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
2017-06-0615:01:10来源:

  
内陆地质构造

  漳州地处华南褶皱系东部,中生代以前为隆起区。自中生代燕山运动以来,发生强烈的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至燕山晚期,已基本形成现今的构造轮廓;尔后又经历多次强烈活动,至今仍在继续活动。
  境内出露的地层较全,多期次侵入岩、火山岩、变质岩广泛发育,构造复杂,但其分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北东向条带分布,由西向东,地层分布、火山岩带、侵入岩带和变质岩带由老逐渐到新,明显受构造控制,形成重要的地质特征。
  境内断裂、褶皱构造主要方向为北北东、北东、东西、南北及北西向,还有其它构造形式,如船山场山字型构造、东泗帚状构造等。
  (一)北东向构造
  1.政和—大埔断裂带
  主干断裂位于漳州与龙岩之间,在漳州出露的有:
  和溪—梅林断裂带 位于本区西部,由月明-和溪断裂和上科岭断裂组成。走向北东20度至30度,倾角陡立,断面呈舒缓波状,断裂带普遍发育有片理、构造透境体、麋棱岩化、硅化、叶蜡石化、绿泥石化等蚀变现象。
  赤洲—桂竹洋断裂带 北起南靖赤洲,向南南西延伸至平和桂竹洋一带。出露45公里以上,宽3公里至10公里不等,倾向北西,倾角50度至70度。断裂面较平直,呈舒缓波状,具擦痕与阶步,铁质薄膜。北西盘向南西相对扭动。岩石破碎,构造角砾岩发育。具硅化、叶蜡石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北北东向分布的火山喷发中心自北而南有白叶林尾山—桂竹洋喷发中心、岭脚喷发中心及桂竹洋喷发中心。
  华安—九峰褶断带 位于和溪-梅林断裂带之东,北部分为两支:一支自华安福锅尖向西南经华安至南靖,呈北东20度至30度走向断裂,倾角不稳定。沿断裂带普遍有片理化、麋棱岩化、构造透境体及擦镜面等断裂活动标志;另一条自长泰龙德经坂里、汰内至靖城,由北东40度至50度的断裂和褶皱组成。断面呈舒缓波状,挤压强烈,普遍具片理化现象。伴生有北西向断裂和南北向、东西向断裂。南部自靖城向南西经平和土田、豆坪、九峰延伸入广东境内,由一系列北东40度左右的褶皱、断裂和片理化带组成。
  靖城—大溪褶断带 自靖城、五峰山附近向南南西经平和文峰、坂仔、南寮山至大溪,全长近100公里,宽3公里至10公里。由一系列右列式雁行排列的断裂组成,总体构成一个多字型构造。北段由靖城—五峰山、石盘山、蜈蚣山、大坑山断裂组成;中段由文峰—风门、云后—顶城断裂组成;南段由灵通山—大溪、岩下、大溪断裂组成。
  2.长乐—诏安断裂带
  自灌口向南西斜贯全区,宽约20公里,区内出露长约160公里。断裂走向北东40度至50度,由西向东可分为4个褶皱、断裂带。
  角美—大布褶断带 位于漳州中部,呈北东向斜贯全区,将漳州划分为西部以褶皱、断裂、古火山活动为特征,东南部以断裂、岩浆活动、动力变质为特征的两个构造区。该断裂北起角美、灌口一带,向东南经象牙至诏安大布,全长140公里,宽5公里至20公里。主要由紧密复式背斜与断裂带组成。构造方向为北东45度左右。主要褶皱有白云山—大茂山—和平农场—大潭水库复式大背斜,断续出露110公里。断裂以角美—大布断裂为主干断裂,自角美到大布,由1条至4条断续分布的断裂组成,断裂倾角甚陡,为70度至80度,倾向以北西为主,呈舒缓波状延伸。断裂切过上侏罗统南园组火山岩及燕山期花岗岩,岩石受强烈挤压,片理化、硅化发育,挤压带宽度常超过百米。
  佛昙—南澳褶断带 位于漳州东南部,大致沿海岸线展布。北起佛昙,经杜浔、常山至南澳岛伸入海中,出露150公里以上,宽度5公里至15公里。褶断带由一系列北东向断续分布的断裂为主,伴有频繁的岩浆活动。
  东山晚近期北东向动力变质带 北起杜浔,南至南澳,沿海岸及近岸岛屿分布着一套复杂的动力变质岩带,全长近90公里。变质带普遍发育着片理、片麻理,褶皱轴向、断裂走向与变质带方向一致。褶皱有双岭—埔头向斜、亲营山向斜;断裂有东山—前梧断裂,亲营山北东向帚状裂隙,其旋转轴近直立。
  滨海断裂带 位于40米至50米等深线附近。在卫星照片上十分醒目。出露在一些近岸岛屿如兄弟屿,岛上发育走向北东50度至55度的断裂,倾向北西,还可见陡峭的断层崖。
  (二)东西向构造
  大致于北纬24°06′至24°40′之间,断续地展布着一条横贯东西复杂构造带,南北宽约60公里,东西长达100公里以上。
  东西向构造带发育时间较早,延续较长,直至近代尚很活跃,具有多期性、复杂性、差异性等特征。由于后期构造活动及其构造的作用,因此东西向构造带支离破碎。由北而南有3条主要的构造带。
