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风俗民情
农事习俗
2017-06-1208:28:35来源:
  


  唐代以来,漳州的农业就相当发达,农耕习俗由来已久。由于耕作技术多传自中原,农耕习俗也与中原大致相同。但由于地理气候和种植品种的差异,漳州农家也有其独特的习俗。
  



一、耕 种
  


  明清时期,知县在立春日要亲临先农坛,在籍田上扶犁耕耘。此俗早已废止。
  漳州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农耕习俗也多与水稻生产有关。
  (一)育种与播种
  春季水稻的选种、浸种都要择日,浸种多在灶房内催芽;并取一小盒稻种置于灶头,一为敬灶神,二为观察出芽率。催芽时间禁止产妇、孕妇、醉汉进入灶房,以免亵渎灶神,影响稻种出芽。
  撒种育秧也要择吉日,求神明保佑谷种落地生根。东山以面粉捏成老人头像代表“田头公”,放在田埂上祭祀。平和则在家中祭拜神农大帝,供桌上盛一斗谷子,上盖树叶并插一双扎有红纸的筷子。有的地方用香烛、清水和红圆子在家门口祭门神和土地公。撒种后要在秧田里插上新折的树枝和纸钱,表示已请土地公代为管理,人畜不得入内践踏。
  插秧前也要祭拜土地公并燃放鞭炮。插秧时先由行家里手插完“一迣(趟)”(4行或6行),将整块田剖成两半,其他人才下田,按行家的规格插秧。插秧时必须一口气从田头到田尾插完“一迣”,中途不得停下来休息,以免将来禾苗长不齐,影响收成。插秧结束要做“播田(插秧)粿”,备牲醴、寿金,祭土地公。此俗现已废止。
  (二)耕 耘
  旧时,犁耙由男子操掌,水稻田中耕除草也由男人完成。除草时男子赤身裸体,仅系一条兜肚(此俗民国时已废),头戴斗笠膝行田间,用双手薅草,将杂草埋进田泥中。
  内地及漳州城郊中耕除草称“踢草”,男女不分,均拄一“草拐”,以便用脚板将杂草踩入泥中。现在犁耙和水田中耕男女均可操作。水田中耕也不靠膝行薅草,而多使用除草剂。
  旧时,立秋日忌除草,认为是日除草是拔土地公的胡须。这一忌讳早已破除。
  春分前后,村社农民集资办供品祭神,并在当夜打火把游行,谓可诱杀螟虫。华安县在农历四月初六以番薯和米糕祭祀“稻母公”,祈祝今年稻谷丰收,颗粒像番薯一样饱满有分量。四月廿六日,要祭五谷神,俗以为是日翻晒种子可保不霉变,是日缝制蚊帐可保不进蚊子。五月初四和八月十四日,要备牲醴拜田头土地公,但忌用面条粉条之类食品祭拜,因其形似虫豸,怕引起虫灾。
  在排水烤田期间,农民用扁担的尖端在田埂边划沟,以防蝼蛄为害。
  水稻成熟期间,农民以细竹夹纸钱插于田头敬土地公,祈其保护庄稼,有的在田间竖草人以驱鸟雀。
  (三)收 获
  农历三月间,冬小麦和过冬番薯收成后,农民择日过麦熟节,家家户户做薄饼,用以自食或馈送亲友。
  新谷登场后,要用新米蒸饼祀神。晚季稻登场后,家家舂糍做粿,杀鸡买肉祭土地神,设宴酬谢农友,有的地方备三牲,请社戏祀神庆丰收,称为“谢冬”。
  稻、麦、花生等种子要用陶器收藏,上面贴红纸。
  采花要选在早上进行,认为晚上采花不吉利。谚云:“透早挽花花欢喜,日昼挽花花惨死(不高兴),暝昏挽花缀花去(随花凋谢)。”采水果时要先采少量果子置于果树根部并敬拜树神,祈求来年丰收和采果人平安。
  



