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风景名胜
名胜古迹
2017-06-0715:08:56来源:
  




一、南山寺
  


  该寺位于漳州市南郊的丹霞山麓,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闽南著名古刹之一。“南山寺”3个大字,是明代著名书法家黄道周手书。
  据《漳州府志》记载:该寺原是唐太傅忠顺王陈邕的住宅,因建筑规模过于宏大,有人密告其犯有僭越之罪,祸将及身。其女金花急中生智,劝父献宅为寺,自己削发为尼。钦差见寺释疑,陈邕才幸免于难。寺里至今还保留有陈太傅祠和金花的修真净室。
  南山寺曾多次修缮。宋乾德年间,陈邕裔孙刺史陈文□重修,改称崇福。绍兴八年(1138年),状元陈俊卿重修。清光绪初年,该寺住持僧佛乘又募捐修缮。现存的建筑群为清末重修,保留了一定的唐代风格。90年代,当地政府又拨款整修。南山寺的建筑、雕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寺内原有五宝八胜,五宝即大钟、血书、藏经、贝叶经、红茶花树;八胜为大雄宝殿、玉佛殿、石佛阁、太傅祠、修真净室、梅花、栗园、姑娘墓。
  大雄宝殿,奉三尊金身坐佛,释迦牟尼居中,西方阿弥陀佛为左,东方药师佛在右。殿右悬挂铜钟,铸造于元延祐六年(1319年)。大钟口径1.27米,高1.87米,重约0.65吨,上有元代南山寺住持僧古愚题铭。
  藏经殿,又称玉佛殿。殿内收藏着6大橱三藏经论,还有血书《华严经》。《华严经》是明朝天启年间,寺内和尚僧雄、莲山和一名叫连的尼姑,用3年时间,绝盐食,间歇地刺血合写成的,共81卷。“文化大革命”中,《华严经》散失,现仅存1页(4面)。殿中还供奉着一尊由整块纯白大理石雕成的石佛,高约2米,重2000公斤,系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住持和尚妙莲向缅甸华侨化募而来。据查,巨型坐式玉佛国内现仅存3尊,此尊玉佛为其中之一。
  石佛阁,现称“净业堂”。阁中有一尊由天然石笋雕成的大石佛,高达6米,具有唐代造型艺术的风格。经考古专家鉴定,属中国古代的大型造像,其艺术价值,堪与云冈、天龙各寺的石像相媲美。
  德星堂位于石佛阁左邻,俗称官房,原专供来客住宿。民国19年(1930年)至民国20年间,陶铸担任中共漳属特委书记时,以此为活动据点。1956年,当他重游南山寺时,曾赋七绝一首:“南山古寺规模在,含笑依然花满枝。鬓白重来千百感,江山妩媚故人稀。”
  从漳州城区到南山寺,可乘坐出租车或三轮车直达。
  



二、三平寺
  


  该寺位于平和县文峰乡三坪村,距漳州城区55公里。寺内有三进殿,面积3300平方米。唐宝历二年(826年),杨义中在漳州城区紫芝山(也称芝山)东南麓创建三平真院。唐武宗年间(841年至847年),该寺院被毁。咸通七年(866年),在平和九层岩重建,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据《漳州府志·古迹》载:“三平寺,在平和三平山,极山水佳致。唐僧义中建。”
  殿宇坐北朝南,建筑群体沿一条中轴线倚山而建,依次迭高,主次分明,结构严密。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祖殿、塔殿、斋堂、僧房等。大雄宝殿为第一进,其地势比山门高出1米多。前两侧是莲花池,配以钟楼、鼓楼,殿中供奉三宝佛。第二进是祖殿,地势又比大雄宝殿高,堂中塑祀杨义中泥像。最后一进是塔殿,它的基座有2米高,两侧有台阶。殿中有杨义中趺坐像,旁立蛇、虎二侍者。殿壁两侧镶有七通碑碣,都是明、清时期重修殿宇的碑记。现存《漳州三平山广济大师行录碑铭》是明代大书法家李宓重题铭刻的。
  杨义中,唐朝僧人。唐宣宗复兴佛教时,敕封为“广济大师”,俗称三平祖师公。杨义中任住持期间,以高超的医术为民治病,还预测天气,指导农业生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他圆寂后,人们特在寺后修建塔殿,塑像供奉。从此,三平寺成为闽南著名佛教圣地,影响遍及闽南、港澳、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和欧美华埠。
  三平寺周围有龟蛇峰、虎跑泉、和尚潭、毛氏洞、虎林、仙人亭、侍郎亭、龙瑞瀑布共八大胜景。虎跑泉在三平寺后山上,其泉水清冽甘醇。毛氏洞在寺庙右前方,传说杨义中当年将妖魔镇于洞中。和尚潭是杨义中沐浴之处。龙瑞瀑布在寺外1公里处,潭水从峭壁直泻而下,跌落30余米,吼声隆隆,蔚为壮观。
  从漳州城区到三平寺,有旅游汽车直达。
  



