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传播 > 史实纵横
永远的南下人
2020-02-2715:39:32来源:

(一)

  黑暗已经过去,光明普照大地。1949525日,上海广大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中国学生运动的革命传统,勇敢机智,前赴后继,经过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迎来了上海的解放。

  上海,新的时代诞生了。广大学生以无比兴奋的心情,涌上街头,同全市人民一起,高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和“欢迎人民解放军”的横幅标语,扭起秧歌,纵情高唱,热烈欢庆上海的解放。上海地下党的外围组织“上海市人民保安队”和“上海市人民宣传队”的队员们则挂上臂章,走上街头,配合人民解放军宣传党的城市政策,维护社会治安,恢复革命秩序。6月初,上海的广大学生又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协助政府稳定金融市场,组织“反对银元投机宣传队”,连续几天用演讲、歌咏和活报剧等形式,上街向市民进行宣传,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

  上海解放不久,党中央和毛主席很快做出了进军西南和福建的决定。6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成立,由宋任穷担任总团长,张霖之、曹荻秋和彭涛担任副总团长。

  6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随军服务团(简称南下服务团)也随即成立,由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张鼎丞兼任团长,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辛仁和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省青联主席伍洪祥兼任副团长。为了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南和福建,党发出号召,要求上海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西南服务团和南下服务团,为解放和建设大西南和福建服务。

  616日,上海市学联召开有297个大中专学校学生组织的代表1000多人参加的会议,宋任穷在会上做了动员,随后很快掀起了报名参加西南服务团、南下服务团的热潮。621日,上海市学联在天瞻舞台召开有300多所大中专学校800多名学生代表参加的动员大会,三野副司令员、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粟裕在会上作动员报告。629日,上海《解放日报》公布了录取的名单。从30日开始,被南下服务团录取的2400多名男女同学立即分别前往大夏、沪江、复旦和圣约翰等大学报到集中,进行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

(二)

  1949719日凌晨4时,天空一片漆黑,南下服务团2400多名战士在上海北火车站登上待发的列车,踏上南下的征程。清晨6时,南下列车驶经上海的古镇莘庄,前方突然传来一阵飞机的呼啸声和密集的机枪声,列车也在晃动中紧急刹车。我们三大队乘坐的车厢距离火车头远一些,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事。很快,三大队大队长命令大家下车向铁道边的树林疏散隐蔽,然后把队伍集中到附近的村庄休息。大队长王亚朴向大家说明南下列车遭到国民党两架飞机的袭击,告诉大家坐在机车后面车厢的文艺队卫明、冯日初、金基和以及李清明等4位战友牺牲,竹立等14名战友受伤,并要求大家保持镇静。当时,团部一面处理善后,一面向大家进行思想动员,各中队也纷纷召开追悼会和控诉会。同志们义愤填膺,在战友流淌的鲜血面前,表示要化悲愤为力量,更加坚定南下的决心。当天下午6时,南下列车继续向松江方向进发,但因机车发生故障,时走时停,直到夜里11时才到达松江。又因路基损坏,全团分批改乘帆船渡河后再乘车继续南进。20日中午抵达枫泾,为避免敌机骚扰,团部决定在夜里行军,改乘火车于21日凌晨抵达杭州,然后疏散到附近的村庄宿营。21日晚7时许,南下列车在苍茫夜色中穿越钱塘江大桥,沿浙赣路向浙西南进发,途经诸暨、义乌、金华和衢州等地。但因路基损坏严重,只好有时乘车,有时走路,直到23日凌晨才到达浙江省江山县。

  江山是浙西临近闽北的一个小县,有“闽浙咽喉”之称,是原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戴笠、毛森和毛人凤等人的“老巢”。我们到达江山不久,就听说有一股蒋匪溃兵在附近出没。针对这一情况,团部命令各中队组建警卫班,加强宿营区的戒备。我们在江山休息了10多天,进行了形势教育,学习了新区政策,听取了张鼎丞团长关于前段工作和新区情况的报告,党内还学习了有关党的文件。

