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风景名胜
名山奇岩
2017-06-0715:08:56来源:
  




一、云洞岩
  


  该岩俗称洞仔岩,位于龙海县步文乡蔡坂村,距漳州城区10公里。因山上有一石洞,深广各丈余,每当天将降雨,云雾即从洞中涌出,雨过天晴,云雾又飘回洞中,故此得名。相传隋开皇年间(581年至600年),就有潜翁居山上养鹤修道,山下时闻鹤鸣之声,故又名鹤鸣山。
  “石洞”、“怪洞”、“烟云”是云洞岩的三绝。这里山岩突兀,名胜集中,方圆不过5公里,宛若一个精致的山石盆景,具有千山万壑之概。明代翰林学士丰熙称“山尽石,石尽美且巨,他山莫侪”。尚书陆完“突兀万石攒,逶迤两溪抱,风挟云进凉,泉留月亭皓”的诗句概括了云洞岩的全貌。主要景点有月峡、仙人迹、瑶台、千人洞、风动石、鹤室、先天洞等30余处。月峡是由几块巨石垒成的石洞,左右相通,洞内一泓寒泉,洞顶豁开咫尺。中秋子夜,月经中天,照进洞顶,射到洞内泉上,泉水又把月影返映到洞内峭壁上,形成3个月亮,故名月峡,又称三月峡。穿过月峡,左边巨石上留有一个深深的脚印,便是仙人迹。东边是“一川风月”,游客可在此烹茶吟咏,纵览江山风月。瑶台是云洞岩的胜迹之一,唐代名人许碏在此留下“许碏寻偃月子至此”8个大字。瑶台附近还有晒衣台、云根洞、留仙榻等胜迹。千人洞为古人避难之所,洞室宽广,可容纳千人。风动石是山顶岩盘上的桃形巨石,堪称奇石,被载入宋《皇舆胜览》一书。
  云洞岩被誉为“闽南碑林”,有石刻203处。自10世纪五代至19世纪中叶清朝道光年末,不少名人如宋代朱熹,明代丰熙、林达等,都在此留下题刻,行书、楷书、草书、篆书,琳琅满目。年代最早的是“许碏寻偃月子至此”的题刻,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天柱峰百丈峭壁上的“搔首”二字,每字2米见方,是云洞岩最大的石刻;丰熙的《鹤峰云洞游记》石刻,全文1100多字,概述云洞奇观,文章高古,书法遒劲。
  从漳州城区到云洞岩,可乘公共汽车直达山下。
  



二、海月岩
  


  该岩位于漳浦县沙西乡,距漳州城区95公里。景区有功德泉、落伽境、知止洞和金刚拥翠、日出窥禅等内外各10景以及60多处历代名人石刻。
  海月岩背靠金刚山,面朝东山湾。路旁有一小潭,清澈见底,叫羊角潭。每逢中秋夜,月光映射潭中,水光折射山上海月岩寺大雄宝殿中的如来佛胸部,古人称之为“月照禅心”,又称“月升朗佛”,海月岩因此而得名。寺门石柱上的对联“海气凝云云气结成罗汉相,月光映水水光返照菩提心”,正是海月寺奇景的生动写照。
  从羊角潭缘阶登山,便到海月岩山门。山门处有一巨石,上刻“楞伽深处”4个大字。“不二门”立于一座石桥之上,由两块长形石条斜立互倚而成三角形的石门。因游客上山入寺,必经此门,独一无二,故名不二门。门两侧题刻“青莲布地开三岛,巨藕通天只一门”的楹联。
  海月岩寺又名海月庵,在“别有天”北面。始建年代无考。宋咸淳年间(1265年至1274年)重建,明代,寺僧性德和尚重修。殿堂利用天然石洞修建而成,殿顶是一整块花岗岩大石板,长约50米,宽约20米,厚3米至5米,重达数百吨。石板下的两侧,有两道大石壁支撑,形成一个一面敞开的长方形天然大石洞。
  海月岩寺内供奉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像,两侧分塑十八罗汉。殿门正对茫茫大海,殿的左方有一狭小石洞,可登殿顶。
  寺前1公里处,有一块6米多高的花岗岩石,背山面海,气势非凡。石壁上方刻着“落伽境”3字,下面浮现观世音菩萨的雕像,若隐若现,栩栩如生,民间传说此乃观音下凡现身之处。旁有题诗曰:“峰外长江不尽流,巍巍片石几春秋;自从题刻观音石,万古清风应祈求。”在“落伽境”左前方,有一宜人亭,依亭眺望,著名的石矾塔屹立于江中。
  海月岩四周岩石上,有许多摩崖石刻,如“荡平岭路”、“别有天”、“山夷途”、“功德泉”等题诗的草书石刻,大多为明代名人所题。还有一副梵文佛像六字真言石刻,全市罕见,十分珍贵。
  从漳州城区到海月岩,可驱车直达。
  



