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区划
2017-06-0510:53:22来源:

  
  新中国成立前夕,福建省重新划分行政区。漳州地区行政区划的变化为:1949年9月26日,划为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区,辖10县。1950年3月14日,改为漳州行政督察区,仍辖10县。同年9月14日,又改为福建省人民政府龙溪区,仍辖10县。1951年6月起,龙溪区辖十县一市。1955年3月,再改为福建省龙溪专区,仍辖十县一市。1960年8月起,龙溪专区辖九县一市。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发生后,龙溪专区实行军事管制;1970年9月,改称龙溪地区,仍辖九县一市。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漳州市为地级市,原县级漳州市改为芗城区,建立市管县(区)的行政体制。时漳州市辖有芗城1区和龙海、云霄、漳浦、诏安、长泰、东山、南靖、平和、华安9县(1993年5月,龙海县改为县级龙海市,漳州市遂辖1区1市8县)。
  县(市、区)以下的行政建制变化大体为:1949年9月解放(其中华安县于1949年11月解放,诏安县于1949年12月解放,东山县于1950年5月解放)之初,实行县、区、村3级建制。1950年建立乡(镇)之后,实行县、区、乡(镇)、村(街)4级建制。1955年至1956年进行并区并乡;1958年4月前后,撤区并乡,实行县、乡(镇)、村(街)3级建制。1958年9月,建立人民公社,撤销乡(镇),实行县、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4级建制。1984年下半年取消人民公社后,实行县、乡(镇)、村(居)3级建制。
  1949年9月至1990年,漳属各县、区行政区划分述于下:
  

一、芗城区

  1951年6月,析龙溪县城关区(共2个区)设漳州市(县级);1961年6月,析龙海县部分地属漳州市。1985年5月改县级漳州市为芗城区之后,其辖区为:
  1986年,芗城区分为市区、郊区2部分。市区设东铺头、西桥、新桥、巷口、南坑5个街道,共辖48个居民委员会。郊区设浦南、天宝2个镇及芝山、石亭2个乡,共辖82个村、2个居民委员会。
  1988年,市区增设5个居民委员会(湖内、南丰、东湖、东岳、南坑北);新桥街道船民委员会改称九龙居委会。郊区浦南镇增设松州村。
  1990年,市区南坑街道增设洋筠居委会。至年底,芗城区辖5个街道、2个镇、2个乡,共有56个居委会、83个村。
  

