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风景名胜
花果景区
2017-06-0715:08:56来源:
  




一、百花村
  


  该村位于龙海县九湖乡,距漳州城区5公里,是著名的种花专业村。村内有花圃80亩,既是花卉生产基地,也是观赏游览胜地。这里的村民垦园种花,世代相传,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据该村《朱氏族谱》记载:开基始祖朱茂林,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第八代裔孙。明朝永乐年间,朱茂林随父亲朱镛流落至此,经营园艺,养花种草为生,历代繁衍,自成村落。因有“养花长福”的谚语,故取名长福村。《漳州府志》也记载:“郊南五里有乡曰塘北(即长福村),居人不种五谷,种花为业。”村里男女老少都掌握一定的种花技术,养成爱花嗜好。
  新中国成立以前,这里种植的花草近销漳州、厦门、泉州一带,远销广东潮汕和台湾。新中国成立后,花农组织起来,钻研技术,发展养花事业,1954年,建立长福花果苗场,培育1000多种木本和草本花卉及盆景。1963年,朱德委员长到长福村视察,看到这里家家户户养花,高兴地说:“真是个百花村呀!”并以5本《兰花谱》相赠。从此,长福村改称百花村。现在该村花圃入口处门额上“百花村”3个大字,是陆定一1980年到此视察时题写的。
  百花村的花圃中,现有名花异卉近千种,分为草、木、竹3大类。仅兰花就有报岁兰、素心兰、大青兰、四季兰、君子兰等40多个品种。还有梅花、茶花、菊花、茉莉花、观音竹、绿帝竹、水竹、文竹等。此外,还有果木、黄杨、仙人球、古榕、石柳、罗汉松等盆栽、盆景。其造型生动,千姿百态,被艺术家们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百花村的花卉和盆景盆栽远销国内18个省市和港澳地区以及亚洲、非洲、欧洲的十几个国家。
  从漳州城区到百花村,可驱车直达。
  



二、漳州水仙花种植园
  


  该园位于漳州城郊圆山南麓蔡坂、洋坪、新塘、下庵、田中央、大小梅溪一带。这里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北有高山挡住寒流袭击,地下有温泉渗透增温,当地花农又有500多年的栽培经验,所以这里所产水仙花,鳞茎肥硕,箭多花繁,色美香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据蔡坂村《张氏族谱》记载,明代景泰年间(1450年至1456年),在河南汲县为官的族人张光惠告老返乡时,船过洞庭湖,从水面拾得两颗水仙花头带回家乡,在圆山脚下的琵琶坂种植。此后,水仙花逐渐繁衍,传至邻村。至清代末叶,种植面积已达800多亩。
  每年秋冬季节,圆山脚下水仙花圃翠袖黄冠,幽香清逸,许多人慕名前来观赏考察。
  从漳州城区到水仙花产地,可驱车直达。
  



三、凤凰山荔枝林
  


  该林位于龙海县九湖乡,距漳州城区5公里,为灵山内七首岩18景(现存8景)之一。凤凰山属红壤丘陵山地,海拔100多米。山上有一块花岗岩石,形状恰如母鸡抱窝,当地群众称其为鸡母石山。
  站在岩石顶环顾,荔枝园尽收眼底。这里约有20万株的荔枝树,山上山下,荔枝成林,树大叶茂,郁郁葱葱,连成波澜壮阔的绿色海洋。每年七八月间是荔枝收获季节,一串串鲜红的荔枝点缀其间,随风摇曳,红绿相映,呈现出一派美丽的亚热带果园风光。还可远眺漳州城区全景,清澄碧绿的九龙江犹如玉带蜿蜒其间。
  九湖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宜荔枝生长。当地农民种植荔枝,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品种以兰竹为主,乌叶次之,还有早红、桂林、绿荷包等。兰竹荔枝颗粒较大,核小汁多,甜中带酸,宜鲜吃和晒成荔枝干;乌叶荔枝皮薄肉厚、汁甜味香,宜鲜吃和做罐头原料。这里有一株500年树龄的老荔枝树,至今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年产量可达2100公斤,被誉为荔枝王。
  去凤凰山荔枝林旅游,可从漳州城区乘坐公共汽车到达九湖乡或驱车直达山下,然后沿攀山小路步行而上。
  



四、天宝香蕉园
  


  该园位于漳州城郊天宝镇,距城区10公里。天宝镇因在天宝山麓得名。天宝山高峻巍峨,绵亘于九龙江西北二溪之间。传说在宋代,当地有一渔民,网得一颗宝珠。地方官知道后,就征收来献给了皇帝,并说是夜间从山上飞落江中,象征国瑞。皇帝听后,高兴极了,视之为掌上明珠,赐名“天宝”。那飞珠之山因此叫天宝山。天宝镇地处九龙江冲积地带,土壤肥沃。西北又有天宝大山挡住寒流,霜期短,种植香蕉得天独厚,是著名的香蕉产地。这里方圆十里都是连片的香蕉园,有“十里蕉香”之美誉。沿九龙江而上,沿江两岸、公路两旁、坡边岭脚,蕉园风光尽收眼底。
  天宝香蕉是福建六大名果之一。当地农民栽培香蕉已有1200多年历史。目前种植面积2.8万亩,年产量最高达5.5万吨。主要品种有台湾蕉和印度蕉。印度蕉又称“天宝本地蕉”,700多年前引自印度,其果大皮薄、味香质甜、肉软无蕊,营养丰富,食后有余香。台湾蕉是60多年前由台湾引进的,其果香甜多汁,可与印度蕉媲美。
  天宝香蕉四季皆产,金秋时节,是产蕉旺季,香蕉园内硕果累累,呈现出一派“万亩蕉园”的丰收景象。
  从漳州城区到天宝香蕉园,有班车直达。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