众领袖去选拔干部。这实际上也是中央苏区“创造干部”的宝贵经验,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干部素质,大胆提拔政治过硬、有工作能力的人特别是农民领袖做领导工作。例如,靖和浦区苏主席何清标就是土生土长的闽南农民,参加革命后9次被捕,遭受无数次严刑拷打,从不暴露组织,出了牢门又干革命,真可谓“九死一生终不悔”。他的妻子和儿子受其影响也参加革命,儿子何锦和在敌人的拷打逼供下,从容就义,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何清标的一家正是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选拔干部的光辉典范。
(二)健全干部培养和使用方式
从革命实践中选拔了大批的干部之后,如何培养这些干部就成为特委的重要任务,要使每个干部都成为群众的组织者、党与工农的领导者,就要耐心地帮助和有系统地教育新的干部。对于新提拔的干部,如果没有耐心周到的去教育他们,不详细告诉他们工作方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那么,新干部在遭遇到困难与碰到钉子以后就会消极起来,而党部的负责同志这时又责骂他们“消极怠工”,“恐慌动摇”,甚至认为他们是“反革命的嫌疑”,认为他们靠不住,更加疏远他们,新干部肯定培养不成。针对这一情况,特委提出要吸取教训,充分发挥新干部的积极性,增长他们的经验与能力,首先是在日常工作中,切实耐心地去指导他们的工作,与他们共同讨论与解决一切问题,在集体领导工作中发挥他们的能力。其次在分工的时候,要估计到新干部对情况还不熟悉,经验还比较少,尽量安排他们比较不繁重的部分,并且对每个工作都要向他们作详细的解释,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党内负责同志、老同志不应包办一切,放弃对新干部的不信任,以同志的态度去教育帮助他们。
围绕着日益发展的革命斗争形势,边区各项工作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各条战线上都需要使用干部,同时每个战线上的干部又有不同的任务,都需要特委适当分配干部。如果干部分配不妥当,对于工作就有妨碍,对于干部培养也是不利的。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领导机关必须熟悉它的每一位干部,分配给每个人以适当的工作。
(三)注重培养边区妇女干部
边区党组织还特别重视妇女干部的培养和使用,要求各级党组织了解新涌现出来的妇女干部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各种情况,根据各个战线的需要,适当地调动与分配她们的工作。例如,陈树莲出生在龙海南乡新塘村的贫苦农民家庭,参加革命时年仅17岁,敢说敢干又耐心细致。1935年,陈树莲被派到国统区配合朱曼平开展工作,开辟了一条通道,使我们在南胜等地筹集到的粮食和军需物品能够顺利运回特委后方机关,有力支持边区的革命斗争。又如,吴珠清从1935年底就一直活跃在平和南胜区工作,带领和发动群众抗捐抗税,对保甲长坚持教育、分化和瓦解,争取有良心的保甲长“白皮红心”,搞两面政权。她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逐渐成长为一个共青团员、共产党员,并先后担任区委委员、区委书记、平和县委委员、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妇女部长等重要职务,这在闽南地方女干部中是绝无仅有的。
我们党已经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更是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高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战争年代特委的干部队伍建设对当代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比如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加大培养优秀年轻干部,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等都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干部政策。
综上所述,中共闽粤边区特委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领导各级党组织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充分发挥党的战斗堡垒优势,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对于当前做好党建工作,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大历史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多次指示要加强学习,加强党的建设,我们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时,一定要紧紧抓住加强党的建设要求,使复兴中华的“两个百年”伟大目标更好更快实现。
注释:
闽粤边区三年游击战争史料汇编[M],中共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1985年,第229、155、14页。
参考文献:
[1]闽粤边区三年游击战争史料汇编(一)、(二)[M],中共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1985年。
[2]卢叨诗文集[M],中共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年9月。
[3]闽粤赣边区革命故事丛书——血沃杜鹃红,第四、五、六辑[M],1999年,作家出版社。
[4] 詹世忠:朱曼平妙用“三大法宝”书写闽粤边区斗争篇章[J].福建党史月刊,2013(7)。
作者简介:陈方,原中共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陈贤滨,中共漳州市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