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命运多舛的石梁桥奇迹——漳州江东古桥
2021-02-1911:34:22来源:


 


 

江东古桥,旧称虎渡桥、通济桥,地处九龙江北溪与西溪交汇处,距漳州城区17公里,两岸峻山夹峙,江宽溪急,地势险要,曾是闽粤、闽湘公路必经之路,古称“三省通衢”。它是中国桥梁史上一大奇迹,石梁之大堪称世界之最,与泉州洛阳桥、晋江安平桥、福清龙江桥合称为古代“福建四大名桥”,也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

1900年福建漳州江东桥(亚瑟·威廉·彭内尔 摄)1613705734942263.jpeg

 

“虎渡”文化基因

宋嘉定七年(1214年),漳州郡守庄夏在江东桥以垒石为墩,准备建造木桥,但因水深流急,垒下的石墩都被江水冲得无影无踪,屡次砌墩都没成功。有一天,一只猛虎背着幼虎渡江,游过一段激流,觅得浅滩栖息片刻,就这样游一阵子休息一阵子,终于游过江去。负责建筑桥墩的工匠见了非常惊奇,立即乘船到江上猛虎休息的地方进行查探,发现每处水下都有坚固石阜,回来立刻将这件事报告郡守庄夏。庄夏当机立断,选址筑墩铺梁成桥,并以木瓦盖顶,历时三年一个月,花费白银三十万两,建成了这座桥,因“有虎负子渡江”的典故,故称“虎渡桥”。崇祯十六年(1643年),书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黄道周在江东古桥畔创建邺山讲堂,进行讲学。黄道周在江东古桥畔讲学时,“当道绅耆、八方人士,环江拱听者,日以千艘”。

桥梁建筑奇迹

虎渡桥横跨于溪流与海潮交汇的险要渡口,明隆庆元年(1567年),题额曰“三省通衢”和“八闽重镇”。黄朴曾在《虎渡桥记》中记述:“渡当溪海之交,飘风时至,篙师难之。”宋嘉熙元年(1237年),江东古桥遭火焚毁,在漳州郡守李韶倡议下,建成梁式石桥。桥上有石梁58根,长8丈(23.7米)、宽厚各6尺(1.7米),重约200吨。罗哲文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写道,“虎渡桥重达二百吨的石梁,工匠们如何把它们架上波涛汹涌的急流之上,至今仍然令人为之惊叹。” 1962年,桥梁大师茅以升在《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提道:“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多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

民国17年(1928年),为修建漳嵩公路,石梁桥改建为简易的钢筋水泥桥,并更名为江东桥。随着岁月的流逝,由于战乱摧毁、天气破坏、洪水泛滥、使用损耗等原因,多次修复,现仅存旧桥基5墩,旧桥面2道,每道4条石梁,被《世界之最》一书列为最大的石梁桥。2001年6月25日,江东古桥被国务院列为中国“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要历史见证者

江东古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江东古桥是漳州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者,是闽南历史文化记忆中一个重要地标。

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郑成功与清军总督陈锦交锋,战于江东桥北,陈锦大败,全军覆灭,之后,郑成功又于在此多次击败清兵。康熙十七年(1678年)二月,郑成功派刘国轩进取江东。四月,清廷以布政使姚启圣任总督,调江南提督杨捷入漳,合兵进援海澄。六月,郑军刘国轩攻海澄,清军粮尽援绝,都统穆伯希佛阵亡,副都统穆赫林、提督段应举皆自缢死。镇守漳州的姚启圣,最终于江东桥击败刘国轩。翌年,姚启圣在江东重修木桥,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改建为石桥。

1919年,援闽粤军陈炯明部驻漳,北洋军阀李厚基派臧致平部驻同安、厦门,两军以江东桥为界,相持达1年多。

1938年,国民党政府专署奉行省政府命令,实行“焦土抗战”,为防止日寇入侵漳州,在九龙江下游定点下石沉舟,设置4道封锁线,毁坏境内通达外地及濒海的主要公路,炸毁江东桥等桥梁,建碉堡设置陆上防线。

1949年9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92师由安溪官桥出发,分路向漳州外围守敌发起攻击。国民党政府军分路向石码浮宫、漳浦方向逃窜。9月19日,93师攻占角美、石美,20日由江东桥渡九龙江,于21日凌晨攻占海澄县城,肃清国民党政府军残敌,中国国民党军队溃退时,将江东桥烧毁。

1969年,改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1972年,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公路大桥,成为闽、粤两省及漳福、漳厦一带的交通要冲。

江东古桥现照(郭明群摄)1613705748810477.jpg 

  《读史方舆纪要》载:“江南石桥,虎渡第一。” 漳州江东古桥这一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工程奇迹,如今依然静静横立在高山夹峙的江面之上,像一位饱经岁月与命运沧桑的老者,脉脉诉说着慷慨豪迈的家国情怀和沧桑巨变的历史积淀。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