三、灵通岩
  


  该岩俗称大峰山,位于平和县西南部大溪乡境内,距漳州城区116公里。山岩雄伟,岩壁峭立,峰峦叠翠,素有“江南名山”之誉。景区包括狮子、紫石、石屏、擎天、大帽、小帽、栖云7峰,最高峰海拔1287米,面积约15平方公里。景区内山峰陡峭,奇石林立,怪洞幽深。有巨柱擎天、狮峰眺海、登梯取月、珠帘化雨、玉洞回风、石蝉饮露、猛虎守峡等18胜景以及云洞、雨洞、猿洞、猴洞、蛇洞、龙泉洞、蝙蝠洞等天然奇景。山中溪流、水潭与山下的东川、新荣二处水库联成一片,交相辉映,景致宜人。
  最高峰狮子岩,又名吼岩,位于悬崖峭壁间。奇峰突兀,犹如雄师盘踞,堪称天险。山上巨石如狮,张口欲吼。旁有三石,状如顽童戏狮,故名三童弄狮。擎天峰崖壁上镌“擎天”二字,字径2米左右,为明代进士张举中所题。半山为石寨岩,岩顶有朝天寺,岩下有白花寺。寺下石景奇特:有的似蟒蛇伸颈,有的如青蛙蹲伏,有的象蜈蚣蜿蜒,故名三虫游斗。
  灵通寺建于天然大石洞中,洞内可容千人。寺内供奉观世音菩萨,俗称观音佛祖。寺庙地势险要,上复盘石,下临绝壁,只有一天梯通达。从岩顶巨石流溅下来的泉水,飞珠喷玉,似垂帘悬挂,名曰“珠帘化雨”。有诗云:“石殿盘天作盖,飞泉映日成珠。”站在灵通寺前,可欣赏五彩缤纷、变幻莫测的珠帘飞溅。寺左有7口天然古井,排列有序,如七星映照山寺,故称“七井排星”。
  灵通岩建庙年代不详。从现存的文物古迹分析,建寺当在宋代以前。明太常寺少卿陈天定的《大峰山佛祖岩》题诗云:“寺古多荒瓦,僧贫只荐茶。”可见那时的寺庙已十分古老。明代,著名学者黄道周、林釬、陈天定等曾在此住读。明崇祯六年(1633年)秋,徐霞客到大峰山,与黄道周一同游览吟唱。景区内还有石鼓、流云洞、修竹亭和号称“台湾阿里山神”的吴凤故居等景点。
  从漳州城区到灵通岩,可驱车直达山下。
  



四、九侯山
  


  该山又名九侯岩,位于诏安县南诏镇之北11.5公里处,距漳州城区163公里。方圆5公里多,峰峦叠翠,云雾环绕,鸣泉瀑布,奇岩怪石,素有“闽南第一峰”之誉。相传,禹庶子封侯于会稽,其后有子孙9人入闽,死而为神,各主一峰,故称九侯岩。主要景点有天开门、望海楼、试剑石、松涧泉、五儒书室、石龟戏水、牛眠石、风动石、天柱峰、大伯山、香炉峰、狮子峰、花瓶峰等18胜景。
  山门处,两块巨石耸立,山门上镌“天开”二字。门前石崖上有元代石刻“九侯名山”4个大字,笔力雄健,刚劲质朴。山门一侧,巨石层叠,岩壁上“群峰独秀”石刻格外显目。走过“天开”门,可见一参天巨石,石上镌刻“万山第一”,笔力奔放。在群石中,还有一巨石,可坐10余人。相传古时有人在此对奕,故称棋盘石。
  “五儒书室”是一个天然巨石覆盖的山洞。相传宋时金陵、洛阳、临汀等地先后有5名儒生到此讲学读书,故名。向前行过“天然桥”,登“大名山”,便到达“九侯禅寺”。
  九侯禅寺建于唐代,宋淳祐五年(1245年),寺僧思济重建,历代屡经修葺。如今庙宇建筑精美,古朴大方。寺前山门刻有“大名山”三字,对联曰:“似此名山能有几,是有游客不算多。”大门正中悬挂着明末大学士黄道周手书“洗心之藏”横匾。主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前殿为双层建筑,楼上是小巧玲珑的“望海楼”。登楼凭窗眺望,层峰叠嶂,海天相接。寺的西厢房存有宋代朱熹手书“西斋”匾额。寺的左侧有一石崖,崖上刻“松涧”二字,崖下即松涧泉,泉旁有罗汉洞、鲤鱼石等景观。寺的左侧还有“云根”石刻及碑铭。旁有60多级石梯,称云梯。登上云梯,西面是福胜寺。寺由3块巨石天然叠成,分前后厅。门口有一楹联:“福分占名山僧原旁佛,胜游来净域人似登仙。”寺内供奉“遁地石佛”。北面是石亭,亭内有一尊“飞来石佛”。门口有一楹联:“飞自几时佛应莫记,来从何处石或能言”。
  九侯山左侧还有“初稽玉泉”胜景。初稽山上,瀑布高挂。
  从漳州城区到九侯山,可驱车直达。
  



