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底,正当中央主力红军处于艰难的长征之时,战斗于闽西南地区的党和红军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开展了猛烈的游击战争,竭力牵制敌军,以配合中央红军顺利北上转移。1935年仲夏,为实现闽西南区域游击战争新的战略部署,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命令闽西红九团挥师突入闽粤边界,相机与战斗在这里的闽粤边红三团取得联系,共同打通闽西南,开拓闽西南游击战争的新局面。5月,红九团奉命开始了闽西南红军的一次长征,转战千里,经过永定、南靖、平和、大埔、饶平、诏安、云霄、漳浦等8个县,克服重重困难,于8月间在平和的三坪与红三团胜利会师,完成了闽西南区域游击战争一次重要的战略部署,实现了打通闽西南、联系闽粤边的战略意图,从而对这一地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起了重大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红九团这次长征闽南,与红三团会师的战略意图作粗浅的探析。
一、红九团长征闽南,与红三团会师,旨在进一步实现闽西南游击战争的战略转变,以粉碎国民党军第十师妄想3个月内肃清闽西共产党和红军游击队的第一期“清剿”的企图,开拓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初步局面
1934年10月,由于当时“左”倾错误路线的领导,中央苏区反对国民党蒋介石第五次“围剿”的斗争遭到失利,主力红军被迫退出赣南闽西,实行战略的大转移。为此,原来深入到敌占区去,开展游击战争以配合中央红军反对敌人“围剿”的闽西红军第八团和第九团以及地方党组织,只好相应地作战略转变。先是尽力牵制敌军以减轻敌军对主力红军的压力,随后在中央红军远离闽西苏区的长征后,便转入完全独立自主地坚持革命战争,即用游击战争的方式来打开强敌压境的艰难局面。
1935年3月,为了迅速扭转被动的局面,闽西党和红军成立了以张鼎丞为首的闽西军政委员会,来统一领导闽西军民开展反“清剿”的游击战争。他们命令红九团以永和埔边界为中心,积极向南发展,相机与饶和埔苏区游击队打通联系,红八团以龙岩为中心,巩固和发展岩永靖、岩南漳苏区,相机向南运动,与闽粤边区的红三团取得联系。①
正当红八团与红九团做进一步战略部署的时候,1935年4月,陈潭秋、邓子恢、谭震林等率红军二十四师一个营,从长汀四都山突破敌人重围,挺进永定大埠乡,与张鼎丞部汇合。汇合后,陈潭秋以苏区中央局代表的身份,主持召开一次重大会议,传达中央关于游击区实行战略转变的决定,要求闽西南党和红军根据当前斗争形势,完全从配合中央红军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斗争转变为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为此,会议决定,在闽西军政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肩负起统一领导原来属中央苏区的闽西区域和闽南的平和与南靖的部分地区的革命斗争的重任。
为实现闽西南游击战争战略的转变,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划分各红军游击队的军事活动范围,以战区为单位开展恢复和发展游击根据地的工作。战区划分如下:第一战区战斗于(龙)岩连(城)宁(化)一带;第三战区活动于岩南(靖)漳(平)边区;第四战区坚守于(上)杭永(定)老区。而第二作战分区乃由红九团一、三营和永东游击队组成,它的任务是出击永定、南靖、平和、大埔、饶平、诏安,直至红三团活动的云霄、漳浦,最后打通靖和浦与红三团取得联系。从闽西南红军游击队的军事活动范围的划分看,可以窥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战略意图,即在战略上,不仅包括对闽西南地区革命斗争的统一部署,还力图打通与整个闽南亦即闽粤边的联系,最后使闽西、闽南一盘棋,形成一块统一的广大的游击区域。
在闽西南红军游击队开始实行战略转变的同时,国民党军第十师加紧了对闽西的第一期“清剿”。1935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在龙岩设立“清剿区总指挥部”,其师长李默庵狂嚣“限三个月内肃清闽西共匪”。敌人凭借优势兵力,对红军穷追猛打,与我拼消耗。在这种情况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采取分兵战术,避免与强敌打消耗战,而运用克敌制胜的游击战术,避实就虚,避强击弱,变被动为主动;并组织红军小分队牵制敌人,使大部队有计划地转移隐蔽起来。为了粉碎敌人凶狠的“清剿”,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除分兵组织群众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外,特指示红九团挥师突入闽粤边,迅速与红三团取得联系,进一步实现战略转变,开拓闽西南游击战争的新局面,这就是红九团下闽南的一个重要战略意图。
