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蔡世远与鳌峰书院
2021-02-1910:57:00来源:

 

蔡世远与鳌峰书院渊源深远,其一,他是书院首任山长蔡璧的儿子兼学生;其二,在鳌峰书院创立第二年,他就进院进行学习研究;其三,后来他继任鳌峰书院山长,制定鳌峰学约,端正学风,倡导诚信力行;其四,由于鳌峰书院办得出色,全国出名,他被雍正皇帝选中,调入宫中辅导诸皇子读书,成为帝师。

鳌峰书院.jpg

鳌峰书院(严利人 供图)

蔡世远(1682—1733年),字闻之,号梁村,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一代宗师、理学大儒,清代闽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乾隆皇帝十分敬重的老师。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蔡世远中举。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父亲蔡璧被延请主持鳌峰书院,成为首任山长。次年,蔡世远随父亲到福州侍候奉养并讲学。张伯行见他年轻有为,请他主持编订校刊《先儒著作》。在鳌峰书院期间他与当时的四方名士相互砥砺,主持编辑修改校正理学经济诸书55种,学问大有长进。可以说,此时的蔡世远既是鳌峰书院的学生,又是鳌峰书院的讲师,还是校刊的主要编订人。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蔡世远登进士第,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蔡世远回闽后,应福建巡抚陈殡及此后的吕犹龙礼聘,主持鳌蜂书院为山长,前后达8年,育才绩效斐然。他命其所居之室名为二希堂,制定《鳌峰学约》,讲授倡导正学,循序体察致知,敦本立诚力行。蔡世远十分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他的一生为学生树立了楷模。史载蔡世远掌教鳌峰,闽士皆衿奋,成材者众。清《漳州府志》评论:闽自武湖(即世远之父蔡壁)、文勤(即蔡世远)两世相承为鳌峰书院师,模范陶冶言行而身化之,闽士之著声于时有闻,于后者非亲承训迪则私淑以相传习,不悖其指归梁麓讲学明道之德,远而功大矣。

1613703481768506.jpg

蔡世远像(严利人 供图

蔡世远学识渊博,尤精于性理之学,是闽学派的骨干。雍正称赞他研究于天人、性命,砥砺乎理学、文章克探濂、洛、关、闽之蕴。在理论上,他主张把敦本立诚做为力行的原则,在学习方法上,以循序体察做为致知的途径。蔡世远主持鳌峰书院时,其教以立志为始,以孝悌为基,以读书体察、克己躬行为要。而他自身夙尚风节,敦行孝悌,好语经济,而一本于诚信,因此,闽士慨然感兴于正学,对于有志于学的士子,蔡世远诚恳地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鼓励他们进步。

在蔡璧、蔡世远父子的主持下,鳌峰书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且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思想基础,即宏器实、端品行、务笃实、尚力行、广博采、求实用,这对于未来鳌峰书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鳌峰书院名声大震,获得表彰和重视: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皇帝对鳌峰书院赐额赐帑,御书三山养秀匾额及赐经书八部,予以褒奖。雍正十一年(1733年),御赐帑金1000两。乾隆三年(1738年),御赐帑金1000两,赠御书澜清学海匾。乾隆十一年(1746年)御赐《律书渊源》一部。乾隆十五年(1750年),巡抚潘思榘修讲堂;乾隆十七年(1752年),巡抚陈宏谋修学舍……

蔡世远因主持全国一流的鳌峰书院,教绩彰显,受到朝野赞誉。雍正元年(1723年)奉特诏入京,授翰林编修,入直上书房,承担培育诸皇子的重任,累迁侍讲、右庶子、侍讲学士。雍正五年(1727年)迁少詹士,内阁学士。雍正六年(1728年)迁礼部侍郎,主持乡试、会试事务,同时充任经筵讲官,兼管籍田、从耕,以及文武殿试读卷、校阅文艺等事。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月初九日病逝京师,年仅52岁。病逝时身后除了几袭旧衣外,几乎一无所有,以致家人无力发丧。为此,天子震悼,雍正皇帝特赐白银500两,下谕赐祭葬。诸皇子、同僚大臣也助银发丧。乾隆追赠礼部尚书,晋太傅,赐谥文勤,诏令入祀贤良祠。

蔡世远为人做官,讲究诚言,克己躬行,他把立心、制行看得比写出好文章、比当官更为重要,提出当官必须廉洁,不廉洁的官宁可不当。并认为,一个人要有正气和节操,要有向上奋发的精神。他说:血气之气不可有,义理之气不可无。……见理明而浩然之气胜也。……世之学者苟能不慑于卑贱,收其心,养其气,于以入圣贤之奥(堂)不难矣!他的言传身教对鳌峰书院师生影响极为深远。

蔡璧、蔡世远父子先后为鳌峰书院山长,制定学约,以弘扬程朱理学为宗旨,以教、学、研、编为经,以出当世名士为纬,培育出一批当时天下第一流人物。有清一代,这里培养出众多著名的闽籍官宦学者,如雷鋐、林则徐、梁章钜、杨庆琛、廖鸿筌、孟超然、郑光策、陈寿祺、张际亮、林昌彝、陈化成等精英,涌现一批为国为民的清廉好官。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