三、白礁慈济宫
  


  它位于龙海县角美镇白礁村,距城区40公里,是一座宫殿式的建筑。庙宇依山而建,双层3进,总面积为3000平方米,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慈济宫分前中后3殿。前殿为重檐歇山顶,立柱抬梁两层5门宫楼。大门两侧踞立的镇殿石狮,其石罕见,系始建文物。前殿骑楼成一长廊,10根石柱一字排开。当中6根蟠龙石柱,长廊门额悬“真人所居”巨匾。前殿两侧延伸为文武朝房,突出主体成辅佐之势,整个结构雄伟壮观。
  中殿祀“保生大帝”吴夲。吴夲,白礁人,原是民间医生,精于采药炼丹和针灸。相传11世纪初,宋仁宗的母后乳疾,朝内太医不能治,却被吴治好了。皇帝欲留他在朝安享富贵,他却回到民间,为百姓治病。吴逝后,闽南父老感念他的医德,自发地在其故乡白礁村建龙湫庵祀奉他。宋高宗于绍兴二十年(1150年)敕建宫殿式的庙宇,赐名慈济庙。乾道二年(1166年),孝宗赐庙额“慈济”,于是称慈济宫。现殿中尚存拜坛石、国母狮及天井中的龙泉井。国母狮系明成祖皇后为感神恩所赐;龙泉井相传是吴生前为患者洗涤伤口的泉水;建宫时垒石为井,水质甘淳,久旱不涸。数百年来,无数信徒到此请回圣水,祈求消灾灭病。台湾同胞来寻根谒祖者称之“思源井”、“团圆井”、“平安井”。
  白礁慈济宫址在吴出生地,是奉祀吴夲的第一座庙宇,又是一座宫殿式建筑,故誉为“闽南故宫”。宫内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题写的“慈济祖宫”额匾。300多年前,许多白礁人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来就定居台湾。他们思念故土,在台湾也建起133座慈济宫,祀奉保生大帝,而把白礁慈济宫奉为开基祖庙。每年农历三月十一日,台湾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上白礁谒祖祭典”活动。白礁慈济宫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漳州城区可驱车直达慈济宫。
  



四、东山关帝庙
  


  它位于东山县铜陵镇铜山古城之内,距漳州城区146公里。原名关王祠,俗称武庙。据《鼎建铜城关王庙记》载:该庙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正德三年(1508年)动工扩建,正德七年(1512年)落成。几百年来,经多次维修扩建,如今庙宇建筑华丽堂皇,木雕、石雕、瓷雕丰富,且具有明清古建筑艺术价值,是一座闻名海内外的庙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依山临海,气势雄伟。庙宇属抬梁式木构架建筑,建庙至今500多年,历经无数次台风、地震,均安然无恙。该庙建筑沿山坡自下而上,浑为一体。庙前有一圆形莲花池,绿水漪波映衬古庙,门前有明清时代雕刻的4对石狮,昂首奋威,神态各异。庙门建筑为亭式结构,名为太子亭。下面用2根石柱为支柱,4根石柱斜顶对应支撑。中层为木质斗拱,纵横交错,结构美观。上面以琉璃瓦盖顶,并装饰各种闽南特色的瓷雕图案。正面是“八仙过海”和“八兽图”,背面是唐、宋两朝故事的人物雕塑,造塑生动,栩栩如生。
  庙宇分为两进,前面有大型的“武士备马”塑像,两厢回廊环绕,当中天井有块青石云龙浮雕,形态逼真,是珍贵文物。正殿奉祀关羽神像,容貌雄壮威武,大义凛然;左旁附祀一尊周仓坐像。殿内有许多明清近代的石、木刻对联、匾额。清咸丰皇帝御笔“万世人极”高悬上方;两边柱子上,有明末民族英雄黄道周手书的木刻楹联:“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另有台湾同胞蔡狮的对联:“义佐关刘彪炳事功照日月,气吞吴魏刚张风节凛冰霜。”
  大殿东侧悬挂一口高1.2米,底周长2.15米,重200多公斤的清道光年间铸造的铜钟,钟声宏亮。右侧为小花园,有假山、花圃、水池、古榕。
  关帝庙地处东山海滨风景区,附近有铜山古城、黄道周故里、风动石、石僧拜塔、虎崆滴玉、九仙顶、马銮湾等胜景。
  从漳州城区到关帝庙,有班车或出租汽车直达。
  



