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文化遗产
元至清代
2017-06-1208:28:35来源:
  




一、元 代
  


  已发现的墓葬有5处。至199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赵若和墓;未列为文保单位的4处:许耐京墓(在诏安县南诏镇五一村)、叶氏始初祖母墓(在诏安县城西9公里的华表村松柏山下)、陈君用墓(在龙海县九湖镇石狮岩麓)、罗良墓(在芗城区西渡头双路口)。
  赵若和墓,位于漳浦县湖西乡苏溪村东北2公里处山下。赵若和系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的第十世裔孙、闽冲郡王。元军入境后,若和随少帝(昺)入粤。少帝溺海后,若和同黄侍臣、许达甫等人,以16舟夺港而出,逃至漳浦湖西硕高山建堡而居。卒后葬于湖西乡苏溪村山下,墓向西南,占地30平方米。墓碑立于墓堆后,书刻“始祖宋闽冲郡王赵华甫之墓”。
  



二、明 代
  


  已发现的墓葬有34处。至199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23处:林釬墓、蔡烈墓、陈扬美墓、盘陀和尚墓、静隐李公静堂吴氏合葬墓(在龙海县东泗乡渐山村)、李中宪墓(在龙海县东泗乡渐山村)、“双寿归全窝”古墓(在诏安县西溪乡旧宙村岩岭上)、叶亹墓(在诏安县深桥镇树美村树仔尾山)、浮山孔雀墓(在平和县五寨乡寨河)、天妃宫蛇仔墓(在平和县小溪镇新桥村西南)、张泊夫妇合葬墓(在平和县小溪镇旧县村北2公里处),蔡方平墓(在东山县陈城乡大帽山西北面山坡)、杨观吉墓(在东山县康美乡美山村前)、林士章墓(在漳浦县石榴镇田寮村对面)、林士章夫人郑氏墓(在漳浦县官浔镇溪坂村马口溪南侧山腰上)、庄公郑氏墓(在南靖县奎洋乡店米村)、王竹溪墓(在南靖县友谊果场山上)、陈祖生墓(在南靖县龙山镇双明山)、林偕春墓(在云霄县城东南6公里的莆美山马山村)、叶氏公墓(在长泰县岩溪镇珪前村陂里山上)、戴诚确公墓(在长泰县陈巷乡戴墘村墓亭山)、吴氏沈公墓(在长泰县岩溪镇锦鳞村姑山)、戴弘亮墓(在长泰县陈巷镇古农村社中);未列为文保单位的11处:马鸣起墓(在龙海县角美坂美村)、潘荣墓(在龙海县九湖岭兜村)、卢维祯墓、仰楼和尚墓(在漳浦县沙西海月岩)、进义将军墓(在诏安县桥东镇含英村大坑内河田山)、沈楸墓(在诏安县南诏镇梅峰村梅塘山上)、徐表墓(在漳浦县绥安镇后港徐坑自然村北侧)、朱天球墓(在漳浦县大南坂农场下楼村东北2公里南山坡)、王升王彝墓(在龙海县步文镇云洞岩西麓)、魏氏祖墓(在华安县城西的虎头山腰)、陈勉庵及其妻魏氏墓(在华安县草坂村鸡笼山下)。
  (一)林釬墓
  位于龙海县步文镇南坪村(蓝田)东口社洞口山。林钅干,字实甫,号鹤胎,龙溪县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殿试第三名,任翰林院修编、国子司业监事。崇祯年间升为礼部侍郎兼侍读学士,得崇祯皇帝朱由检器重,拜为东阁大学士。崇祯九年(1636年)以劳得疾而终,谥文穆。墓前原有望柱2支,1968年被毁,尚存墓碑一块,上镌“诰封太夫人孝懿陈氏暨男前赐进士及第光禄大夫东阁大学士赠礼部尚书谥文穆林先生配诰封夫人考勤杨氏佳城”。
  (二)蔡烈墓
  位于龙海县步文镇蔡坂村云洞岩南麓,墓坐西北向东南,墓前10余米处有一鹤丘亭,亭中有林达撰的鹤丘铭碑刻一方,上镌“鹤峰千仞,龙江数曲,中有一丘,其人如玉”。蔡烈,字文继,龙溪人,明理学家,少时为庠生,从师晋江蔡清,后又受学于莆田陈茂烈。明嘉靖年间隐居鹤鸣山(云洞岩)白云洞讲学,时四方名士访道问业接踵而至。学者称他为“鹤峰先生”。所著有《孝经定本》、《大学格物致知传》、《道南录》、《朱子晚年定论》、《诸儒正论》、《大儒粹言》、《读书录》等若干卷。《漳州府志》卷四十一载有蔡烈《初入鹤鸣山作》。诗云:“性癖林泉入鹤山,入山得趣出山难;云收古洞千峰寂,泉绕元岩万玉寒。半塌草庐幽处结,一编周易静中看;庙廓济济诸贤聚,也要矶头有钓竿。”
  (三)陈扬美墓
  在平和县芦溪乡东槐村西南2公里处。陈扬美,字新冶,明万历元年(1573年)生于东槐村。天启六年(1626年)任大理寺卿。崇祯五年(1632年),官至浙江温州知府。崇祯十四年(1641年)病故,归葬东槐。墓坐南朝北,占地300平方米。墓葬铭文“明温州太守文惠陈公之墓”。1973年,墓堆以上部分辟为公路。墓前两侧列置石兽已毁。
  (四)卢维祯墓
  位于漳浦县盘陀镇汤坑村庙埔自然村。卢维祯系明万历间户、工二部侍郎。墓为卢维祯夫妇合葬墓,墓前4米处立墓碑,碑前置享桌。墓道长50米,分列石羊、石虎、石马、翁仲各1对。1987年7月6日被盗掘,文物部门进行抢救性清理,共出土文物1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8件、三级文物2件)。有明“时大彬制”紫砂壶1件,15档6菱形子木算盘1个,经鉴定为世界上绝对年代最早的木算盘。
  (五)盘陀和尚墓
  位于漳浦县盘陀镇政府与盘陀圩之间。墓由一直径8米、高2米的土堆组成。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戚继光部在盘陀汤坑蔡坡岭围歼倭寇,阵亡80多人,合葬于此。因阵亡者多为未婚青年,故称和尚墓。明军阵亡将士灵位奉于盘陀圩中的关帝庙中,称忠勇公。隆庆元年(1567年)又建有专奉忠勇公的忠勇祠,其灵位便移至右庑廊中。
  