五、瑞竹岩
  


  该岩位于龙海县步文乡西坑岐山之上,距漳州城区10公里,因剖竹引泉,而竹又生笋长竹,故称瑞竹岩。
  岩上景色优美,景点有石洞、石刻、清泉等胜景。明吏部尚书陆完与理学家蔡烈同游瑞竹岩,题刻:“万松关外瑞竹岩,峰峰峙峙列层嵌,偶来石上凭南眺,一望江上挂远帆。”四周的花岗岩上,有“漳南佛国”、“海日江春”、“无法续传”等多处摩崖石刻;有明代大学士林釬筑的“介石云巢”遗址。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进士、任过长垣知县的戴盼,在《游瑞竹岩》七律诗中,有“乱松四合疑无路,一石中空径作门”之句。
  瑞竹寺由五代僧人楚熙创建。这座佛寺虽然规模不大,但历代香火旺盛,绵延不绝。明朝吏部郎中陈天定在大殿的石柱上撰题对联“风静潮初满,山空月正中”。林釬也题刻石柱“夙根有慧皆森发,上善无声自广长”。寺前有两株宋代种植的铁树。铁树残根部于近年又吐新芽,给人以枯木逢春之感。寺旁有一巨大的天然石室,室内有石禅床,相传为僧人楚熙入定处。闽南近代佛学大师弘一法师(李叔同)在日军侵占厦门后,从南普陀寺来漳州,曾来此居住。
  瑞竹岩历经千古风雨,90年代初又重修,是一旅游胜地。
  从漳州城区到瑞竹岩,可驱车直达。
  



六、白云岩
  


  该岩位于龙海县颜厝乡洪坂村东南白云山北面,距漳州城区10公里。岩的四周古树参天,风景幽静,岩上白云环绕,景色迷人。登岩远眺,九龙江奔流向东,绿野开展,溪山如画。主要景点有卓锡流泉、意果园、何有石、百草亭、洗砚池、晚浦归帆、松关鸟语、棠阴漏月共8景。
  卓锡流泉,相传是唐代高僧虔诚禅师在白云岩时,苦无用水,便把锡杖植在岩上,于是一股清沏的甘泉涌了出来,故名“卓锡流泉”。在石径旁边的松树下有一大石,上镌刻“何有石”3个大字,也是虔诚禅师遗迹。
  宋代理学家朱熹任漳州郡守时,见白云岩而爱之,便选定在这里修建书院。书院建成后,朱熹亲笔题写匾额“与造物游”及门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朱熹每于政事闲时便聚徒讲学,解经释注,曾在此讲过《诚意》章。后人为纪念朱熹,就把这个书院命名为“紫阳书院”,并在书院前面建一百草亭,亭内立一石碑,上镌“紫阳夫子解经处”。现存的碑柱刻有“百草亭中留胜迹,白云山下隔尘缘;解经明道踪犹在,过化尊神泽未湮”之句。相传朱熹当年经常洗砚的小池塘,水黑如墨,就是洗砚池遗迹。
  清代,唐朝彝在大雄宝殿前建朱子祠,以祀朱熹,并把书院匾额和门联移到朱子祠上。殿门额上有明代著名学者黄道周手书“白云深处”大匾额,都是艺苑的珍贵墨迹。
  白云岩中有一株绿茶,产茶叶不多,但清香甘醇,十分珍贵。溪涧还有无尾石螺和红壳虾两种神奇小动物,传说是朱熹吃过的螺壳虾壳丢在溪中复活传衍的。
  白云岩在历史上曾是名人墨客常至之处,如今也是游人常来的旅游胜地。
  从漳州城区到白云岩,可驱车直达山下。
  



