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名优特产
畜禽食品类
2017-06-0709:24:58来源:
  




一、畜 禽
  


  (一)生 猪
  生猪为漳州地区的大宗出口产品,主要运销香港。1981年以前漳州没有出口经营权。县外贸机构收购生猪后,调拨给厦门粮油食品进出口支公司出口。收购最高年份1958年达63322头。
  漳州地区生猪产地在龙海、漳浦、云霄、南靖、诏安、平和、长泰等县。龙海县自1972年至1983年连续12年,年提供出口货源超万头。1984年,因受厦门口岸公司配额限制,只出口8772头。
  1985年以前,漳州地区生猪出口占全省出口量的80%。1985年,除龙海县靠近厦门部分仍以瘦肉型猪供厦门出口外,其他各县均无出口。后来瘦肉型猪逐渐发展,1990年,出口开始有所回升,当年出口8687头。
  (二)活 牛
  新中国成立至1972年,漳州地区年年提供活牛出口,货源多时达2000多头。60年代后逐年减少,至1972年仅17头,累计15291头。1973年起无出口。
  (三)活 羊
  新中国成立后至1970年,漳州地区年年提供活羊出口,货源多时1000多头,少时十几头,累计7161头。1971年起无提供出口。
  (四)活家禽
  家禽包括鸡、鸭、鹅等。1950年至1983年每年提供出口,少时八九万只,多时50多万只。1983年12月26日,根据中央限制高亏出口的精神,决定1984年不再出口。时漳州地区尚有已订购的出口活鸡3.45万只、活鸭6000只按协议仍予收购,由产地转为内销。地区粮油食品进出口支公司为减少饲养户损失,拨给一次性补助原粮(供应指标)1550吨、化肥(供应指标)152吨。规定每只供应原粮4.5公斤、化肥0.5公斤,作为补贴。1984年无出口。1985年出口3.92万只。1986年出口6800只,创汇4618美元。以后再没有出口。
  (五)鸭 蛋
  漳州地区鲜鸭蛋在香港市场很有名气。输港鸭蛋从集中的产地收购,整批及时出运,保证新鲜。1979年以前,龙海县金定鸭场,年收购出口量25万公斤左右。1979年以后,在漳浦县的杜浔、沙西二地建立金定鸭蛋分场,年收购15万公斤。加上云霄东厦土北鸭生产基地的鸭蛋,全地区年收购出口量增至42.5万公斤。1983年,又增辟漳浦佛昙、前亭蛋场,增收700公斤。1980年至1982年,全地区出口超50万公斤。
  鸭蛋生产有旺季淡季之别。淡季供货不足,旺季收购不完。外贸部门为均衡供港货源,常拨粮、肥给生产基地作为“反季节”生产补助。1982年,下放鸭蛋奖售权限,龙海、漳浦二县当年收购量大增,共收购鲜蛋56.07万公斤提供出口。
  1984年,因配额限制,全地区只收购鲜蛋16.27万公斤出口。产地与厦门口岸公司联系,余额就地加工咸蛋、皮蛋,共267.22万枚,提供出口。
  1984年后,鲜蛋大都加工为咸蛋、皮蛋出口,在香港也很受欢迎。1986年,全地区收购咸蛋552.85万枚,自营出口186.91万枚,其余由厦门土畜产进出口支公司出口。80年代末期,仍加工为咸蛋、皮蛋出口。漳浦沙西一带,许多咸蛋由广东收购出口。
  (六)小活动物
  小水产、小活动物的收购出口,50年代至60年代,主要收购品类有18种:泥鳅、花跳鱼、乳鸽、山鸡、水鸭、天鹅、赤米龟、大头龟、斑鸠、鳖、火鸡、鹧鸪、鳢鱼、塘虱鱼、竹鸡、鮕鮘、鲈鳗(花鳗鲡)、蟳虎。此外,穿山甲、黄羊(山鹿)、山猪、狐狸、海狸、水狸等也曾收购出口,后因属于保护动物而停止收购。
  70年代后,地区外贸公司不再收购此类商品出口。
  



