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风俗民情
节气时令习俗
2017-06-1208:28:35来源:
  


  清代,漳州旧俗“立春前一日,有司迎春东郊,士女蜂集,有数十里至者,市中多市春饼、春花、春燕之属”。民间扎彩棚,饰童男女立于棚上,十数人抬彩棚至府衙,谓之“呈春”。后转向东郊迎泥塑春牛,并周行街陌。群众以土块掷春牛,谓之“打醒春牛”。
  “二月,乡间居民仿古春祈,敛分金,宰牲祀神。毕,群饮于庙,分胙而归,谓之‘做福’。”
  “八月祭土地,穷乡僻壤悉演剧。费甚奢,仿古之秋报。”
  民国时期,迎春旧俗逐渐废止。“做福”和祭土地的旧俗在一些农村中保存下来,民间统称为“做闹热”,时间由各村社自定,祭土地仍在农历八月间举行,但“做福”则多移到正月里举行。
  



一、正月二十
  


  俗称“天穿节”。俗谓女娲于此日补天地,沿海居民晚餐时煮蚝粥补天。内地居民蒸甜粿或焖肉菜饭吃,谓之“补穿”;妇女出游,谓之“出穿”。此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存留。
  



二、二月初二
  


  俗称灶君公生日,又称“头牙”。家家以三牲、花生、糕饼、米芳、饴糖和米烧粿(形似红龟粿,白皮,馅为蚝仔、韭菜、萝卜)供奉灶神,祈求合家平安。此俗现仍多在农村流行;城镇里是日还有人做米烧粿出售,也有人在此日祭神祀祖。
  



三、三月初三
  


  俗称三月节。清代,漳州居民于是日“采百草合米粉为细粿,荐祖考,余以赠遗”。民国以后,于是日中午时分祭祀祖先,供品中必有韧饼。在城区此俗现已少见,但三月节吃韧饼仍很普遍。在台湾,祖籍漳州的居民仍于是日祀祖祭墓。
  城区居民多于是日祭敬“地基主”。
  畲族居民重视三月节,当日要吃黑米饭,纪念畲族历史上的英雄。
  



四、清 明
  


  清代,漳州旧俗是“清明插柳户上。是日多墓祭,闾巷妇人或有盛服靓妆,带蔷薇花出郭外逐队行者,号称‘踏青’”。这些习俗延续至今,一些地方在插柳枝的同时还将嫩艾叶或别种野菜煮去苦汁捣烂、和米浆做成“草粿”,用以祭祀先人或馈送亲友。漳州城区用加鼠曲草汁的粿祭祖,称“乌目睭”或“乌目糍”。俗以为是日吃此食物可使眼睛清明。
  清明前后,漳州城乡都有吃韧饼的习俗。旧时,清明日学校都要放假,称“春假”。
  (一)扫 墓
  清明前后,漳州居民备祭品,带锄头到先人墓上祭扫。新筑之墓要连续三年择吉日(在清明前后)备三牲或五牲外加粿、糍和甜米糕,着孝服包白头巾上坟哭祭尽哀,称“培墓”。对于旧墓,子孙备糕饼等到墓前供祭,并重描墓碑铭文,清除墓地积污,锄去墓前的杂草并在墓顶培上新土或添草皮,把冥纸用土石块压在坟上,称“巡风水”。
  祭毕,要将部分祭品(发粿)分送给墓周围的贫儿以示祖先德泽永在。扫墓不一定在清明日,扫新坟与旧坟的日期也有差别,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家族都有各自的规定。漳州城区自从实行火葬以来,“巡风水”改在火葬场的骨灰保管处举行,内容也简化为祭拜和烧纸钱。
  新中国成立后,机关学校常于清明日有组织的前往烈士墓打扫、献花圈、宣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二)踏 青
  清代,清明日“闾巷妇女或盛服靓妆,出郭而队行”。民国时,妇女也于是日三五成群出外踏青,折柳枝簪于头上。后来踏青的妇女多折麦苗插于头上,寓意“插麦青,多生婴”。此俗个别地方至今尚存。人民政府提倡“只生一个”后,此俗渐趋消除。
  (三)驱疫鬼
  旧时,漳州城区清明日城隍庙里的神像全部或部分上街游行。一般由黑白无常开路,俗称“大哥爷、二哥爷”;有时还加上“三哥爷”,又称“矮仔鬼”。民间以为城隍巡街可以驱除恶鬼,保平安,当是古代方相氏驱疫之俗的残余。
  



五、立 夏
  


  是日,城乡群众宰鸡买肉进补,并吃不加碱的白面条,称“补夏”。时逢插秧结束,小麦登场,一些地方用面粉和糖烙成饼再卷进馅,卷成“麦卷煎”,以祭祀土地公,祈求保佑庄稼不受蚜虫危害。
  一些地方在是日用金钱草(俗称蛤壳钱草)熬汤炖肉或鳖吃(也有吃绿豆汤),称“消夏”,谓可保今年夏季不中暑。
  



六、六月初六
  


  是日为“天贶节”,俗称“天门开”。民间于是日汲井水给猫、狗洗澡,或牵猫、狗到溪河里洗澡,认为这样可以去蚤,少膻气。俗谓是日为龙王爷晒鳞日,天门开时曝晒衣服不患蠹蛀。读书人也常于是日翻晒图书。
  



七、六月十五
  


  俗称是日为“半年”,做“半年圆”祭祖并祀土地公。这种汤圆用粳米做成,龙眼果大小,少量染成红色作为供品。先蒸熟,后加糖煮汤吃,寓团圆、吉祥之意。
  



八、九月半
  


  漳州城旧俗,农历九月十五日有群众性的掷石嬉戏,称“墓门头相掷”。地点在今马道底体育场北边的护城河两岸(旧称“墓门头”),城乡群众隔着护城河以石头、砖瓦片互相投掷。俗以为在这一天“相掷”可以消灾保平安,被击中而头破血流者就用护城河水洗掉血污,或以护城河边土地庙里的香灰敷抹伤口。南门也有“墓仔埔打擂台”之俗。这种不文明的旧俗解放初就已废止。
  



九、霜 降
  


  一些地方霜降日要吃红柿,认为这样可以御寒。幼女多于是日穿耳。
  



十、立 冬
  


  俗称“交冬”。是日农家做“交冬糍”自食或馈送亲友,庆贺农作物丰收。
  旧时,漳州人多在立冬日吃羊肉,以使自己当年冬天不怕冷。现在城乡居民于是日宰鸡鸭或用猪脚加补药炖食,谓“补冬”。
  



十一、冬 至
  


  俗称“冬节”。清代,漳州旧俗“冬至作米圆食之,谓之‘添岁’。海澄民有墓祭者”。冬至前一天除新丧之家外,家家磨糯米做汤圆,亲邻之间互赠汤圆。是日清晨,各家在家庙内用甜汤圆祭祖,还要将煮熟的汤圆粘贴门楣、灶台、粮仓、畜栏上,祈求合家平安、六畜兴旺。若有家人外出未归,应将和水磨的糯米粉晒干,待其回来时补食冬节圆。
  旧时,漳州城区有怪俗:谓冬至夜老鼠娶亲,将汤圆放在墙边门后作为礼品,老鼠吃了汤圆就不再损坏家中的衣物。此俗早已废止。
  是日农家休耕一天,祭土地神,答谢其保护庄稼和人畜;并用芥菜叶包汤圆喂牛,牛角上要贴红纸或涂汤圆。
  冬至扫墓的旧俗仍存在,但仅限于旧墓(新丧之家扫墓都在清明前后)。旧时,冬至有敬祖之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