七、龙池岩
  


  该岩位于龙海县角美镇白礁村的文圃山,距漳州城区55公里。山上有座观音寺,据近人考证,兴建于南北朝宋武帝永初年间(420年至422年),迄今已1500多年。相传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太子李忱随高僧断济禅师云游全国,曾到龙池岩,并赋诗:“惟爱禅林秋月空,谁能归去宿龙宫。夜深闻法餐甘露,喜进莲花世界中。”山上主要景点有跃龙桥、彩虹桥(凌汉桥)、涉趣石等18景。
  据观音寺内华圃讲堂碑记记载,唐代进士谢与弟谢修曾在此读书,五代主簿洪文用、宋代名贤石等曾在此隐居。宋进士杨志因此建三贤堂。宋代,理学家朱熹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慕名到此游览,后在龙池岩建玉屏讲堂。附近不少乡村也相继在此营造书舍,传说共建99间。书舍均依山而筑,雄伟壮观,朱熹为之题“溪山第一”匾额,并易名华圃书院,成为古代闽南闻名学府。
  拍门祠是朱熹居住遗址。祠旁石上刻有“拍门”二字,相传朱熹教育学生对师长要讲礼貌,凡有所求教,必须拍门,得到许可,才可进入,故名拍门祠。
  观音寺前的石拱桥称跃龙桥,寺后石桥称彩虹桥,是座玲珑精巧的拱桥。涉趣石平坦光滑,石上可坐十数人。相传郑成功与部将陈泽曾在此石上下棋,然局未终而战发,接战后,郑军大胜。事后白礁城人为了纪念郑成功,在石上镌“涉趣”二字。
  龙池岩景色幽美,吸引无数名人墨客。在寺庙四周的巨石上,还保留着朱熹题刻的“寒竹风松”,王楷的“丹灶石”,清代黄文川的“松径风清”、“伏龙岩”、“月魄涵江”,以及黄对杨的“清可濯缨”等20多处摩崖石刻和碑记。
  从漳州城区到龙池岩,可驱车直达。
  



八、芝 山
  


  该山原名登高山,位于漳州城区西北角。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山上长紫芝,故易名紫芝山,简称芝山。芝山系漳州城区惟一山丘。90年代辟为公园,取名芝山公园。
  芝山连接望高山,气势雄伟,山势曲折起伏,有三峰耸立,峰顶各建有一亭。左边一峰叫日华峰,因其得日最先,故名。峰顶有亭,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并以旭日初升,丹曦满亭,而取名日华亭。右边山峰有一石亭,名甘露亭。相传嘉靖十六年(1537年)天降甘露,御史李元阳作表称贺,知府孙裕建亭纪念祥瑞。威镇亭位于芝山峰顶,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正德年间,郡守陈洪谟题诗形容此亭:“城上孤亭面面空,蒲城风景入亭中;溪流东下潮声壮,山势西来地脉雄。边檄无虞钲鼓静,黎民有喜岁明丰;公余到此情无限,北极迢迢望未穷。”嘉靖十九年(1540年),重建为八角亭。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海澄公黄梧重加修建,不久又毁。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郡守魏荔彤重建,改名为万寿纪恩亭,俗称万寿亭。站在亭上眺望,漳州城周围景色尽入眼底。
  山麓原有开元寺、法济寺、净众寺3座古刹,后俱废。宋代,曾建龙江书院于开元寺后,后改称芝山书院。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知县陈嘉言又将芝山书院改为漳州府中学堂。今为漳州一中校址。芝山下有“红楼”,是毛泽东于民国21年(1932年)4月率领红军进漳时住过的楼房,现已辟为毛泽东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
  



