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成果大观
我看到了两颗金子般的心
2017-09-0119:06:00来源:

 

韦立同志家里保存着一笔最宝贵的“财富”——2080封家书,她将她和卢叨同志的559封通信和部分儿女的书信,编印成《卢叨韦立书简》,赠予我一本。七十年前我在厦大读书时读过鲁迅和许广平的《两地书》,认识到书信也可以是一种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启发和教育也很大,让读者受益匪浅。这一次读《卢叨韦立书简》,许多事情感同身受,动情处竟老泪横流。我和老伴庄剑华交谈、和韦立通电话时,都抑不住哽咽,说不出话。这本书里有人生百味:甜蜜、欢乐、悲怆和苦涩,令人感叹、回味和沉思。我更从这本书里看到了两颗金子般的心。

卢叨同志是1932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干部,1936年在闽粤边区打游击时,党内搞“肃社党”,他被关押了30多天,“绳子都套在脖子上了”,差一点被杀害,后来他上书特委书记才被救出。1937年,他在闽南国共合作谈判期间,遭顽敌捕扣,锁上脚镣。1942年,他和几位同志被敌人围困在狮头山上,靠群众在埋死人骨头的“金斗瓮”里秘密放的一点野菜粿,才没有被饿死。他在长达十七年的地下和游击战争中,历经艰险,闯过了多次鬼门关,直到闽南全境解放,成为建国后第一任漳州地委书记。

就是这样一位经过生死考验的革命老同志,1952年“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中,被诬贪污180两黄金。1959年被打成“江魏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成员,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66年“文化大革命”,被定为“福建头号黑帮”、“三反分子”,在《福建日报》上被连续批判,关在学习班审查、劳动多年。“四人帮”被打倒后,又被审查,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02月省委才发出《关于为卢叨同志平反的通知》。

我们从这些年代过来的人都知道,有许多人就因为经受不住这些屈辱和打击而自杀,夫妻离散,家破人亡。然而,我从《书简》中看到,卢叨同志赤胆忠心,始终坚定地相信党、相信群众,坚持信仰毫不动摇。

反“右倾”后,19605月,卢叨同志撤职下放在福清县江镜农场任副场长,731日他给韦立同志写信:“今晚满天风云,大雨如注,我到第三小队参加加班打稻子,一鼓作气,一干到底,把四百多捆稻(约20亩)打完了……坚持到十点左右,胜利完成任务。紧张的劳动之后,不感到累,反而觉得愉快。劳动之乐,其妙有如此者,神乎妙乎,体力劳动之美哉!”“我最近睡眠甚好,昨天挑稻子两捆一百多斤,大概挑了二百米之远。”“下基层很好,不管三七二十一,深入工人,联系群众,埋头苦干,群众的胸怀是最广阔的,是会分别是非的。搞好群众关系,就会感到亲切、安慰。”

89日正逢大潮,卢叨同志在农场海堤抢险,情况非常危急。他吟起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征战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他给韦立同志的信说:“万一海堤真的被洪水冲垮,我就要为它献身……”卢叨同志的豁达胸怀,我们难以企及。

1949年夏跟随卢叨同志在闽粤赣边区打游击,那时,他是闽南地委书记兼闽西南联合司令部副政委、政治部主任,我是宣传干事(一个从厦大出来不久的青年学生),我们日日夜夜一起生活、行军、打仗,我对他像父辈一样尊重、崇敬。此情此景历历在眼前,如今,他受这么大的委屈,被撤销一切职务,在海边农场从事这么艰苦的劳动,而且随时有生命危险,……我不禁泪流满面。

由于卢叨同志坚持劳动,忘我工作,营养不良,得了水肿病,他给韦立同志的信中说:“半年多没有洗过一次澡。”“经检查已确定水肿病,下腿和眼皮浮肿,面色腊黄……生产队水肿病人达到80%以上。”半个月后,“情况越来越严重,脚肿到膝盖,面孔整个浮肿,而且很难看,呈腊黄色,脚重、胸闷、心跳、头昏。”

这教我不由得联想起,1960年我参加省委工作队到福安搞整风整社时,也得了水肿病,天天饿得慌,捡饭桌上的饭粒,吃糠饼等情景。卢叨同志的病情更严重、更困难,这是一个体力的考验,更是意志力的考验。我又禁不住眼泪夺眶而出。

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卢叨同志非常乐观,豪情满怀,他给韦立的信中有一段描写:

“昨天到占阳作业区(离场部十一华里),归途到第一作业区的田野,一大群海燕围绕一架突突作响的拖拉机飞翔,我想它们大概是在尝尝新翻土地的芬芳气味,或者好奇地为这‘铁牛’出色的劳动而欢欣,它们飞高飞低,忽聚忽散,展翼荡漾,吱吱歌唱,远处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在视力所及的尽头——海天一色,这是多么美的一幅图景!我的心情就像燕子在飞翔一样……

像海燕,飞吧!飞吧!

