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理论视野
闽南革命武装在建军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2017-09-2719:17:00来源:

 

闽南革命武装孕育于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在福建的传达,成长在党的土地革命号角声中,发展于革命战争烽火硝烟间,并最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批又一批指战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恪守古田会议决议关于建党建军的原则,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践行游击战争战略战术及新型人民军队用兵宗旨,英勇奋斗,前赴后继,为闽南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福建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一团开创福建党组织组建革命武装的先河

福建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一团成立于1928224日,由中共平和县委书记朱积垒兼任团长,由南昌起义军留下的干部、饶平赤卫军团长王炳春为参谋长,它是福建省第一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工农武装,是福建党组织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领导工农大众走上武装暴动、夺取政权道路的产物。它以举行“福建农民自动夺取政权的第一幕”——平和暴动而饮誉闽粤边区,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为发展饶和埔诏革命根据地和巩固闽西苏区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党的八七会议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后,中共闽南特委即把工作重心转为“把农民运动引向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的道路”①。特别是接到19271015日中共中央关于“在闽南形成一个暴动的中心势力,然后发展到其他各处去”,用“福建革命委员会”、“工农革命军”的名义作为暴动的旗帜的具体指示后②,福建各级党组织即高度重视革命武装的建立,中共闽南特委书记,不久后担任中共福建临委书记的罗明,曾先后三次到平和长乐山区直接指导农民运动,筹建武装,并通过邻省的中共饶平县委调来部分枪支弹药;中共平和县委也分头从平和、诏安、大埔、永定等地征集刀戟枪弹,为创建工农武装准备武器装备。19279月,平和县委即在农会中建立农民自卫军,并从中抽调30多人组成“工农自卫军常备队”,建起了福建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一团的雏形。由于地处闽粤边界交通要道,深受国民党反动派残酷压榨,农民对土地革命的要求极为迫切,福建各级党组织寄于厚望,创建福建省第一支工农武装的任务,历史地落在了中共平和县委的身上。因此,党在平和县这些觉醒的民众中创建革命武装,必然是一呼百应,水到渠成,福建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一团便在平和县应运而生了。

福建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一团,是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的深刻影响下创建的。1927108日,朱德率领部分南昌起义军由广东往湘南途经平和时,接见了中共平和县委领导同志,并教导说,必须用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农民运动必须结合搞武装斗争,注意与邻县革命力量取得联络。部分南昌起义军回师北上,路经平和的九峰、长乐、秀峰、象湖、芦溪等乡镇,停留时间4天,行程300余里,沿途播撒革命火种,留下部分伤病员,这就给平和县委创建革命武装指明了方向,为开展武装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9281月,广州起义工人赤卫队第三联队队长、广州农讲所军训总队长赵自选途经闽南,应福建临时省委书记罗明和平和县委书记朱积垒的邀请,来到平和长乐乡,介绍广州起义的情况和经验教训,并会同平和县委研究组建工农武装,攻打县城的部署。同年2月,广州起义武装总参谋长徐光英自饶平县来到平和,帮助训练平和农军,并协助制定暴动计划和攻城部署。36日,还亲率饶平洋枪队参加平和暴动。所有这些,就为平和工农武装从农民赤卫队到工农自卫军常备队,最后发展成较为正规建制的工农革命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毛泽东同志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带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为平和县委所借鉴和吸收,从而在福建最早进行红色割据的尝试,即在抗击国民党张贞部队的四次进攻后,建立起长乐革命根据地,最后发展为饶和埔诏苏区,后来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三大起义对于福建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一团以及平和暴动有着重大影响。

福建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一团是党领导的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它开创了福建党组织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它是按照党的八七会议关于“武装农民使他们能够自己起来,用暴动的方式夺取政权”政治路线创建的,“走由扩大地方赤卫队、地方红军到扩大主力红军的路线”,也就是“从斗争的工农群众创造新的红军部队”而来的③。它从队伍的组建到实行攻城暴动,虽然时间很短促,武器装备很差,但它能够认真执行党的决定,英勇实践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敢于斗争,勇于胜利,不仅打垮国民党驻军,而且使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充分体现它作为武装暴动主力军的作用。特别是它从创建开始,就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下,并明确规定每百人设党代表一人,由县委书记亲任团长,使部队在革命斗争中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保持革命军队本色。该团后来根据中央要求,将工农革命军改称工农红军,而于19287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平和独立营和特务营,1929年后又整编为工农红军饶和埔独立支队、红十一军第四十八团,最后并入红十二军成为其一支生力军,为开辟饶和埔诏苏区、巩固和发展闽西苏区浴血奋战。它与平和暴动一样,是“整个中国革命潮流的一支”④,在福建革命斗争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书写了福建建军史册的卷首篇。

