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名优特产
土特产品生产基地
2017-06-0709:24:58来源:
  




一、畜禽蛋基地
  


  (一)养猪基地
  杜浔良种猪场 漳浦杜浔良种猪场为外贸自属场,创办于1965年10月。“文化大革命”期间,外贸机构裁并,该场改属商业局。1978年,归还外贸局,时存栏母猪12头、公猪3头。外贸局当即投资39万元,新建猪舍,并增添设备。至1979年底,母猪54头,公猪14头,小猪200头,均为瘦肉型良种。80年代,该场共有30人,种猪舍4座743平方米,菜猪舍768.9平方米。80年代后期,该场除继续为养猪户提供瘦肉型良种猪苗外,并自育成猪调供出口。1988年,提供700多头瘦肉型猪出口。1989年,增至1222头,创汇10多万美元。
  龙海县瘦肉型良种猪基地 1982年,龙海县创办3个良种猪场,第一年出口瘦肉型猪112头。1984年,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分公司拨给6万元作为良种猪苗补贴,从省外调入良种猪苗1323头,良种猪饲养业发展到5个乡3个场70多个专业户。当年,共出口瘦肉型猪1802头,1985年1635头。1986年,增至2921头。以后,每年出口瘦肉型猪4000多头。1990年,白水镇又投资12万元,建立一个有800平方米猪舍的瘦肉型猪场。从湖北、浙江等地调进美国“杜洛克”、“约克夏”,丹麦“长白”、苏联“苏白”等猪种,配备良种公猪,为当地养猪户提供瘦肉型良种母猪和仔猪。此外,1990年1月至8月,全镇还出口瘦肉猪3500头,创汇36万美元。
  长泰机械化养猪场 1979年成立,有猪舍7000多平方米、仓库9024平方米。以饲养长白猪和大型约克夏猪及其杂交种为主,交售外贸公司供出口。80年代,长泰县又利用机械化养猪场办种猪场,培育出体型大,瘦肉率高,产仔数多,饲养期短(160日即可出栏)的杂交良种猪。1990年产量1248头,出口954头。
  (二)家禽基地
  云霄土北鸭生产基地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土北鸭生产迅速恢复、发展,1978年收购出口12.58万只。县食品公司办了3个良种鸭孵化场,以5个大队为云霄养鸭基地。东厦公社洲渡大队是其中的重点基地,1979年,养土北鸭1.5万只,加上集体、户养鸭群,当年共交售土北鸭2万只以上。1984年后活鸭无出口。
  龙海金定鸭蛋生产基地 金定村位于龙海紫泥镇,四面环水,养鸭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扶持下,养鸭业迅速发展,建立了金定、仁和、巽玉、角美、沙头5个养鸭分场。起初仅有蛋鸭7000只,至1960年发展到1.2万只,年产蛋18.5万公斤。1965年,产蛋24.71万公斤,出口20.22万公斤。“文化大革命”期间产量下降,1973年出口9228公斤。“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生产和出口逐步恢复。1978年,角美分场扩大埭头、金山两个养鸭点,增养“反季节”母鸭,改变淡旺季产量悬殊情况。金定鸭蛋当天产蛋当天交付收购,经加工包装,两天内运达厦门装船。自产蛋至运港鲜销,前后不超过6天,以品质优良而为消费者所欢迎。
  漳浦鸭蛋生产基地 1979年,漳浦县外贸局在杜浔、沙西两公社建立鸭蛋生产基地。至1981年,交售量达16.46万公斤。1981年,又开辟佛昙、前亭两公社鸭蛋生产基地,养母鸭2万只。
  由于鸭蛋生产基地的发展,漳州市鸭蛋年收购出口量,在80年代初期曾超50万公斤。后因出口配额限制,80年代末期,大都加工为咸蛋、皮蛋由厦门或广东收购出口。
  



