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山,因山上所有的石头成乌黑色而得其名;乌山,因经受了血与火的“炼狱”而得其魂。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党就在这里燃起了革命的烽火,乌山更成为闽南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为闽南的解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乌山,是革命的山,是英雄的山,是一座有灵魂的山。
一、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书写乌山红色历史
乌山,迤逦于福建南端的云和诏边界,它由北而南绵延百里,是闽粤边陲一条巨大的山脉,历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1928年3月,平和暴动打响福建工农革命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后,党在乌山周边地区先后成立饶和埔诏县委、饶和埔诏革命委员会、饶和埔诏县苏维埃政府等组织,组建工农红军第48团、饶和埔诏第三连,乌山革命历史崭新的一页翻开了。
1934年1月,为打破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中共中央指派中共厦门中心市委巡视员黄会聪组建中共闽粤边区特委(简称闽粤边特委),开展游击战争。是年8月,在平和尪仔石山上的邦寮村,闽粤边特委正式成立,书记黄会聪。特委下辖靖和浦县委、饶和埔诏县委和潮澄饶县委等。随后,特委发动与领导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积极配合中央苏区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不久,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中央主力红军被迫作战略大转移。同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调集中央军、地方保安团和地主民团,向闽粤边界苏区发动疯狂进攻,企图彻底摧毁革命根据地,一举消灭人民革命武装力量。面对这种严峻形势,为打破国民党军队的“清剿”,闽粤边特委决定“出击外线”。
1935年夏,根据闽粤边特委的决定,由卢胜率领闽南红三团骨干40多人,从尪仔石山出发,挺进乌山,拉开创建乌山革命根据地的序幕。此后,在中共闽粤边特委的领导下,乌山的党组织和革命武装日益发展,乌山成了闽粤边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区域。10月,潮澄饶红三大队向乌山转移,与卢胜部在乌山月眉池会师。11月,为了加强乌山地区斗争的领导,中共云和诏县委在乌山十八间成立。随后,特委决定将红三大队、特务大队、卢秋桂部、邓珊部等潮澄饶红军游击队与卢胜部进行合编,在乌山北蔗村树起战旗,宣告成立闽粤边区红军独立营,下设两个连(中队),有200多人。
随后,中共云和诏县委和红军独立营根据闽粤边特委的指示,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在云和诏边界积极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不断打击敌人,开辟了以云霄桥头、水晶坪、半岭和诏安北蔗、进水为中心的乌山游击区域。至此,乌山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之后,云和诏游击区先后成立了区、乡农会、妇女协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并建立了区、乡党团组织;县、区、乡游击队和抗日义勇军也迅速组建发展,实现了特委关于乌山、梁山等根据地互相呼应的战略部署,使闽粤边游击区更加巩固与扩大,为以后进一步粉碎敌人的“清剿”,创建了可靠的基地。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共云和诏县委领导的基层组织有5个区委、100多个支部,党员500多人,还发展了抗日义勇军300多名和农会、抗日救国会会员近万名。乌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不仅使乌山地区完全处于党和红军的控制之下,乌山层林尽染,一片彤红,而且也使靖和浦、云和诏、潮澄饶游击区域打成一片,使闽粤边游击区域更加巩固与扩大。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漳浦事件”和“月港事件”,闽粤边党组织和革命武装遭到严重破坏。事件发生后,乌山作为红军重建的一个基地,再次发挥重大作用。突围出来的红三团指战员100多人在卢胜在带领下,重上乌山,广大乌山人民群众自觉帮助党和红军解决经济困难,筹集枪支弹药,发展武装,使一时陷入困境的闽粤边党组织的工作和革命武装重新得到恢复。1937年10月间,红三团恢复和发展到200多人。
同时,为了团结更多的抗日力量,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闽粤边特委决定将红三团改称为“闽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三支队”(简称闽抗三支队)。随后,在特委的直接领导下,闽抗三支队在云和诏一带领导广大群众进行抗捐、抗租、抗税与分米谷的斗争,建立了许多群众组织和群众武装,发展了大批抗日义勇军,击溃了敌人的数次进攻,消灭了云和诏游击根据地周围的豪绅地主武装,队伍在群众中威信大为提高,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在云和诏县委和红抗支队的努力下,乌山革命根据地迅速恢复发展,根据地增设了交通站、被服厂和印刷所,并设有后方伤兵站和看守所多处。至此,因“漳浦事件”和“月港事件”而陷入困境的闽粤边党组织的工作和革命武装,重新得到恢复。1938年2月,闽抗三支队正式编入新四军二支队。3月1日,2700余名指战员开赴苏皖抗日前线,投入新的血火战场。在中国革命遭受挫折的形势下展开的游击战争,虽然斗争环境极其恶劣,敌我力量悬殊,但由于乌山红军游击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多次粉碎了敌人的“清剿”,铸就了乌山上三年游击战争的辉煌。