二、闽南红三团等地方红军队伍是创立和发展闽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坚力量

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简称闽南红三团),是19324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期间,在中央红军的帮助下,遵循毛泽东建军思想组建起来的一支地方红军,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闽南革命斗争的中流砥柱,也成为中国革命武装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19283月,平和暴动打响福建革命武装起义的第一枪后,引燃了福建革命武装斗争的熊熊烈火,影响和推动了各地工农武装斗争。翌年初,漳州南乡和北乡的农民武装斗争有了新的发展,相继建立了游击队;位于闽粤边的诏安县西北地区也建立了游击队,这些小型的农民武装队伍在斗争中不断发展。1930年冬,中共福建省委派陶铸到漳州重建闽南特委,加强党对武装斗争的领导。1213日,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一支队,并初步开辟了以南靖、平和、漳浦边界为中心方圆百余里的闽南革命根据地。19324月,在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的直接影响下,闽南红一支队发展到5个大队共600多人;5月下旬,在中央红军的帮助下,红一支队集中于漳浦县城郊的新厝顶进行整编,由邓子恢宣布,正式成立闽南红三团,团长冯翼飞、政委王占春、副团长尹林平、政治部主任谢少萍,中共漳州中心县委书记蔡协民兼任总指挥,全团编为5个连,连排干部大多为中央红军调进的军事干部担任。编就后,即撤到靖和浦边区广大乡村开展游击战争,扩大革命根据地,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与此同时,饶和埔诏苏区成立了红三连,安南永德苏区建立了闽南红二支队。193511月,闽粤边红军独立营又在乌山建立。这些红军游击队分别活动于靖和浦苏区、饶和埔诏苏区、安南永德苏区及云和诏根据地,先后抗击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十九路军、八十师、七十五师和一五七师以及省保安团、地方反动武装发动的千余次残酷进攻,使鲜红的战旗始终飘扬于闽南的仔石山、梁山、乌山和大芹山之上。特别是通过猛烈地、广泛地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突破敌人对根据地的重重包围,使闽南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发展,成为跨越闽粤两省边界10余个县边区、纵横五六百里的,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南方游击区。

闽南红三团是根据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走“创建小红军,建立小苏区”道路的指导思想而建立的。红军进漳期间,毛泽东多次接见闽南党组织领导人,反复说明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红军不可能久占城市,重心必须在广大农村,闽南党组织要抓紧时机创建“小红军”,建立小块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实施“以龙溪圩为中心,扩大南靖、平和、漳浦、龙溪、云霄等五县新苏区”⑤的发展战略。闽南党组织经过认真的讨论,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着手创造“小红军”、建立“小苏区”。同时,按照毛泽东提出的“把人民军队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的重要原则,使之成为执行中国共产党各项革命任务的工具。闽南红三团组建时,中共漳州中心县委就在团部建立党总支,各连均设立党支部,以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由于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闽南红三团始终保持革命军队的本色,并在长期艰苦奋斗中红旗不倒,不断发展壮大。闽南红三团还时刻铭记“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红军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任务”⑥。从1932年至1938年初的近6年间,它“领导了广大群众的斗争,创造了几个新的游击根据地,扩大了靖和浦游击区,创造了几个地方的游击队,供给了各地许多地方部队干部”⑦。特别是在执行战斗任务中,认真执行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从反蒋反日斗争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在南方游击区中最早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迫使骄横一时的国民党粤军一五七师与党和红军进行合作抗日的谈判,最终促成闽南第二次国共合作局面的实现。闽南红三团毕竟是一支地方红军武装,它的规模不大,战力有限,但它是毛泽东亲自指示创建的一支小红军,它按照毛泽东的建军原则建立起来,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在南方保存和发展了大片有战略意义的闽粤边游击区,无愧为闽南革命斗争的中流砥柱,在福建工农红军创建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闽南红三团为革命斗争造就和锻炼了一批智勇双全的军政干部,为新四军的建立输送了大批指战员,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和牺牲。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红军虽少却有强大的战斗力,是因为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人员是从土地革命中产生,为着自己的利益而战斗的,而且指挥员和战斗员之间在政治上是一致的。”⑧所以闽南红三团在异常困难的境地里,有高度的阶级觉悟,勇于开拓,敢于献身,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换取革命的胜利。他们以仅有的数百血肉之躯,顽强抗击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轮番的进攻,为闽南土地革命战争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红三团数任领导人如王占春、冯翼飞、王却车、陈桃庆、李克己、张长水以及众多指战员,先后为巩固和发展闽南革命根据地而英勇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而幸存下来的尹林平、卢胜、王胜、彭德清、林少克、欧育超、吴清陛、何浚、张荣华、陈高顺等优秀指挥员,他们不仅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而且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中,为取得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19382月,闽南红三团等地方红军游击队正式编进新四军二支队,挥师北上,开赴苏皖前线,与日寇浴血奋战,成为抗战中新四军的一支生力军。