二、龙海县

  1960年8月,龙溪、海澄2县合并为龙海县。
  (一)龙溪县(1949年9月至1959年)
  1949年龙溪解放初,全县设9个区,其中城关2个区、农村7个区。
  1950年11月,农村增设2个区;全县计11个区、101个乡。
  1951年6月,析龙溪城关区建制设县级漳州市。1952年,从五、六、八区析出,增设第十区(驻古塘);全县辖10区92乡3镇7街。
  1955年12月,将10个区并为古县、平宁、石码、城内、石亭、东屿、埔尾7个区,共辖101个乡(镇)。
  1956年3月,城内区并入平宁区,石码区改为石码镇(区级),并将101乡(镇)并为44个乡。
  1957年2月,接管南靖县程溪区;7月,将东屿区改为东山区。全县共辖6区1镇53乡。
  1958年4月,撤区并乡,设石码镇和新厝、新塘、古县、崇福、榜山、城内、洪坑、天宝、林内、石亭、埔尾、浦林、郭坑、古塘、后坂、蔡坑、东美、鸿渐、石美、角美、程溪、下叶、官园23个乡。
  1958年9月,撤销乡的建制,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设先锋、胜利、红旗、海鹰、星火、卫星、火箭、程峰8个公社(共辖122个耕作管理区)和石码镇。
  1959年3月,公社冠以当地名称,并改耕作管理区为生产大队;7月,从天宝公社划出部分地增设浦南公社。年底,龙溪县共辖颜厝、九湖、榜山、紫泥、天宝、浦南、步文、角美、程溪9个公社(116个生产大队)和石码镇。
  (二)海澄县(1949年9月至1959年)
  1949年11月上旬,设4个区,共辖173村。
  1950年,改设4区74乡(镇);当年10月,从一区析出,增设第五区(白水)。
  1952年7月,从三区析出,增设第六区(黄坑)。至此,全县共辖6区3镇81乡。
  1955年,6个区各冠以驻地名称。8月,黄坑区归入港尾区,辖区减为5个。
  1956年7月,将城关、浮宫、白水3个区合并为城关区,各区乡(镇)也进行合并。全县共辖3区2镇40乡。
  1958年4月,撤区并乡。设城关镇和珠浦、莲花、高坑、东泗、白水、东园、厚境、浮宫、美山、港尾、店地、沙沄、岛美、黄坑、新厝、浯屿、海沧、新垵18个乡(8月,划出海沧、新垵2乡归厦门市)。
  1958年9月,撤销乡(镇)建制,改设黎明、卫星、火箭、红旗4个人民公社,共辖61个耕作管理区。
  1959年2月,黎明公社改称莲花公社,卫星公社改称浮宫公社,火箭、红旗2个公社合并为港尾公社。年底,改61个耕作管理区为88个生产大队。
  (三)龙海县(1960年至1990年)
  1960年1月,龙海县辖颜厝、九湖、榜山、紫泥、天宝、浦南、步文、角美、程溪、莲花、浮宫、港尾12个公社和县城所在地石码镇。2月,从莲花公社划出虎渡村以南的生产大队增设东泗公社;6月,石码镇改为石码公社。下半年全县辖14个公社、195个生产大队。
  1961年6月,龙海县划出天宝、浦南2个公社,九湖公社上墩、林内、前山3个生产大队,步文公社店上生产大队,以及后房农场,归县级漳州市管辖。同年,浮宫公社分为浮宫、白水、东园3个公社;全县共辖14个公社、267个生产大队。
  1962年初,由步文公社析出郭坑圩以北的生产大队增设郭坑公社。年底,全县共辖15个公社、282个生产大队。
  1963年7月,析石码公社的街道设石码镇,为县辖镇;分别析莲花、白水、角美、郭坑公社的街区设海澄、白水、角美、郭坑镇,为社辖镇。
  1980年,石码公社撤销,并入石码镇。
  1984年夏收后,改人民公社为乡(镇),改生产大队为村(街道改为居民委员会)。9月至10月间,全县设石码、海澄、郭坑、角美、白水5个镇及程溪、九湖、步文、颜厝、榜山、紫泥、东泗、东园、浮宫、港尾10个乡。
  1988年1月1日,从港尾乡划出10个行政村增设隆教畲族乡;5月13日,改浮宫、程溪2乡为镇;12月29日,改港尾乡为镇。
  1990年,龙海县共辖8镇7乡;共有22个居委会、512个居民小组,281个村、3695个村民小组。
  

三、漳浦县

  1949年10月,全县设7个区。
  1950年,在浯江增设第八区;1951年,分别在深土、湖西增设第九区、第十区;1952年,分别在长桥、沙西增设第十一区、第十二区。至此,全县共有12区,分辖6镇135乡。
  1955年9月,撤销第十一区和第十二区。同年12月,东山县古雷区6个乡共28个村划归漳浦县管辖。全县重新划成11个区,即城关、石榴、官浔、旧镇、佛昙、赤湖、杜浔、浯江、深土、湖西、古雷,分辖6镇170乡。
  1956年10月,撤销浯江区和湖西区,改城关区为城关镇(县辖镇)。全县辖1个镇、8个区、5个乡级镇和91个乡。
  1957年12月,官浔区公所迁设长桥,改称长桥区。全县乡(镇)调整为102个乡和5个镇(乡级)。
  1958年3月,撤销区和县属镇的建制,全县合并为53个乡(镇)。1958年9月,撤销乡的建制,先后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共有城关、石榴、浯江、杜浔、长桥、深土、赤岭、佛昙、旧镇、赤湖10个公社和长桥农场、白竹湖农场、中西林场。
  1960年5月,撤销浯江公社,并入旧镇公社。全县只存9个公社。
  1961年7月,全县重新划分为26个公社、3个农(林)场。
  1964年9月,将原有26个公社合并为城关、石榴、长桥、南浦、赤岭、湖西、佛昙、前亭、赤湖、深土、六鳌、旧镇、霞美、赤土、杜浔、沙西、古雷、万安18个公社;原有3个农(林)场,改变为大南坂、石古、长桥、白竹湖4个农场,中西、下蔡2个林场,以及玳瑁山茶场、竹屿盐场。
  1978年3月,从石榴公社划出10个生产大队建立盘陀公社。
  1980年9月,从城关公社划出5个农业生产大队和1个居民大队成立城关镇(1982年3月改为绥安镇),为县直属镇。
  1984年下半年,政社分开,原人民公社改为乡(镇),原生产大队改为村。全县有绥安、佛昙、旧镇3个镇,城关、石榴、盘陀、长桥、南浦、赤土、杜浔、沙西、古雷、霞美、深土、六鳌、赤湖、前亭、赤岭、湖西16个乡(其中赤岭、湖西为畲族乡)。
  1985年5月,从长桥乡划出官浔居委会和8个村成立官浔乡。1987年5月,从佛昙镇划出6个村设立马坪乡。
  1988年5月,撤销城关乡,并入绥安镇;杜浔、赤湖2乡改为镇。1989年12月,霞美、官浔2乡改为镇。
  1990年,漳浦县共辖7镇13乡,共有7个居委会、279个村。