二、水产基地
  


  (一)云霄竹塔泥蚶基地
  云霄县竹塔村位于漳江下游江、海水交汇处,咸淡适中,底质泥沙无污染,泥蚶生产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初,有蚶埕400多亩,年产200多吨。“文化大革命”期间,产量下降,每年仅提供50吨左右。1977年,该县沿海出现蚶苗。1978年,拨给扶持生产周转金2万元,蚶埕年年发展。80年代,人工育苗试验成功,养蚶业进一步发展。1984年,养殖815亩,生产泥蚶680吨。80年代后期,由于海区水质、水温、海泥的变化,正宗的竹塔泥蚶产量减少。
  (二)龙海角美西边鲜蛏基地
  龙海县角美西边村位于九龙江下游海滨,原有养蛏滩涂1200亩。其中,蛏苗地450亩,成蛏地750亩。80年代,每亩年收成蛏2.5吨至3吨。
  (三)漳浦县对虾养殖基地
  1979年,漳浦县在前亭乡建立第一口虾池后,佛昙、旧镇、古雷等地对虾养殖业迅速发展。至1985年,全县共有虾池182口,面积10137亩,年产对虾502.7吨,产值764万元,跃居全省第一。1986年,由于围垦,精养虾池增至395口,面积20500亩,亩产提高到86.35公斤,总产1725.3吨,产值3394万元。1988年和1989年,面积扩大到4.3万亩。1989年和1990年,总产量高达6400多吨,平均亩产提高到150公斤。漳浦全县建成为对虾生产服务的配套工程,有水产冷冻工厂12座,日急冻能力38.42吨,日冷藏能力1125吨,日制冰能力85吨。
  (四)东山水产养殖基地
  东山早有水产养殖传统。1988年初,东山被定为创汇农业试验区后,网箱养鱼和太平洋牡蛎吊养,以及虾、蟳、花蛤养殖都迅速发展。1989年,东山县投资130万元,在八尺门西侧避风港建立“陵潭海水养殖场”,置207个网箱,养殖红斑鱼、白斑鱼、真鲷鱼、火点鱼、金丝鳓等名贵鱼类。至1990年底,东山全县已建对虾养殖池1.6万亩,年产对虾2400多吨,产值5700多万元;网箱养鱼3200个网箱,年获石斑鱼、鲈鱼、真鲷鱼400多吨,产值2400多万元;还有蟳、鳗、蚶、蚝、扇贝等养殖1000多亩。八尺门海堤两侧1万多亩水面已有一半养殖水产,年产值3000万元。全县有水产冷冻加工、包装等配套企业39家,有30多家为水产服务的饵料厂。
  (五)霞美镇水产出口基地
  漳浦霞美(下尾)是历史悠久的水产主产地和集散地,鱼、虾、蚝远近知名。80年代,水产养殖、加工、运销成龙配套,经济日趋繁荣。1990年4月,改乡为镇的建制。全镇有38个水产品的运销联合体,年运经广东销往香港的蚝、虾、鱼等鲜活水产8000多吨,产值1亿元左右。
  (六)淡水养珠生产基地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龙海县颜厝公社石牌大队、漳州市(芗城区)上墩公社下碑大队进行淡水养珠试验,取得初步成效。至1980年,养殖10亩,于5月间交售珍珠8.5公斤供出口。同年,云霄县陈岱、东厦、莆美3公社也建立7个淡水养珠基地,养殖70亩,贷款4万元,订购蚌苗。之后,又举行养珠培训班,于市郊洋坪、瑞京、上墩建立基地15亩。1982年,全地区产珠35公斤以上。
  80年代,漳州(芗城)、龙海、南靖、云霄、诏安等县(市)一些大队先后建立生产基地。养殖面积约1300亩,年交售珍珠统货150公斤。
  



三、农产品基地
  


  (一)南靖县柑橘基地
  南靖县大力开发水果基地,至1990年,已有16万亩,年产量55万吨。其中,以柑橘为最多,有11万亩,年产40万吨,年出口400多吨,收购值92万多元。
  (二)漳浦、诏安荔枝基地
  1979年1月,省政府将漳浦、诏安二县列为出口荔枝罐头原料基地。外贸部门从苗木、肥料、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供销社做好农药、农械和其他生产资料供应。至1990年,漳浦荔枝种植面积5.82万亩,年产3922吨。
  (三)芦笋生产基地
  福建推广芦笋生产始于1980年,漳州地区1981年种植6000亩。按省政府规定,种植后至收获前,每亩补贴原粮指标400公斤、化肥指标200公斤。芦笋开始收获后取消补贴,采取奖售办法,凡交售0.5公斤合格原料笋,奖售原粮0.5公斤。芦笋苗地每亩另补给化肥指标50公斤。收购价格每0.5公斤一级1.20元,二级0.80元。1982年,发展到8000亩,收购生产出口芦笋罐头300吨。以后全地区芦笋种植面积5万多亩。芦笋在东山县发展最快,至1990年,全县共种植4万亩,亩产由200多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左右,年总产3万吨。
  此外,长泰县外贸公司及林业局于1977年与4个生产单位签订合同,建立银耳生产用材林基地,育桐子苗12亩12万株。地区外贸局拨给标准氮肥3吨作生产用肥。云霄县1989年投资30万元,种下第一批白藤苗2000多亩,预计3年至5年可初见成效。
  (四)茶叶生产基地
  丰田农场茶叶生产基地 南靖丰田农场位于九龙江西溪上游,海拔400多米的大帽山下,适宜茶叶生产。五川作业区茶业专业队辟茶园177亩,至1977年,采摘面积70多亩,年产乌龙茶3.5吨至4吨。1977年,五川作业区水果队的大部分菠萝园(400亩)改种茶树,以云南大叶种为主。该作业区有缓坡地2000亩以上,继续开辟为红碎茶生产基地。1990年产茶叶207吨。
  漳浦玳瑁山茶场 漳浦玳瑁山茶场创办于60年代,至1977年,有茶园1200亩,年产茶叶346吨至450吨。1978年9月,省外贸局拨给周转金3万元,增添红碎茶加工机械用款4万元。1981年至1988年,共收购加工出口乌龙茶232.93吨。
  和平农场茶叶生产基地 1977年,云霄和平农场水晶坪茶园2000亩,年产茶叶50吨至100吨。1978年,全场产茶175吨。外贸部拨给扶持出口商品生产周转金6.6万元、短期外汇贷款9000美元。1980年,发展至茶叶面积6265亩,年产干毛茶200吨,产值700多万元。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