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文化遗产
古窑址
2017-06-1208:28:35来源:
  


  漳州各县区除长泰外都已发现古窑址,共有28处。发现古窑址较多的县有漳浦、平和、华安。建窑时间集中在宋代和明代,最早的是始建于五代的龙海县母鸡石山窑址,最晚的是建于清初的漳浦县澎水窑。
  



一、五 代
  


  母鸡石山窑址,位于龙海县角美镇金山村母鸡石山东北面。在长50米、面积大约800平方米的断崖上发现9处有1米多厚的陶瓷片堆积层。采集到支座、瓦当、罐、盆、钵、碗等残片30多件。从残片上看,支座为圆筒状,形状有高、中、矮,底部有“九”字形刻画纹。瓦当饰有莲花瓣纹、乳丁纹。1986年,省文物考古专家鉴定,此处为五代至南宋时期的窑址。
  



二、宋 代
  


  建于宋代的窑址,已发现11处。至199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7处:水头窑、罗宛井窑、赤土窑、肥窑窑、侯山窑、南山窑(在漳浦县南山茶果场北侧与赤岭乡交界的山坡上)、南门坑窑(在漳浦县绥安镇英山村南门坑自然村的小山上);未列为文保单位的4处:磁窑村窑、洛滨山窑(在龙海县郭坑镇洛滨村山头自然村)、竹树山窑(在漳浦县赤岭乡竹树村东侧山头)、仙洞窑(在漳浦县中西林场仙洞作业区)。
  (一)水头窑
  在云霄县火田乡水头前村东仙的碗匣山(碗仔山)。该山3个小山包西向坡上,均有瓷器残片和烧窑工具匣钵、垫饼等分布。从采集的标本看,这里的产品以碗为主,釉色大部分为青釉和影青釉,有素面的,有刻划纹饰的。胎质较粗,制作较为粗糙。
  (二)罗宛井窑
  位于漳浦县沙西乡北旗村罗宛井自然村北侧的金岗山南麓,面对漳江入海处及下寨港。产品以碗、盘、盏为主,余为杯、壶、炉、罐等。胎色白、质坚。施白釉或青白釉,釉层薄,多有开片。纹饰有卷草纹、云纹、莲瓣纹、篾点纹等。一般采用划花和刻花,印花多见于装饰底心。经鉴定,罗宛井窑为北宋至南宋时的瓷窑窑址。
  (三)赤土窑
  位于漳浦县赤土乡西洋村与田仔坪村之间的小山南坡,9座窑床,堆积保存极为完好。主要产品有碗、盘、盆、杯、盏、罐、壶等。胎呈灰色。釉色为黑与青两种,也有采用多色釉装饰。赤土窑属宋、元年间的瓷窑窑址。
  (四)肥窑窑
  位于诏安县深桥镇双港村肥窑自然村东南山坡上。因“瓷”方言近读“肥”,故称肥窑。山坡上窑基暴露,在面积约1200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大量瓷片堆积。从瓷片上看,这里的产品有碗、壶、罐。
  (五)侯山窑
  位于诏安县深桥镇赤水溪村西南的侯山上。遗址窑基暴露,地表散布大量窑砖、瓷片、支具和瓦片。从瓷片上看,产品以罐、壶、盆为主。
  (六)磁窑村窑
  位于东山岛东北面杏陈磁窑村后壁山上,已发现有12座窑的遗址,该村因此而得名。从散落于山头大量的瓷片和出土的器物看,这里的产品有碗、罐、盘、瓮、钵、壶、杯等。胎质坚,釉色浅绿,偏黄。纹饰以花草为主,采用刻划手法。
  



三、元 代
  


  建于元代的窑址已发现2处。至1990年,均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即洞口窑、内窑仔窑,因窑址集中在平和县南胜,统称南胜窑(见“南胜窑”条)。
  



四、明 代
  


  已发现的古窑址,始建于明代的最多,共有13处。至199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1处:赤草埔窑、山兜窑、和窑仔山窑、泥鳅崆窑、大垄窑、狗头窑、二垄窑、华仔楼窑仔山窑、扫帚金窑、田中央窑、螺仔山窑(以上9处通称“南胜窑”);未列为文保单位的2处:扶摇窑、东溪窑。
  (一)赤草埔窑
  位于平和县下坪村赤草埔左侧。窑已倒塌,地表散存大量陶片。从采集到的陶器残片看,产品有瓮、缸、砂锅、灯盏、釜、烟筒、酒漏等。陶质松散。赤草埔窑属明代陶窑窑址。
  (二)南胜窑
  主要集中在平和县南胜、五寨两乡镇,因五寨原属南胜,故称“南胜窑”。已发现的有:洞口窑、内窑仔窑、二垄窑、狗头窑、大垄窑、窑仔山窑、泥鳅崆窑、田中央窑、扫帚金窑、螺仔山窑、华仔楼窑仔山窑等。产品以青花盘为代表,也生产碗、碟、瓶、杯、炉、罐等。纹饰多绘水草、鱼藻、飞禽、走兽、花草之类,有的器上还题写吉祥文字。釉以青花为主,少数为白釉、青釉、酱色釉。明朝中叶,漳州的海上交通、对外贸易非常发达,南胜窑生产的青花生活用瓷很大部分专供出口外销。南胜窑除洞口窑、内窑仔窑建于元代外,其余均属明代、清初的瓷窑窑址。
  (三)东溪窑
  位于华安县高安乡三洋村东溪头。已在东溪头的后坑寮、水尾、上虾形、下虾形、吊拱、扫帚石、洪门坑、橄榄坑、白叶坂等地发现窑口近20处,范围约10平方公里。窑址范围内有大量瓷片堆积,到目前为止共采集标本4000余件。从标本上看,这里的产品有碗、盒、炉、盘、杯、盅、匙、勺、水注、花瓶、笔筒、笔架、鼻烟壶、瓷像、小件象生瓷等。釉色以青花为主,也有青白、青、白、酱、米黄,另有少量三彩、五彩。标本中有不少被考古界视为“漳窑”典型特征的器物残件,如白釉米色小开片弦纹炉、白釉三足鼎等。东溪窑属明末至清晚期的瓷窑窑址。
  (四)扶摇窑
  位于龙海县郭坑镇扶摇村的瑶山东西向半山腰上,13座陶窑连成一片,陶片遍地。扶摇窑始建于明代万历至天启年间,产品以日用陶器为主,其中尤以瓮闻名漳州。明清时期漳州土特产“天宝菜脯”远销省外,装运时均选瑶山陶瓮为容器。明崇祯年间制作的“鲤鱼吐珠”细陶茶罐,更是闻名全国。扶摇窑于民国19年(1930年)停产。
  



五、清 代
  


  澎水窑,位于漳浦县石榴乡龙岭洪炉山南麓。产品以碗、盘、罐为主。器形小,胎色白,施白釉,画青花,纹饰有折枝花、夔龙、春江垂钓或写“元、寿”等字款。澎水窑属清初的瓷窑窑址。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