四、云霄县

  
  1949年10月上旬,全县划分为4个区。1950年12月,划为5个区。1952年11月,土地改革结束,划为6个区,共辖69乡2镇。
  1954年12月,因一、四、五区乡村分散,增划10个乡,共辖79乡2镇。
  1955年9月20日,撤销第六区,全县缩减为5个区,辖3镇80乡。
  1956年2月8日,改第一区为城关镇,改第二区为东厦区,改第三区为陈岱区,改第四区为下河区,改第五区为车墩区,成立菜埔区(原第六区)。全县共有城关1镇和5区83乡。
  1957年,全县并为3个区、48个乡(镇)。
  1958年2月,撤区并乡。全县划分为城关1镇,船场、竹塔、莆美、菜埔、后埔、陈岱、峛屿、马山、官洋、世坂、晶岭、龙坑、坡下、新林、车墩、杨美、枧河、安吉18乡,以及和平、常山(华侨)2个农场。
  1958年8月,撤销乡级建制,建立人民公社。全县除常山、和平2个农场外,建为红旗、海峰、跃进、卫星、火箭5个公社。
  1961年1月,红旗公社析为城关、东厦2公社,海峰改称陈岱公社,火箭改称菜埔公社,跃进改称下河公社,卫星改称马铺公社。全县共有6个公社、2个农场。6月,从东厦析出竹塔、莆美,陈岱析出峛屿、大埔,菜埔析出火田,下河析出安吉、车圩建为公社,连同城关共15个公社;和平、常山农场依旧。另成立顶溪原种场、圆岭林场和跃进畜牧场。
  1964年,车圩并入下河、枧河,新林并入马铺,竹塔并入东厦,全县调整为城关、莆美、大埔、东厦、菜埔、火田、陈岱、峛屿、下河、安吉、马铺11个公社。1966年8月,菜埔并入火田,安吉归入和平农场,大埔公社和常山农场各一部分大队划归莆美公社。全县共有城关、莆美、东厦、陈岱、峛屿、下河、马铺、火田8个公社,以及和平农场、常山农场、顶溪原种场、圆岭林场。
  1980年10月,改城关公社为城关镇;顶溪原种场划归农业局,圆岭林场划归林业局。全县共有1个镇,7个公社,2个农场(和平、常山);共辖139个生产大队、5个街道居委会,42个作业区、管理区。
  1984年11月,撤销公社,改为乡(镇),生产大队改为村。至此,全县共有云陵、陈岱2镇,东厦、莆美、峛屿、火田、下河、马铺、和平7乡,和平、常山2农场,以及顶溪原种场、圆岭林场;共辖5个街道居委会,159个行政村,36个作业区(含管理区、工区)。
  1990年,全县共辖2镇7乡,共有8个街道居委会、156个村。
  