二、果 蔬
  


  (一)柑
  清末民国初,漳州地区柑橘已大量外销。北部(自漳浦官浔以上至华安)由厦门转口,南部(自旧镇以下至诏安)由汕头转口,还有部分直运香港。民国24年(1935年),龙溪年产1.5万吨,外销(上海、南洋)1.2万吨。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主销苏联,60年代主销香港。1963年,省下达收购任务1000吨,就地供应100吨,上调900吨。1964年,每50公斤收购价为:芦一等22元,二等19元,三等15元,四等11元;芦一等19元,二等16元,三等13元,四等9.3元;印柑一等21元,二等18元,三等15元,四等10元;蕉柑一等21元,二等18元,三等14元,四等10元;红柑一等19元,二等17元,三等13元,四等9.5元。此外,每50公斤奖售化肥17公斤,大米2.25公斤,布1.83米。外销价每吨平均145.8美元。其中,一部分改进包装,每小盒6粒,净重1.05公斤,每吨销价450美元。当年省下达地区收购任务862.5吨,就地供应150吨,上调712.5公斤。
  70年代,由于吃“大锅饭”,柑园管理不善,产量下降,出口减少。
  1980年,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推行和商品多渠道经营,柑橘实行按质论价随行就市办法。输港芦柑、雪柑、蕉柑全部为一级品,调厦门口岸价在1979年价格的基础上,每50公斤加品级差价2元,即芦柑50元,蕉柑45.4元(诏安由于广东方面争购,再加价2元)。1981年及1982年,出现柑农争相交售的拥挤现象,柑果损伤多,影响卖价。1983年,增设收购点,延长收购时间,改进收购办法,就地加工包装,减少损伤,在港卖价从上年的每0.5公斤1.30港元提高到1.67港元。
  1984年,龙溪地区柑橘第一次从石码装船直运香港474.79吨,这比从厦门转口便利得多。漳州芦柑也开始在香港形成名气。但由于不能分批分期到货,影响卖价。1986年,改海运为陆运,逐批发运,缩短周转时间,减少霉烂。1990年,自营出口815吨,创汇37.73万美元。主销香港,其次输往北方,间接销入苏联。
  (二)荔 枝
  荔枝产地限于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省区。福建盛产于莆田至诏安的闽南沿海地区。荔枝登场时间短,不易保鲜,鲜果出口量不多。抗战期间,外销阻滞,价格低落,荔枝树大量砍伐,元气大伤。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恢复,1957年收购供出口95吨,1958年720吨,1959年96吨,1960年至1961年,无法收购供出口。收购供出口的鲜荔枝都是“乌叶”品种。而产量较大的“兰竹”品种,因皮易干变出口量很少,至1962年才收购供出口350吨。1962年,全区鲜荔枝收购供出口增至1512.85吨。
  1979年,规定由厦门口岸公司海运供应港澳。由于运输时间长,不能保鲜,卖价下降,此后出口量徘徊不前。1980年停止供出口收购。1981年,恢复收购供出口168.85吨。1982年,自营出口,改海运为陆运,当年由于荔枝市价与牌价悬殊,收购量少,只出口37.37吨。1983年,鲜荔枝实行浮动收购价,凡省、地下达的派购任务内的鲜荔枝收购价,在省核定的收购价的基础上,可以向上浮动15%。乌叶、兰竹每50公斤一等23元、二等20.50元、三等17.50元,早红一等20元、二等17.50元、三等24.50元。派购以外的荔枝可以随行就市,有升有降。当年漳州地区出口278.11吨。1984年,起由于限制外贸出口高亏产品,鲜荔枝停止出口。
  (三)柚 子
  驰名海内外的华安坪山柚和文旦柚甜嫩多汁,被视为珍品。每年收购供出口,少时100吨至200吨,多时300吨至400吨,最高年份1966年达430.86吨。80年代后期,外地插手产地收购,漳州地区每年只收购供出口数十吨。
  平和琯溪蜜柚肉嫩多汁,过去一度生产低落。1984年,农业部与福建省农业厅及平和县联办蜜柚示范场,推广种植。至80年代末产量大增,多数被贩往广东,部分转销香港。
  (四)枇 杷
  1962年起至80年代末,漳州地区每年有数十吨鲜枇杷从厦门销往香港。
  (五)鲜 李
  漳州地区传统出口产品。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出口,每年收购供出口香港数十吨至百余吨。1980年起中断出口。
  (六)马铃薯
  马铃薯在闽南是2月至3月登场,正值内蒙古及东北一带主产地缺货时节,出口能卖好价。漳州地区于1959年第一批收购供出口,共202吨,每吨卖价71.78美元。