  三、闽南支队与闽粤赣边纵第八支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支队是抗日战争后期中共闽南特委组建抗日反顽地方武装逐渐发展起来的。1939年春夏开始,国民党当局公开武装反共后,闽南党组织坚持以大局为主,采取隐蔽精干的方针,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创建生产基地,尽量避免与国民党地方当局摩擦。然而,1943年初后,国民党驻闽南保安部队在地方反共势力的配合下,在革命基点地区遍设哨卡,到处设伏,白天搜山,晚上查户,疯狂杀害、搜捕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3月间,中共闽南特委在平和县金京洋召开会议,决定组织两个班的武装,开展反顽自卫斗争。19444月,进一步建立闽南政治保卫队,队长卢炎,特委书记卢叨兼任政委,全队20余人,不久发展到四五十人。19456月,中共闽粤边委领导的王涛支队,挺进闽南沿海地区,准备对日作战。74日,闽南政治保卫队编为王涛支队第四大队,加入闽粤边区抗日反顽行列,并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为巩固和发展革命基点,迎接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465月,王涛支队主力撤回闽西后,中共闽南特委根据闽粤边临委的指示,将王涛支队第四大队整编为钟骞支队,执行分散活动和注重与群众斗争相结合的方针,把争取和平民主运动迅速推向新区和蒋管区。19476月,中共闽粤赣边工委在广东大埔召开扩大会议,确定今后党的总任务是“创造闽粤赣边区人民解放军和解放区”,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⑨,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总队,总队长刘永生,政委魏金水,下辖粤东、闽西、闽南3个支队。7月,根据闽粤赣边工委指示,中共闽南地委在南靖树海召开会议,决定成立闽南支队。8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总队闽南支队在乌山葱仔寮正式成立,李仲先任支队长,卢叨任政委,王汉杰任副支队长,陈文平任副政委。从而完成了从反顽自卫的地方武装,到成为猛烈开展游击战争的正规建制的主力部队的组建。

  闽南支队是闽粤赣边区重要的一支人民武装力量,为巩固发展闽南革命根据地作出重大贡献。19482月,国民党当局拼凑了一个以涂思宗为总指挥的“闽粤赣边区清剿总指挥部”,纠集福建、广东两省多个保安团以及地方反动武装,对闽南和粤东游击根据地进行“十字扫荡”和“重点进攻”。2月下旬,福建省保安第2团进攻闽南乌山地区,闽南支队分两路向外围出击,一路由李仲先、王汉杰率领从诏饶边插向广东大埔,配合闽粤赣总队横扫饶平之敌;一路由吴扬、卢炎率领挺进平和大芹山地区,配合陈天才领导的游击武装,开展反“三征”斗争。49日,根据闽粤赣边工委“闽南支队配合主力及粤东、闽西兄弟部队的活动,牵制敌人向粤东、闽西的进攻,减少他们的负担”的指示⑩,闽南支队遂将大部兵力转向诏安、饶平边界活动,留小部兵力会同云和诏游击队、平和武工队袭扰乌山地区反动民团,迫使驻防乌山之敌调向外围,云和诏游击根据地得到巩固。随后,闽南支队在地方武装和民兵的配合下,挺进靖和浦边区,恢复了靖和浦边区的十几个基点村,并不断向外发展。1948年上半年,闽粤两省军事“清剿”以涂思宗被撤职告终。闽南游击武装在反“清剿”斗争中不断壮大自己,主力队伍闽南支队建立仅一年,已发展至3个整连,地方游击武装也发展至6个游击大队共700人,并有民兵350多人,游击区和根据地扩大到闽粤边界,与粤东、闽西连成一片。涂思宗被撤职后,国民党派喻英奇接任“剿总”总指挥。国民党福建省主席刘建绪也重新推行其所谓“封锁堡垒”政策,派重兵分别向云和诏、靖和浦、平和山内地区实施重点进攻。闽南支队坚决执行“巩固乌山、山内,加强靖和浦、龙(溪)平(和)(南)靖,建立梅花式的游击据点,恢复白区地下工作,配合支点斗争”的方针???,采取避实就虚,保存有生力量,袭击敌后薄弱区的战术,兵分三路向外围出击:一路在平和三坪一带活动,二路直插漳浦与海澄边界游击,三路挺进南靖树海一带。经过斗争,很快粉碎敌人对乌山和山内的“清剿”,不仅巩固了老区,而且发展了大片新区。至1948年底,闽南支队击退了国民党军的多次重点进攻。自成立一年多来,作战150次,歼俘敌400余人,缴机枪6挺,长短枪660支,主力部队发展到6个正规连计700余人,巩固了云和诏、靖和浦、平和山内及永和靖4块游击根据地,发展了澄浦边、漳南等大片新区。19481226日,福建省新任主席李良荣到云霄召集闽南各县长、参议长参加的“剿共”会议,督促各县加紧联防巩固治安,实际宣告“刘建绪封锁堡垒计划”已经破产。