五、玄天阁
  


  它位于华安县仙都乡大地村,距漳州城区102公里。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今200多年。历经多次维修,现在整座建筑保护完好,为漳州现存较精美的道教建筑。
  玄天阁高4丈,阁顶覆盖葱瓦,屋脊鸱吻高张,饰以双龙戏珠,绘有花卉鸟兽,绚丽夺目。阁的台基用巨石垒砌,外围辅以短墙,大门刻有秦叔宝、尉迟恭像,称为门神。游人从大门进入,登上石阶,入殿堂,堂内配祀清水祖师及侍者神像。
  玄天阁共两层,楼上奉祀道教四方神之一的玄武帝,又称玄天上帝,民间俗称上帝公、上帝爷、帝爷公。木雕神像2尺多高,容貌威严,满面漆黑,右手举剑,左手插腰,散发披肩,足踏龟蛇,威风显赫。道教尊奉四方神祇,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它们都是以中国古代天文星象取名的。四神之中,以北方之神为尊,称玄武帝。民间传说玄武乃神龟化身,为主水之神。闽南一带沿海河网地区,多受海难、水灾之害,所以自古以来民间敬奉玄武帝之风较盛,玄天上帝庙宇遍及各地。华安仙都信仰玄天大帝,从元至今,已有700多年。据庙中碑铭记载:玄天上帝像本坐镇于仙都大地村金星角达磨岩山寺中,与释迦牟尼并列而坐。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因佛、道二教源出不同,村民集资建起玄天阁,专门供奉玄武帝。在正殿周围走廊上,有彩色绘画和图案。阁内柱上有多幅以“玄天”二字为开头的对联。
  玄天阁旁有达摩山为屏,周围巨树参天,山川绮丽,在闽南一带颇负盛名。平时游人络绎不绝,每年三月初三庙会之期,更是盛况空前。
  从漳州城区到玄天阁,有班车直达。
  



六、南山宫
  


  它位于华安县良村乡南山腰,距华安县城8公里,距漳州城区86公里。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兴建,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漳州现存较为完好的重要道观之一。周围山岭重叠,江水纡回环抱,每当旭日东升,常有淡烟薄雾徐徐从山谷飘过。宫前泉水清澈见底,故亦有一清南山宫之称。
  南山宫系仿皇宫太和殿格式而建,属于杉木结构。尤其是大殿正中的斗井拱顶,结构精巧,富有特色。各种木质构件上面,雕刻艺术琳琅满目。正门两侧的圆形木刻透雕,更是古代木刻艺术之精品。大门绘有唐代名将秦叔宝、尉迟恭之画像,四周围墙有许多以古代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宫的正中悬挂一块“德茂天初”的木匾,系明吏部郎中陈天定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南山宫隐居时亲笔所题,是珍贵的文物。现存签诗36首,相传为陈天定所作。南山宫原供奉的“圣祖大仙”和附祀“都统舍人”雕像,都已毁坏无存,现在的神像是重新雕塑的。
  南山宫环境优美,到处杉松竹木果树掩映,山花点缀其间。站在宫前眺望,稻田平整如画,溪流横贯而过,具有南国山乡情趣,是一处游览胜地。
  从漳州城区到南山宫,有班车直达山下。
  



七、木棉庵
  


  它位于龙海县九湖乡,距漳州城区13公里,因庵址在木棉村而得名。木棉庵在漳州通往漳浦的公路旁,是一座前后两进的古庵庙,为南宋淳熙十五年至十六年(1188年至1189年)漳州太守傅伯寿所建。原作为驿铺与驿铺之间的停歇点,经历代修建,古庵至今尚存。四周林木苍茏,庵前榕树覆盖,左边有一座8柱的方形亭,名为木棉亭。亭正中立一块长方石碑,高3米多,宽1米多,上面镌刻着“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为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所立。后断半截,清乾隆年间龙溪知县袁本濂重立。两旁石柱镌刻对联“为天下除奸,明春秋大义”。碑右立一诗碑,刊明人王肇衡诗一首:“当年误国岂堪论,窜逐遐方暴日奔。谁道虎臣成劲节,木棉千古一碑存。”碑左侧又有一方石碑,是近代人刻写的,记载建立石亭、维护石碑的始末。历代诗人墨客常到此凭吊遗迹。
  贾似道是宋末权奸,只因其姐姐是理宗皇帝的宠妃而官至右丞相。宋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入侵,贾似道被迫领兵出战,一战大败,全军覆没。贾似道畏罪逃往扬州,于是朝野大哗,纷纷上疏弹劾,请斩贾以平民愤。当时垂帘听政的谢太后只将贾降职为高州团练副使,贬到循州(今广东龙川)了事。
  贾似道被贬迁徙,由武举人郑虎臣监押。郑虎臣之父遭贾杀害,郑虎臣也被流放充军,获赦后在会稽当县尉。此次奉命押解贾似道,途经漳州木棉庵时,感于沿途百姓杀贾之呼声,联想家仇国恨,遂将贾处死,为民伸张了正气。后人为赞颂这一大快人心的事件,特建立碑亭,以为纪念。
  从漳州城区到木棉庵,可乘班车或出租汽车前往。
  