  离开江山后,就要改为徒步行军了。为了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我们每天早晚还进行了行军训练。84日,三大队在淤头纪念“八一”建军节,大队政委刘国兴给大家讲了红军的建军史。7日,团部通知全团摘下胸章,对外称为“南海部队”,各大队依次称为建瓯、福安、泉州和漳州大队。9日下午5时,雷电加交,大雨倾盆。全团紧急集合,冒雨从淤头走了7公里到达贺村火车站,登上待发的列车,向江西上饶进发。那天晚上,有一股蒋军溃兵包围了淤头,妄图吃掉我们这些“学生兵”,但当地剿匪部队早有戒备,溃兵一露头就全部被歼。我们原定由浙赣边界仙霞岭经浦城入闽,这条行军路线比从江西上饶入闽可缩短一半的路程,但团部考虑到闽浙交界山高林密,经常有武装匪徒和散兵游勇出没,因此改为绕道江西铅山,翻越分水关入闽。810日晨,列车抵达上饶车站。驻营期间,适逢农历七月半“鬼节”,各中队即组织宣传队上街宣传破除迷信,节约救灾。13日,由上饶行军40多公里抵达铅山。

  铅山是革命老区,群众觉悟较高。当我们的队伍通过大义桥进入城关时,群众端茶送水,夹道欢迎,我们深受感动。我们五中队在铅山县政府宿营时,中队炊事班一炊事员不慎触发一颗国民党部队溃退时埋下的手榴弹,引起爆炸而牺牲。14日,全团在文庙听取铅山县委书记李兴华作新区接管工作的报告。

  我们到达铅山后,福建省委要我们休息待命,进行鉴定和评选积极分子。为了做好下一段的行军工作,照顾病号和年小体弱的同志,团部决定组建第五大队,沿途组织车船接送。但许多被提名的同志都不愿放弃锻炼和考验的机会,纷纷要求随大队徒步行军。15日上午,全团在铅山文庙举行第二批青年团入团宣誓仪式。会中传来福州、长沙解放的捷报,全团欢声雷动。入夜,全团同志参加了铅山军民庆祝福州和长沙解放的火炬大游行。锣鼓声、鞭炮声和口号声交织在一起,响彻整个山城。

(三)

  825日凌晨,在广大群众的夹道欢送下,全团同志告别铅山,开始徒步向福建挺进。行军开始时,每天只走几十公里的路子,但大家还是双腿发软,脚底起泡。为了避免敌机的骚扰,有时还经常在夜里行军。大家边走边打瞌睡,一听到休息就躺在路边睡觉,不想再爬起来。那时候,我们年纪轻,热情高,干劲大,再大的困难也吓不倒我们。行军途中,大家发挥友爱互助的革命情谊,身体好的帮助身体弱的,年纪大的帮助年纪小的,男同志帮助女同志。宿营时,男同志忙着打扫卫生,女同志帮助男同志洗衣服,警卫班的同志则为大家站岗放哨。经过一段时间的行军锻炼,困难也逐渐克服了。由开始每天走3040公里提高到每天可以走5060公里。那时候,我们的伙食标准是供给制大灶待遇。每天3餐,早晚干饭,中午稀饭。每人每天大米2斤,菜金79元(旧币)。每人每月发给津贴1800元(旧币),节日还加发特殊津贴。在闽北山区行军途中,有时买不到猪肉蔬菜,就天天吃南瓜,大家就戏称为“南瓜大队”。有时候连南瓜都买不到,就只好用盐巴调饭吃。有时候来不及做饭,就啃着自带的馒头,也没有人发牢骚说怪话。南方山区的八月天,骄阳似火,气候闷热。我们行进在赣闽路上,满身大汗。有时暴雨倾盆,全身都湿透了。宿营时,经常住在破庙或祠堂,很少借住民房。我们每个人都发有一块油布,就用它铺在潮湿的地上睡觉。不少女同志头上长了虱子,大家就叫它“革命虱”。行军路上的第一课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教育,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每次离开宿营地时,都要以小队为单位检查一次军风纪,如归还借来的东西、把营地打扫干净、挑水装满房东的水缸等等。一路上各中队都派人打前站,找好宿营地和做好饭,并用粉笔在行军的路线上划上前进的箭头,写上“同志们加油!”和“一百里的路程走完了九十九,今天的目的地就在前头!”等鼓动性的标语口号。