  1965年冬,地区外贸部门从东北调进马铃薯种子5200担,分配给漳州、龙海二县(市)老产区种植。漳浦、东山、平和、长泰等县也试种一部分。全地区种植3300亩,1966年3月开始收获,以后在各县推广种植,每年收购供出口数吨至数百吨,最多时1000多吨。1983年起无收购供出口。
  (七)蒜 头
  漳浦杜浔、深土一带生产的蒜头,是传统大宗出口产品。新中国成立后,继续输往香港、新加坡、马来亚,并从港、新转口泰国、印尼。收购供出口量,1952年200吨,1953年400吨,1954年680吨,1955年460吨,1956年752吨,1957年582吨,1958年655吨,1959年下降为120吨,1960年再降为50吨。出口量下降的原因是当时偏重粮食生产,种蒜面积减缩。
  1979年,在漳浦县建立大蒜生产基地,特别是杜浔、深土1300亩大蒜生产基地的建立,使蒜头收购出口逐渐恢复。1981年为收购供出口的最高年份,达559.50吨。此后年出口量为二三百吨,1986年又下降为150吨,1987年起无出口。
  (八)冻果菜
  漳州外贸冷冻厂加工的冻果菜有蘑菇、金笋粒、菠菜、青刀豆、荔枝、蒜米、白芋等。产品全部调拨厦门外销。
  1980年,漳州外贸冷冻厂加工270吨供出口,1982年供出口1002.06吨,1983年供出口912.40吨,1984年供出口1038.824吨。1984年以后,因冻蘑菇成本高停止出口。1985年,加工果菜供出口1369吨,1986年1394.92吨,1987年1559.82吨,值607.7万元。1990年,速冻菜出口创汇64万美元。
  (九)盐水蘑菇
  1976年,漳州地区开始少量试产盐水蘑菇,提供出口1.6吨。1977年,为保证供应罐头厂生产,停止生产盐水蘑菇。
  1978年冬至1979年春,全地区种植蘑菇达147万平方米,产量大增,除保证罐头厂生产外,收购170吨的盐水蘑菇提供出口。1980年,盐水蘑菇收购供出口300吨,1981年增至1600吨。以后,蘑菇生产大发展,产量剧增。1989年至1990年菇季,除提供罐头厂生产罐头外,加工盐水蘑菇1万吨。
  (十)薇菜干
  薇菜干为蕨科野生植物,主产地为南靖、平和、华安等山区。
  1966年,诏安、南靖、平和3县首先采集加工,收购价每0.5公斤一级1.4元、二级1.2元、三级1元、四级0.85元。1966年,秋季广州交易会首次与日商成交,每吨卖价400多英磅。
  1971年起,每年收购出口量在100吨至400吨之间。
  1976年,全地区收购初制品350.24吨(其中南靖133.38吨,平和125.01吨,云霄29.35吨),收购费70多万元;加工为成品242吨,值100万元。1977年,收购初制品400吨(其中平和150吨,诏安60吨,云霄40吨)。至1990年,最高年份销出500多吨。
  (十一)脱水蔬菜
  漳州地区脱水蔬菜品种有姜片、红葱片、黄葱片、胡萝卜片等。平和县1982年收购供出口69.65吨,1983年增至94吨,值139.24万元。长泰县1980年开始收购供出口脱水姜片19.96吨、蒜片19.38吨,值24.38万元。
  全地区脱水蔬菜年收购出口量为,1982年57吨,1983年34.2吨,1984年450吨。以后由于受国外价格起伏波动的影响,出口量时降时升。1990年增至558.67吨,成为主要出口商品之一。
  (十二)香 菇
  香菇是省内传统出口商品,1977年起由外贸部门统一经营。为鼓励生产,增加出口,省人民政府规定,香菇外汇分成以1978年实际出口数为基数,以地(市)为单位,按现年新增的实际收汇数,分成50%。
  当时香菇收购价每0.5公斤11元,奖售化肥1.5公斤、原粮0.25公斤。1979年10月1日起,改为奖售化肥2.5公斤及原粮1.75公斤。
  1981年3月20日规定,每0.5公斤花菇15元、厚菇13元、一级薄菇8元。因取销奖售,各等级都给价外补贴1元,县外贸调拨费为5%。1990年,出口13吨,创汇13.46万美元。
  (十三)辣椒干
  辣椒干畅销港、澳、新、马、美、德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尤以辣度高的小米椒干最受欢迎。
  1983年,米椒干收购价一级从每公斤1.50元调为1.75元,二级从1.40元调为1.60元,三级从1.30元调为1.45元。每0.5公斤椒干奖售化肥,1984年为标准氮0.6公斤。全地区椒干每年收购出口数从50年代的半吨左右增至80年代的200多吨。
  (十四)咸芥菜
  地区土畜产进出口支公司于1983年秋季广州交易会上试销9吨,每吨卖价754港元。
  