1938年3月,中共闽粤边特委改称中共漳州中心县委,书记何浚。中心县委下辖平和县委、漳浦县委、云和诏县委、漳州工委、厦门工委等,党员总数约1200余人。此后,中共漳州中心县委根据上级的部署,利用合法的地位积极发动各阶层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但是,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当局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摩擦事件,派重兵“围剿”,给闽南党组织带了极端的困难。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烽火在乌山始终熊熊燃烧。乌山革命根据地实行上级党组织精干组织、隐蔽力量的决定,根据当地实际,创办生产基地,用开荒的办法来争取粮食自给,解决经济来源,并以埋藏生产作为隐蔽精干的最佳形式。1941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新的部署,中共漳州中心县委再度改称为中共闽南特委,继续执行埋藏生产和积蓄力量的方针。1943年中共闽南特委在乌山重建革命武装,开展反顽自卫。1944年为扩大武装,又在乌山成立了闽南政治保卫队,革命的火焰再次升高。特别是1945年6月,中共闽粤边委领导的抗日反顽队伍王涛支队下闽南,于当年8月5日拔除了国民党顽固派设于乌山公田的云和诏联防办事处,乌山革命再现光辉。此后,乌山根据地在地方党组织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依靠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力量,以抗日大局为重,坚持抗日救亡,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成为闽南抗战中的重要战略支点。
解放战争时期,乌山革命根据地从贯彻执行“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开始转向自卫反击武装斗争中。1946年3月,王涛支队第四大队100多人整编为钟骞支队,迅速开展自卫工作。1947年6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总队成立。同年7月,闽南地委决定:结束埋藏,在乌山重建武装队伍。8月1日,在乌山的葱仔寮,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总队闽南支队成立(简称闽南支队)。随后,在闽南地委的领导下,闽南支队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的战斗,有力地打击了地方反动势力,破坏了国民党基层政权,扩大了支队的影响,鼓舞了老区群众,争取了众多朋友,解决了经济,武装了队伍。至1947年底,闽南支队发展到100余人,成立了第一连,下辖3个排。其间,云和诏民兵组织也发展到400人。
1947年12月,国民党当局调遣省保二团会同云和诏三县保安队号称“三千之众”,对乌山革命根据地实施重点进攻,企图捣毁闽南地委机关,消灭闽南游击队。面对气势汹汹的来犯之敌,闽南地委采取灵活机动、避实就虚的战术与敌周旋。1948年1月8日,闽南支队针对国民党军队分路合围乌山的情况,在云霄县水晶坪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割掉了这颗钉在基点村内的“大毒瘤”。水晶坪大捷,威振闽南,改变了乌山对敌斗争的形势,开创了闽南游击战争的新局面。3月1日,闽粤赣边工委特致电祝贺,称此仗“堪与1946年王涛支队歼灭闽保三团机枪中队的伟大胜利相媲美”。1949年1月,闽粤赣边总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按边纵编制序列,闽南支队改编为边纵第八支队,辖两个团。此后,在闽南地委的领导下,八支队吹响军号声,配合南下大军,直至解放乌山,解放全漳州。
乌山革命根据地是一块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20年多年生死博斗的红色土地,是闽南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接粤东和闽西两大根据地的战略枢纽。它保卫了革命果实,培育了闽粤边红军独立营、闽南政治保卫队、王涛支队第四大队、钟骞支队、闽南支队等革命武装队伍;特别是抗日战争中期至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闽南地委机关移驻乌山,领导包括厦门、漳州、泉州在内的整个闽南地区的抗日反顽斗争、农村游击战争和城市第二条战线的斗争,直至配合南下大军解放闽南全境,乌山革命根据地书写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光辉的篇章。同时,也再次诠释:革命离不开武装斗争,离开了武装斗争,简直无立足之地,特别是革命基点村,搞分散隐蔽也不能没有自卫武装。而革命武装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为中国人民求得独立与解放,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二、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谱写乌山精神丰碑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许多共产党员、红军战士和乌山人民,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前仆后继,英勇奋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特别是散落在乌山上的182个革命老基点村的人民,长期遭受国民党军队的“清乡”、“围剿”,饱受反动派“十杀令”、“三光”政策之苦,不少人被弄得长期颠沛流离,饥寒交迫,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乌山地区为革命牺牲的干部战士900多人,死难老区群众3100多人。