  我当时20岁,是三大队五中队二分队的分队长,每3天要轮值一次。轮到值日的时候,就要提前起床,先打好自己的背包,再分别到各宿营地吹哨子叫大家起床、打背包、刷牙洗脸、吃饭,然后集合点名,请中队长或指导员讲话,前后不到一个小时就整队出发了。行军途中要安排吃饭、休息和宿营,就寝前要点名,夜里还得爬起来检查岗哨。一天值日下来,实在是够累的了。

  从江西铅山跨越武夷山区到福建崇安大约有100公里左右的路程。826日清晨,队伍从铅山出发,沿着崎岖的盘山公路,行进在武夷山区。由于这一带地形复杂,常有土匪出没,大队领导要求大家遵守行军纪律,夜里不准照明,不准唱歌,不准掉队,一切行动听指挥。26日晚抵达分水岭下的车盘镇,大队在附近的一个村庄宿营。27日凌晨3时,从车盘沿着赣闽公路向福建崇安的大安镇进发。从车盘到大安有20多公里的路程,要翻越海拔1200米的分水关。一路上不时可以看到写着“加油!加油!福建人民在向我们招手!”的大字标语。眼看福建就要到了,同志们心情激动,干劲倍增。当我们爬上分水关时,见到公路旁一块写着“闽赣分界处”5个大字的木牌时,顿时欢呼雀跃:“我们到福建了。”27日夜里我们行军27公里,于28日早上抵达闽北重镇崇安县城。我们在崇安休整了一个星期,于96日夜里离开崇安,97日下午抵达古城建阳县。建阳是闽北交通要道,县城被蒋军烧毁一空。10日上午,进入闽北重镇建瓯县城。建瓯是闽北的商业中心,市区比较繁荣,街道两旁的建筑物也比较完整。15日凌晨,第三、四大队在滂沱大雨中抵达闽江流域的重镇南平。为了不惊动老百姓,大家都站在街道两旁的屋檐下避雨。天明,群众开门见状深受感动,有的送热茶,有的送姜汤,请我们到屋里避雨。19日和20日两天,全团同志服装整齐,队列有序,歌声嘹亮,穿过南平大街,分两批到码头乘坐汽船沿闽江直下福州。闽江是福建最大的河流,发源于武夷山脉。从南平到福州大约500多公里的水路,水深河宽。站在甲板上,但见两岸青山隐隐,江风吹来,令人心旷神怡,把两个月来的征程劳累一扫而光。20日傍晚,船抵达福州南台,我们登岸后即步行前往东门外的前屿宿营。26日下午,福州市大中专学生在南门兜体育场举行福州同学欢迎南下服务团联欢大会。大门上高悬“沪榕青年团结起来,坚决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红色横幅。参加大会的有福州各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和南下服务团的全体同志共7000余人。会上,福州市学联代表致欢迎词,并向南下服务团代表献花、献旗。福州学生和南下服务团文工队分别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直到深夜12时,才在《团结就是力量》和《你是灯塔》的歌声中结束。

  为了迎接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庆祝福州解放,省人民政府决定从927日起开展为期4天的活动。南下服务团抽调了部分同志组成9个宣传队,运用秧歌、漫画、传单和活报剧等形式,在福州街头并深入到工厂、学校进行宣传,得到了省、市领导和群众的好评。101日,新中国诞生了,五星红旗第一次在福州上空飘扬,各大队分别举行了庆祝大会。3日晚上6时,南下服务团和福州各界人民5万余人在市体育场纪念“世界和平斗争日”,福州市军管会主任韦国清和各界代表在会上讲话,8时后列队游行到深夜结束。

