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文学创作
2021-03-0908:39:18来源:漳州市委史志研究室
  


  唐咸亨间陈元光来漳后,遗诗33首、赋3篇、奏表2则收入《玉钤集》,为最早文学创作的结集。别驾丁儒《归闲诗二十韵》、《冬日到泉郡次九龙江与诸公唱和诗》,收入《全唐诗外编》。周匡物,元和间登第,有诗集1册,现其诗作仅见于《全唐诗》5首,《外篇》2首。漳浦人潘存实,府志载有《良山存稿》,其中《晨光丽仙掌赋》、《玉声如乐》诗收入宋《文苑英华》。唐代漳州初创,文学创作为数不多。
  宋代漳州社会比较安定,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特别自朱熹守漳之后,连续几任知州重视教育,发展经济,登进士第达268人,诗文创作较多。蔡元鼎、黄彦臣、石蕡、吴与、吴桓、高登、陈景肃、蔡如松等都有诗文集行世,其中高登《还山招陈希韩》、《言怀》、《九日》,历代府志都予登录。
  明清两代文学创作进入繁荣时期,特别明代后期伭云诗社出现之后,漳州兴起以诗文结社之风,延至清代有南川文社、南屏文社、东江文社、莲社等等。其中较有影响的是明万历间张燮为首、退居林野士大夫为主的伭云诗社,其中张燮、蒋孟育、高克正、林茂桂、王志远、郑怀魁、陈翼飞7人,号称“七才子”。他们的诗作除描写山川河海风光之外,还涉及社会政治时尚。高克正在悼亡友黄云寰的诗中,毅然道出:“临歧何事泪沾囊,君已乘云入帝乡;地下修文新载笔,朝中指佞旧封章。”王志远的《崇安道中》,发出“结庐武夷下,还耕武夷田。但爱村无吏,不知山有仙”,把没有官吏的地方等同于仙境。清代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郑亦邹,精诗理,谙音律,著有《乐府》一卷、《诗文钞》若干卷,时为漳州首屈一指的诗人。其弟子严仙藜,诗作气势豪放,娇然绝俗,亦为漳地一代姣姣者。明清两代,据光绪《漳州府志》载,有221人诗文结集行世。
  漳州地区女性留下的诗文作品较少,宋末陈碧娘有《平元曲》,黄道周夫人蔡润石有未刻稿1卷,漳浦闺秀李氏也有《汲水诗》、《书怀》传世。李诗清新脱俗。《书怀》云:“门对云霄碧玉流,数声渔笛一江秋;衡阳雁断楚天阔,几度潮来问故舟。”民国期间,诏安人郑雪影著有《梅影诗稿》4卷。她在《哀时命》一诗中,自述孤儿寡妇在抗日战争的苦难岁月中,备受艰辛欺凌却自强不息的情景。
  自唐至明清诗赋歌词、墓表志铭、游记记事文章众多,但一直至清末才出现小说创作,最有影响的是述唐陈元光平闽之事的章回小说《平闽十八洞》(亦作《杨文广平闽十八洞》),因作者佚名,据书中记述多为漳州地、事,又多用漳州方言,学者考订为“漳泉人创作”。此外,还有述郑成功进军南京的《五虎闹南京》以及讥讽丑化颜继祖的《竹芦马》。民国初年,南靖革命志士高岗山发表了《卖花女之死》,之后短篇小说渐多。
  漳州地区近现代文学创作有广泛影响的为林语堂、许地山、杨骚、林林等。
  林语堂(1895年至1976年) 现代作家,祖籍漳州天宝镇珠里五里沙村,生于平和县坂仔乡。20年代参加鲁迅主办的语丝社,是该刊的长期撰稿人之一。他还为《晨报副刊》撰稿,并翻译外国文学作品。这一时期,他写的散文、杂记,大都针砭当时士气文风,笔锋犀利,言辞辛辣,颇受读者欢迎。民国21年至民国24年(1932年至1935年),相继主编《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均系半月刊)。杂文结集成《我的话》。民国28年8月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在美国出版,嗣后又用英文写成抗战小说《风声鹤唳》,50年代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改写工作,间或创作现代小说。60年代,定居台湾,以“无所不谈”撰写杂文。林语堂一生的主要著作有《剪拂集》、《大荒集》、《京华烟云》、《语堂随笔》、《老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等。此外,还主编《当代汉英词典》、《开明英文读本》、《开明英文文法》等英语读本。
  许地山(1893年至1941年) 笔名落华生。原籍福建漳州,生于台湾省台南县。民国9年燕京大学文学院毕业留校当助教。其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运动前后开始从事文学活动。民国10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以落华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民国11年发表短篇小说《缀网劳蛛》。民国14年出版散文、小品集《空山灵雨》。《落花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民国16年从英国留学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文学院任教,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民国17年至民国23年,在燕大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这一时期,著作和翻译许多诗文。民国1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在费总理的客厅里》,对一些上层人物投机钻营、欺压百姓进行无情的揭露。民国23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春桃》,当时被誉为现实主义杰作。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短篇小说《铁鱼的鳃》,郁达夫认为它“不但在中国小说是不可多得,就是求之于1940年的英美小说界,也是很少和他比并的作品”。许地山一生创作以小说、散文为主。小说多以闽、台、粤和南亚、东南亚、印度为背景,有鲜明的浪漫传奇色彩和馥郁的异域情调;散文富有平民气息、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倾向。