八、三王庙
  


  该庙又名湖西古公庙。位于漳浦县湖西乡丰卿村狮球山,距漳州城区38公里。相传建于宋末元初,奉祀护宋反元义军三位首领,俗称“三王公”。
  据民间传说,三王公都是福建人氏。大王柳信,生于正月十五,精医道,经常采药制药为民治病,威望很高;二王叶诚,生于二月十五,武艺高强,又通晓地理,是个江湖侠客;三王英勇,力大无穷,有百步穿杨之术。三人结为金兰,在元兵步步进逼、宋朝即将灭亡时,毅然举起护宋反元的旗帜,组织义军,领导民众开展反元斗争。宋亡后,在湖西坚持抗元斗争的柳、叶、英率部和元军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当地民众崇敬他们的爱国民族气节,将他们的尸体埋葬于狮球山,并在墓前立庙奉祀,尊称三王公。
  三王庙背靠狮球山,面向东海,正门两旁有副对联:“爱国尽忠世杰英灵长在,旧貌新颜湖西美景增辉。”神台上并列3尊神像,正中为大王柳信,左边为二王叶诚,右边为三王英勇。前面有一口明天启元年(1621年)的青石香炉。庙殿上悬挂着两块匾额,庙后3座坟墓并列,无碑。庙前有一块花岗岩巨石和一株盘根错节的百年古榕互相依托,古榕酷似古庙的卫士,又如迎接游客的“迎宾榕”。
  台湾也有数十座三王公庙,台北、双园、板桥、桃园、中和、花莲等县市的三王公庙香火旺盛。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宜兰二结镇安庙,它是台湾各地三王公庙的祖庙,专门供奉古公三王神像,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历经多次重修,如今庙貌富丽堂皇,还拥有巨额庙产,举办多项社会公益事业。1986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镇安庙管委会举办三公渡台200周年纪念活动,庙会人山人海,盛况空前。近年来,该庙管委会已派人到漳浦湖西三王庙挂香谒祖。
  从漳州城区到湖西三王庙,可驱车直达。
  



九、赵家堡
  


  它又称赵家城,位于漳浦县湖西畲族乡硕高山下,方圆0.5公里,距漳浦城关38公里,距漳州城区90公里,是宋朝末代皇族闽冲郡王赵若和十世孙赵范仿故宋汴京的建筑。
  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宋太祖之弟赵匡美的十世孙、闽冲郡王赵若和,往广东新会勤王,兵败突围至漳浦积美隐居。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始复赵姓。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赵若和第十世孙赵范任浙东按察司兵备道副使,致仕后,于硕高山下建堡。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赵范之子赵义,考察了开封、杭州宋代两京建筑布局,又扩建了外城。
  赵家堡附近还有诒安堡、新城(蓝廷珍府第),俗谓“五里三城”,赵家堡是其中最恢宏的城堡。该城堡内外两道城墙,外城是条石砌基的三合土墙,高6米,宽2米,周长1082米,筑3个城门。东门横匾刻“东方钜障”,南门刻“丹鼎钟祥”,西门刻“硕商居胜”。城中部有5座并列的府第,每座5落,后落是2层楼。每座30间厅房,共150间。府第前为石板广场,场上有“修竹”、“父子大夫”石坊。广场前有内外鱼池,池中石桥横跨,名曰汴派桥。此外,还有“三堂”、“辑卿小院”、武庙、聚佛宝塔、花园及“墨池”、“读书处”、“禹碑”、“咫尺玄门”等石刻多处。“墨池”乃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手迹;“禹碑”即岣嵝碑,字体怪异难辨,后人附会为记载大禹治水功绩。据说全国同类碑刻仅存3处。内城建3层四合式高楼1座,高20米,周长88米,每层有16间。楼底天井边有地道通往城外,楼前另有2层楼相对,楼名完璧楼,取“完璧归赵”之意。
  1985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赵家堡列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漳州城区到赵家堡,可乘出租车和旅游班车。
  



