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舞 蹈
2021-03-0908:39:18来源:漳州市委史志研究室
  




一、大鼓凉伞
  


  大鼓凉伞,流行闽台民间。据说大鼓原为少数民族的战鼓,多用于庆祝凯旋。另一说是明代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两次率兵援闽抗倭,每与敌人交战,百姓擂鼓助威,平息倭寇之后,人们为庆祝胜利,敲鼓欢迎戚家军凯旋,尽情狂舞。戚军虽多次敲锣鸣谢,仍未能止住,乃赠伞遮阳,以表达军民之情。因此,以鼓、伞、锣为基础的舞蹈流传下来。人们每逢过节,就舞起大鼓凉伞,后来演变成民间舞蹈。表演者有男有女,男须由体格强壮、血气方刚者担任,古代武士打扮,胸前挂着长约0.7米、直径0.3米的大鼓,双手紧握鼓槌,在鼓的两面交相敲打,步伐矫健,动作有力,整齐划一,鼓声宏亮,动人心魄,充满战斗气氛和必胜信心。女表演者作小旦打扮,头梳双髻,双手执伞,伞长1.3米左右,伞面直径0.7米,配伞罩。舞时伞罩旋转飘动,配合鼓声跳跃起舞,前后曲形跨步,舞姿优美。大鼓凉伞基本动作有绕鼓、软鼓、咬鼓、蹈鼓、跷鼓、擂鼓、大小门、穿花、自转、对跳、翻车轮、观山静止、莲花转、龙吐须等十多种。
  50年代后,大鼓凉伞舞经过不断加工整理,曾参加全国及省调演并获奖。每逢庆祝活动,常有大鼓凉伞表演。
  



二、大车鼓
  


  大车鼓,又名车鼓弄。流行于芗城、龙海、漳浦等地。大车鼓形式自由活泼,气氛热烈欢快。表演者为执烟斗的车鼓公1人,执蒲扇的车鼓婆1人,顽童1人,少女4人(分别执响盏4块)。由一青年司鼓。表演时,司鼓擂鼓,大家按鼓点节奏翩翩起舞。角色中的车鼓公、车鼓婆和顽童的台位较自由,变动较大,顽童随鼓点穿梭在众人之间,淘气逗闹,老少3人有时也到台前作一些诙谐风趣的表演。4少女互换台位但移动不大,或横碎步或半蹲腿。大车鼓表演反映太平盛世普天欢庆的祥和景象。
  



三、竹马灯
  


  竹马灯,又称跑竹马。来源于唐代“马阵”,宋代在漳浦、华安、南靖、平和等地流行。
  表演者用竹篾扎成马或驴的形状,分为两截,下面用布围住。表演者扮成农村少妇,把驴或马形道具绑在腰间,上身作骑马状,用小步行动,模拟驴的跑、颠、跳、踢、惊、犟等动作和神态。演员上下身动作要协调,并与扮演赶驴的人默契配合。一般都是表现一对农村新婚夫妇在回娘家路上的情景,过沟、爬坡、惊厥、抢救等细节表演,生动逼真,诙谐风趣。
  



四、打七响
  


  打七响,又名拍胸舞。原是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李亚仙》的《莲花落》一折。相传唐天宝年间,长安歌妓李亚仙与应考举人郑元和一见钟情,郑终日沉缅妓院中,落得身无分文,后沦为乞丐以“打七响”求乞度日。
  1956年,海澄白水俱乐部将其改编为农村庆丰收的内容,参加县、专、省会演并获奖。表演人物有老翁1人、老妇1人,手执蒲扇、手帕。4村姑各执花扇1把,演出时随《亲姆打》的乐曲节奏起舞,表演轻松愉快,老翁、老妇诙谐不俗。
  



五、英哥舞
  


  漳州的英哥舞传自广东的普宁县。抗战时期,潮汕地区不少人逃难到闽南各地。民国31年(1942年),李汜河、李明等由普宁县来漳定居,引进英哥舞。50年代初期由漳州市搬运公司工会整理加工搬上舞台。1956年参加省文艺会演,获演出奖与演员奖。
  据传,宋徽宗年间山东济州梁山泊好汉铲除贪官污吏凯旋归来,时遇元宵灯会,好汉与民同乐。人们称梁山泊英雄表演的舞蹈为“英哥舞”。英哥舞原为地面上表演的男性群舞,表演者每人双手各执50厘米长木棍,通过击、挑、劈发出清脆的声音,跳、跨、旋、蹲等舞步互相穿插,配上打击乐,表演者均以梁山泊英雄装扮,动作粗犷敏捷,具有柔中带刚的特点。其主要动作有“八骏奔腾”、“青龙翻身”、“金童坐莲”、“撒花关塞”、“雁鸣南飞”等。
  



六、穿灯舞
  


  穿灯舞据说出自三国,人们点灯为诸葛亮祈寿,原为道士舞。明正德年间传到平和芦溪一带。人们在秋收后或元宵时跳起穿灯舞庆丰收,祈求财、子、寿,原为男性舞蹈。1955年,平和县举办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时改为女性舞蹈,以潮曲伴奏。舞蹈反映清风明月的良宵,一群姑娘双手各托1盏彩灯,穿着轻纱衣裙,以轻松愉快、优美活泼的步伐,随着音乐轻歌曼舞,点点灯光如朵朵浪花,赏心悦目。
  



七、扇 舞
  


  平和九峰俱乐部将四平戏老艺人曾宪乙在《红娘请宴》戏中红娘所表演的扇舞加以整理改编。它以十姐妹相约在中秋节夜游为主题,扇舞主题歌和潮乐古曲《蜜蜂采花》贯串整个舞蹈,表现中秋月夜的美妙景象。舞蹈优雅活泼,轻快愉悦。
  



八、杵 乐
  


  杵乐也叫杵歌、杵音和杵舞石音,是最具特色的高山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之一。它来源于舂米劳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表演艺术。它以《杵歌》为演奏旋律,是一首五声音阶羽调式的歌。1980年整理时,加上树叶吹奏,以变换音色,后台则辅以淡雅的音乐,歌、舞、乐浑然一体。同年9月,文化部、国家民委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漳州高山族同胞郑明德、陈荣华、李清秀、淡淑玲等晋京表演《杵乐》,获得优秀奖。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