二、养 畜
  


  漳州农家饲养最多的是鸡鸭。鸡舍鸭圈一般设在院子里,任其宅内户外觅食。公鸡在二更啼叫(俗谚云:“一更报喜,二更报死。”)或母鸡生下“鬼蛋”(畸形的蛋),就被认为是恶兆,要把该鸡在门槛上砍头并唱几句吉利话禳解。在鸡鸭瘟疫流行时忌说“着灾”(染上瘟疫)二字。山区的农家晚上忌谈及山猫,因为山猫专门在夜里偷袭鸡鸭。
  农家养狗不仅为看家护院,还用狗肉进补,尤以黑毛雄狗为佳。好狗还用以打猎,但猎狗均不宰,任其老死后埋葬。一般的猫、狗死后,民间的处理方法是“死猫吊树头,死狗放水流”。
  修建牛舍、猪舍要择吉日先祭土地公,完工后也要“谢土”,敬土地公。牛和猪生崽的第三天都要做粿敬土地公,以祈饲养顺利,称为“做三朝”。牛和猪的崽子忌让坐月子的产妇、寡妇和参加殡葬的人观看;若家人在外面参加殡葬,要向丧家讨点饭、酒带回给牛、猪崽子吃。关于牛和猪还有特别的习俗。
  (一)牛
  春天赶牛上山放牧时要用牲醴祭祀山神和土地公,祈求牛群平安。
  牛为役畜,农忙时要特别照顾,早上给耕牛吃稀饭或饭团,晚上灌牛酒、加刍草。冬天和初春雨季要给牛喂番薯大米粥,并定期灌牛酒。
  贫困农家一家养不起一头牛,常常两三家合养一头牛,轮流护养,共同使用。缺牛户向农友借用耕牛,农活完成后要用红布扎牛角,并加上几粒红米圆子一起送还牛主。
  小牛初次下田耕地时,要在田头插纸钱敬土地神。
  宰杀病、残、老牛时,屠者要托辞加罪于牛(如践踏田园、角斗等),并说明自己奉天命杀牛,不要结怨。观看杀牛的人要口衔草叶,双手反叉在背后,以表示无法救援。牛主将老病耕牛卖给屠户后要将牛绳或牛鼻环带回,不得回头看。
  (二)猪
  母猪生崽后,主人拎一桶水从米筛上倒下,祈求母猪乳汁充沛。同时猪舍不得乱动,确实有需要搬动东西,须用扫帚轻扫地板,以为如此才能保证这窝猪崽平安。
  猪崽长两个月卖出后,主人要做米粿敬土地公。
  农家忌饲养拣来的猪,认为养无主的猪会破财败家。买猪崽带回家饲养若用肩挑,忌一头装猪崽,一头用石头平衡重量,俗以为这样做会使猪崽变为“石猪”,长不大。买回的小猪要在门口跨过火后再放入栏中饲养,当晚要烧香祈灶君保佑小猪。
  猪养大要出栏时,忌当着猪在场时谈论卖猪宰猪的事,以为猪会因而伤心不吃食。猪出栏前要喂以较好的饲料,让其吃饱。
  农家一般不养猪哥(公猪)。养公猪的多为无后代的鳏夫或独身男性,平日赶着公猪走村串巷,为母猪配种,收取报酬,俗称“牵猪哥”,民间认为是一种下贱的职业。
  旧时,地方政府在立春日举行鞭打泥塑春牛的仪式,将泥牛打碎后农民争先抢碎片,将“牛土”拿去放进自家的猪圈,祈祝猪肥如牛。
  



三、砍 伐
  


  春天忌砍树。砍伐大树特别是古树要先祭树神,而且要等东家或长者开言才敢动手,或者要坐在树头等过路人先打招呼后才能动手。有的地方要在树头埋下冥钱才动手砍伐,同时动作要迟缓,口中念念有词,表白自己作不得主,求树神勿怪罪。有的地方伐木时不得开口出声,通常要咬一根树枝,等把树砍倒才可以吐掉树枝,喘气说话。
  墓林、祠堂林、村前村后林、水口林和土地公树均属“风水林”,不得随便砍伐。榕树和木棉树都认为有神,不能砍伐。俗以为老榕树能制煞荫人,不得砍伐。
  砍树不得挖根,否则不祥。
  进山烧炭要拜山神,在山里不得互相喊名字和叫“开饭”,以免山鬼作祟。
  



四、狩 猎
  


  山区农民仍保留狩猎的习惯。狩猎前先祭拜猎神。通常于山涧间竖一石头代表猎神。有的敬猎神用的鸡是偷来的,目的是招来失主痛骂,还特别希望詈词中有“死”、“拍铳”(打枪)等字眼,认为这样可以百发百中。击中猎物时要吹“倒螺”,扛猎获物进村时要吹“前螺”。分配猎获物时,参加狩猎的人和猎狗都平均分得一份,猎获物的头归击中猎物者。有的地方是猎获物的头和脚归击中者,肠肚给猎犬吃,其余的由参加者均分。
  狩猎成功要祭敬“猎王”。但若连续三次出猎均无所获,也必须杀雄鸡祭“猎王”。
  设置捕虎陷阱时要在陷阱里放花粉,俗以为伥鬼喜欢打扮,为得到花粉就会引老虎跌进陷阱里。捕虎时忌说“虎”字,改说“着灾仔”。民间尤其山区也忌说“虎”,怕说虎会引虎来,一般也都说“着灾仔”。
  80年代至90年代,人民政府重视保护野生动物,立法保护稀珍动物,狩猎民俗逐渐消亡。
  



五、祈 雨
  


  旧时,逢久旱不雨,就要举行祈雨的仪式。小者由社中父老赤膊光头,执香一路跪拜到当地庙宇叩头许愿。旱情严重时便由当地士绅组织祈雨队到境内深潭大泽边致祭,并沉下犁头和焚烧拟作的旱魃。但也有些地方略有不同,南靖县山城农民乞雨是到紫荆山顶一古井(号为“龙井”),漳州城居民乞雨须步行至华安汰内的龙潭,沿海农民则多至寺庙致祭或抬神像游乡。祈雨队由男性群众组成,主事者身着麻衫,足登草鞋,其余均穿白衣素服,在烈日下不得戴笠或撑伞。队首如同出殡有两人打“哭丧鼓钹”,群众沿途呼喊:“天公祖呀!下雨救万民啊!”
  一些地方农民乞雨,先把庙内神像抬至庙外曝晒,意为让神感知民间旱情,半个月后才举行祈雨仪式。然而世间无神,祈雨不灵。民国27年(1938年),海澄县久旱不雨,港尾的格林、店地、古城等15个村农民组成乞雨队,脚穿草鞋,抬着神像,沿村乞雨,但仍无济于事,不得不出外逃荒。
  此俗解放初已完全革除。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