  1.福田—华安断裂带
  位于北纬24°50′至25°10′之间,由草坂东西向斜、目击坑冲断层、和春断裂带、西顶花岗岩中的断裂和宽百米的挤压、片理化带及坂里丹岩挤压带组成。
  2.厦门—南靖断裂带
  位于北纬24°20′至24°40′之间,由厦门、灌口经漳州至南靖书洋,西段与船山场山字型构造合并,全长110公里,宽5公里至20公里。由东西向浅变质带、断裂、褶皱和侵入体组成。沿断裂带出露诸多温泉,其中著名的有汤坑、漳州、东孚温泉。历史上发生过破坏性地震,现在仍是弱震密集区。存在重力场和航磁异常带。
  褶皱有角美隐伏向斜、平和后畲背斜。浅变质带有厦门文圃山—汤坑东西向片理化带,中段漳州圆山南麓下侏罗统梨山组中亦发现片理化砂岩,蚀变强烈,具绿帘石化、绿泥石化以及硅化等现象。断裂可见:小岭—长泰断裂,延长约23公里,为一挤压破碎带,具强烈硅化、片理化,局部见擦痕,断裂走向东西,向北倾,倾角80度以上;圆山—汤坑—土田东西向断裂,长35公里,宽5公里。由1条至5条断裂组成,圆山可见长3公里、宽百米的东西向挤压破碎带。汤坑断裂十分密集,出现一系列高角度冲断层,挤压剧烈,构造角砾岩发育,硅化强烈。
  沿东西向主干断裂伴生有南北、北西向断裂。在中段,伴生有漳州南北向断裂,长8公里,主要为硅化破碎带,最宽处达百米以上,其中有大量的岩脉充填于内。西段有汤坑南北向断裂,长约3公里,断裂中岩石极破碎,见大量的断层角砾岩。伴生北西向断裂有珠坑—漳州断裂,位于漳州西北部,长7公里;古湖—圆山断裂,位于漳州西,长约6公里;军脚洋—山边断裂,位于土田东3公里,长7公里。
  据卫星相片,金门岛、小金门岛、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的南界为一东西向断裂所切;九龙江西溪北岸为一平直的东西向河岸,可见该断裂规模较大。
  3.湖西—象牙断裂带
  位于北纬24°06′至24°20′之间,由一系列东西向密集的断裂、变质带组成。断裂东起湖西、佛昙,向西延伸至桥内、象牙一带逐渐消失,长达50公里,宽5公里至10公里。主要断裂为湖西—桥内断裂,漳浦—象牙断裂。
  (三)南北向构造
  位于东经116°55′至118°20′之间,由走向南北的断裂、褶皱、变质带、侵入体组成,地貌上显示清楚。
  1.曲江—芦溪断裂带
  保存完整,规模较大。南起广东梅县双记山,向北至芦溪、曲江,再向北进入龙岩,切割上侏罗统南园组火山岩和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全长60公里以上,最宽处近百米。主要为近南北向呈舒缓波状、高角度冲断层。在地貌上常呈“V”型断裂谷,两侧断层三角面发育。
  2.华安—靖城断裂带
  位于东经117°25′至117°35′之间,自华安草坂向南延伸至新圩、金山,随后又在靖城—文峰一带出现,由南北冲断层和褶皱组成。
  (四)北西向构造
  北西向断裂亦是规模较大的构造之一。它切过出露的所有地层、岩体和其它方向的断裂、褶皱,是境内形成最晚的构造。在地貌上控制部分山脉、水系、海湾,控制温泉出露与地震带的分布,是至今仍在活动的断裂构造带。
  1.九龙江下游两岸断裂带
  位于境内北西向断裂最发育的地段,主要断裂有:北岸,天成山—狮岩山、江东桥、郭坑、石盘陀等断裂;南岸,珠坑、穴口村、水头、洪塘和东泗等断裂。断裂走向北西300度至320度之间,倾角南西或北东,倾角大于45度,产状稳定。断层角砾岩发育,见石英脉侵入和后期铁、锰质充填。从卫星像片上可见漳州—龙海平原中有一条深灰色线状西向隐状断裂,东南端延伸入海。
  2.九峰—古雷头断裂带
  由一系列走向北西300度至320度,倾向南西的断裂组成,破碎带宽达百米。
  3.官陂—诏安断裂带
  由两条平行的断裂组成,从官陂—红岭头—鹧鸪洞至西潭,向东入海。
  (五)扭动构造
  1.东泗帚状构造
  分布于龙海石码镇至赤岭间的火山熔岩和花岗岩中。旋回面由十多条弧形、雁行排列的断裂破碎带组成,全长32公里,宽2公里至8公里,涉及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2.安厚帚状构造
  位于平和与云霄之间,全长40公里,宽3公里至25公里,涉及面积600平方公里。其外侧为燕山早期花岗岩体,内侧为下白垩统石帽山群火山岩。此外还有高安帚状构造。
  3.船场山字型构造
  位于南靖县西北部,南北宽约25公里,东西长约60公里,规模不大,形态完整。前弧朝南,弧顶平缓,两翼对称,卷入的岩层有古生界、中生界沉积岩和大片上侏罗统南园组火山岩,呈弧形展布,脊柱发育于弧顶内侧的燕山早期花岗岩中。
  



