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名优特产
出口工业品生产基地
2017-06-0709:24:58来源:
  




一、食品基地
  


  (一)漳州罐头厂
  漳州罐头厂建于1958年,最初产品主要出口苏联。1972年8月,地区外贸站贷给50万元,1973年又贷给44万元,1976年再贷给4万元,用于更新设备。1978年,省财政局、外贸局又批给专项贷款14万元,兴建成品仓库2700平方米。漳州罐头厂产品从水果、蔬菜,发展到肉类、果汁4大类,其中以蘑菇罐头为大宗。1978年,与香港大丰行签订引进制罐自动生产线1套,实罐封罐机3台。1978年冬至1979年春,该厂完成6153吨蘑菇罐头生产任务。1979年,省批准给漳州罐头厂贷款254.6万元,扩建厂房和补充设备。1979年6月,又以150吨肉类罐头为补偿,从香港引进500吨钢材及辅助原料香菇0.7吨。
  漳州罐头厂原有封罐机每分钟只能封40罐,1978年底蘑菇罐头日产量最高仅155吨。自引进封罐机后,每台1分钟能封200罐,日产量达261.5吨,年产量9100吨,比1978年的6100吨增产3000吨。
  1980年,该厂再建厂房3959平方米,增添预封机10台、预煮机4台、切片机10台及杀菌机、洗罐机等设备,蘑菇罐头日产量(平均)从150吨提高到350吨。1980年,提供出口蘑菇罐头9361.95吨,比上年6040.45吨增长54.99%。
  至1990年,该厂总面积9.5万平方米,职工2600人,年生产各种罐头2.5万吨。“415”蘑菇罐头为部优产品,水仙花牌糖水荔枝罐头获国家银质奖,在国内外有较高声誉。
  (二)漳州蜜饯厂
  漳州蜜饯厂前身是创办于民国21年(1932年)的私营大华蜜果店,1955年改为公私合营大华蜜果厂,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漳州蜜饯厂,1985年改称漳州大华蜜果厂。1973年,地区外贸站贷给漳州蜜饯厂5万元,1977年10月又贷给5.5万元,用于添置设备。1979年12月8日,该厂与香港永德高公司签订补偿贸易合同,引进1套联邦德国匹克公司出产的ZL-2型果汁纸包装机,价值37.17万美元。在3年偿还期间,永德高公司还每年包销果汁、饮料1500吨。
  1990年,该厂设备有过滤机、压榨机、卫生泵、板式热交换机、夹层锅、空气压缩机、冷冻机、浓缩锅等。产品有优质荔枝汁、青梅汁、柑橘汁、芒果汁、玫瑰茄饮料等,提供出口产品更加多样化。
  (三)常山华侨罐头厂
  云霄常山华侨罐头厂于1979年7月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及福建省计委批准建立。
  1981年春,产品开始出口。该厂原料取自云霄、东山、诏安、平和、漳浦、龙海6县,以云霄为主。为保证生产,云霄建立6170亩芦笋生产基地、1700亩菠萝生产基地,并发展蘑菇生产。提供出口的罐头逐年增加,1981年422.94吨,1982年增加为741.06吨,1983年达881吨,1984年起至1990年,均突破千吨。其中1984年为2158.77吨,1986年高达7165吨。
  (四)南靖罐头厂
  南靖罐头厂于1980年12月建成投产。1981年只生产200多吨蘑菇罐头,以后逐步发展,至1988年的8年间,共生产各种罐头27845吨,产值9287万元,创收外汇1844万美元。
  1990年,该厂总面积2.9万平方米,职工1600人,年产各种罐头5000吨左右,出口3000吨左右,创收外汇300多万美元。
  (五)漳浦罐头厂
  漳浦罐头厂于1980年兴建,1981年元旦正式投产。因管理存在问题,经济效益差。1987年5月起与漳州罐头厂联营,6月开始扭亏为盈,至年底,产罐头1329吨,产值491万元。1990年有职工2400多人。年产蘑菇、芦笋、草菇、香菜心、青刀豆、荔枝、龙眼、菠萝、枇杷等罐头5000吨左右,销往国内外。
