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民间故事源远流长,相传远古母系社会就有太武夫人在太武山拓土而居,于是就出现“太武夫人的传说”。唐代陈政、陈元光平定漳州境域“蛮獠”啸乱,开创安定局面,民间流传陈政、陈元光平闽十八洞的故事,还有“归德将军礼聘丁儒”、“鹰扬将军宴前斩婿”、“陈元光血溅大峙原”、“魏太夫人百岁挂帅”等。宋代理学家朱熹知漳州,在漳州教化厉治,严整弊俗、力倡儒学,政绩显著,流传不少传说,有“朱熹改诗”、“断蛙池”、“计除开元寺恶僧”、“青石碑”等。宋代还留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木棉庵”、“吴夲行医济世”、“颜师鲁保李纲反秦桧”的故事,及“高东溪的传说”等。元代陈吊眼起义抗元,有“火烧王爷庙”、“血染十八宫”等故事。明代,大学士黄道周学问渊博,忠贞为国,有“神童妙对惊四座”、“敢与皇帝辩是非”、“怒斥贰臣洪承畴”、“慷慨就义石头城”等故事。还有“洪思在高安的传说”、“林阁老的传说”、“长泰状元林震的传说”等。明末清初,郑成功军队进军漳州,也留下一些郑军的传说,有“国姓爷访塘边”、“兵渡乌龙江”、“洪塘大败贝勒王”、“火烧埔计赚贝勒夫人”、“吴田攻古县”等。清代还留下唐朝彝、蔡新、庄亨阳、蓝理、许凤等名人的故事、传说。蓝理的传说有“流肠血战澎湖湾”、“蓝理肚子吃炮弹”、“蓝理学书法”等。
漳州是革命老区,民国21年(1932年)4月毛泽东率中央红军东征漳州,留下不少革命传说:“红军虏获飞机”、“红军在漳州募捐”、“毛泽东借书”、“佯攻圆山,实打角尾”、“邓子恢巧打棺木战”、“无敌将军刘永生”、“智取寨头营救张鼎丞”、“王占春巧排西瓜阵”、“王占春泥潭困敌”、“小红军三枪伏霸王”、“智擒飞贼李天瑞”等。
漳州是著名的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在民间有不少关于华侨和漳台关系的故事。华侨的传说有“华太婆开基德远堂”、“细谷清寻祖访亲”、“李生荒岛得宝记”等。漳台的故事有“开台王颜思齐的传说”、“郑成功借殿征红毛番”、“吴凤舍生取义”、“林爽文过东埠”、“台湾鸭母反”、“闽台乌龙茶”等。
漳州是土楼的发源地,全市有数千座各式各样的土楼,也有不少土楼的传说,有“蔡巡按与雨伞楼”、“黑蛇孵谷与二宜楼”、“进士楼”、“白马送银造凌云楼”、“金小姐创建大学楼”等。
漳州是汉族、畲族、高山族等20多个兄弟民族的聚居地,流传“人种的来源”、“阿美族的来历”、“青蛙姑娘”、“蓝、雷、钟是一家”等少数民族的故事、传说。漳州是“花果之乡”,也流传水仙花、兰竹荔枝、八卦芦柑、杨梅的传说。
1985年开始编辑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漳州市分卷》1卷至4卷,收入民间故事720多篇(1991年至1992年出版)。
漳州民间歌谣流传很广,遍布各县、区,远播东南亚和港、台地区。它不仅有汉族闽南方言的劳动歌、褒歌、龙船歌、仪式歌、水仙情歌、红军歌谣、抗日歌谣、儿歌等,还有分布在漳浦、诏安、华安等地的畲族情歌、生活歌,在华安、龙海等地的高山族歌谣,在平和、南靖、诏安等山区的客家山歌。这些歌谣音调纯朴流畅,乡土韵味浓郁。有的委婉细腻、柔媚缠绵;有的粗犷率直、刚健豪放。种类繁多,艺术风格各异。现代漳州民间歌谣的基本格式,近似唐代的七言绝句而格律较宽,多以七言四句为一节,一般为两句平声,一、二、四句押韵。艺术上运用借喻、暗喻、对比、比兴、双关等表达手法,字里行间充满浓郁的乡土芬芳和生活气息。在民间比较流行的,劳动歌有《长工谣》、《放牛歌》、《打夯歌》、《采茶歌》;时政歌有《鸦片本是土》、《收租歌》、《跟随红军闹革命》、《抗战歌》、《日本飞机炸漳州》;仪式歌有《送嫁歌》、《十二碗菜歌》、《廿九暝》、《十二月歌》;情歌有《水仙情歌》、《四季歌》、《十送歌》;生活歌有《病囝歌》、《守寡歌》、《安童买菜》、《叹五更》、《过番歌》;历史传说歌有《陈三磨镜》、《孟姜女四季叹》、《海底反》;儿歌有《玩石子歌》、《挨佬挨》、《天乌乌》、《外婆疼外孙》、《看新娘》、《无影歌》、《老鼠倌》、《月光光》等。
1985年开始编辑的《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漳州市分卷》1卷,收入民间歌谣380多首(1991年出版)。