1935年5月间,红九团挥兵南下,几度活动于饶和埔边区。由于强敌的阻挠和人地两疏的缘故,红九团辗转一个多月,未能进入闽粤边特委所在地——靖和浦苏区。8月,在饶和埔游击队的帮助下,红九团再次出击,冲破重阻,巧妙地突入云霄、漳浦,进入红三团根据地,在平和三坪祖师庙与红三团胜利会师。
红九团下闽南,转战千里,历尽艰险,终于完成了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赋予它打通闽西与闽南的关系,联系闽粤边党和红军的任务,实现了闽西南游击战争战略转变的一次部署。在这一历程中,红九团不仅成功地粉碎了敌人“限三个月内肃清共匪”的妄想,而且开辟了永定、平和、大埔、饶平等大片游击区域,联络了闽南的云霄、漳浦等地党组织,直至与闽粤边特委和红三团会师,开拓了游击战争的初步局面。
二、红九团下闽南,与红三团会师,此举在于壮大红军声威,提高红军士气,增强人民群众抗敌必胜的信心,以推动闽西南和闽粤边两个区域的游击战争
中央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军队迅速占领了大片苏区,对苏区人民进行野蛮的掠夺和杀戮,使大部苏区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特别是1935年春后,国民党军队调集大量兵力分头向我老苏区发起疯狂的进攻,妄图一举“肃清”红军游击队。在军事上敌人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并用的战术,直接在苏区周围设立据点,强迫群众围篱打栅,筑炮楼修工事;在经济上组织严密的经济封锁,乃至施行惨无人道的烧杀政策。红军游击队在强敌进攻之下,采取避开敌锐,迂回到封锁线外作战,在这种情况下,苏区边沿的群众感到异常恐慌。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农民因受地主的欺骗,认为红军游击队已被消灭,党和红军游击队不复存在,致使我军的行动常常被误为“土匪下山侵扰”而遭到很大的阻挠。如红九团下闽南的途中,“行至小段(秀篆),遭遇到抵抗,因为当地农民不知道来的是什么军队,广东地方农民受到地主的欺骗,所以都出来抵抗我们。”②
红九团在这千里行程中,不仅沿路打破敌人的重重封锁,而且深刻地教育和影响了群众,使广大民众耳闻目睹红军还在,共产党还在,革命的烈火还在边区燃烧!在小段,红九团“捕捉到几个受反动派欺骗而参加抵抗的农民进行宣传教育,说明我们是红军”,③使当地农民醒悟起来,认识到代表人民利益的是共产党和红军游击队,只有红军才能保护他们,于是当即就有农民要求加入红军,从而使党和红军重新在当地群众中树立了威望,扩大了政治影响。在饶和埔游击队活动的大青山下,红九团想从这里的村子了解当地党和游击队的情况,但是“调查了半天,毫无红军的消息,不承认他们这里有红军和游击队。”④这里的老百姓是拥护党和红军的,他们的警惕性很高,但是他们也难以相信在中央苏区遭受重大挫折后,还有这么多红军坚持在根据地里,同样地“估计不到红军从何而来。”⑤直至红九团按照他们的要求,攻下反动民团把守的炮楼,他们才相信红军大部队还在,从而又发动组织起来,投入到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去。
与此同时,闽粤边区特委和红三团也开始实行战略转变,确定了“发动与领导群众的日常斗争,广泛的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⑥的任务,提出“与饶和埔打成一片”⑦的战略,并先后分兵出击,打下平和与云霄边界的田贝、龙头、坪水、古楼、小尖,一直打到盘陀;另一路计划到南靖山城与平和山格游击,以期与闽西红八团遥相呼应。稍后,红三团又集中兵力攻下平和郭坑、松湖、乌人坑等地,开辟了通往闽西的游击区域。正在这时,红九团远徙重山,在三坪祖师庙与红三团胜利会师。这次会师,闽粤边特委格外重视,两团领导人不仅互相交换了信件与意见,而且举行了盛大的联谊会,共祝两团会师的胜利,同叙两团战斗的情谊。三坪会师,实现了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和闽粤边特委关于壮大声威、提高士气、增强信心的愿望,同时它极大地震动了敌人,打击了地方反动势力。它不但说明红军的存在,而且展示了红军顽强的生命力,它也增强了人民群众斗争的信心,重新点燃了革命的烈火,使闽西南和闽粤边两个区域的广大地区,恢复了党的组织和群众组织,使开展广泛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战略方针得到进一步的实现。三坪会师,还大大地推动了闽西南和闽粤边游击区的发展,特别是闽粤边游击区从此由恢复阶段转入到发展阶段。
三、红九团下闽南,与红三团会师,其目的还在于沟通闽西南和闽粤边两块毗邻的游击根据地的密切联系,使之得以互为交通,互为呼应,为彻底打破敌人的“清剿”,坚持持久的游击战争,重新开辟一条红色的交通线