  闽粤赣边区纵队第八支队是支英勇善战的英雄部队,为配合南下大军解放闽南作出巨大贡献。194911日,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成立。按边纵编制序列,闽南支队改编为边纵第八支队,司令员李仲先,政委卢叨,副司令员吴扬,副政委陈文平,辖2个团7个连,共700多人。同年6月,边纵八支队辖有5个团,即第4团、13团、19团、21团和23团,总兵力达3700多人。19492月,边纵八支队在恢复乌山、大芹山根据地后,抽出部分兵力发展永和靖新区,使新区与龙岩、永定等游击区连成一片,为闽南地委机关迁址南靖树海打下坚实基础。随后,边纵八支队又根据地委决定,挺进华安、安溪,以加强两县人民武装力量建设。5月,八支队在华安、南靖、龙溪边界地区,10天内与敌作战8次,歼敌百余人。6月初又奉命向永定开进。与此同时,八支队第四团在安南永德边区展开了大规模的攻势,在6月至7月间,相继解放大田、德化、漳平、宁洋、安溪和永春等6个县。自19495月至9月间,八支四团曾同包括正规军在内的国民党武装作战100多次,歼敌2263人(其中包括击毙敌新五军副军长汪志竞等84人,俘600多人,余为投诚起义),缴获机枪25挺,长短枪2770支及大量弹药物资。91日,八支队第13团、21团与七支队2个团和武工队共约5个团兵力在龙岩白土集结,龙岩守敌闻风而逃,龙岩城解放。98日,八支队第13团、19团、21团挥戈南下,沿南靖县金山、龙山、靖城一线追击敌第8兵团刘汝明残部。17日,八支队与南下大军第31军侦察营在南靖宝林胜利会师。19日,八支队第4团、13团、19团、21团、23团会同31军第92师兵分西、北、东三路进攻漳州城,经猛烈进攻,漳州城解放。同日,长泰解放。翌日,石码解放。随后,八支队进驻南靖、漳浦、云霄等县城;1210日,八支队23团参与进攻诏安县城的战斗,12日诏安解放。据不完全统计,自19478月至194912月,闽南支队、边纵八支队进行了大小战斗250余次,毙伤俘敌约44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31挺、长短枪3500多支、子弹20余万发,解放和参与解放的县15个,终于完成迎接南下大军,解放闽南(岛屿除外)的历史使命。

  闽南革命武装是福建建军史上成立最早的部队,在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教导培育下,有着丰富的建军、作战等经验,为创立和发展闽南革命根据地,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前赴后继,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它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游击战略战术的形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福建建军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闽南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无愧为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组成部分。

 

注释:

①《中共中央至闽北闽南临委信》,1927827日。

②《中共中央致福建信——组织农民暴动一些具体问题的指示》,19271015日。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94页,人民出版社19916月第2版。

④《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关于平和暴动宣传大纲》,1928315日。

⑤毛泽东:《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及第二次行动问题》,1932422日。

⑥《毛泽东文集》第一卷,第79页,人民出版社199312月第1版。

⑦《中共闽粤边区特委书记黄会聪给中共中央的综合报告》,1937420日。

⑧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12月。

⑨《中共闽粤赣边区工委扩大会议决议》,1947618日。

⑩《中共闽粤赣边区工委给闽南支队信》,194849日。

11《中共闽南地委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和今后任务》,1948915日。

 

(作者系中共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