  (六)漳州外贸冷冻厂
  漳州外贸冷冻厂于1980年由省外贸局投资兴建,当年试产270吨。1981年,生产730吨,上缴利润6.48万元。1982年上缴利润9.81万元。1983年,铺设通南北月台的两条渡车铁轨,新建漂洗池6个,增加油炸番薯锅2个,年产量912.40吨,比上年增长40.53%。1984年,总产值191.36万元,利润8.36万元。1984年,又投资100万元,购进一台仿日流态式速冷机,并扩建车间1300平方米,增添主设备17台。同时,改造动力车间的供电、排水系统。1985年,产量1369吨,合格率99.3%,总产值373.7万元,利润15.08万元,比上年增长80.36%。后因国际冻菜市场不景气,该厂调整产品结构,开展烤鳗加工生产。1988年,从日本引进一条先进的烤鳗生产线,并改进烤鳗工艺,在国内率先试制网串烤鳗、半串烤鳗等新品种成功,产品全部销往日本。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每年出口300吨至400吨。
  



二、医药与饮料基地
  


  (一)漳州市制药厂
  漳州市制药厂建于1957年。1973年,地区外贸站贷给11.5万元,用于扩建厂房1700平方米。1980年7月,省经济委员会贷给11万元,用于购置空调捏和机、调湿机等。1980年9月,贷给10万元,用以建设仓库1350平方米。
  1990年,该厂总面积30046平方米,职工456人。自1988年被批准为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后,年出口创汇近千万美元。主要产品片仔癀在国内外久享盛誉;传统的建曲和新产品蜂王浆也很畅销;“少林口乐”保健饮料被列为国家体育运动饮料。1990年,又引进罐装饮料生产线,研制开发荔枝型、水蜜桃型、苹果型等“少林口乐”新饮料。
  (二)漳州茶厂
  漳州茶厂建于1954年。1968年投资72万元,于1971年建成茶叶精制厂。第一年加工5630吨,1976年增至13000吨,超过设计生产能力1倍多,其中出口4000吨。因设备所限,不能提供更多的外贸适销产品,尤其是窨制树兰花茶,每年仅能提供出口150吨至250吨。1978年度外贸贷款23.70万元。1978年12月又给予外汇短期贷款5万美元,用于增加设备,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所产乌龙茶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此后,该厂每年出口创汇200多万美元。
  (三)漳州酒厂果汁饮料车间
  漳州酒厂建于1950年,其中饮料车间于1978年筹建。同年10月,省经济委员会专项贷款6.5万元,扩建厂房500平方米,增置发酵罐10个,购置装瓶机1台,每年可增产荔枝汽酒300吨,增加出口40吨。1979年,与港商签订补偿贸易38.31万美元合同,引进离心式不锈钢输酒泵、滤纸过滤机、手提式糖度折光计、空罐冲洗消毒设备、带气定量装罐机、棉纸、泡沫剂等。这些设备的引进,使荔枝汽酒的年出口量(除补偿贸易外)达到1200吨,增创外汇48万美元。该厂还引进联邦德国两片罐装罐机1台,年罐装饮料生产能力8050吨,并于1985年从酿酒行业转入饮料业。此后,以生产果菜汁饮料为主,酿酒为副,成为饮料专业生产厂。
  



三、其他工业品基地
  


  (一)漳州羽绒制品厂
  漳州羽绒制品厂是1972年由鸡毛帚厂发展为生产出口羽绒制品的专厂,原设备多系自制。1975年,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拨外汇贷款给该厂,进口联邦德国充枕机1套、撕毛机1台、日本离心机1台及包装机等设备,总价值34万元。1976年,又得贷款建1座总面积1200平方米的4层楼房。当时已有水洗、设计、缝纫等一整套设备,投资总额50多万元。