五、诏安县

  1950年,全县划为7个区、89个乡和8个街道居委会。1951年4月,全县改设为8个区。1952年2月,又改设为9个区,辖89个乡。
  1954年,增设为118个乡。1955年1月,将9个区调整为7个区。1956年5月,城关、桥东合为1个镇。全县共有1镇4区,辖57个乡。
  1958年5月,实行撤区并乡。全县划分为城关镇及桥东、含英、下河、四都、梅洲、港口、溪南、上营、白石、西潭、美营、太平、大布、金溪、元中、进水、下官、上官、下葛、彩新、龙狮、陈龙、埔坪、青山、磜岭25个乡。
  1958年9月,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成立卫星、太阳升、东方红、红旗、团结、幸福、上游、和平8个公社及建设、红星、金星3个农场。
  1959年1月,幸福公社并入红旗公社;全县共有7个公社、3个农场。同年2月,公社改以驻地名称命名,增设深桥公社,全县共有8个公社、118个生产大队。
  1961年5月,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重新设区,并缩小公社规模,全县分为7个区、26个公社、4个农场。
  1964年4月,撤区并社和调整生产大队,全县划为8个公社、4个农场。
  1970年,调整部分公社的生产大队归农场。1971年,全县有城关、桥东、四都、深桥、西潭、太平、官陂、秀篆8个公社,以及建设、红星、金星3个农场。
  1978年1月,从桥东公社划出下河等15个大队增置下河公社(1982年更名为梅岭公社)。
  1980年,城关公社改为城关镇。1981年12月,城关镇改称南诏镇。
  1984年10月,实行政社分开。全县共辖南诏、四都2镇及梅岭、桥东、深桥、西潭、太平、官陂、秀篆、建设、红星、金星10乡,下辖214个村和8个街道居委会。
  1987年6月,从官陂乡划出五通等9个村增设霞葛乡。全县共辖2镇11乡。
  1990年,诏安县辖2镇11乡。共有9个街道居委会,218个村。
  

六、东山县

  1950年5月,全县划为3个区。7月,古雷从第一区分出建第四区。
  1956年3月,县人民委员会迁驻西埔。全县划为1镇2区。
  1957年,撤区并乡。全县划为1个镇(镇以下设街道)、9个大乡(大乡以下设小乡)。
  1958年9月16日,成立东山县人民公社。随后撤销大乡(镇)、小乡建制,全县划为城关、西埔、康美、杏陈、陈城5个人民公社;县人民公社改称县人民公社联合社。12月,5个人民公社调整为9个生产团。
  1959年春,撤销东山县人民公社联合社及生产团建制,恢复城关、西埔、康美、杏陈、陈城5个人民公社。1961年4月,析西埔、康美两个公社的部分生产大队增置樟塘、前楼2个公社。至此,全县共有7个人民公社。
  1975年,撤销城关公社,改置城关镇和铜山公社。1980年,铜山公社并入城关镇,全县共辖1个镇、6个公社。
  1984年10月,撤销人民公社,实行乡(镇)、村建制。全县划为西埔、城关2个镇及康美、樟塘、杏陈、前楼、陈城5个乡。次年,城关镇改为铜陵镇。1989年12月29日,杏陈、陈城2乡改为镇。
  1990年,东山县共辖4镇3乡,共有14个街道居委会、60个村。
  

七、南靖县

  1949年10月,全县划分为6个区。
  1950年11月,划出第一区船南乡建立第七区;全县共设7个区,下辖1镇118乡。
  1952年7月,划出第四区和溪乡、第五区奎洋乡设立第八区。1954年11月,划出第一区丰田乡创办地方国营南靖宝林农场。
  1955年9月5日,各区名称改用驻地名称,并将原第三区、第四区合并组建龙山区。全县共设山城、靖城、龙山、长教、船场、和溪、程溪7个区及1个宝林农场。7个区共辖126乡2镇(山城镇、靖城镇);同时另设5个水上乡(翠眉、桥头、靖和、金龙、永宝)。
  1956年5月15日,撤销靖城、和溪2个区,保留山城、龙山、长教、船场、程溪5个区。1957年2月19日,因划出程溪区8个乡归龙溪县管辖,全县共设置4个区、1个场,下辖1镇53乡。
  1958年2月,全县撤区并乡。设山城镇和六安、三卞、汤坑、葛山、丰田、靖城、古湖、古棠、宝斗、龙山、南坑、高德、金山、马公、和溪、永溪、奎洋、长教、梅林、曲江、书洋、世禄、龙坑、梧宅24个乡,以及国营宝林农场。
  1958年9月,全县撤销乡(镇),组建成上游、靖城、棠溪、灯塔、超美、红旗、卫星、跃进、东方红、乘东风、超英11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84个耕作管理区。1959年11月,公社名称改用驻地名称。撤销棠溪公社,其辖区分别归入山城、龙山2个公社。
  1963年3月,划出山城公社城关生产大队,恢复山城镇建制。年底,全县共辖1个镇、10个公社、1个国营农场。1969年,撤销山城镇建制,改为居民大队,归山城公社管辖。
  1976年,对部分公社所辖生产大队适当调整合并。全县共设置10个公社、1个国营农场,下辖168个生产大队、5个作业区。
  1980年9月,重新建立城关镇。全县共设10个公社、1个镇、1个场,下辖169个生产大队、3个居民委员会、5个作业区。
  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公社改为乡(镇),生产大队改为村。11月4日,靖城镇增设兰陵居委会。年底,全县共设置2个镇、9个乡、1个场,下辖5个居委会、169个村、5个作业区。
  1985年10月3日,奎洋乡增建岭头、光祠2个村。1986年9月18日,龙山乡增建金杉村。1987年4月16日,撤销山城乡,并入山城镇;1988年12月29日,龙山、船场2乡改为镇。
  1990年,南靖县共设4镇6乡,共辖9个居委会、172个村。
  