十、漳州土楼
  


  (一)华安二宜楼
  位于华安县仙都乡大地村,距漳州城区102公里,是蒋氏世居的祖厝,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二宜楼以其独具一格的建筑艺术,为海内外所称赞。
  这座圆土楼工程浩大,风格独特,共分内外2环;内环1层,外环4层,内外环相得益彰,故称“二宜”。外环高18米,直径73.4米,底层高4米,墙厚2.53米,全部用花岗岩条石砌建;二层以上为夯土墙。全楼分12个单元,每个单元完全独立,自成体系,有各自的出入口和独用的楼梯。每个单元在四层均设有厅堂,厅背后靠外墙有1米宽的室内环形通道,把12个单元联系起来。楼四周留枪眼作防御之用。这种建筑方式不仅体现了中国农村传统的聚族而居、共同防御的优点,而且还具有现代单元式公寓单门独户的特点,是众多土楼之中的瑰宝。
  二宜楼由两代人前后用15年时间建成。它历经220个春秋,依旧巍然屹立,完好无恙。登楼凭窗眺望,楼前一湾流水款款而过,社口龟蛇二山峰峦叠翠,呈现出一派恬静的山野风光。楼中厅两根红漆大柱上,有楹联“依杯石而为屏,四峰拱峙集邃阁;对龟山以作案,二水潆洄萃高楼”,形象地描绘了二宜楼所在的山川胜景。楼内,住着300多户蒋氏人家。1988年以来,台湾嘉义、宜兰等地几十名蒋氏乡亲专程前来祭祖认亲。
  从漳州城区到二宜楼,有班车直达大地村,然后步行前往二宜楼,或驱车直达。
  (二)南靖土楼群
  南靖县境内共有“四角楼”、“圆楼”、“交椅楼”等生土楼1300多座。这些民居土楼,大多建于清代中期,距今200余年,是世界民居中罕见的佳品,已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热点之一。
  南靖土楼有代表性的是怀远楼(圆土楼)、和贵楼、长源楼(方土楼)和田螺坑土楼群。这种生土楼既坚固,又防震防潮,冬暖夏凉,宜于居住。
  土楼群建筑规模庞大,布局合理;方楼居中,圆楼绕于四周,成梅花状。
  圆土楼占地一般近千平方米,四五层,高约13米,每层有30来个房间。有些楼中央还建有占地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圆楼,一般作为族人祭祀或集体活动的场所。
  四角楼一般5层,楼高约16米,层隔3米左右,土墙壁下厚上薄,底层厚度1米以上,最上层0.8米左右。楼房占地上千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每层楼都有20多个房间和1个门厅,各楼层东西南北四面都设有楼梯。
  交椅楼一般是前墙整排房子稍低的2层或3层楼。由于左右两边楼高,远看象坐椅的扶手,因此得名。这种楼阳光充足,空气新鲜,风格别具。
  土楼建筑装饰繁简适宜,重点突出;雕饰彩绘古朴生动。
  据考证,南靖土楼是先有方楼,后有圆楼。南靖梅林、奎洋、船场、书洋总共408幢土楼中,方楼277幢,圆楼128幢;43%的方土楼是18世纪至19世纪所建,95%的圆土楼是本世纪所建,其中63幢圆楼是60年代所建。
  



十一、黄道周纪念馆
  


  该馆位于漳浦县东郊石斋村,距漳州城区56公里。黄道周(1585年至1646年),字幼平,号石斋,出生于铜山(今东山岛)。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移居漳浦,建东皋书舍,并在此讲学、著书。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改建为四合院式堂屋,题名明诚堂,曾在此向弟子讲述“明诚”二十六章。他的《易本象》、《易象正》、《三易洞玑》、《太函经》等有关天文、历算、易学方面的著作,大都在此写成。堂内有黄道周手写横匾“东皋书舍”、“明诚堂”及对联“人从剥复后始见天地之心,我在畎亩中犹乐尧舜之道。”现在讲堂遗址周围尚有数处黄道周手书石刻,一是楷书“蓬莱峡”,字径0.6米余,署名石斋;二是行书“芙蓉峡”,字径1.3米;三是刻在江中浮石上的楷书“游磬”,字径约0.6米;四是隶书“墨池”,字径0.3米;五是隶书“鸟道不绝风云通”,字径0.3米。清代,曾在明诚堂立碑纪念,碑题“黄石斋讲学处”。196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拨款将此讲学处修建成黄道周纪念馆。门额“黄道周纪念馆”,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题写的。在纪念馆厅堂内天井中,放置着黄道周当年制作的天方图(俗称天地盘)。它由花岗石砌成,二层台阶式,上层高0.42米,下层高0.37米,四边各长3.78米,盘面每边128格,四周508格,全盘16284格,方格间刻同心圆8圈。以圆圈表示天,方格表示地,所谓“天圆地方”,方圆相削,凡十八变而反于原,是配合天象研究之用。黄道周把“天地盘”作为讲学用,同时用它研究天象变化。
  从漳州城区到黄道周纪念馆,可驱车直达。
  