  1974年,该厂羽绒制品首次在广州秋季交易会上成交。1976年,为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除固定工111人、合同工30人外,又办厂外加工点10个,从业人员400人。1977年该厂出口羽绒服装6万多件、出口前苏联枕头2万个、鸡毛帚1万支,产值274万元。
  1983年,全国生产羽绒服装的工厂达千余家,竞销剧烈。1987年,该厂总产值下降到142万元。为重振雄风,1986年11月设计生产羽绒“爬山衣”。
  1990年,总产量6.2万件,总产值373万元,出口近5万件,出口交货值280万元,创汇32万美元。
  (二)漳州羽绒服装厂
  1979年,首批生产的羽绒服50多件出口。1982年,从皮件厂分出来,成立羽绒服装厂。1988年,与香港佳明公司签订来料加工合同,产品有十多个品种出口。1990年,总产量6.2万件,总值370万元,出口5.2万件,创汇40万美元。上缴税金14万元。
  (三)漳州市麻纺厂
  漳州市麻纺厂建于1957年。1974年从上海裕华厂拆迁24台宽幅布机,设备未配套。1976年8月,地区外贸站贷给15万元,1977年10月又贷给20万元,用于扩建厂房及增置设备。1977年,省外贸局给专项贷款28万元,当年配套设备大部分到厂安装。至1980年,年产出口麻袋达490万条。1980年,省外贸局又给短期外汇贷款3.8万美元,用以进口5吨汽车1部、打包机1台,7年还清。
  1990年,该厂总面积12.38万平方米,职工2481人,各种设备346台。主要产品有麻袋、麻布、麻纱线、聚丙烯编织袋及布、全毛花呢等。麻袋曾是漳州大宗出口产品。1974年开始出口麻袋,年出口数百万条,最高的1983年出口500万条。由于市场变化,1987年起无出口。
  (四)漳州糖厂木糖车间
  漳州糖厂建于1958年,日榨能力6000吨。木糖是副产品之一。漳州糖厂木糖车间于1979年由上级拨款52万元,加上出口工业品专项贷款70万元创建而成。拥有180平方米蒸发罐2台、离心机1台、脱水机1台、等离子切割机1台、水解液提取车间(钢筋混凝土结构)429平方米等设备,产品专供出口。1990年,木糖出口389.40吨。
  (五)漳州塑料厂
  漳州塑料厂建于1958年。1978年上半年生产人字拖鞋75万双,5.4万双出口外销,列入出口商品生产点。1982年,增加花色品种,有人字、燕字、十字型、印花等男女式及童式等几十种规格型号,出口达474万双,成为漳州城区“拳头”产品之一。1987年,产量达到871.68万双,其中外销607.17万双,占总产量的69.66%。此后,年外销量都达数百万双,远销法、意、西班牙、约旦、黎巴嫩、也门、尼日尔、卡塔尔、北也门、叙利亚、上沃尔特、沙特阿拉伯、索马里、几内亚、扎伊尔、巴布亚新几内亚、吉达、斐济、多哈、多哥、巴林、迪拜、留尼汪、马耳他、卢旺达、菲律宾、新加坡、加拿大、智利、古巴、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
  (六)龙海造纸厂
  龙海造纸厂建于1958年,为地方国营企业,专门生产供出口商品包装用的黄板纸。1973年8月,地区外贸站贷给9万元,用于购置机械设备2台。1976年又贷25万元,用于增置设备一整套。1978年1月,国家又投资340万元,用于建厂房和增置设备,日产黄板纸5吨。1984年,生产出口瓦楞原纸,日产9吨。1988年,产瓦楞原纸6578吨,出口交货5138吨。1990年,出口交货7109吨,出口交货值1056.5万元。
  (七)漳州第一、二蚊香厂