八、平和县

  1949年9月17日解放之后,全县暂袭民国原制。后设6个区,辖18个乡(镇)。
  1950年,全县分9个区,领125个乡(镇)。
  1951年7月,析第六区和第二区部分乡增设第十区(诗坑)。1952年6月,析第一区部分乡增设第十一区(文峰);析第四区部分乡增设第十二区(高坑)。全县共设12个区、132个乡(镇)。
  1954年10月,各区改冠以所在地名。翌年2月,长乐、诗坑2区并入九峰区,高坑区并入坂仔区。全县共设山格、霞寨、南胜、坂仔、安厚、大溪、九峰、芦溪、文峰9个区,分领162个乡(镇)。
  1956年冬,文峰并入山格,安厚并入大溪。全县共设7个区,分领110个乡(镇)。
  1958年上半年,撤区,划为45个大乡。下半年,全县划分为山格、坂仔、南胜、五寨、国强、安厚、大溪、九峰、长乐、崎岭、芦溪、霞寨、文峰13个公社,辖241个生产大队。1962年,析山格公社增设城关公社。全县共设14个公社,辖251个大队。
  1963年,增设小溪、九峰2个镇。析城关公社的农业居民、船民及联星、共和、新桥3个农业大队归小溪镇,为县辖镇。九峰镇则由九峰公社管辖。全县共设14个公社和1个镇。1969年,撤销小溪镇,回属城关公社。全县共设14个公社。1980年11月,再设小溪镇。全县恢复为14个公社和1个镇。
  1984年底,改人民公社为乡(镇)。全县设小溪、九峰2个镇及城关、山格、坂仔、南胜、五寨、国强、安厚、大溪、长乐、崎岭、芦溪、霞寨、文峰13个乡,共辖7个居委会、253个村。1987年8月14日,城关乡并入小溪镇。全县共有2镇12乡。
  1990年6月24日,山格乡、南胜乡改为镇。至年底,全县共设4镇10乡,下辖10个居委会、239个村。
  

九、长泰县

  1949年9月长泰解放后,全县划分为4个区:第一区(城关)、第二区(古农)、第三区(岩溪圩)、第四区(枫洋圩);共辖54保(暂用民国时期保名)。
  1950年3月,实行以区辖村。第一区15村,第二区12村,第三区17村,第四区13村,共57个村。1951年,实行以区辖乡(镇),全县4个区辖48个乡(镇)。1952年,增设第五区(坂里)。1953年,全县5个区辖53个乡(镇)。1954年3月,全县5个区辖49个乡(镇)。
  1955年9月,全县5个区合并为欧山、岩溪、枫洋、坂里4个区,共辖53个乡。1956年3月,全县改为城关直辖镇和欧山、岩溪、枫洋、坂里4个区,下辖55个乡(镇);10月,合并为欧山、岩溪、枫洋(今枋洋)3个区,下辖35个乡(镇)。
  1957年11月,创办国营古农农场,划出欧山区2个乡、岩溪区2个乡归该场管辖。
  1958年2月,实行撤区并乡,将全县3个区所辖35个乡(镇)合并为18个乡(镇)。5月,再度合并为16个乡(镇)。
  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化,全县划分为5个公社、52个生产大队。1959年,公社改以驻地名称命名。
  1963年,恢复城关镇建制,属城关公社管辖。1984年8月,岩溪公社改为岩溪镇。
  1984年10月,政社分开,公社改为乡(镇),大队改为村,农(林)场的大队改为作业区或工区。全县划分设2镇4乡,下辖6个居委会、53个村;4个国营农场,下辖24个作业区。
  1985年至1986年,撤销人和乡,其所辖10个村并入武安镇。1987年至1988年,武安镇增设城关村。
  1990年,长泰县共设2镇3乡,下辖6个居委会、54个村。
  