十二、万松关
  


  它又称万嵩关、万雄关。位于龙海县步文乡梧浦村,距漳州城区12公里。以石头砌成,高25米,厚7米,长100余米(今存残长55米,残高8米,厚4米)。明崇祯二年(1629年),郡守施邦曜建造。城门关额上嵌着青石横匾,上刻“天保维垣”4个大字。
  万松关,夹峙在后岐山与鹤鸣山之间,雄伟坚实,自六朝以来就是险要关隘,被称为“闽南第一关”。站在城楼顶上,只见一条大道顺着山谷,穿过深广的城门,蜿蜓伸展于关外群峰之间。回瞰关内,漳州平原一览无垠。从城楼一旁登岐山顶峰眺望,关城两边山岩交错,怪石嶙峋,古洞深幽。有些山头上,还残留着古代用石头垒砌起来的古堡。
  此座关城素有漳州门户之称。据《龙溪县志》记载:“六朝以来,戍闽者屯兵于泉州之龙溪,阻江为界,插柳为营。”唐朝陈元光将军开发漳州时,辟出一条通往京都、省城和泉州的要道,取名福岐路。明朝正统年间,龙溪人陈克聪从关内城门开始,沿途“植树夹道,连荫十里”,故将万嵩关改称万松关。现尚存明东阁大学士林釬撰写的《施公新筑万松关记》。
  建关之后,历经多次战火烽烟。《海澄县志》记载:“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春三月,倭寇猝犯长屿堡,时堡初筑,守备方锐,不能入,已而参将戚继光大破之。”隔年,戚继光又在万松关附近的蔡坂村打了一场大胜仗,终于平定了多年来的倭寇之乱,保障了东南沿海人民的安宁生活。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以金门、厦门为大本营,海澄、龙溪为生产粮食和兵器的陆上主要据点,一面抗清复明,一面准备渡海驱荷。为巩固复台的根据地,郑成功进漳后,就立即兵临万松关,并义收清兵守将刘国轩。同治三年(1864年)十一月,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带兵夜袭万松关,斩了清朝福建陆路提督和福宁镇总兵林文察等人。闽南人民为纪念英勇的太平军,就把万松关改称为万雄关。
  历经数百年烽火的万松关遗址,如今成为旅游胜地。
  从漳州城区到万松关,可乘公共汽车直达山下。
  



十三、陈元光墓
  


  该墓位于漳州城郊浦南乡石鼓山,距漳州城区15公里,民间俗称“开漳圣王墓”。这座唐代古墓距今1200多年。墓葬规模较大,四周树木环绕,墓穴高高隆起成圆丘,周围以岩石护砌,墓碑刻“唐开漳陈将军墓”。墓前有宽阔的平台,树立华表柱和石羊、石狮各一对。附近大石上镌刻有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漳浦籍侍郎蔡世远撰写的修墓碑记。1961年该墓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政府拨款将此墓地修整一新。
  陈元光生于唐显庆二年(657年),字廷炬,号龙湖,河南光州固始人。他自幼聪颖、好学,喜骑射。13岁得乡试第一名,长大后博通经史韬略,文武双全。唐总章二年(669年),随父陈政统军入闽,在云霄县城郊9公里处的火田乡竹村湾附近建营。仪凤二年(677年),陈政病故,陈元光奉旨袭职,受命任鹰扬将军。后又晋升为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统帅其父的原部将,继续征战。他率军就地屯垦,力主改革民族歧视政策,转化民俗,并向朝廷上书建州。唐垂拱二年(686年),朝廷批准建漳州,陈元光首任刺史,长达26年之久。在任期间,他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动百姓,奋力农耕,辟山种果,使漳州大地农桑兴旺,人们尊称他“开漳圣王”。唐景云二年(711年),陈元光死于征战中,朝廷追封他为“豹韬卫镇军大将军兼光禄大夫,中书左丞临漳侯”,就地安葬于漳浦绥安溪大峙原(今云霄县火田乡割布山)。唐贞元二年(786年),州治由漳浦移至龙溪,陈元光墓也随之移葬于今址。如今,陈氏后裔遍布福建、广东、台湾及海外,经常有人到此扫墓祭祖。
  从漳州城区到陈元光墓,可驱车直达。
  



