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文化遗产
古文化遗址
2017-06-1208:28:35来源:
  




一、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一)莲花池山遗址
  莲花池山在漳州城区北郊,是漳州北郊台地的一部分。1990年5月,福建省博物馆、漳州市文化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组成发掘队,到莲花池山进行发掘。发掘队在莲花池山黑色壤土、红黄色砂质土层下的红土层内沉积带(砾石条带)中,发现以砾石英结晶体、硬砂岩为原料打制的石制品23件,其中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和刮削器4种,系距今8万年至4万年前的旧石器;又在其上层的红黄色砂质土中发现以黑褐、黑灰、青白、灰白色燧石打制的,长度都在10几毫米至40几毫米的小型石制品,其年代在距今1.3万年至9000年间。漳州文物工作者,于此次发掘之前,在漳州北郊芝山的天宝、石亭、浦南等乡镇的110多个地点,发掘之后又陆续在平和、龙海、华安、东山、诏安、漳浦、长泰、南靖等县,采集到与莲花池山上层燧石石制品特征相同的燧石石制品1000多件,其中有石核、石片、尖状器、凹缺刮削器、镞形器、斧形石刀。
  新华社漳州1990年5月22日综述《闽台史前考古的重大发现》中指出:这次漳州旧石器的发现,填补了福建省旧石器文化的空白,显示漳州地区是“史前考古的宝库”。
  (二)甘棠东山古人类胫骨化石
  甘棠东山在漳州城区北郊。1993年3月,漳州文物工作者在甘棠东山的台地地表采集到人类胫骨化石,系左侧胫骨中部略为偏上的一段,长131毫米。与此同时,在同一台地的地层中又采集到小石器2件,凹缺刮器、镞形器各1件。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尤玉柱主编的《漳州史前文化》一书中提到:人类胫骨化石与小石器一起同属“漳州文化”的遗存,其绝对年代距今1万年左右。
  



