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风俗民情
民间祀神节日
2017-06-1208:28:35来源:
  


  俗话说:“有吃有行气(效果),有拜有保庇。”漳州人并不执着于信奉某一宗教,对祖先圣贤、释道诸神,乃至地方上的野鬼孤魂都一样顶礼膜拜,其目的就是禳灾祈福。
  



一、祖师公生
  


  农历正月初六是三坪祖师的生日。是日,善男信女从各地赶到三平寺,有的还抬着香片龟(糯米制成的龟状糕点),跳“大鼓凉伞”,或请戏班到寺里演戏娱神。除像一般的佛寺香烟萦绕、炉火熊熊、佛灯通明外,还要燃放烟花爆竹,炮仗声与锣鼓声、管弦乐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天。没有进山礼拜的信徒也要备办果品、饯盒在自家门口遥祭。
  另外,六月初六和十一月初六分别是三坪祖师公的出家日和圆寂日,当地的信徒也要进行类似的祭拜。
  



二、陈圣王生
  


  陈圣王即唐初设立漳州时的首任刺史陈元光,对漳州的开发有很大的功绩,卒后被民间尊为“州主”、“开漳圣王”。相传陈圣王的生日为农历二月十五日。
  漳属各县都有祭祀陈圣王的威惠庙。每逢二月十五日,各地威惠庙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典,迎神赛会。是日家家户户都上供三牲或五牲及红龟粿,各村庄和街道还要集体上供全猪、全羊。有的村庄还延请僧道诵念《开漳圣王武德真经》,并请戏班演戏酬神。
  以往云霄县每年要用神轿抬陈圣王和王后种氏、王子陈珦、王女怀玉(柔懿夫人)以及元帅马仁、李伯瑶的神像巡游境域,俗称“走王”和“监王”。同时要备丰盛的牲醴进行祭拜,以祈求全境平安。
  一些陈元光的部将也有各自的生日祭祀。例如九月十四日为翁公爷生,九月廿三日为马公爷生,届时乡里演戏酬神,宴请亲友;甚至有的地方称九月十四日为“小年暝”,意谓热闹有如除夕。
  



三、大道公生
  


  大道公又称保生大帝,为出生于龙海角美白礁村的宋代民间医生吴夲,吴卒后被封为道教尊神。相传大道公的生日为农历三月十五日。
  一些地方于是日开始做“三月半埔”。连续三天演出对台戏,供奉大道公的祭品有用300多斤糯米做成的大寿龟;同时有巫觋作铁条穿腮等巫术表演。一些地方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要出庙游乡,沿途锣鼓喧天,舞龙舞狮,踩高跷,演戏,还有祭祀保生大帝的专用的颂歌。有的信徒则在三月半前后赶到角美白礁的慈济宫朝圣。
  



四、太史公生
  


  明代,云霄人林偕春历官翰林院编修、两浙学政、湖广右参政,为人刚正不阿;曾两次辞官归里,家居期间关心民瘼,奖掖后进。死后被广泛崇祀,祀庙遍及漳属各县以及永定、大埔、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四月初四为林偕春的诞生日,俗称“太史公生”。
  是日,在云霄云山书院和太史公墓搭台演戏,浦、云、诏、东各县群众多来朝拜。
  



五、浴佛节
  


  四月初八是传说中释迦牟尼的诞辰。清代,漳州“四月初八有洗佛之会,寺之僧尼主之,妇女亦或有至者”。
  民国时期,各寺院和尚于是日沿门化缘,请求布施“洗佛钱”。化缘的方式是僧尼舁小佛像沿门唱梵曲;也有唱民歌风格的劝善歌,歌辞吟咏四季的自然景象,结合劝善行孝。
  民间也有将此日定为牛神节。是日,农家备牲酒米粿祭牛神,不得役使耕牛,故有“人闲五月节,牛闲四月八”的农谚。
  



