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2021-03-0908:39:18来源:漳州市委史志研究室

  


  漳州素称“海滨邹鲁”,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自唐初归德将军陈政率兵入闽,中原灿烂文化随之在漳州传播,并与当地畲族文化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漳州文化。陈元光在《漳州新城秋宴》诗中写道:“秦箫吹引凤,邹律奏生春;缥缈纤歌遏,婆娑妙舞神”,充分反映了唐时漳州民间百戏杂陈,笙歌曼舞之盛况。受其影响,土著、畲民文化逐渐兴盛。富有浓郁乡土气息,曲调流畅朴实的锦歌也初步形成。开元年间,怀恩县尉钟绍京,擅长书画,从而引发了漳州士子崇尚书画的风气。咸通四年(863年),漳州宣仪郎刘镛书写咸通碑经幢,其书法遒劲,被誉为“天下经幢第一”。
  入宋,漳州文化艺术进一步发展。文人唱和、诗文结集日多,其中以蔡元鼎《蒙斋诗文集》、高登《高东溪先生文集》、蔡如松《清漳南海集》、陈淳《北溪文集》最为著名。时木偶戏在漳州已相当流行。每逢节日祭祀,婚丧喜庆,往往“置傀儡搬弄”。书画界也相当活跃。知州朱熹、学者陈淳(北溪)等工书善画。漳州至今尚有“陈北溪,好字画”之民谚。木雕也很盛行。建于庆历四年(1044年)的漳州文庙,庙内木雕有龙、凤及人物,技艺精湛。宋代漳州“剪彩花备极工巧”。漳州剪纸,重在镂空,线条流畅纤细,形象求实,图文并茂,品种繁多,颇具特色。南宋,漳州藏书家吴与远近闻名。他“藏书两万卷”,质量上乘,被誉为当时“海内四家藏书之首”。
  明清两代,漳州文化进入新的繁荣时期。地方戏剧,民间音乐、歌舞等多达14种。起源于锦歌的芗剧,至明末清初已形成歌仔戏、子弟戏。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李碧峰、陈我含刊刻的《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系闽南方言的早期戏曲文学。同一时期,漳州出现不少书画名家。蔡新、黄道周、丰熙、李宓等人墨宝至今仍为上品。黄道周、康瑞、沈瑶池、谢琯樵、汪志周、马兆麟等画坛名家,各具艺术风格,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漳州木版年画在明代有长足发展。当时的颜锦华书坊,从永乐年间就开始印制木版年画,拥有画、刻、印工60多人,产品达200多种。清代,漳州城内先后开设稻香书屋、芸香堂书店、味古书屋等10多家书坊、书店。他们大多前店后坊,印刷、出版、销售兼营,当时在省内外也占有一席之地。常盛不衰的大鼓凉伞,动作有力,鼓声宏亮,动人心魄,至今仍为漳州地区逢年过节、喜庆活动的重要表演节目。兴于唐宋的猜谜活动,明清时期更为盛行,当时有口头谜语、文字谜语,还有哑谜、物谜、圆梦、复射等形式。民间每逢元宵、中秋佳节,就有张灯悬谜活动。但由于战事频仍,社会动荡,经济凋敝,许多地方剧种在竞争中消退湮灭。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明代,大批漳州人随郑成功军队入台,带去了漳州的锦歌、竹马、车鼓、南词、提线木偶、布袋戏、纸影戏等,随后流传海外,漳州文化对当地产生了巨大影响。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文明戏(话剧)在漳州应运而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文化活动更加活跃,萌发了革命文艺和大众文艺。其中由共产党员、进步青年组建的芗潮剧社,就是当时一个著名的文艺团体。此外还有众多的民众救国服务团。地方戏曲也进一步繁荣兴盛,许多地方成立歌仔馆或歌仔戏班。邵江海、林文祥等创作了杂碎调,融汇南曲、南词、山歌小调,创新唱腔,形成风靡一时的改良戏。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与健全文化管理机构,着力倡导继承与创新,创立适应社会主义需要的新文化,致力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群芳争艳的繁荣局面。芗剧在继承传统优秀剧目的同时得到发展。《碧水赞》、《双剑春》、《戏魂》等一批新剧目在全国、华东地区等戏剧会演中获奖。木偶戏也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漳州木偶剧团先后到全国20个省(市)和欧、美、澳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并拍成舞台艺术纪录片、木偶艺术片、宽银幕电影片(4部9集)和电视连续剧(15集)。主演木偶戏《大名府》、《雷万春打虎》的杨胜、陈南田,分别获得第二届国际木偶傀儡戏剧节一等表演奖、金质奖章。文学创作硕果累累。漳籍作家许多作品多次获奖,并被收入全国和福建省编印的选集,有的还被改编为电视剧。书画艺坛空前活跃,人才辈出。中国漆画首创者、四川美术学院院长沈福文,曾任新加坡美术学会主席施香沱,台湾十大美术家之一沈耀初,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沈柔坚等都是漳籍著名画家。
  70年代起,漳州先后建成多座电视差转台,电视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1983年建成长泰微波站,1988年建成漳州电视台。从此,电视信号覆盖全市,除转播中央台、福建台节目之外,还自办漳州新闻和其他电视专题节目。至1990年,漳州有的县已开通有线电视,增加电视收视频道,提高音像质量。
  “文化大革命”期间,漳州文化事业遭受严重破坏,队伍解体,资料散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种艺术门类迅速得到恢复,文化事业发展步伐更加扎实。但随着先进科技的出现和文化娱乐的多元化,民族传统艺术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进入90年代,漳州文化艺术活动更加活跃,新的多元化的文化市场正在形成并逐步走向繁荣。漳州在对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