三、水产品
  


  从1983年成立水产品进出口专业公司至1990年底,漳州市水产品出口累计5001.72吨,创汇929.80万美元。
  (一)鲜活水产品
  漳州海鲜出口历史悠久,后因近海资源减少,捕捞量下降,除养殖的产品以外,出口中断。1980年,东山县恢复5种(龙虾、对虾、杂虾、活蟳及少量鲍鱼)鲜活水产出口。云霄竹塔养殖缢蛏数百亩,年产数千担,提供千余担出口。龙海县角美镇西边村养殖缢蛏1200亩,年收成蛏2000吨至3000吨。80年代,每年收获期逐日提供2吨出口。漳浦历来盛产牡蛎,“霞美蚝”更著名,大多通过广东输香港。全地区水产出口有多种渠道。其中经由地(专)区外贸部门收购调供出口的,自1957年以来,每年500吨至600吨,多时800多吨;从广东方面输出的无可计数。
  (二)冻水产品
  冻带鱼段 是漳州地区60年代大宗出口海产品之一。1965年东山、龙海二产区共收购供出口74.54吨。其中东山54.84吨,龙海19.70吨。1966年收购供出口300吨。以后年出口量均在300吨左右。“文化大革命”时中断出口。
  冻蛏肉 1966年漳州冷冻厂于7月至9月每月加工蛏肉120吨左右(每吨加工费600元)。
  冻对虾 80年代,对虾养殖业发展迅速,但冻对虾出口配额有限,最多年份(1988年)安排出口300吨。1989年,漳浦对虾养殖发展到4万多亩,年收对虾6000多吨。全县有水产冷冻加工厂12家,日急冻能力38吨多,产品大部分从广东出口。1990年全市出口141吨。
  1990年,漳州市冰鲜鱼、冻对虾实际出口总值69万美元。
  (三)干、腌海产品
  鱿鱼、墨鱼干、鱼鲞、虾米(去壳的虾干)、蚝、蛏干、紫菜饼等,是传统的出口商品。60年代干品减少,收购供出口量下降。蚝干,自1961年起中断出口。东山县虾米自1961年以后收购供出口量也大大下降。
  1990年,海产腌干制品的出口品种、数量为:虾米11吨,创汇1.71万美元;紫菜10吨,创汇3.62万美元;海蜇皮10吨,创汇1万美元;海胆酱10吨,创汇8万美元。
  (四)鱼 露
  鱼露为调味品,早期由省调节统一对外成交,漳州地区每年出口数十吨至数百吨不等。东山县1979年收购供出口达296.95吨,1982年112.72吨。因国外行情欠佳,1983年1月至5月无出口,6月份按口岸通知,生产43.45吨交售出口。云霄县也于6月份按口岸通知收购15.4吨出口。1988年外贸体制改革以后,放开经营,出口量也不多。
  