当国民党派兵“进剿”乌山,对闽南党组织和革命根据地人民实行残酷的“清剿”和封锁,企图消灭我党和游击队的严峻形势时,是乌山人民把隐蔽在那里的共产党人当作亲人,想方设法加以保护和支持,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掩护同志,宁愿忍饥受寒甚至当乞丐、借高利贷,也要维持他们的生活;当乌山的人民群众一听到闽南支队成立的消息,欢欣雀跃,奔走相告。尽管当时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但是许多人还是挤出一两升米、几把菜送给支队的同志们,有的还将用于春节用的鸡鸭也提前宰杀送来,庆贺闽南支队的成立。诏安龙石示村的老党员、接头户张天赐,与众不同,送来了一叠“平安符”。这位老接头户长期支持革命,多次被国民党反动派抓去坐牢,上“老虎凳”,被国民党军官用烧得通红的铁板烙得遍体鳞伤,但他矢志不移,最后被刑成跛脚,终身致残。他恨透了反动派,却对人民子弟兵一往情深。他送“平安符”是要祝愿闽南支队出师平安,节节胜利。多好的群众啊!这可是老区人民对子弟兵的共同心愿呀!还有当年只有7户人家的豆畲村,先后有17人参军参干,9人为革命牺牲,村庄3次被焚毁,但老百姓依旧战斗不已。还有那被誉为“红旗不倒”的龙透村,这个仅300多人的山村,其中就有250多人被捕和坐牢,有的连坐三四次,从8岁小孩到64岁老人都被捕过。电刑、火烫、灌水、吊打、枪杆刺戳,直到砍头,都征服不了龙透村的共产党员们和革命群众,革命的红旗永远在龙透的上空飘扬。
在“埋藏生产、隐蔽精干”的艰难时期,不少党员为减轻人民负担,坚持生产,坚持领导人民开展减租减息斗争。中共云和诏县委先后两任书记吴永乐、梁培德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工作,直至献身乌山。优秀女共产党员、乌山伤兵站负责人李梨英,在两个儿子和女婿都相继牺牲后,仍坚定地从事革命工作;在“漳浦事件”和“月港事件”发生后极度艰难的情况下,依然带领轻伤员一道上山挖野菜、采草药,拿出自己的积蓄买地瓜,维持伤病员的生活。当有些伤员面对困难与挫折产生悲观情绪时,她耐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给他们以信心与勇气,耐心地劝导与鼓励20多名伤病员坚持下来。正是李梨英的坚强意志和不懈努力,使与党组织一度失去联系的伤兵站,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能够安然隐蔽在乌山上,为革命保存了一批有生力量。红军战士都亲切地称呼她“阿姆”。中共党员张长水是山东人,1932年随中央红军东路军,参加攻打漳州的战斗。当中央红军撤离漳州回师中央苏区前,为帮助闽南开展武装斗争,将张长水留在闽南红三团任职。1936年6月28日,张长水率领红抗三支队进攻云霄白泉村,以拔掉敌军设在这里的“望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指挥冲锋,身负重伤,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他在闽南长达4年多的战斗中屡建战功,是闽南红军主要领导人之一,为巩固和发展闽粤边革命根据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像这样的英雄事迹,在乌山革命根据地实在不胜枚举,这是一群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英雄儿女。他们以百倍的韧劲和万分的刚强勇往直前,舍生取义,谱写出一曲曲凯歌,在斗争中彰显出其力量。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乌山红旗,铸就了历史丰碑。试问,他们哪一样不感天动地,哪一个不名垂千古?同样地,一个个英雄事迹也再次诠释: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我们党的全部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历史。党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才能生存发展;党只有始终心怀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战无不胜。
三、不可忘却的铭心记忆传承乌山红色文化
历史风云激荡,但乌山依旧巍然屹立。那段峥嵘岁月已刻骨铭心,镌刻于乌山,见证于乌山,它把乌山铸造成了一座有灵魂的山。为了缅怀先辈,激励后人,社会各界采用多种方式纪念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一处处革命遗址,一件件革命文物,一个个革命故事,昭示了革命前辈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这就是一种精神。
多年来,乌山作为20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中南方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具光荣历史的红色革命老区,漳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其红色文化的打造,致力于开展乌山红色文化遗产维修保护行动。一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保护和开发红色革命遗址遗迹。早在1996年,云霄县人民政府在乌山下的和平乡兴建乌山革命纪念馆。2000年,由漳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老区办和诏安县人民政府、云霄县人民政府三方共同承建,在乌山上建立闽南乌山老游击队员之家暨乌山革命历史陈列厅。乌山革命纪念馆已先后被列为省、市、县三级教育基地。作为饶和埔诏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的诏安秀篆镇石东村敦敬堂,在2008年进行了修缮,并开放作为革命传统宣传教育点;2015年诏安县又投入226万元推进其重建工作;2016年,诏安县争取省级旅游专项资金30万元作为石东村饶和埔诏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红色旅游建设项目。作为闽粤边独立营指挥部的诏安九侯岩被列为国家级3A景区。月港事件旧址的诏安建设乡达三祠堂,1985年8月被诏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诏安县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2月被中共漳州市委、漳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漳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在云霄县和平乡通贝村乌山上的陈元宰纪念亭,2006年5月开始动工,9月30日竣工并外对开放。