九、圆 山
  


  该山原名岱仙岩,位于漳州城区西南面、九龙江西溪的南岸,距城区5公里,是漳州城的名山,与芝山遥相对峙。该山海拔约500米,挺拔雄伟,玲珑秀丽。民间传说,圆山是从东海飞来。《闽书》记述:“前后望之十二面,皆有紫翠,故云圆山。”古书记述:“山上原有石池、啸台,每云气覆之,天必雨。”现山上还有仙脚迹、石碾槽、贝丘等遗迹。宋郭祥正知州题诗赞美圆山:“缥缈临诗峰,漫卷浓云开,秀特不可掩,惊天碧崔嵬。”站在山顶,可以俯瞰全城。
  圆山东麓有一地形构造如琵琶状的山坡,人称琵琶坂。这里古木参天,绿草如茵。密林深处,有一古庙,庙内供奉仙祖,称康仙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敕封康仙为道应侯。宣和四年(1122年),宋徽宗敕赐庙名为昭仁庙。庙墙上镶着一块清代石碑,上记载着古庙祀主的来历。宋朝释元有诗云:“南望青山十里赊,五云深处问琵琶。从知天子封侯庙,原是神仙卖药家。”相传仙祖原是一位康姓走医郎中,因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治愈病人无数,为百姓所敬仰。逝世后,当地百姓在他行医处的圆山琵琶坡建庙塑像,四时祭祀。每逢仙祖生日,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常。明孝廉郑爵魁题《琵琶坂》诗一首:“圆峤何来碧海涯,翠薇深处问琵琶。虚疑洞府飞丹鼎,旧是神仙卖药家。董奉灵峰通地脉,紫阳山郭满云霞。西来拄颊凝朝望,秋气晴分面面嘉。”
  圆山景致幽美,土地肥沃,泉水清冽甘甜。山脚下是闻名遐迩的水仙花产地。
  从漳州城区到圆山,可骑自行车或驱车直达山下。
  



十、天柱山
  


  该岩位于长泰县东南部,距漳州城区46公里,海拔933米。主峰绝顶有巨石,色白如玉柱,高40米,宽6米多,如柱插天,故名天柱,山因柱名,称为天柱山。每当旭日初照,天柱映现紫红异彩,因而天柱山主峰又名紫玉峰。登山顶,东可望日出,下观沧海,百态千姿。山中有石室、石库、石洞、石梯等。据《闽书》记载:山上东西南北有4座石门,古名仙门、佛门、人门、鬼门。
  天柱山峰峰有石,石石成景,于明代就为省内著名风景区。主要景点有香炉峰、大帽峰、忘归石、象鼻岩、盘陀石、屏风石、观音石、百丈岩石、卧龙洞、翠竹岩洞、石屏洞、月潭洞、一线泉、观海楼等30余处和摩崖石刻50余处。香炉峰因山头几块岩石相叠,形若香炉而得名。大帽峰高约26米,长30米。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距离看,形成不同的景观:既象帽冠,又若寿龟,还似老僧之头,故称为大帽峰,又称“老僧顶石”、“仙龟送经”。屏风石“高九丈,阔五丈,刻天柱岩3字,如苔藓纹,各阔三尺。”
  岩石中最有名的是耸立于紫玉峰上的石柱,号为“南天一柱”。有诗云:“石柱亭亭耸碧岩,栖岩兰若白云中。天灯当日高张处,一览江山几万重。”其次是忘归石,“广可三丈若砥,下俯幽绝,每夕阳夜月,泛酒其上,可忘归也”。最妙的洞室是月潭洞,该洞两头相通,洞内宽敞,有潭泉、石床,洞口有树、石相掩,洞外两头是两重天地,系可居、可听、可观、可行、可歇的洞天福地。最奇的泉流为一线泉、暗水泉和应潮泉。“石盘凿井如臼,以竹引泉满臼而澡壑,终岁不绝,是名一线”;暗水泉因“石下声隐如弦音,但寻找却不见流水”而称奇;应潮泉却是“雨水合流一起有声,潮至时却无声”。宋邑令李志甫赞一线泉:“蓬莱顶上几相逢,常恨山高目力穷。此地纡回泉一线,蓬莱却在有无中。”
  天柱山自古有“临漳第一胜处”之誉。相传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龙溪道人杨虔诚学道天宝山,遥见远处有“天灯云旗”景象,便循方位跋涉而至天柱山建庵传道,并题诗一首:“远远巍峦叠叠峰,白云深处一岩空。十方世界檐楹外,万里山河指掌中。蟾桂影交桂岩影,天灯红映佛灯红。芒鞋竹杖登临处,疑是青云有路通”。明代,著名学者张燮偕同徐霞客游闽南山水时,也留下数首观赏天柱山奇景的诗文。
  天柱山森林资源丰富。当年,天柱山“古树栖云”,“树木幽翳,不见天日”,至今仍保留有1127公顷天然次生林。山上部以马尾松为主,中下部以珍贵阔叶树为主,形成多林种、多树种、林相丰富多变的森林景观。且有30多科500多种植物,动植物品类繁多,油茶、紫胶、茶叶、烟草等各种经济作物茂盛,现已被辟为省级森林公园(90年代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从漳州城区到天柱山,可驱车直达山下。
  