(四)

  我们到福州后,经过短期的整训,就要走上工作岗位了。106日上午,张鼎丞团长来前屿驻地看望大家并作讲话。张老(当时也只有50岁)身穿一套褪了色的军装,言谈举止之间显露出一种刚毅的气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讲话的题目是《为福建人民服务》。他针对青年的特点联系自己的革命经历,阐述了个人前途和革命前途、个人利益和革命利益、个人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辩证关系,使大家深受教益。8日,全团开始分配工作,同志们纷纷向组织递交决心书,要求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们三大队又名漳州大队,在行军路上,大家猜测可能是要到漳州工作的。果然,在分配工作时,团部就以第三大队第三、四、五中队的部分战友为主,加上其他中队的战友共82人,组成漳州中队,带队的是三大队五中队的中队长杜锷生(到漳州后担任第六专署秘书主任),他宣布由我担任漳州中队的中队长,副中队长是四中队的王槐西,分队长是二中队的梅扬武、三中队的张扬和四中队的傅必放。

  1016日上午,我们漳州中队同长江支队的部分同志分乘6辆汽车从福州出发。由于公路损坏严重,加上还要防空,因此时走时停,途中在莆田和泉州停留了两个晚上,直到18日傍晚才抵达漳州,住进马肚底专员公署的宿舍。20日上午,中共第六地委书记卢叨在地委团结楼前同大家见面并讲了话。21日上午,地委组织部干部科长杨廷标来找杜锷生研究大家的工作分配。22日上午,地委请大家吃了一顿很有闽南风味的午饭。下午,战友们就相互握别,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同长江支队和中共闽南地委以及军队转业的同志并肩战斗,共同担负起接管、支前、建政和恢复国民经济等一系列工作。1950年前后,又先后从福州调来一部分同志。到195212月底,在漳州工作的南下服务团战友共有126人。后因工作需要,有一部分战友先后调离漳州,奔赴祖国各地,从事其他革命工作。到目前为止,健在的同志还有22人,但都已垂垂老矣。70年来,他(她)们同漳州人民共呼吸,同命运,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漳州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无私奉献,把如火的年华、壮丽的人生,都融进了漳州的革命和建设的洪流中去。有的战友如五中队的许任平同志,于1950724日在原龙溪县古县区和里乡土改时被土匪杀害,为漳州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长眠在九龙江畔。

(五)

  今年是南下服务团建团70周年。回想起70年前这段短暂而又充满激情的革命历程,有着说不出的亲切和怀念。

  南下服务团的成员绝大多数是上海的大中专学生,其中有一部分是地下党员和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联合会的成员以及学生运动中的积极分子,经受过白色恐怖的锻炼和考验,有一定的政治觉悟。他们虽然有不少出身于非劳动人民的家庭,但由于他们生长、生活在上海这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城市,同样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有反帝反蒋的革命要求。他们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和体会中看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真实面目和中国的前途命运,深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因此,他们愿意听党的话,跟共产党走。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是“找”上门而不是“送”上门更不是“拉”上门的。“找”上门是不容易的,是要冒很大风险和付出一定的代价的。他们冲破旧的偏见和习惯势力的阻挠,离开学校,告别亲人,放弃温暖舒适的都市生活,有的甚至逃出家门,毅然投身到向南进军的洪流中,这绝不是一时的冲动,也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和利,而是为了追求真理、追寻理想和追随革命。只要革命需要,就可以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70年来,尽管出现了一些曲折,南下服务团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志也遭受过不公正的对待,渡过了坎坷的岁月,但是,他们的革命信念和革命意志始终没有动摇。

  7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南下服务团在漳州的战友,有的已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不少战友已先后去世,健在的战友也都已进入人生的暮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随军服务团的南下历程,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是那么的短暂,但是他们以可歌可泣的实际行动,实现了在福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革命誓言。他们是无私奉献的一代、团结战斗的一代、自我牺牲的一代。他们的光辉历史、战斗业迹和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将永放光芒。

(作者系离休干部)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