作为中共闽粤边区特委旧址景区,诏安县先后投入1500万元建设资金,云霄县在2015年为该项目争取省级旅游专项资金50万元。另一方面市委市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以推动红色资源保护与开发工作。特别是2014年,为了进一步协调乌山景区开发建设需要,漳州市委提出“统一谋划、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招商、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要求,在常山开发区挂牌成立乌山旅游开发建设指挥部,协调两县一区的工作。2016年9月,市委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全省推进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部署会议主要精神,研究漳州市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随后,市委宣传部制定下发《漳州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实施方案》和《工作任务分解》,加强对全市红色资源的统筹部署安排。
此外,随着2006年全国第一次革命遗址普查工作摆上议事日程,2009年《全国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的下发,普查工作在全国迅速推开,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集结出版《全国革命遗址普查成果丛书》一书。据统计,漳州市在这次普查中共有173处遗址遗迹入列,占全省6.91%。其中,乌山上普查出的革命旧居旧址达10余处,结合遗址遗迹开发的景点也达10余处。在普查的基础上,乌山革命遗址遗迹被列入省级教育基地有2个,即中共闽粤边工委、饶和埔诏县革命委员会旧址和乌山老游击队员之家;而诏安九侯山风景区(乌山革命纪念馆)被列入《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跨省域精品线路30条之一;中共闽粤边区特委机关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除外,在乌山景区的南侧、北侧有“乌山妈妈”吴阿柔和闽南特委书记卢叨的陵墓等。这些革命遗址遗迹,铭刻着中国共产党人和老区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和老区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独特的文化遗产。这些革命遗址遗迹对外开放以来参观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年接待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参观学习人员量逐年攀升。
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社会各界纷纷通过写文章、写回忆录、写诗集等方式来缅怀先辈,激励后人。如党史、老区部门编纂出版了大批有关闽南乌山的史书,有《闽南革命史画册》、《诏安革命史影册》、《闽南现代史人物录》、《中共闽南地方史》、《闽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史》、《闽南党史论文集》、《红军进漳论文集》、《平和暴动》、《诏安人民革命史》《云霄人民革命史》等;如社会各界关注革命传统教育,也出版了大量革命故事系列丛书,有《血沃杜鹃红》、《烽火征程》《光辉历程》《峥嵘岁月》《芝山风云》《乌山风云》《八十春秋党旗红》《梁鹿魂》等;如革命老同志纷纷撰写出版回忆录、诗文集,有《情系大芹山》《卢胜回忆录》《巍巍乌山战士情》《洪椰子纪念集》《卢叨诗文集》《缅怀陈文平》等等。这些“红色家谱”的集结出版,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载,更多的是一种弘扬和传承。它所传播的红色文化,不仅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而且给人们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
“历史是一个坐标、是一面镜子,一个不懂历史观的人在决策时往往是短视的,甚至会导致最终的失败”。革命遗址遗迹也好,红色家谱也好,不仅仅只是一个名胜古迹、一段生动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发出的“声音”,汇聚成党史的最强音,使我们党不断增强历史意识,努力学会历史思维,自觉培养历史眼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力量源泉,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良好素材。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只有对我们党昨天的奋斗有深切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现实工作,承担起明天的新使命,更好走向未来。
参考资料:
[1]中共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闽南地方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2]陈方、丘兰生:《乌山风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3]中共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闽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史》,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4]中共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八十春秋党旗红》,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作者单位:中共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