四、罐头制品
  


  (一)食品罐头
  闽南罐头厂以厦门(Q2)、漳州(Q3)两厂为最,年产量各1万至2万吨,泉州(Q6)、常山(Q11)、南靖(Q14)、漳浦(Q19)等厂次之,年产各数千吨至1万余吨。稍后,东山、云霄罐头厂崛起,产品均主要外销。也有些乡镇罐头厂的产品以优质打进国际市场,其中龙海颜厝的紫山罐头厂最著名。
  1981年,漳州罐头厂向美国药物管理局(F·G·A)申请登记获准。从此产品可进入美国市场。
  漳州地区历年罐头输出量自数百吨至数千吨。80年代增至2万多吨,最高年份达3万多吨。1990年罐头出口收购17508吨。
  (二)蘑菇罐头
  80年代,蘑菇罐头出口主要由漳州罐头厂提供。漳州罐头厂自1979年引进3台日产封罐机,使封罐能力迅速提高,蘑菇罐头年产量从6100吨提高到9100吨,1980年又扩建厂房,增添设备,日产罐头能力从150吨提高到350吨。从此,该厂每年提供出口的蘑菇罐头在万吨以上。
  常山华侨罐头厂自1981年建成投产后,每年提供出口7000吨左右。
  漳浦罐头厂创办于1980年,自1982年起,每年提供蘑菇罐头出口1000多吨。
  南靖罐头厂自1982年开始出口蘑菇罐头,每年提供出口1000多吨。
  1990年,漳州市蘑菇罐头出口11780.63吨。
  (三)草菇罐头
  漳州罐头厂于1979年7月试产鲜草菇整菇罐头。同年9月,试产片状草菇罐头。1983年,漳州罐头厂及有关部门研究,对草菇种植改露天为室内,利用蘑菇房试种成功。1984年,大面积推广,产量大增。是年生产草菇罐头431.26吨,提供出口295.29吨,比上年增加276.33吨。
  漳浦县在马坑等地推广草菇生产。1983年,“巴氏灭菌栽培法”试验成功,进行推广。1984年,产量增加,县罐头厂开始生产草菇罐头提供出口。
  漳州地区自1981年至1990年累计出口1214吨,价值413万元。
  (四)水果罐头
  漳州罐头厂生产的柑片、柑汁、糖水菠萝、荔枝、龙眼、枇杷、杨梅、金枣、杂锦果、梨子、浓缩荔枝汁、菠萝汁、荔枝夹菠萝心等罐头,自1958年起开始外销。“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出口中断。
  70年代末,漳州罐头厂恢复并发展各种水果罐头生产和出口。80年代又有漳浦、南靖、常山等罐头厂投入生产水果罐头,以荔枝、菠萝为最多,产品畅销香港及东南亚各地。至1990年累计出口5471吨,价值1730万元。
  漳州罐头厂所产荔枝罐头、龙眼罐头果肉完整,无引起汤水混浊的碎屑,具有果品原有风味,在1988年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1990年,漳州荔枝罐头出口162.58吨。
  漳州、漳浦、常山、南靖各厂所产糖水菠萝罐头,甜中带酸,为省内同类产品中之佼佼者。糖水杨梅罐头,个大汁多,甜带微酸,在国外也很受欢迎。
  (五)清水笋片罐头
  1980年,漳州罐头厂开始生产出口15178罐大型(净重1950克)的清水笋片罐头。1982年,南靖罐头厂亦开始生产出口清水笋片罐头。笋片淡黄色,汤汁清鲜,保持原有风味。至1990年,累计出口256吨,价值72.70万元。
  (六)冬笋罐头
  漳州罐头厂生产的冬笋罐头,于1966年开始通过广州交易会提供口岸公司外销。至1990年,漳州罐头厂按客户的要求生产冬笋罐头,主要销往日本。
  (七)芦笋罐头
  80年代,漳州各县芦笋生产大发展,芦笋罐头成为仅次于蘑菇罐头的大宗出口产品。漳州、漳浦、常山、南靖等罐头厂均大量生产芦笋罐头出口。东山为芦笋产量最多的县份,主要提供常山罐头厂生产罐头或速冻鲜笋出口。后东山又建起2家罐头厂,也主要生产芦笋罐头出口。从1981年开始收购供出口,至1990年累计出口27218吨,价值17844万元。
  (八)猪肉制品
  漳州猪肉制品有肉酱、香肠、肉干、肉松、肉脯等,以龙海石码镇所产最著名。其中石马牌肉松、肉脯远近畅销,在海外甚受欢迎。1987年,肉制品销香港、新加坡等地86吨,收汇32万美元。1989年5月间,首次销往韩国。1990年,猪肉制品出口78吨。
  (九)桂圆肉
  桂圆肉即龙眼肉,是漳州地区传统的出口商品。1965年收购供出口达139.5吨,后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出口。1972年恢复供货122.5吨。后来出口数锐减,原因是收购价过低(平价每50公斤339元,虽加奖售肥225公斤,与市价500多元仍相差很大)。1982年,随着农村各种形式责任制的推行,龙眼果树大部分包产到户。1983年,允许县(市)外贸公司直接收购,桂圆肉收购供出口量比往年增加。1984年,因换汇成本较高,收购供出口量较少。1988年至1989年,产量有所增加,价格持平。1990年,收购供出口桂圆肉达397吨,创汇139万美元。
  (十)柿 饼
  漳州柿子主产地在龙海、诏安两县。柿子加工成柿饼,销售国内外。1957年,收购供出口95吨,1958年增至126吨。以后每年收购供出口数十吨。1981年起中断收购出口。
  



