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民间歌曲包括劳动歌曲、风俗歌曲、抒情歌曲、叙事歌曲、颂歌等。劳动歌是声乐之源,包括劳动号子、叫卖声、打桩歌、打夯歌、牧歌等。风俗歌从一个侧面反映民风民俗,漳州的风俗歌有《劝嫁歌》和东山的《观姑歌》,云霄、漳浦、诏安的《龙船歌》,诏安的《洗佛歌》等。
山歌是山区劳动人民创作的歌曲,纯朴而真挚,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曲调简单易学。漳州山歌主要分布在华安、平和、南靖、云霄、漳浦等内地山区,有独唱、对唱、齐唱3种形式。歌词以五言、七言为多,四句一节,每节一韵或两韵。华安是山歌盛行的地方,尤其以高安和仙都最盛。华安山歌较为典型的有《永福调》、《双糕调》、《高石调》、《金山调》、《挽茶歌》、《过路歌》等,以对唱为主。平和山歌受客家山歌的影响,较典型的有《送郎》、《乞丐调》、《秀山山歌》。畲族山歌在华安、漳浦、诏安等县,别具一格,音调朴素流畅,清晰动听,但诏安畲族山歌已是汉化的畲歌。
革命民歌,主要是大革命时期和抗战时期在闽南革命根据地流行的山歌,有《十劝妹》、《十劝哥》、《当红军》、《抗战歌》等。褒歌流行于漳州、石码和台湾各地,曲调和内容通俗易懂,以二人对答为主,也有男女各唱一个曲调,上下句反复演唱。其中《大溪出有溪边沙》、《照顾歌》、《酒令歌》3首较有代表性。
漳州宗教音乐,有佛曲、道歌、三坛鼓、天主教的弦管等。其乐曲来源大都吸收过去民间歌曲和古词牌。
佛曲 以漳州南山寺佛曲为主,曲调有本地调、福州调(用于做佛事)、外江调(用于祝寿)、印度调(用于放焰口)。佛曲用的板眼大致可分为三星(1板3眼)、五星(1板5眼)、七星(1板7眼)等。
道歌 为民间做法事时奏唱的乐曲。道教音乐来源是多方面的,主要吸收民间曲艺、戏曲、串曲等,用十八音伴奏。
三坛鼓 又名哪吒鼓(取哪吒足踏风火轮蹈火之意),是为蹈火需要而表演的。从开坛请神到送神回天界,乐声整天不断,规模壮观,气氛粗犷热烈。流行于龙海、芗城、南靖一带。据说是明代由闾山(道教圣地)传入。三坛鼓的乐曲有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有紧、慢、中板。龙海三坛鼓有软派(仙师)、硬派(法师)之分。乐器有手鼓、板(天尺)、马锣等。
弦管 流传于漳州东郊龙海县后坂村,当地称为元曲。它不似南曲,又不同北管,因使用弦乐,故名弦管。鸦片战争后,后坂村兴建天主教堂,神父用弦管的曲调套唱圣经,以吸引更多的人去听道。乐谱分为大套、琵琶谱、杂谱、唱谱、赞谱等部分,用本地官话演唱,使用的乐器有筝、长笛、北琵琶、北三弦、二胡。笛子只用在赞歌与杂谱。乐器一般定尺字调通用。
十八音 十八音是十音、八音的统称。是一种吹奏的民间乐队。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十八音,它的组织有职业性和半职业性二种。不但参加迎神赛会和婚丧喜庆,并为和尚做“法事”、菜姑“拜忏”、道士“拜斗”伴奏经赞和曲谱。丧事用十音、八音,有6人吹、4人吹和2人的“深青鼓”(感恩鼓);为和尚、道士伴奏称“和调”,以管弦乐器为主,称“细乐”。在乐器使用方面,大胆吸收南北各种器乐,有大小唢呐、管子笛、洞箫、京胡、二胡、壳仔弦、琵琶、南北三弦、通鼓、手鼓、笃鼓、噪锣、铜锣、小叫、双钟、大小铜钟、双音、大小钹,还有一把竖弦。
大鼓吹 清光绪年间由泉州传入长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泉州小梨园戏班到长泰岩溪圩演出,其中即有大鼓吹。上蔡村青年邀请戏班传艺,使这种乐队在长泰大为盛行。大鼓吹队伍成员是大吹(中音唢呐)4人为主、鼓手1人、打鼓2人、锣1人、大钹1人、小钹1人、铜钟1人,共11人。其曲调优美流畅,节奏明快清晰,富有生活气息。举凡婚丧、祭神、庙会、庆典、新屋落成,常有大鼓吹出队演奏。
四平锣鼓 明清漳州民间盛行四平戏,迎神赛会或排场(俗称打咚)时少不了四平锣鼓。它的锣鼓与唢呐演奏,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四平锣鼓将许多曲牌(华牌)连串一起,用唢呐和锣鼓吹奏,表现一个故事情节。表现的大都是武戏情节,奏起来雄浑有力。使用乐器有大唢呐、通鼓、笃鼓、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