漳州的谚语富有情感、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说、易记、易用,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实践经验的总结。漳州谚语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有政治、经济、家庭生活、人际交往、人生哲理、道德情操、风情民俗、时政世态、天文地理、气象农事、卫生体育等等。它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漳州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华夏文化和闽南文化交融的结晶。这种闽南话语系的谚语,对旅居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和港澳台地区的同胞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时政类有“月是故乡明,人是老乡亲”,“亲人心连心,大树根盘根”、“山高岭高没有祖国尊严高”等。家庭伦常类有“家和万事成”、“长辈有爱心,晚辈有孝心”、“三个媳妇一棚戏”(指媳妇多家庭矛盾争吵也多),“顶厝教囝下厝囝乖”(指对子女教育的环境影响),“细汉偷割瓠,大汉偷牵牛”。实践类有“靠山知鸟音,近水识鱼性”、“溪水无呣知深,锣鼓无拍呣知音”、“老马识路途,老人通世故”。知识类有“补漏趁天晴,求学趁年轻”、“知识无底,千金难买”、“知识是财富,无它不会富”、“鸟以羽毛为美,人以知识为贵”、“要靠真才,不靠后台”、“黄金有价,知识无价”。训教类有“三思有益,一忍为高”、“若要船行稳,必须船头正”、“双脚踏双船,船开人沉沦”、“食人物嘴软,拿人物手软”。为人处世类有“身上无邪不怕鬼”、“树头竖正,不怕树尾摇风”、“贪小便宜吃大亏”、“和为贵,忍为先”、“莫怨人富,莫笑人穷”。待人接物类有“金好银好,不如情意好”、“人敬咱一尺,咱敬人一丈”、“若要人敬己,必先己敬人”、“待人即待己”。商贸类有“信用守得好,赚钱免烦恼”、“买卖讲公道,较赢做广告”、“不怕生意小,就怕雇客少”、“买卖不成人情在”。世态类有“甘蔗没有双头甜,一人难尽众人意”、“生鸡蛋的无,放鸡屎的有”。
1985年开始编辑的《中国谚语集成·福建卷漳州市分卷》,收集事理类、修养类、社交类、时政类、生活类、自然类、生产类、工商类、乡土类、民族类、宗教类谚语2万多条(1991年出版)。
漳州是谜语之乡。漳州谜语,兴于唐宋,发展于明,而盛于清。唐代建州后,民间每逢元宵、中秋佳节,就有张灯悬谜活动。明清时期猜谜活动已很盛行,有口头谜语、文字谜语,还有哑谜、物谜、圆梦、复射等形式。相传明宣德三年(1428年),太子太傅郑深道告老还乡,元宵节在家乡石码郑氏祖庙张灯悬谜,与乡亲共庆佳节。据《龙海灯谜只语》载:乾隆十三年(1748年),石码人刑部侍郎陈文芳告老回乡,文华殿大学士蔡新(漳浦人)相访,时值中秋,文芳在府邸张灯结彩相迎,间设文虎,邀请全镇文人骚客共赏灯谜。清末漳州谜坛甚为活跃,代表人物有杨遂庵、陈子宏、徐飞仙、魏展城、魏汝成等。20世纪30年代以后,漳州谜风更盛。民国21年石码成立“文虎”、“龙门”两个谜社,并出版《文虎半月刊》。后漳州地区又出版《谜海》、《锦江谜拾》、《芗城谜萃》、《墨庐谜语》等谜书。漳州、石码和厦门还开展了谜事交流活动,并合著出版谜书《五加皮》。
1956年漳州市文化馆成立灯谜组,节日期间在中山公园开展猜射灯谜活动。1958年起改为周末猜谜活动。1962年举办漳州首次灯谜擂台赛,赛期6天,每晚参赛者数百人。至1966年,先后编印《漳州灯谜》15期。1977年春节,漳州恢复灯谜活动。1981年5月成立漳州市灯谜协会,建立16个基层灯谜组,后各县也相继成立。1983年漳州灯谜协会创作谜条7800多条,举办54场灯谜活动,参加14个省、市《侨乡谜会》竞猜比赛,获团体第二名。1984年元宵节举办甲子迎春灯谜资料展览和承办福建省第五届灯谜会猜。1985年举办漳州金盏谜会、漳州市第四届灯谜会猜比赛,并获全国职工黄鹤楼谜赛团体竞猜第一名。是年漳州谜协编印会刊《虎啸》3期,有73位会员共创作灯谜万余则。杨梓章、张卫平、庄荣坤等在报刊发表谜作72篇。各县谜协也分别编印《龙海谜刊》、《龙津谜刊》等刊物。
1986年3月,漳州谜协获省第七届灯谜会猜团体冠军。同年4月获全国春季灯谜邀请赛团体优胜奖,10月参加全国漓江谜会,获金奖8块,名列团体总分第一。
1989年2月19日至21日,举行漳州首届中华灯谜艺术节,海内外32个大中城市151位谜家云集芗城。台湾省组织三个代表队16人参加,开海峡两岸40年来恢复文化交流之先河。同年,漳州组队参加第二届全国侨乡谜会,获得团体冠军;参加黄埔艺术节红楼谜会,又获团体竞猜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