五、糖、盐
  


  (一)蔗 糖
  漳州是国内主要产糖区之一。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漳州糖曾从厦门口岸输往欧洲。
  清宣统元年(1909年),龙溪华侨郭祯祥创华祥糖业公司,以机器榨糖,每榨季产糖1.5万至2万担。同时,平和山格新兴公司每榨季产糖4000担。这两处新兴企业使厦门口岸蔗糖输出额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9.9万担,上升到宣统三年(1911年)的19万担。民国初年,军阀混战,这些糖厂全部停产。民国元年至民国10年,厦门糖的进口多于出口(据《厦门海关十年报告》)。至新中国成立前,漳州均未再有机器制糖业。红糖虽继续北销,但数量锐减,更罕有外销。
  新中国成立后,漳州各蔗区普遍建立糖厂,起初仍以土法制糖。制白糖始于1958年漳州糖厂的建立。至1990年,漳州糖厂日榨能力6000吨蔗。其次为漳浦鹿溪糖厂,日榨能力3000吨蔗。平和、云霄、诏安、南靖、长泰等县糖厂也颇具规模。其他还有许多生产红糖的小厂。漳州产糖大量调供非产糖地区而不出口。唯漳州糖厂生产能力雄厚,每年从国外进口原糖数十万吨加工为白糖复出口。
  (二)中式糖果
  中式糖果1964年至1984年每年收购供出口数十吨至数百吨,最高年份500多吨。1989年起无收购供出口。
  (三)盐
  海盐出口始于1980年。时东山县产盐12万多吨,年底存盐15万多吨。但国外盐价低,且运输损耗率大,按以进养出方式,与日本华东物产株式会社签订原盐与弹力尼龙丝(NYLON70D124F/2)以货易货合同,以出口原盐所得外汇用于进口尼龙丝200吨。盐出口亏损97万元,进口尼龙丝每吨成本2.3万元,国内售价每吨3.3万元,扣成本、费用并弥补原盐亏损后尚有利润。
  1982年11月,出口菲律宾原盐5000吨;12月,再出口菲律宾5000吨。
  东山县1982年出口原盐共3万吨,收外汇17.84万美元(每50公斤盐含包装费值2.6美元,轮船费每吨15.2美元)。80年代的1983年、1986年、1988年,又出口原盐共1.34万吨。
  



六、其 他
  


  (一)白木耳
  漳州地区所产白木耳洁白如雪,肉厚松脆,品质优良,有漳州雪耳之称,胜过四川所产川耳而居全国第一。漳州雪耳历来畅销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价为川、鄂产品2倍以上。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甚快,外销兴旺。1955年,收购供出口2700公斤,比1952年增长1倍多。后由于改变农副业生产政策,产量下降。1957年收购供出口量减为144公斤,1961年至1963年,每年收购供出口量仅40公斤至80公斤。
  鉴于漳州生产银耳的气候及培植银耳的树种等条件比其他地区优越,省林业厅及外贸局于1962年联合发出通知,以龙溪专区的南靖、平和、云霄、诏安及建阳专区的尤溪5县为银耳发展区,收购价提高到每0.5公斤甲级128元、乙级120元、丙级108元、丁级96元。
  70年代至80年代,发展塑料袋装料培植法,产量大增;全地区每年收购提供出口1万至2万多公斤。
  1977年,降低白木耳收购价及调拨价。1984年4月起,再降低收购价,每0.5公斤甲级从30元调为23元,乙级从25.50元调为20元,丙级从21元调为17元,丁级从16.50元调为14元,等外级从12元调为11元。调拨价相应调低。同时,省财政厅对白木耳生产实行减税,按18%税率征收工商税,以弥补生产者的收入。在“减税让利”之后,白木耳出品量逐步增长。至1990年,年收购供出口44180公斤,值165万元。
  (二)米粉干
  米粉干为闽南传统食品,亦流行于东南亚各地。南靖丰田农场所产白鹭牌米粉干,选用优质大米为原料,精工制作,质量优良,柔韧性强,风靡国内外。80年代,每年出口数百至1000多吨,最高年份2000多吨。
  (三)番薯粉、番薯丝
  地区土畜产进出口公司于1983年秋季广州交易会上与港商签约成交番薯粉10吨,每吨卖价1600港元。
  (四)荔枝酒
  漳州荔枝酒很早就有出口,数量自数吨至数十吨不等。1985年以后无出口。
  (五)荔枝汽酒
  漳州酒厂1977年试产荔枝汽酒,试销后受到消费者欢迎。1978年春季,参加广州交易会,荔枝汽酒得到赞赏。1979年2月,香港永德高公司总经理来漳签订补偿贸易合同,引进日、美新型自动制空罐、易开盖和封口机等设备。该厂所产荔枝汽酒年出口1200吨。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