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维埃政府
2017-06-1308:35:47来源:

  




一、机 构
  


  民国17年(1928年)3月平和暴动以后,漳州境内逐步建立革命根据地,为闽粤边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18年2月,平和召开苏维埃工农兵大会,成立平和县革命委员会,这是漳州地区建立人民政权的开始。此后,漳州地区先后召开工农兵代表会议,成立地区、县、区、乡苏维埃政府。
  地区级工农革命委员会 民国21年毛泽东率领红军入漳,4月27日漳州成立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由王占春任主任,属地区级的人民政权。
  县、区、乡苏维埃政府和革命委员会 平和县革命委员会,民国18年2月在平和县长乐乡张坑成立,下辖2个区苏维埃政府和16个乡苏维埃政府、8个乡革命委员会。饶和埔诏县革命委员会,民国18年6月在诏安县厚安村成立。饶和埔县苏维埃政府,民国20年2月在广东省大埔县和村成立,下辖平和县长乐地区和广东省大埔县、饶平县部分地区;其中平和县境有2个区苏维埃政府和24个乡苏维埃政府。靖和浦县苏维埃政府,民国23年3月在平和县欧寮村成立,下辖2个区苏维埃政府、18个乡苏维埃政府和1个乡革命委员会。漳浦县工农革命委员会,民国21年4月红军攻占漳浦后建立。饶和埔诏县苏维埃政府,民国21年7月在诏安县石下村成立,下辖平和、诏安和广东省大埔、饶平诸县的69个乡苏维埃政府。潮澄饶县革命委员会,民国23年11月在广东省浮凤区成立。南靖县军政委员会,民国25年2月建立于龙岩、南靖、漳平3县边界处。永和靖县军政委员会,民国25年6月建立于永定、平和、南靖3县边界处。在土地革命期间,漳州境内共建有8个县级、8个区级和52个乡级苏维埃政府和革命委员会,辖397个自然村,拥有14万余人口。
  地区和县革命委员会首长,均称主席;在建立革命委员会基础上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成立的苏维埃政府的首长也称主席。主要任务是在辖区内发动和领导群众进行土地革命、支援前线、支援游击队和发动青年参军、参加赤卫队,保卫革命成果;开展反“围剿”、反封锁斗争;组织群众学习文化、学习政治,以及开展文娱、体育活动。
  