表2-5

漳州内陆地质构造简表


 

构造方向

一级构造

次级构造

北东—北北东

政和—大埔断裂带

  1.和溪—梅林断裂带
  2.赤洲—桂竹洋断裂带
  3.华安—九峰褶断带
  4.靖城—大溪褶断带

长乐—诏安断裂带

  1.角美—大布褶断带
  2.佛昙—南澳褶断带
  3.东山晚近期北东向动力变质带
  4.滨海断裂带

东西向


  1.福田—华安断裂带
  2.厦门—南靖断裂带
   (1)小岭—长泰断裂
   (2)圆山—汤坑断裂
  3.湖西—象牙断裂带

南北向


  1.曲江—芦溪断裂带
  2.华安—靖城断裂带

北西向


  1.九龙江下游两岸断裂带
  2.九峰—古雷断裂带
  3.官陂—诏安断裂带

扭动构造


  1.东泗帚状构造
  2.安厚帚状构造
  3.船场山字型构造

 

海域地质构造

  漳州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临海正面宽度达128公里,海岸线曲折,由一系列自大陆向西南延伸的斜列式半岛与海湾组成。外海域海底平坦,50米等深线距岸远达30公里至70公里,是块准海底平原,海底深槽线偏离海峡中心线,逼近台湾西海岸。
  近陆海底岩石是大陆岩块延伸部分,稍外有一条与斜列式半岛顶端联线接近平行的滨海断裂带。这条断裂带在卫星照片上十分醒目,出露在一些近岸岛屿如兄弟屿上,走向北东50度至55度,倾向北西,在岛上可见到陡峭的断层崖。在台湾海峡北侧,靠近台湾西海岸海底,亦存在一海底断裂带,并往南与吕宋弧相接。两断裂带之间海底地块,地质上称南海亚板块,板块中间宽,两头窄,契入海峡部分是板块北端窄尖部分。吕宋弧以东为菲律宾板块。
  海峡地壳变迁受欧亚板块、南海亚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相对运动影响。当菲律宾板块向北西西向俯冲挤压时,导致海峡弧后扩张(沿海峡纵向),海峡陷落为海。当亚板块北推时,导致海峡受纵向挤压,产生近东西向隆起,上升为陆。两者周期性反复交替作用,导致海峡上升为陆与陷落为海交替出现。这种现象从第四纪以来数次发生,最后陷落为海始于约距今1.2万年前的晚更新世。海峡中十多个沉积物碳14(C14)测定年龄大多在1万年左右,由此推断目前台湾海峡的形成,大致是在距今1万年左右的时期。
  当南海亚板块向北推进时,在海峡中可引起近东西向褶皱,海底地形测量证实,在海区南北各有一近东西向隆起,南部为台湾浅滩(隆起),位置在汕头至台南连线稍南处,北部为澎北隆起,位置在漳州至台中连线上。根据有的文献研究,这两隆起目前还以一定速率上升,有可能分别在6000年、8000年后露出水面,成为大陆与台湾间的陆桥部分。两隆起之间为一凹陷构造,称为厦澎凹陷,面积5000多平方公里,沉积厚度最厚处达8000多米,具有较好的生储油条件。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