富于革命斗争实践经验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人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同志,清醒地认识到,要在强敌包围中发展胜利的游击战争,不但要有坚强的党和强大的红军,要有稳固的根据地,还要有畅通无阻的交通线,以保障根据地与外界的联系,获得准确的情报消息,得到各种物资的援助。因此,在实行战略大转移的同时,他们就注意了交通线的建设,注意与外界保持经常的联系,并积极寻找一条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的交通线,以便倾听中央的声音,来保障游击战争的顺利开展。基于这样的意图,和考虑到闽西与闽南历史上和地理上的特殊关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派出红九团沿闽粤边界,直下闽南,首先沟通闽西南与闽粤边游击区的联系,来开创游击战争的新局面;接着开辟出一条畅通无阻的交通线,来发展和巩固游击根据地;最后使闽西南与闽粤边游击区连成一片,共同抗敌,直至彻底打破敌人的“清剿”。
在早先时候,沟通于中央苏区与全国各地以及海外联系的一条重要交通线,便是通过闽西南进饶和埔,出潮汕或漳厦,而通往各地的。这条红色交通线,曾运送大批的战略物资和药品进入中央苏区,还护卫大批的中央领导同志安全进出中央苏区。闽西与闽南的游击中心,虽相隔五六百里之遥,但地下交通尚属便利,并保持过密切的联系,直至1935年春后,国民党军队大量调入这里,采取严密的军事封锁和经济封锁,使交通阻隔,才暂时中断了两地的联系。
从现有的回忆材料,我们尚不能直接看到红九团下闽南的意图是否要重开一条持久的交通线,而多数只指出红九团下闽南在于与红三团统一起来,“争取闽西与闽南打成一片,恢复苏维埃政权。”⑧其实,我们从这一时期的文献资料上可以清楚地品出红九团转战千里,长征闽南,其中有个重要意图,即沟通两块游击区间经常的密切的联系,重新开辟一条交通线,以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粉碎敌人的“清剿”,创造新的游击区。1935年8月,红九团到达三坪,明确地传达苏区中央局的指示精神,向闽粤边特委转达闽西军政委员会的战略意图,并说明红九团已沿途留下一些干部战士,如留在长乐开展工作的张全福等,着手进行交通线的复建。闽粤边特委在听取这些情况后,表示赞同,并愿协助,如在红九团回师闽西南时,“红三团有一个排跟着我们走,千方百计设法建立起闽西——闽南的地下交通线,以便进行联系。”⑨这条交通线,在两块游击区分别打破敌人的第一、二期“清剿”中发挥了作用,基本达到两地红军“互相配合作战,互通情报,更有力地打击敌人”⑩的目的。在此之后,特别是1936年6月“两广事变”后,闽西南与闽粤边党和红军联系更紧了,不仅互通了信息,交换了各自的文件,而且在战略的实施中也大致相同。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闽粤边区有着先天的优越地理位置和社会条件,这里信息灵通,交通便利。尽管在三年游击战争的艰难岁月里,闽粤边特委与中共中央失却直接的联系,但他们利用得天独厚的社会和地理条件,千方百计地获得了党中央的声音,了解到全国局势的变化,因而,在中共中央提出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的战略转变时,特委很快就抓住了这些消息,并适时地调整战略部署,率先在南方八省游击区中与国民党当局实行合作抗日的谈判。闽粤边特委在致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同时,很重视与毗邻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进行联络。就在三坪会师后,红九团带回了闽粤边特委开展游击战争的意见,“同时带回特委的一部分主要文件,其中有一个文件是特委书记写的,内容是谈联合国民党军队抗日,组成统一战线的文章。”在此之后,更多的文件和情报消息源源不断地通过红九团下闽南所开辟的交通线往返于闽西南与闽粤边,尤其是闽粤边特委搜集提供的时事通报,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掌握时局,了解中央指示精神,完成从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起了重大的作用。
注释:
①伍洪祥:《坚持闽西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八团》,载于《福建党史通讯》1986年3-5期。
②③④⑤⑧谢育才:《红九团下闽南》,载于《闽南革命历史参考资料》,1957年4月。
⑥⑦《中共靖和浦县委第五次扩大会议的决议》,1935年6月5日。
⑨⑩王直:《红九团在平和县的战斗历程》,载于《闽粤边区三年游击战争史料汇编》之二,1984年。
(作者系中共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