三、清 代
  


  重要的古墓葬有21处。至1990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黄道周墓;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蓝理墓、庄亨阳墓、王咸熙墓、林日瑞墓、朱旋墓、忠匡伯张进墓、洪思墓、蓝鼎元墓、葫芦山古墓、谢氏祖妈墓;未列为文保单位的10处:谢琯樵墓、和春悬棺(在华安县马坑和春村)、黄梧墓(在龙海县石浦山)、朱由树墓(在诏安县南诏镇梅峰村)、会真所墓(在诏安县南诏镇溪南村南门外)、许良彬墓(在龙海县港尾镇上午村岱岭山与漳浦县前亭乡交界处)、和尚墓(在华安县仙都乡市后村朝天岩左前方)、叶观海墓(在诏安县深桥镇上营村坑头尾山上)、节义千秋墓(在诏安县城西郊西觉寺以南)、张只渠墓(在平和县小溪镇)。
  (一)黄道周墓
  位于漳浦县北山演武亭。黄道周(1585年至1646年),字幼平,号石斋,漳浦县人,明天启进士,崇祯时任右中允,南明弘光帝时为礼部尚书。黄道周为官直言敢谏,刚正不阿,学问精深渊博,著作达100多种,是明代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书画家。清兵南下时,黄道周拥立隆武帝,任吏、兵二部尚书,自请募兵抗清,兵败被俘。清顺治三年(1646年)三月初五在南京英勇就义。顺治七年(1650年),其子偕门人迎遗骸归葬于此。康熙元年(1662年),其夫人、女书法家蔡玉卿殁,亦合葬之。墓坐南向北,为三合土结构,呈“凤”字形,宽10米,长12米。墓碑题“明赐进士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师,吏、兵二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前詹事府经筵讲官,赠文明伯,谥忠烈石斋黄先生暨配诰封正一品夫人谥考徽蔡氏之佳城”。墓侧有“四君子墓”,亦坐南朝北,墓碑镌“殉节门人四君子墓”。据《漳浦县志》载,四君子为:别驾毛玄水、司马赵渊卿、中书赖敬儒、中书蔡时培。皆为道周学生,与其师同时赴难,邑人赵子璧收其遗骸归而合葬之。
  (二)蓝理墓
  位于漳浦县湖西乡后溪村橄仔埔西侧,平面呈“凤”字形,占地50平方米,三合土结构,墓埕3层。墓碑阴刻“皇清诰授光禄大夫提督福建全省陆路等处地方总兵官左都督显考义山蓝先生墓雍正五年岁次丁未八月谷旦”。
  (三)庄亨阳墓
  位于南靖县奎洋镇上洋村。墓体呈“几”字形,三合土夯筑,方向南偏西35度。封土半圆形,长1.35米,宽1.4米,高1.5米,内外两道半环形挡墙。墓碑上镌楷书“大清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复斋庄先生暨配恭人戴氏佳城”。碑前有祭台及两级墓埕,两旁为挡墙。墓埕竖望柱1对,满人觉新雅尔哈善拜题刻1方。
  (四)谢琯樵墓
  在诏安县南诏镇以北9.5公里处的硕兴寨旁叶厝山麓,建于清代。墓坐北朝南。墓主为名画家谢琯樵暨元配蔡氏、继配萧氏和长子谢荣彰、长媳李氏。谢琯樵,名颖苏(1811年至1864年)诏安人,曾在省城任职。同治三年(1864年)冬由榕返里,途经漳州时,因漳州到诏安一带已在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部队控制下,只得滞留于万松关清军提督林文察处。农历十一月初三,太平军夜袭万松关,谢琯樵中枪落马,死于路旁。同治五年(1866年),谢琯樵遗体运回诏安,归葬于叶厝山家墓。谢琯樵为清代名画家,生前花鸟画已入皇宫,他曾往台湾教授书画,被尊为台湾的书画开山祖师。其山水画作品陈列于日本东京博物院。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