  漳州蚊香厂为集体企业,前身为建于1957年的制香生产合作社。1966年,开始生产专供出口的雄鸡牌蚊香(厦门、漳州、泉州5厂共创之名牌)。产品按照省出口蚊香质量标准生产。1980年7月,省专项贷款给漳州蚊香厂20万元,用于增建仓库、车间、化验室等1000平方米。主要原料由外贸部门供给,产品由外贸部门经营出口。1985年至1987年,先后3次在巴拿马商品竞赛博览会和新加坡、菲律宾博览会上获优质奖和金牌奖,畅销非洲、南亚、东南亚一带。1990年,出口9.95万箱(60盒/箱),出口交货值354万元。
  漳州第二蚊香厂于1981年建成投产。初建时每月生产500大箱左右。1982年再建生产线1条。自1984年至1990年的7年间,该厂共调供出口蚊香3万多标箱,交货总值698万元,创收外汇158.75万美元。
  (八)龙海蚊香厂
  龙海县蚊香厂成立于1950年。于1976年提供出口蚊香4000箱,货值100万元。
  省外贸局及人民银行为扶持出口商品生产,于1978年贷给龙海县蚊香厂1.85万美元。该厂产品于1978年在全省质量评比中获第一名,1981年获省优称号,1983年12月获国家对外经贸部荣誉证书。
  80年代,该厂职工224人,年提供出口蚊香7万标箱左右,交货值160万元左右,创收外汇20多万美元。
  (九)龙海县第一、二纸箔厂
  龙海纸箔一厂是新中国成立后由石码49家锡页、纸箔店合并而成的。时年生产出口纸箔1800吨左右,收外汇400多万美元。“文化大革命”时停产。1980年,恢复为出口专厂,年生产出口2530.80吨。1980年,贷款6万元,购置衡山农械厂旧址为生产用房。
  1981年,龙海县成立第二纸箔厂,年生产出口1400吨。
  1983年,两个纸箔厂容纳千名职工,年创收外汇300万美元以上,创税利200万元以上。至1990年,每年出口交货量3000多吨。
  (十)漳州市畜产收购加工厂
  漳州市畜产收购加工厂为外贸自属厂,成立于1956年。主要从事猪肠衣、羽毛、兔毛、各种兽皮的收购、加工以供出口。
  漳州地区是羽毛重点产区,年产量250吨至300吨,占全省总产量的四分之一。早先因没有加工设备,购进的羽毛须运往厦门加工后再运回漳州制造。为改变这一状况,地区外贸局于1978年以出口工业贷款8万元建设羽毛分毛加工车间。1980年7月,专项贷款项目24万元,由漳州内燃机配件厂仿照联邦德国机件,制造成羽毛预分机、四箱分毛机、除灰机、混毛机各1台。
  至1988年初,先后扩建羽毛水洗车间2463平方米,兔毛车间1727平方米,并购置各种设备51台,总投资222.02万元,使该厂由羽毛、兔毛的收购、初加工、调拨,逐步发展到半成品以至制成品的精加工专厂。其资金都靠外贸贷款:1984年52万元,1985年78万元,1986年55万元,1987年57.2万元。至1990年,年产值已达2000多万元。
  (十一)漳浦石雕厂
  1981年建厂,1982年产值12多万元,调拨厦门五金矿产进出口支公司外销10万元。当时设备落后,大部分工序均用手工操作。1984年7月,省外贸公司给外汇专项贷款10万美元,用于进口磨光机、雕刻机等设备。生产能力提高,企业改为漳浦县外贸公司石雕厂。1984年至1989年产值共500多万元。
  (十二)龙溪机器厂
  龙溪机器厂主产柴油机,1960年开始出口外销。1982年起,承接英国多尔曼柴油机公司3DA、4DA柴油机和3DAG、4DAG发动机零部件加工及装配业务。1987年,美国一家公司的总裁到该厂考察,当场签订以SL3100柴油机为动力的叉车合同。1988年至1990年,该厂的柴油机在美国、菲律宾、新加坡、印尼、孟加拉国、斯里兰卡、苏丹等国畅销。
  (十三)华安福田石墨矿
  华安福田石墨矿建于1957年。产品曾出口日本、美国和东南亚。1971年建加工厂,1972年产量1012吨,1980年停产。1983年5月,组织亦工亦农采矿队恢复生产,计划至年底生产800吨。由于矿山没有建造挡砂坝,在停产的两年间,砂、石、土方倒塌,冲坏农田。地区外贸局拨给尿素20吨,以弥补农田损失。后因该处矿藏已开尽,1984年又停产。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