二、政务纪要
  


  (一)开展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漳属各级苏维埃政府贯彻执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以乡或村为单位进行土地革命。早在民国17年,平和县组织农民暴动后的当年冬季,就在长乐乡展开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民国19年初,漳属红色政权领导下的区域有30多个乡,根据《土地法》开展了土地革命。据当时26个乡统计,有4万多贫苦农民分得田地5万多亩。其中,以乡为单位开展的有平和县14个乡,分田地1.7万亩;以村为单位开展的有南靖科岭乡等。在开展土地革命前,举办分田培训班,培训骨干。民国23年,靖和浦中心县委和靖和浦县苏维埃政府在洋尾溪举办分田训练班,分期分批抽调乡党支部书记、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和贫农团代表以及积极分子参加培训。民国24年至民国25年,平和县革命委员会在欧寮举办两期培训班,采取边学习边实践、以点带面的办法,组织受训人员参与分田实际工作,提高政策和工作水平。在土地革命中,苏维埃政府以乡、村成立土地革命委员会,由当地党、政负责人和贫苦农民代表等组成;并建立贫农团、赤卫队、妇女会、共青团、儿童团等群众团体,以确保打土豪、分田地的顺利完成。分田结束,苏维埃政府召开群众大会,当众烧毁没收土豪、地主的田契,依法确定贫苦农民分得田地的地权,并宣布废除土豪劣绅、地主恶霸剥削农民的一切债务,使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二)组建工农武装
  民国18年诞生的平和县革命委员会,在长乐乡建立苏维埃政府时,即组建工农自卫军,并与饶平、大埔工农自卫军组成工农革命军饶和埔独立支队。同年成立的饶和埔诏县革命委员会,扩展到石东、马坑、五通、石下、炉坑等地,都先后建立赤卫队和游击队,仅石东持枪游击队员就有67名。在漳浦县小山城和漳州南、北乡等区域,也都建立赤卫队。农民革命武装力量开展抗捐、抗税、抗租债斗争,严惩罪大恶极的反动头子,震慑反革命统治阶层。民国21年,漳州境内组建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简称红三团),连同漳属各地赤卫队、工人纠察队、游击队,汇成革命斗争的“铁拳”,工农武装更加发展壮大。民国23年,靖和浦边区开展土地革命,国民党政府和当地土豪劣绅纠集地主武装向革命根据地进攻。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及时调派红三团配合当地赤卫队、游击队,全力反击,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在粉碎国民党对漳属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的斗争中,各级苏维埃政府适时调配工农武装,在统一指挥下,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并组织战斗队、运输队、担架队,协同作战,坚持斗争,克敌制胜。
  (三)配合、支持进漳红军
  民国21年4月,毛泽东率领红军攻克漳州。事前,中共漳州中心县委部署苏维埃政府和闽南游击队开展革命骚扰,牵制驻漳国民党政府军的兵力;同时,由闽南游击队会同饶和埔游击队1000多人汇集前沿阵地,在红军统一指挥下,进取漳州。当红军逼近漳州城郊时,国民党政府军的师长张贞率其特务营督战,溃败后途经九龙岭,遭闽南游击队伏击,再次受重创。红军进驻漳州后,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石码工农革命委员会和漳浦县工农革命委员会,领导工会、农会、反帝大同盟等革命群众组织,宣传红军《抗日救国纲领》,协同红军筹集军饷,扩大红军。4月27日,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发布第一号公告,号召工农群众行动起来,参加革命斗争。短时间内,漳州青年、工人、农民和师生1200多名踊跃报名参加红军。其中,原“百川银庄”出纳、青年职工高捷成,搬出2万银元,支持闽南工农游击队。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石码工农革命委员会在漳州、石码发动群众筹集军饷100多万银元,并购买大批食盐、布匹、药品、日用品等及缴获的国民党军用物资支援红军。红军在漳州期间,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组织全省部分苏区干部、赤卫队、共青团等代表来漳州参观;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也组织工人参观团到老苏区汀州、瑞金等地学习,互相促进,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四)组织工人革命斗争
  民国21年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建立后,领导漳州、石码、海澄、漳浦等地组建工会,开展工人运动。漳州、石码还建立赤色秘密工会和汽车、人力车、印务、丝纱、瓦工、盐工、船工及失业工人等工会基层组织,有会员2000多人。工会在工农革命委员会领导下,根据红军《抗日救国纲领》的精神,宣传抗日,反对日本强占东三省,要求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组织工人开展合法斗争,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提高工人工薪和实行工人社会保险;协同红军进行社会调查,没收军阀兼地主和官僚资本家的财产,拨出专款救济失业工人和城乡贫民;阐明红军筹款政策,发动工商界筹助红军军费;发动工农群众和青年师生、知识分子参加红军,协办红军后勤事务,为红军组装机械设备,修理缴获的飞机、车辆,组织交通运输;动员青壮年组织支前队伍并带头参加,将红军在漳州筹集的物资运送到交接地;开展文化活动,发扬漳州工人阶级的革命优良传统。
  (五)建立秘密交通站
  根据中共漳属组织的统筹安排,各级苏维埃政府和革命委员会抽调忠诚革命、遵守纪律的革命骨干,次第设立交通中心站和交通站,形成从革命根据地到国民党统治区城乡的地下交通网络,先后有交通员512人、接头户4461户。交通站负责传递信息、情报,护送党政工作人员,秘密开展革命宣传和购买、运送苏区军民必需的重要物资。民国18年,平和县革命委员会在秀芦乡苏维埃政府设立交通站,负责闽南与闽西的联络。民国25年,靖和浦县委、苏维埃政府在政府所在地设立交通总站,下设10个乡村分站,各配三四名交通员并配备武器,负责传递党政文件、信息,运送给养,以及侦察敌情。饶和埔诏县委、苏维埃政府在诏安县东洋屯设立秘密交通站,根据工作需要,随机应变,发现敌人跟踪时,按原定的第二个或第三个联络点,另定接头户代行。抗战初期,漳州南乡交通站还按组织部署,相机潜至漳州城区散发传单,刷贴标语,揭发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阴谋。平和县长乐乡交通站,通过设在国统区的秘密交通站,沟通支持革命的小商、小贩与游医,绕过敌人的封锁和关卡,运送物资、药品,不断支援革命根据地。
  (六)创办消费合作社
  漳属地区各级苏维埃政府把发动群众组建消费合作社,作为巩固和发展红色政权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在冲破国民党政府对苏区的经济封锁中,合作社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千方百计组织苏区急需的商品,供应民用、军需,使革命根据地人民得以繁衍生息,革命得以坚持到底。民国20年春,诏安县马东乡苏维埃政府组织贫苦农民集资组建漳州境内第一个消费合作社,以南陂峰头益寿堂药店为基点,开展商贸活动。民国23年至民国24年,平和、南靖、漳浦先后建立10个消费合作社,主要是购销生产、生活用品和帮助农民销售土特产,尤其是苏区急需的油、盐、药品、棉布和日用品等。由于革命形势的变化,各革命根据地组建的消费合作社经营时间长短不一;但在办社期间,均出色地履行职能,发挥积极作用,为人民革命事业作出贡献。
  (七)发展教育事业
  漳属地区各级苏维埃政府把教育事业列入工作总规划之中,创造条件兴办各类学校。民国15年,朱积垒在平和县九峰镇上坪村举办第一所平民夜校,组织农民学文化、学政治;并以平民夜校为基地,建立第一个农民协会,成为漳属革命根据地组织农民革命大军的萌发点。嗣后,平和县的长乐下坪、崎岭南湖、芦溪秀芦、文峰三坪、五寨前埔、高坑内山、安厚丰山、坂仔峨嵋、南胜欧寮、小溪古楼等和南靖县的科岭、欧寮,诏安县的秀篆以及漳浦县的小山城、车本、龙岭等先后兴办农民夜校达百余所。不少学校成为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发动和组织人民的革命阵地。民国21年前后,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王占春,平和县革命委员会主席陈彩芹等创办夜校并亲自讲课,通过课堂教育组织农民革命大军,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不少进步知识分子相继奔赴革命根据地参加教育工作,走上革命大道。如赴法国留学归来的黄延钧,进入平和革命根据地担任平民夜校教师,投身革命行列。后来,平和县革命委员会在高坑创办列宁小学,在坂仔创办东升小学,组织少年儿童入学,使贫苦农民子女免费受到教育。
  (八)组建医疗网点
  中共漳属地区各级组织和各级苏维埃政府、革命委员会因地制宜,组建多种形式的医疗网点,开展医务工作。首先,注重发挥革命根据地和附近乡村中医药铺、中医师与药剂职工的作用,积攒药品,制作丹膏丸散,为军民行医治病。如云霄县上陂村济和中药店,诏安县官陂乡同春堂、马东乡峰头益寿堂中药铺等,既是乡村中医药铺,又是苏维埃政府的医务网点。其中有的医务网点又是中共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领导革命根据地人民粉碎国民党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的秘密联络点。通过这些联络点,沟通龙溪、漳浦、诏安、云霄等县支持革命的医护人员,秘密为革命根据地军民治病送药,受到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敬重。其次,积极组建专业医务机构和培养医务人员。随着苏区的扩大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根据中共党组织的决定,逐步在革命根据地和地方红军中建立医务机构和配备医护人员。民国21年,在建立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和成立红三团之际,于漳浦革命根据地车本组建医疗室,配备医生5人,并结合日常医务为苏区培养医生和卫生员。民国23年1月,根据中共闽粤边区特委决定,将医疗室扩大为闽南后方医院,有医务人员10多人。之后,医院先后在平和革命根据地欧寮、三坪成立分院;还组织医疗货郎担,巡回于革命根据地,开展医务工作。
  (九)实施新婚姻法
  漳属地区各级苏维埃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临时中央政府于民国20年颁布的新《婚姻法》和民国23年修订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成为反封建压迫、提高妇女地位和发挥妇女作用的重要措施。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机关和群众团体都组织学习,召开群众大会进行宣讲,并设立专门机构或指定有关部门抓落实。饶和埔诏县苏维埃政府还制定具体执行《婚姻法》的10条规定,把《婚姻法》纳入县《保护青年妇女条例》中颁布实施。许多乡妇女会在贯彻《婚姻法》时,修订妇女会章程,专立婚姻条文。平和县石炉乡妇女会《章程》中记载:“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反对男尊女卑和包办婚姻;提倡一夫一妻制,反对重婚纳妾;提倡保护妇女与男子一样有民主权利,反对侵犯、迫害妇女的行为”,保证《婚姻法》的实施。各乡苏维埃政府,还安排共青团编写以《婚姻法》为内容的文明戏、山歌、说唱等开展宣传;部署平民夜校撰写宣传《婚姻法》的教材;组织农民协会、妇女会的骨干、积极分子倡导农民结婚新事新办。设在秀篆石下村的中共诏安县委机关,建立“自由婚姻室”,协助处理婚姻中的具体问题并为男女青年操办婚事。平和县东北乡和所属村苏维埃政府经常为自由结婚的新郎、新娘举办新式婚礼,移风易俗,蔚然成风。
  