十四、仙字潭
  


  它位于华安县沙建乡汰溪下游,距漳州城区37公里。这里两山夹峙,溪流弯曲如潭。北岸峭壁林立,岩壁上遗存有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石刻。由于年代久远,深奥难懂,讹传为神仙所写文字,故名为“仙字潭”。
  仙字潭的摩崖石刻图像文字,共有6处。除一处汉字“营头至九龙山南安县界”外,其他5处共20字,近似商图像文字。大的一字0.5米见方,小的10厘米左右见方,形状古怪,既像图画,又像文字。有的如王者坐地,有的像武士争斗,有的如舞女蹁跹,有的似兽面狰狞,有的如俘虏被执,有的像人首落地,千奇百怪。
  据考古学者初步考证,这些图像文字的字体,近似商周青铜器铭文,比甲骨文和前期金文更加原始,是古代土著民族活动记事的遗迹。内容大致为描写部落酋长庆功宴乐的场面:记录战绩,执俘斩首,以示武勇。但是,对每个字的具体解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这些图像文字究竟属于哪个民族的文化遗存也有争论。一种认为是古代“七蛮”部落的遗迹;一种认为是畲族先民遗下的文字。这些文字吸引了古今许多名人学者。《漳州府志》载:唐朝就有人持其拓本到洛阳求教于韩愈。
  仙字潭是首批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旅游胜地。这里河道曲折,云雾缭绕,草木苍郁,潭水清澈,卵石游鱼,历历可数。
  从漳州城区到仙字潭,可驱车直达。
  



十五、龙 潭
  


  它又名漫潭、九龙潭,在华安潭口,距漳州城区34公里。传说“梁大同六年(540年),有九龙昼戏于此,盖龙溪之所由名”。潭边有一巨大的岩壁,上镌刻“九龙戏江处”5个大字,为明朝举人赵德懋所题。潭中还有纱帽石、石蟾蜍、石棺材、龙舌等奇岩异石。
  龙潭为九龙江北溪上游出口处,潭口山峰巍崴,古木争茏,风景绝佳。龙潭峡周围景点多,龙潭本身就有十八景。左边是杨梅岭,下是金沙、杏林、吉洋等村,是陈元光将军用兵处,留有当年军营、揭鸿寨的遗址。右边是白云岭、玳瑁岭,下有紫苑、银塘、芹霞等村。南宋末年,赵昞帝南奔,其宗室就居住此地。银塘民间还存有宋朝玉牒(皇家的族谱)和赵氏宗祠,龙潭的众多摩崖石刻也大都出自赵氏族人之手。诸如“龙潭”、“断石渔镫”、“中流砥柱”、“月到风来”、“江风山月”、“潭影宜人心”等。龙潭附近的汰溪,溪边有仙字潭摩崖石刻。
  潭内两山夹峙,两岸陡峭,船只过往,就象在瓮中行驶,纡回近10公里。清王有嘉诗云:“山合千林黑,江空一水澄。”从峡口逆流而上,可看到潭右岸的断岩上镌刻“中流砥柱”4字。掉舟向左,有一岩如佛,人称观音石。岩上有明进士赵怀玉书写的“南无阿弥陀佛”题刻。纱帽石在观音石左下方,状如古纱帽,故名。东岸还有咒龙亭。传说赵德懋勘出有龙脉自良岗山逶迤而来,欲下漳州,特意筑亭留龙。亭下临水有一石突兀,称龙舌,亭镌楹联一副:“仰首高山留趾迹,问流活水到源头。”亭壁间有“修路记”一则,描述古代北溪航运“四省通衢,万人过迹”之盛况,为赵德懋所作。
  龙潭是一处优美的游览胜地,其众多的石刻有一定的考古价值。明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于崇祯年间到此游览。《徐霞客游记》中的闽游日记,有一段文字专门记述由华安到漳州的情况,描写了华安以下的水石胜景。陈天定的《北溪纪胜》也描绘过龙潭。
  从漳州城区到龙潭,可驱车直达潭口。
  



十六、江东桥
  


  该桥位于龙海县境内九龙江下游,距漳州城区16公里。原名通济桥,俗称虎渡桥,始建于宋嘉定七年(1214年),是全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并与泉州的洛阳桥、晋江的安平桥、福清的龙江桥合称为“福建四大石桥”。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江南石桥,虎渡第一。”今存旧桥基5墩,旧桥面2道,每道4条石梁,每条石梁重约200吨,被《世界之最》一书列为最大的石梁桥。古代以人工开采架运如此巨石,堪称奇迹。中外桥梁建筑专家视其为桥中珍宝。
  虎渡桥横跨于九龙江北溪三叉河附近的一段江上,古名柳营江。这里是溪流与海潮交汇的险要渡口,两岸高山夹峙,江面宽广,水深流急。宋代,黄朴在《虎渡桥记》中记述:“渡当溪海之交,飘风时至,篙师难之。”南宋绍熙年间(1190年至1194年),漳州知州赵伯逖在此以船相连搭成浮桥。嘉定七年(1214年),知州庄夏开始垒石为墩,搭木桥。传说在垒建桥墩时,由于水深流急,屡建屡被冲走。后见一老虎背负一小虎泅水过江,建桥的工匠受到启发,从老虎泅渡的线路探索到一道横贯江底的石线,并按老虎休息的地点建桥墩。于是基础稳固,铺梁成桥,故名虎渡桥。元朝在此设江东驿,遂成地名,人们就称之为江东桥。
  江东桥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并在历次战争中屡毁屡修。据《海上见闻录》载: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郑成功与清军总督陈锦交锋,战于江东桥北,陈锦大败,全军覆灭。康熙十七年(1678年)二月,郑成功派刘国轩进取江东,清守将王重禄、吕韬奔溃,遂烧断桥梁。翌年,福建总督姚启圣在江东重修木桥,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改建为石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把江东桥炸毁。新中国成立后立即修复。1972年,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公路大桥,成为闽、粤两省及漳福、漳厦一带的交通要冲。
  江东桥几经兴废,历时700余年。吸引了不少著名科学家和桥梁建筑专家前来考察研究。
  