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至1990年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有6处。其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芗城区的覆船山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处,即诏安县的腊洲山遗址,龙海县的枕头山遗址和万宝山遗址,漳浦县的香山遗址,东山县的大帽山遗址。
  (一)覆船山遗址
  覆船山在漳州芗城区岭下村西100米处,因形如覆船而得名。它位于九龙江畔,比河床高30米。遗址于1958年发现。遗物散布面积约1800平方米,局部文化堆积层含大量淡水贝类河蚬壳,极少量铜锈环棱螺等淡水螺壳和料礓石、红烧土等。所采遗物有石器、打制石片(火山岩)、陶片、兽骨、贝壳、贝壳固结物等。其中石器有锛等,陶片有夹砂红陶、夹砂灰陶。陶质松,火候低,表面粗,孔隙多,厚薄不匀。纹饰有曲线贝齿纹,篮纹及素面等。其年代推测为距今6000年之前。
  (二)腊洲山遗址
  腊洲山又名麒麟山,在诏安县梅岭乡半岛的西南侧,宫口港的东岸,属腊洲村,海拔92.5米。遗址于1985年发现,山顶东部文化层面积约1000平方米,北坡和南坡遗物分布2.5万平方米。遗址中,海生贝类壳体有22种,大多为潮间带底栖,少数为潮下带或海底栖的亚热带、热带贝类;石器除见一锛以火山岩为原料外,余均为粉砂岩。器型以锛为多,斧、镞少量,大量为石片。陶片以砂红、灰、黑陶为主,其次为泥质红、灰、灰黄陶,且多见一陶多色。陶器器型,有纺轮、釜、罐、豆、盘、碗等,以手制为主,少量见有轮修。纹饰有压印的标准绳纹、曲尺纹和指甲纹,多见于器口外缘或颈部。堆贴加压印的锯齿形附加堆纹常见于器物腹部;压印贝齿纹及附加堆纹主要饰于器口沿面。遗址属贝丘遗址,其年代约距今7000年左右。
  (三)大帽山遗址
  大帽山在东山县陈城乡东北侧滨海处,东临乌礁湾,西望诏安湾,海拔251.7米。1986年10月,省考古队和县文物工作者发现。遗址在山的东南面,海拔约65米。遗址面积48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3米,局部0.5米。遗物有贝壳、动物遗骨、石器、陶片等。堆积的大量贝壳,有海生贝类和蔓足类动物共27种,绝大部分为潮间带生活的鱼贝类,少部分为低潮线以下浅海海底栖贝类;其中大多数属亚热带贝类,仅个别为热带贝种。动物遗骨有鹿、羊、猪和鱼类脊骨(其中有一脊椎骨边缘钻孔),尚有一些未鉴定的遗骨和牙齿。石器为粉砂岩、花岗岩砾石打磨制成的锛、石球、石饼等;陶片以夹砂灰黑、红褐、黄褐、浅黄陶为主(其中又以灰黑居多),余为泥质红、灰、黑陶。可辨别出器型的有釜、罐、豆或碗、盆等。制作方法有手制、轮修、手轮兼用。泥质磨光黑灰陶豆或碗的器口残片,胎很薄,质地酷似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陶。纹饰以素面为多,有些饰有绳纹、附加堆纹、刻划网纹、锥刺圆点纹、凸棱纹等。
  遗址属贝丘遗址,贝壳C14年龄测定为距今4030±100年前。
  (四)枕头山遗址
  位于龙海九湖乡木棉村枕头山北坡。1985年在新垦种的梨树园里,发现地表散露着大量的石器、陶片,仅在150米×100米范围内,就采集到用砾石、青灰砂岩磨制的单面平刃石锛18件、刃口锋利的石戈23件、石镞3件、刻有符号的褐色釉陶片13件、中间穿孔的石网坠1件,及刻有篮纹、绳纹、乳丁纹、弦纹、斜方格纹、弦席纹的夹砂软陶、硬陶、釉陶陶片4068件,器形有豆、盆、樽、罐、盂、浅盘、工字豆、高领罐、大口樽、工字镫等。在文化堆积层中清理出残墓1座,从石器、陶片的暴露现象分析,这里是古墓葬群。
  (五)香山贝丘遗址
  香山位于漳浦县霞美乡五社村香山自然村边。遗址在村边的小山丘上。1986年,漳浦文物工作者在文物普查时,从香山采石场的地层断面上发现夹砂黑陶堆积层,厚约30厘米。从采集到的黑陶片看,器形有罐、樽等,纹饰为雷纹、篮纹、方格纹。外又于花岗石缝中发现到有贝丘的堆积。石器仅采集到砺石。
  根据有关材料分析,遗址的年代约相当中原的夏商之际。
  



三、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址
  


  已发现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址有7处。至199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云霄县的乞丐岭遗址、漳浦县的院前山遗址、南靖县的浮山遗址、东山县的坑北遗址、平和县的巡岩山遗址。尚未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2处:平和县的九昆船山遗址和瓦窑岗遗址。
  (一)乞丐岭遗址
  在云霄县圆岭林场的乞丐岭山坡上。石器和石佩饰品及陶器暴露于地表。器型有锛、戈、斧、刀、镞等。陶器有钵、豆、罐等。陶器较粗糙,有黑色陶、泥质黄色陶和粗砂灰色陶,其中部分器物有绳纹纹饰。
  遗址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周时代。
  (二)浮山遗址
  浮山在南靖县山城镇溪边村,遗址的面积大约15000平方米。1956年发现该遗址,1986年在文物普查时采集到的遗物有大、中、小型完整石锛、残石锛、石戈、石环等。同时,还采集到大量陶片、陶器。器形有杯、壶、樽等。纹饰有素面条纹、曲折纹、几何纹、弦纹等。大部分有釉,釉色为褐色,部分为灰色硬陶。
  根据遗物分析,属商周时代遗址。
  (三)巡岩山遗址
  巡岩山在平和县小溪镇旧县村后,在山的东面,面积约2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约1米。1986年文物普查时,采集到石刀、石锛、绿松石、陶轮、夹砂陶片等。陶片的纹饰有篮纹、弧纹、网纹、方格纹。
  遗址的年代相当于中原商周时期。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