十一、六斗山雨林
  


  此雨林位于南靖县和溪乡乐土村,距漳州城区75公里。地处北纬24°56′,东经117°21′,面积330亩。最高海拔394米,东南濒海,西北为博平岭山脉,地貌如马蹄形。山上林木茂密,属亚热带雨林,保持着原始森林的自然美,整个林区植物种类多达1100种,主要有红栲、乌莱栲、宿轴木兰等。刺桫椤被列为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植物,是国内东南沿海亚热带地区具有代表性、国内外罕见的天然绿色宝库,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也是一处独特的旅游胜地,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走进雨林,可以看到植物群落密布的自然景观。许多高大古老的乔木,树根结成板状隆出地面,树冠直耸云霄,遮天蔽日,气势雄伟。黄桐、赤楠、黄杞、桂木等各种树种混交杂处在一起,千姿百态,色彩缤纷。有的树干空心,内可摆放桌椅,读书奕棋;有的大树底下,长着密密层层的小树,围绕母树,称之“百子千孙树”。大树之间,花皮胶藤、扁担藤、买麻藤等184种藤本植物,错综攀附,有的如天桥飞架,有的似巨蛇盘柱。最大的密花豆藤,单茎长达250米,直径52厘米,实属罕见。林间底层,灌木丛生,种类繁多。灌木丛下,草本植物如野香蕉、天南星、观音座莲等,以及巴戟天、毛冬青、黄连等中药材,也竞相生长。地表及一些树干上,还附有蕨类、苔鲜及藻类。它们交织为密密层层的植被,阳光照射不进,林间阴森潮湿,终年水气笼罩,犹如毛毛细雨,盛夏到此旅游,暑气顿消。
  从漳州城区到六斗山雨林,可从漳州汽车站乘坐和溪的班车前往。
  



十二、鹅髻仙峰
  


  该山峰位于南靖县金山乡东建村,距漳州城区64公里,方圆2.8公里,主峰海拔875米。这里山青水秀,沟壑深沉,瀑布飞挂,自古是游览胜地。前人筑有石阶小径,游人可拾级而上。主要景点有飞瀑亭、九鲤飞真寺及碑刻。
  飞瀑亭修筑在突兀的巨岩上,好似凭空飞来,故又称飞来亭。亭呈正方形,由4根花岗岩石柱支撑着叠檐架式的屋顶。两侧石柱上刻着一副对联:“人游天堀天堪步,梦入亭阴水亦飞。”字体端正清秀,凿工俊美精湛。亭右侧石壁上刻着“山高水长”4个隶书大字,苍劲有力。亭右侧百米左右,瀑布从鹅髻仙峰山腰飞流直下,在阳光下,闪烁发亮,蔚为壮观。坐在亭内石板凳上,可观瀑布奇景。
  从飞瀑亭沿石阶步行0.5公里左右,便到“九鲤飞真”寺。该寺庙始建于宋朝仁宗年间(1023年至1063年)。相传宋太祖时,功臣郑恩之后裔郑英魁从仙游九鲤湖遨游至此,见此处山水秀丽,便在此结草为庵,修真练性,兴建庙宇。为了承接九鲤湖,特将此庙取名九鲤飞真。九鲤飞真大殿坐落在庭院北边,坐北朝南,殿内供奉九鲤仙祖,左侧奉祀范公圣侯,右侧奉祀郑公开基神位,两侧墙上绘有《封神演义》绣画。
  九鲤飞真寺自兴建以来,吸引不少游人墨客。清朝诗人王麟祥题诗形容该寺景观:“鹅峰开胜景,九鲤寄仙踪;有梦皆奇中,无乩不暗逢。啼猿栖绝壁,巢鹤隐长松;寤觉人间世,深山午夜钟。”
  从九鲤飞真寺向上攀登,可达海拔上千米的鹅髻仙峰极顶。从这里,近可俯瞰金山风光,远可眺望九龙江西溪景观,甚至漳州大桥也依稀可辨。
  从漳州城区至鹅髻仙峰,可驱车直达山下。
  