  杨骚(1900年至1957年) 祖籍华安县丰山镇,出生在漳州城区南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中国诗歌会发起人之一。民国13年10月写出处女作诗剧《心曲》。民国14年夏天到新加坡教书,课余从事诗歌、戏剧写作。民国16年初冬回上海从事专业写作。民国30年初“皖南事变”后,前往新加坡主编闽侨总会的机关刊物《民潮》,开展抗日宣传,揭露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的真相。1950年4月,到印尼雅加达《生活报》社工作,编副刊《笔谈》。后任总编辑兼副社长。1952年9月回国工作,1953年初任广州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广东省分会常务理事。杨骚一生著述甚丰,其中有诗集《受难者的短曲》、《春的感伤》、《半年》、《记忆之都》;长篇叙事诗《乡曲》;剧本集《迷雏》、《他的天使》、《洗衣老板与诗人》;评论、随笔集《急就篇》;译著有原苏联长篇小说《铁流》、《十月》、《赤恋》、《异样的恋》,美国长篇小说《没钱的犹太人》,日本长篇小说《痴人之爱》及《世界革命妇女列传》等。
  林林(1910年至  ) 祖籍诏安县。民国18年入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习,毕业后进日本早稻田大学深造。民国23年夏,在日本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东京分盟,常为分盟主办的《杂文》、《东流》、《诗歌》等刊物撰稿。他得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消息时,即写了《盐》这首诗,反映苏区和红军被敌人封锁之苦,发表于《诗歌》。随后该诗被译为日文,在《诗精神》发表。民国25年,他回到上海,任《诗歌生活》主编。民国26年8月,在上海加入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积极参加协会组织的活动。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其间,他写了许多有关抗日的新诗,如《英雄树之忆》、《我们的新村》、《草地小景》等。民国30年,皖南事变以后,到香港继续撰写有关抗日的诗歌与杂文。此后,他前往菲律宾中吕宋、南吕宋地区参加抗日战争,利用战斗之暇,他写了许多抗日新诗,如《我骑在树上》、《毋忘我》等等。后到马尼拉主持地下报《华侨导报》。民国36年底,他回到香港。翌年,到香港达德学院中文系任教,他的诗集《同志攻进城来了》在香港出版;1950年,诗集改名《阿莱耶山》,在广州出版。1949年冬,林林回到广州。1952年任广东省文化局局长,其间,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对粤剧、潮剧、琼剧进行改革,还注意发掘、整理民间文艺,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调任驻印度大使馆文化参赞,写了《印度诗稿》。1958年,他调回北京,在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和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工作。1973年至1986年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友协副会长期间,他到过亚洲、欧洲许多国家,发表《普希金颂》、《肃立在马克思墓前》、《谒海涅墓》等诗作,还写了《祝艾黎老人寿》一诗。艾青评价林林的诗:“这些诗都是诗人用心血灌溉而萌长出的友谊的花朵。这些花朵不会因季节的变换而凋谢,反而越开越鲜艳。”林林还出版了随笔集《扶桑杂记》,翻译出版了《日本古典俳句选》、《日本近代五人俳句选》等。
  当代漳籍作家的文学创作颇为丰富。民国34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时,陈文和发表诗歌《东亚的日落了》。70年代以来,青禾(黄清河)、杨少衡、杨西北、赖妙宽(女)、刘小龙、海迪创作了一批诗歌、小说、散文。陈文和的作品以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为主,出有诗合集《潮声》、散文集《花魂集》等。其作品多次在省级以上文艺评奖中获奖。江福全以撰写政论小说、政论散文见长。青禾有小说集《春水微波》、长篇传记《杨骚传》、长篇历史小说《擒贼擒王》和《上屋抽梯》、《以逸待劳》等。杨少衡发表中短篇小说百余万字,其作品曾获1980年、1981年《福建文艺》小说奖,1985年《福建文学》佳作奖,第三届《福建文学》小说奖,1988年《福建文学》佳作奖。有两篇小说被改编为电视剧。杨西北的文学创作多为散文,间或有小说、诗歌。赖妙宽已出版中篇小说《共同的故乡》等。刘小龙发表诗、歌词、散文等。诗集《爱的蓝宝石》、《蔚蓝的情怀》、《蓝土地情歌》,歌诗集《东方的龙》和作品《鼓浪屿》获全国首届青年歌词创作奖;组诗《海上渔歌》获福建省1982年优秀文学作品三等奖,《蓝土地情歌》获省作协首届施学概诗歌奖优秀奖(全省第二名)。海迪在全国性及省、市级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几十篇,《小说选刊》、《新华文摘》转载过他的作品。有两篇作品还被改编成电视剧。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