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州前政区
秦始皇二十五年即公元前222年(另说秦始皇三十三年即公元前214年),“秦已并天下”后,把闽越故地划为闽中郡,今漳州境时属闽中郡,为正式纳入中央版图之始。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以闽中郡故地建立闽越国,定都东冶(今福州);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以南海郡故地建立南海国(辖地包括今漳州市南部沿海一带)。此时,今漳州境北属闽越国、南属南海国,以闽南梁山山脉为南北分界。
汉文帝时(前179年至前157年),南海王反,汉廷平反后,原南海国故地尽归南越国所有。今漳州境便分属于闽越国和南越国。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复置南海郡;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灭闽越国,迁民于江、淮间。始元二年(前85年),于闽越故地立冶县,治所在今福州(据《闽大记》卷二),隶属会稽郡。此时,今漳州境南部属南海郡揭阳县,北部属会稽郡冶县。
东汉时,冶县改称东侯官(简称侯官)。今漳州境北属会稽郡侯官县,南仍属南海郡揭阳县。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以会稽郡南部为建安郡,辖建安、侯官、南平、吴兴、建平、东安、昭武、将乐、东平9县,郡治在建安县。今漳州境北属建安郡东安县,南仍属南海郡。
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地增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今漳州境北属晋安郡晋安县,南属东官郡(析南海郡地立)。
晋义熙九年(413年),分广州东官郡立义安郡,辖海阳、绥安、海宁、潮阳、义招5县。今漳州南境属义安郡绥安县(县治在今云霄县境内),北境仍属晋安郡晋安县。
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析晋安县地即今九龙江北溪下游地区及滨海地置龙溪县(嘉定《清漳志》作大同六年即540年),县治在古县(今龙海市颜厝镇);又在今九龙江西溪中、上游地区置兰水县,县治在双溪口兰陵(今南靖县靖城镇)。(以上两县析置从《二十五史补编·东晋南北朝舆地表》)晋安、龙溪、兰水3县同属南安郡。梁至陈,今漳州境内有绥安、龙溪、兰水3县;绥安县属粤境义安郡,龙溪、兰水2县属闽境南安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丰州为泉州(治在今福州),废建安、南安2郡。开皇十二年(592年),并兰水、绥安入龙溪。大业二年(606年),改泉州为闽州;翌年,改闽州为建安郡,下设闽、建安、南安、龙溪4县。此时闽境仅有1郡4县,今漳州境属建安郡龙溪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今漳州境属建州龙溪县。武德五年(622年),析建州地复立丰州,领南安、莆田、龙溪3县,今漳州境属丰州龙溪县;翌年,析建州闽县为泉州,置都督府,领泉、建、丰3州,今漳州境属江南道泉州都督府丰州龙溪县。贞观九年(635年),废丰州,并入泉州,废都督府,今漳州境遂改属岭南道泉州龙溪县。
二、建州始末
唐初的龙溪县境,包括东晋至隋的绥安和龙溪、兰水3县之地。隋、唐之际,有一支时称为“蛮獠”的少数民族崛起,割据称雄,唐廷派曾溥屯兵闽境时,也只能据守九龙江北溪之东,“阻江为界,插柳为营”。
唐总章二年(669年),高宗派遣“左玉钤卫翌府左郎将陈政,统岭南行军总管事”,出镇龙溪县南境故绥安地。至仪凤二年(677年),陈政病逝,“子元光代领其众”,“开屯于漳水之北”。
垂拱二年(686年)十二月九日(据《旧唐书》),唐廷允准陈元光之请,划龙溪县南境建置漳州,并立漳浦、怀恩2县。陈元光为漳州第一任刺史。陈政早年曾随唐太宗李世民出征临汾、上党(今山西长治市)等郡,对当地清漳河印象颇为深刻。当他入闽后,屯兵中营西林(今云霄县境内)江边时,便借旧喻新以激励士气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遂名西林溪为“漳江”。西林傍江而立,陈元光建州时又为州治,便命州名为漳州。
三、州 治
西林 唐垂拱二年(686年)建州,州署设于西林。西林原为陈元光屯军中营驻地。陈元光为军事长官兼领州刺史,遂以屯所为州署。
李澳川 唐开元四年(716年),因西林地多瘴疠,漳州第三任刺史陈珦(元光之子)应乡老余恭讷等请求,迁州治所及漳浦县治所至好景山之麓的李澳川(今漳浦县城绥安镇)。这是漳州治所第一次迁移。
桂林 唐大历十一年(776年),观察使皇甫政奏请析汀州龙岩县来属漳州;翌年获准,时漳州辖漳浦、龙溪、龙岩3县。龙溪地处漳浦、龙岩2县之间,为州境中心地带,又是九龙江下游沃土之区。建中三年(782年),柳少安任漳州刺史。他在巡视龙溪时,赞赏龙溪(今漳州芗城)“大江南旋而东注,诸峰北环而回顾”的地理形势,认为是建州治所的好地方。遂于兴元元年(784年)具疏申请迁治龙溪,未及获准柳少安便调离漳州。陈谟继任漳州刺史后,又向观察使卢谌建议,终于在贞元二年(786年)十一月十六日获准。州治所又从漳浦县李澳川迁至九龙江西溪下游北岸、龙溪县登高山(明代称紫芝山,今称芝山)南麓桂林村(今漳州城区),龙溪遂为附郭县。这是漳州治所的第二次迁移,也是现今漳州城区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由始。
自漳州置州之年(686年)至漳州迁治龙溪之年(786年),恰好经历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