六、普 度
  


  七月十五日为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节日期间,寺院举行诵经法会、水陆道场、放焰口、放河灯等活动,居民则祭祀祖先、摆酒宴请亲友,称“做普度”。先是六月底“开巷口”(即开地狱门),家家户户门前挂上终夜不熄的灯笼(即普度灯,又称“路灯”),灯上写“七月流火”或“阴光普照”等,有花鸟人物图案。七月开始,按街巷铺境自初一至三十轮日做普度,大摆宴席;各家各户捐资,雇戏班演戏。供祀的用纸糊制的神牌,上书“盂兰盆会”或“盂兰胜会”,抗日战争期间改书“抗敌(或抗日)阵亡战士”。七月底“关巷口”,意谓鬼魅重进地狱,地狱门关闭。家家烧掉门口的普度灯。
  城区做普度时,到七月底在公爷街上用纸糊一尊鬼王,青面獠牙,高丈余,遍身金甲,称“普度公”。家家备香烛、牲醴、寿金到普度公座前拜祀,并搭一矮台,用以祭祀孤魂野鬼,名曰“孤棚”,延请和尚、道士设坛打醮,念经拜忏。孤棚上摆有香烛、牲醴,陈列着熟面塑成各种器物的供品。孤棚后有木板钉成二层楼高的塔,称“馒头山”,内放食物与各种物品。群众争求塔内的物品,求到者来年要加倍奉还。有的馒头山用竹和草扎成,把馒头插满草捆,看起来就像馒头堆成山。和尚在孤棚上将盐、米、馒头当空撒下,布施给饿鬼,称为“放焰口”,俗称“摔孤”。孤棚上的执事随后也向棚前的群众散发馒头、饭团,俗以为吃孤棚的食物可得到保佑,贫民可借此饱餐一顿,称为“抢孤”。现在方言中“抢孤”还用以形容在公共场合中的饕餮者。
  孤棚对面搭有戏台,上演目连戏和道士展示武功的“师公戏”。
  普度期间,除烧寿金、银纸外,还要烧纸做的“经衣”或烧色纸,谓给野鬼孤魂送去衣服布料。
  普度日,本街本坊的孩子背着茭志(以席草编成的袋子,乞丐常用来装碗和乞来的东西)向四邻或亲友乞米来敬“普度公”。俗以为孩子在这天当一下乞丐可以免灾保平安。孩子乞米只是象征性的,但对于贫寒人家的孩子,街坊往往会假戏真做,给予较多的施舍。
  九龙江沿岸居民在做普度期间有“放水灯”的旧俗。主灯用各色彩纸做成一两尺长的纸船,上置蜡烛或小油灯,有的还放上少量钱物。一般的水灯则以小陶钵,边沿贴上纸制的莲花,内置蜡烛而成。七月底的夜晚,千百只点着灯火的纸船顺流而下,象征将野鬼孤魂载离人间。
  做普度的旧俗带着浓厚的迷信色彩。七月里天天大摆宴席,靡费极大,且常发生聚众斗殴等治安案件。如遇闰七月,则要重做一次普度。自50年代起,人民政府就一再禁止做普度的陋俗,六七十年代已基本禁绝,但80年代起又有所抬头。人民政府年年进行破除迷信、禁做普度的宣传,倡导百姓“破陋俗,树新风”。
  



七、下元节
  


  十月十五日下元节,俗称十月半。旧俗于是日焚香点烛,以牲醴敬祭“三官大帝”,并在大厅前悬挂三盏玻璃宫灯,名之为“三界公灯”。此俗现已废止。
  



八、送灶(神)
  


  十二月廿四日祭灶,俗称“送尪”。廿三日晚,家家用香花、牲醴、糕饼祭灶神,并把麦芽糖和酒糟涂在灶口上,以期糊住灶君的嘴巴,使其上天后不讲坏事。然后焚化幡幢、甲仗、神马,送灶神上天。在灶君的神位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对联。
  漳州城区居民送尪时要供两株菠菜,土话叫“菠壝”,“菠”与“飞”同音,意即送尪“飞上天”。
  自送灶日起,家家蒸粿、办年货、挂年画、贴春联,准备过年。亲友间常持礼物相赠,称为“馈岁”。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