革命旧址
  




一、芝山红楼
  


  它位于漳州城区芝山南麓的市政府机关大院内。是座用红砖砌成的两层小楼,原是寻源中学的校长楼。民国21年(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红军攻克漳州后,曾在这里同聂荣臻、罗荣桓一起接见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罗明和中共厦门市中心市委的负责人以及闽南游击队队长王占春,还接见了邓子恢,听取他们的汇报。毛泽东在这里住了20多天,主持召开东路军师以上干部会议,指挥红军分兵攻打漳浦、南靖、石码等地,领导红军发动青年参加中央红军,发动群众筹粮筹物支援革命,亲自指导地方党组织创建红军独立团和建立工农民主政权,为发展闽南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该楼因此被称为“芝山红楼”。新中国成立后,红楼辟为毛泽东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纪念馆的毛泽东工作室内,摆放着简朴的办公桌椅。桌上摆放着煤油灯,桌旁是架单人床,床边放有一对马口铁做的箱子,墙上挂着纸伞、公文包、行军米袋等。馆内还张挂着113位当年参加攻打漳州,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以上的老红军照片;陈列着当年红军攻克漳州时的战利品、宣传品及红军、游击队使用过的武器、袖章和文告等实物、资料。董必武1960年11月瞻仰芝山红楼时亲笔题词“君子所履——毛泽东同志所走的路是引导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如今也悬挂在陈列室里。红楼四周外围墙上,至今保留着当年红军刷写的“最贫苦工农自动起来当红军”、“扩大革命战争,实行土地革命”、“工农儿童组织儿童团”等革命标语。
  1961年3月,谢觉哉重游芝山红楼时,留下《过漳州》(减字木兰花)词章:“海滨沃土,人民盼望来苏早。三十年前,插上红旗照眼鲜。而今建设,遍地金黄和玉翠。约我重游,时在秋冬景最优。”同年11月,南京部队副司令郭化若也瞻仰红楼,并留下诗篇。之后,朱德、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姬鹏飞、宋平、杨成武等也都先后亲临此楼。毛泽东的亲属李敏夫妇、李讷夫妇、毛岸青和邵华一家人,也曾来瞻仰。
  



二、平和暴动旧址
  


  它位于平和县长乐乡下坪书斋,距漳州城区130公里。这里是民国17年3月8日举行平和暴动的集结地和指挥部,现已辟为纪念馆。长乐是平和暴动之前,工农自卫军集结和召开誓师大会的地方,是当时中共平和县委书记朱积垒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回来后,在平和所建的活动据点之一,是平和暴动的发源地和指挥中心,所以这次暴动也叫“长乐暴动”。
  平和暴动由朱积垒任总指挥,罗育才任副总指挥,以长乐为主,联合秀峰、崎岭、洋半天、上坪等地工农自卫军,以及闽西“铁血团”,广东饶平、大埔的部分革命武装数千人,分东、西、北3路攻占平和县城——九峰镇,打响福建全省革命武装暴动的第一枪。它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有力的打击。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共青团福建省委于民国17年3月12日联合发出《为平和暴动告工农兵民众书》,指出平和暴动“是福建空前的壮举”,“是全福建暴动的先声”,并在《致平和工友农友书》中明确指出,平和暴动“证明共产党的基础已在福建工农群众当中建立起来”,它将“引导福建工农走上暴动的道路”。
  1978年,在下坪村的暴动旧址兴建了平和暴动纪念馆,面积2440平方米。馆内陈列着当年平和暴动的主要领导人朱积垒、罗育才、朱思、曾庆杰等人的生平事迹图片,以及平和暴动时用的旗帜、大刀、梭标、农民协会印鉴、农民协会临时会员证章等文物资料。
  长乐溪的大坝,曾经是工农革命军抗击敌人“围剿”的战壕。如今,在长乐溪畔的山岗上,建有平和暴动烈士纪念碑。
  从漳州城区到平和暴动旧址,可驱车直达。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