十三、九仙顶
  


  九仙顶又名水寨大山,位于东山县铜陵镇西北部。距漳州城区146公里。因该山曾建有观音亭庙,故又称观音亭山。此山虽名为水寨大山,但实为小山,海拔仅52米。黄道周题《铜山石室记》赞九仙山“东赴如鹏,左舒右昂……是虽十仞,具千仞之势矣”。山上巨石垒叠,榕树盘根覆盖。明代,戚继光曾在此屯兵,抗击倭寇。历代文人墨客,官宦名流,多慕名登游此山,并留下摩崖石刻20余处。其中有:林釬诗“洞门六六锁烟霞,碧水丹山第一家。夜半寒泉流出日,晓天清露滴松花”;明嘉靖福建右参政临海蔡潮的题刻“宦海恩波”;明嘉靖东卫指挥升明钦差总督吴文“惠政碑”;南明永历六年(1652年)镌于石室的《仙峤记言》;以及清代、民国时期的联对碑记等。
  拾级攀登上山,山上有一石洞,称铜山石室,因明末清初僧人道宗曾在石室内祀九鲤湖仙公,故又名九仙石室。该石室冬暖夏凉,令人心旷神怡。
  山顶有一巨石,上镌“瑶台仙峤”4个大字,这就是著名的水操台。从明景泰年间在此建水寨起,它就是一个指挥台。当年郑成功曾在此训练水师,戚继光、施德政、程朝京等将领也曾于此发号施令。现在,站在这里极目眺望,铜山古城和渔港景色尽收眼底,富有诗情画意。
  从漳州城区到九仙顶,可驱车直达。
  



十四、太武山
  


  该山位于龙海县港尾乡,距漳州城区55公里,与金门的北太武山相对峙,故亦称南太武。山海拔560米。东北濒临大海,与厦门、金门鼎立相望。
  太武山,亦作太姥。据旧志载,山上有太武夫人坛。祥符《漳郡图经》引前记称:“闽中未有生人时,有夫人拓土而居。”山上景色幽雅,古迹荟萃。主要景点有浴仙盆、石眼泉、百丈石、弥陀石、仙人迹、安乐窝、云根洞、九霄岩等24景。
  从太武山南麓沿石径而上,在海拔300多米处,有一块光洁平净的石板,上面凹入3口大小不同、形状似浴盆的石窟,名曰浴仙盆。其中较大的,直径2米多,深30厘米,盆中水常满,清彻透明,传说为八仙云游沐浴用具。在浴仙盆百步处,有一块兀立的巨石。巨石中间有一直径8厘米的泉眼,四周虽无泉源,却有一条直泻而下的流水痕迹,故称石眼泉。在石眼泉旁的岩下,是24景之一的弥陀石。经弥陀石东上,过棋盘石、日月石、象径、石屏、烟雾石,直达山巅。传说上有石城残基,据《海澄县志》载:“巅有石城,称建德城。”相传汉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武帝派路博德将军率兵10万攻入南越。南越王赵建德率数百人与丞相吕嘉连夜从海道逃至南太武山,筑城屯兵。此城现已无存。
  福兴寺建在山中,曾有僧侣在寺中修道。寺内供奉三宝佛。顶峰原有一座四方形7级石塔,名延寿塔,建于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该塔四方形,7层,高20米,中空,内可坐十数人。从前航海以它为航标,游人亦可登塔顶观赏海山胜景。1967年拆毁,现仅存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镌刻的“普明延寿之塔”石匾和塔基遗址。
  百丈石在山巅之北。巨石从山巅直插海底,石上镌有“万丈丹梯”4个大字。前人有诗赞曰:“闻说丹梯有万寻,幽崖迢遍旦出阴。谁能从此凌云上,直入蟾宫抱月吟。”
  在叠岩深处是安乐窝。洞深3米多,广15米多,高近3米。洞顶由一块约50平方米的巨石板覆盖,洞口镌有“天然安乐窝”5个大字。洞中空气清幽,洞外翠竹苍郁,如在仙境。
  从漳州城区至南太武山,可驱车直达山下。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