像巨浪,汹吧!涌吧!

能够在狂风暴雨中飞舞,多么幸福!

能够在炽热的熔炉中锻炼,多么自豪!

……”

卢叨同志的意境多么高尚,多么豪放,多么壮丽!

卢叨同志在如此严峻的考验中写了不少诗词,其中一首诗有如下几句:

“党利为重,微誉抛空。

是非曲直,不必匆匆。

心纯自洁,何费苦衷。

数十寒暑,但愿若虹。”

这说明卢叨同志在任何曲折坎坷艰难困苦中,具有坚定的信仰,无畏的精神,儒雅的素养和崇高的品格。

而韦立同志怎么面对这种大考验呢?卢叨同志反“右倾”后撤职下放江镜农场,她196061日给卢叨同志的信说:“全心全意地投入新的工作吧!……对我们来说,一生只是为党工作,到哪里工作、干什么工作都是一样。”“您在农场的干劲对我也是一个鼓舞,我将努力改造自己,无愧于共产党员称号。”720日的信说:“看到您晒得黑黝黝的,结实,情绪很饱满、正常,安心并关注于工作,在这方面毫无个人杂质,我得到了最大的安慰、最大的愉快。亲爱的,我期待的并不是其他,正是这个,正是您的思想和身体的健康。”

我们还从《书简》中看到了卢叨和韦立同志坚贞不渝的爱情、和睦的家庭和孝顺的几个子女。

1950年,卢叨同志开始追求韦立同志时,韦立同志还是不懂得爱情的小姑娘,卢叨的来信她都不回。他们俩相识、相知、相恋,结婚后,经过一个又一个磨难、锤炼和考验,真是“雨打芭蕉叶持叶,风摧柳树枝扶枝”。我们从《书简》中看到,卢叨同志受隔离审查时,韦立同志遭受的苦难,是常人很难想象的:日夜牵挂卢叨的生活起居、身体安危;带了几个孩子,遭受冷眼、歧视,有的孩子不让转学;要她搬家,要她划清界限,劝她离婚……层层磨难犹如高山崩塌压了下来,坚贞不渝的爱情给予韦立强大的力量源泉,使她终于挺了过来。卢叨同志为韦立六十岁生日写了一首诗:

风风雨雨四三年,

心心相印不变迁。

公事操劳人人赞,

料理家中是娇贤。

就因为卢叨和韦立两个人的坚强,子女都受到了耳濡目染的熏陶和切身的教育,懂得父母的路是怎样走过来的,敬重、孝顺父母,刻苦学习,努力奋斗。

《书简》中有一篇卢玲丽写的《我的双亲》对送别父亲的描述,感人肺腑。那是卢叨同志逝世以后,1993122日,韦立同志遵照卢叨生前遗嘱,把他的骨灰安葬在他坚持革命斗争的闽南乌山。乌山老区群众劈山开路,挑灯夜战,凿石刻字。乌山原闽南地委机关的石壁上新刻了两处卢叨同志199112月的手笔,其一是“五十年前举义旗,清泉洗我战时衣。三光政策何为计,亿万农奴起惊雷”;其二是“大地神州处处花,疮痍满目旧中华。燎原星火铿锵志,石洞茅寮是吾家。”那天,韦立和四个子女、亲友一行,在省、市、县有关部门领导、干部陪同下,护送骨灰到乌山水晶坪,方圆几十里的老区群众男女老幼一千多人在青松搭成的门楼前,跪在地上迎接骨灰回归乌山……生动地反映了卢叨同志与革命老区群众的生死之情、鱼水之情。

人的一生,要对信仰忠心,对党忠心,对人民忠心,对爱情忠心,对家庭忠心。这就是我在《卢叨韦立书简》中看到的两颗金子般的心。

 

(作者系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省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原会长。)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