  附:中华共和国龙汀省人民政府
  民国22年(1933年)10月2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及工农红军与福建省政府及十九路军抗日作战协定》签订后,十九路军领导人联合国民党内反蒋势力,11月20日于福州召开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2月将福建划分为4个省及福州、厦门2个特别区。翌年1月1日,龙汀省人民革命政府在漳州成立,并在漳州举行成立庆典。龙汀省人民政府在闽西设立第二办事处。
  龙汀省辖闽西南21个县:龙溪、海澄、漳浦、南靖、长泰、平和、诏安、云霄、东山、华安、龙岩、漳平、宁洋、永定、上杭、武平、连城、清流、明溪、宁化和长汀。省长许友超,副省长徐名鸿。
  省政府下设财经、文教、工农运动3个委员会。
  省政府确定文化教育新措施,制定“民族的、社会的与生产的”教育原则和“政治、军事、劳动三结合”的教育方针。提倡文化教育要根据民族的利益,求得一般文化;强调教育的基础是生产教育,从小学起灌输生产劳动知识。增设新政府主持选编的政治课,规定学生必须学习近代史、中国革命史、社会进化史等门课程;同时对学生进行军事基础知识教育的军事训练。并通令各中小学删除国民党当局主持编写的教科书中宣传国民党、蒋介石的内容,停止讲授国民党“党义课”。
  根据新政府军委部署,省政府扩编闽西南两个师,又以接收的原国民党49师张贞的航空队为基础,组建两个空军大队;漳州军官补习所改为人民革命军事政治学校,成立漳州农民自卫师,统归省人民政府指挥,会同驻军扩大人民武装,保卫人民政权。
  民国23年1月,“闽变”失败,龙汀省自行消失。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