十、华安县

  1949年11月18日华安县解放后,撤销原来的乡(镇)保甲制,建立区、村新政权。全县设4个区:第一区(华丰)、第二区(高安)、第三区(沙建)、第四区(仙都);分辖73个村。
  1951年冬,改村设乡。全县仍设4个区,下辖55个乡。1952年4月,划出一区的天宫,二区的高车,三区的五岳、宝山、蓬莱、绵治、下樟、上坪、上樟、内宁10个乡,建立第五区(绵治)。
  1954年,将原有55个乡调整为65个乡。1955年9月17日,撤销第五区,第一区至第四区改称为华丰区、高安区、沙建区、仙都区。仍辖65个乡。
  1956年5月24日,撤销华丰区;6月23日,正式成立华丰镇。至此,全县缩减为3个区,下辖39个乡、1个镇。1957年3月17日,改仙都区华丰镇、下坂乡、罗溪乡、草坂乡、银和乡、银坑乡、西陂乡及高安区高石乡,共1镇7乡为县直辖。
  1958年3月12日,实行撤区并乡。全县并为25个大乡:高岭、溪坂、华丰、银和、文下、福春、平都、高安、高明、沙建、新建、上坪、汰内、玉兰、丰山、绵治、玉山、新圩、大岛、吉土、湖林、良村、仙都、大地、云山。
  1958年9月14日,将原来25个乡(镇)、88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6个人民公社,分辖37个生产大队和5个耕作区。1959年11月,公社体制下放,全县生产大队调整为75个。1960年,生产大队缩减为68个。1961年5月至7月,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将全县6个公社、68个大队改为10公社、110个大队。
  1969年,改华丰镇为五七大队,归华丰公社管理。1980年10月,撤销五七大队,恢复华丰镇建制;高车公社并入高安公社,良村公社并入仙都公社。
  1984年10月,取消人民公社,实行乡(镇)建制。恢复良村、高车2个乡;华丰公社并入华丰镇;其余7个公社分别改为丰山乡、沙建乡、新圩乡、高安乡、马坑乡、仙都乡、湖林乡。至此,全县共设9乡1镇,下辖4个街道居委会、90个村。至1986年,因仙都乡增设高村村,全县增至91个村。
  1990年,华安县共设1镇9乡,辖4个街道居委会、91个村。
  

 表1-4

1990年漳州市行政区划简表

县(区)名称

驻 地

乡、镇(街 道)名 称

芗 城

南昌路

街道办事处5个:东铺头、西桥、新桥、巷口、南坑;镇2个:浦南、天宝;乡2个:芝山、石亭

龙 海

石码镇

镇8个:石码、海澄、程溪、郭坑、角美、白水、浮宫、港尾;乡8个:九湖、步文、颜厝、榜山、紫泥、东泗、东园、隆教(畲族)

漳 浦

绥安镇

镇7个:绥安、佛昙、赤湖、旧镇、杜浔、霞美、官浔;乡13个:石榴、长桥、南浦、前亭、深土、六鳌、赤土、沙西、古雷、盘陀、马坪、湖西(畲族)、赤岭(畲族)

云 霄

云陵镇

镇2个:云陵、陈岱;乡7个:东厦、莆美、峛屿、火田、下河、马铺、和平

诏 安

南诏镇

镇2个:南诏、四都;乡11个:桥东、梅岭、深桥、西潭、太平、官陂、霞葛、秀篆、建设、红星、金星

东 山

西埔镇

镇4个:西埔、铜陵、杏陈、陈城;乡3个:康美、樟塘、前楼

南 靖

山城镇

镇4个:山城、靖城、龙山、船场;乡6个:金山、和溪、奎洋、梅林、书洋、南坑

平 和

小溪镇

镇4个:小溪、九峰、山格、南胜;乡10个:文峰、坂仔、五寨、国强、安厚、大溪、霞寨、芦溪、崎岭、长乐

长 泰

武安镇

镇2个:武安、岩溪;乡3个:陈巷、枋洋、坂里

华 安

华丰镇

镇1个:华丰;乡9个:丰山、沙建、新圩、高安、马坑、仙都、湖林、良村、高车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