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雕塑与摄影
2021-03-0908:39:18来源:漳州市委史志研究室
  




一、雕 塑
  


  (一)木 雕
  宋时漳州木雕已很盛行。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的漳州文庙和建于明崇祯年间的南靖山城武庙、观音亭,庙内木雕有龙、凤、兽及人物,各具神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尤其是关帝神像,雕塑得维妙维肖,为世人所赞赏。长泰的木雕在明末已独立成业。木雕作品主要为建筑构件、家具、寺庙神像及木偶头。至清末,已用玻璃制成眼睛、用骨制牙齿、手脚等关节,线条分明,活灵活现。弥勒佛、伽蓝爷、十八罗汉、山西夫子、观音、八仙、土地公等雕像遍及各乡村。民国时期,镂空雕刻花草、鸟兽、人物和古式木床、梳妆台、屏风、斗拱等随处可见。睡床大排楼、小排楼艺术木雕成为富豪夫妇不可缺少的结婚用具。在南靖、漳浦、诏安、长泰、龙海、芗城等地的古建筑,南靖的许多庙宇祠堂内,至今还保存着许多技艺精湛的木雕佳作。
  新中国成立后,手工木雕技艺一度濒于失传。近年来,木雕古式家具再度兴起,诏安、龙海、芗城等地,相继兴办了红木雕刻家具工厂。较著名的木雕能手有芗城的徐年松,龙海的许盛芳,南靖的许清风、王镇南、林宝石等。
  (二)木偶头
  漳州木偶头的制作始于何时未见记载,但漳州木偶戏在南宋就盛行。漳州木偶造型严谨,精雕细刻,彩绘精致,着色稳重不艳,保留唐宋的绘画风格,人物性格鲜明,夸张合理,并有地方特色。木偶头有生、旦、净、末、丑,又有神仙、鬼怪、动物,种类繁多。漳州艺人雕刻木偶头注重五形(眼、口、鼻、眉、耳)、五骨(眉、顶、颧、额、颏骨),如嘴尖刻薄的媒婆,翘髻角目的老丑,长眉垂目的慈祥老者,嘴厚面肉坠的戆汉。有些木偶嘴、眼、耳还能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艺人徐年松、许盛芳的木偶作品被美术工艺部门收藏。1959年,徐年松雕刻的生、旦木偶头,表现扬眉、醉目、微笑、宽额的古代才子和柳眉凤眼、樱桃嘴、高髻发的士女形象,选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受到文化美术界的好评。徐的儿子徐竹初继承家传并有所创新,1979年至1989年,其作品在澳大利亚、美国和台湾、香港展出,赢得很高声誉。徐竹初的木偶头代表作品珍藏在城区延安北路花园大厦二楼《竹初木偶艺术馆》。
  (三)泥 塑
  漳州泥塑始于明末清初,塑造各种动物、人物、玩具,手法上分粗细二类:一类为模具印坯的粗货,可大批印造;另一类为手捏细货。作品有神仙、戏剧人物,均取材于神话传说、寓言、民间故事。在清代和民国期间,漳州城区北桥街有“土尪仔店”数家,它们生产的各种泥塑头像、动物玩具畅销各地。新中国成立后,“土尪仔店”已不存在,泥塑玩具几乎绝迹。
  (四)根 雕
  漳州的根雕艺术于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诏安、华安、龙海、芗城、南靖等地根雕创作较为活跃。南靖的戴子龙,自学根雕多年,有一定造诣,作品200多件,曾送福州参加展览。南靖县有退休工人、干部、农民六七人在制作根雕。
  (五)海鳔鱼肖雕与浮石雕
  流行于东山县。清代,民间艺人用墨鱼骨、海浮石(珊瑚礁)作原材料雕刻成盆景、花卉、飞禽走兽等,作为室内陈列、悬挂观赏品。新中国成立后,东山县艺人孙齐家,美术工作者谢学文、林松武继承传统艺术,有一定造诣。1959年,孙齐家雕刻的《博古》送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工艺美术展览会展出。1962年,谢学文创作的《孔雀图》参加中国美术馆在杭州西湖举办的工艺美术品展览会展览,现被省工艺美术陈列馆收藏。1961年,谢、孙雕刻作品参加专区、省展览,受到好评。他们先后培养出杨振忠等一批新秀。
  (六)剪瓷雕
  剪瓷雕是闽台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品,主要用于装饰寺庙宫观、府堂屋顶亭阁、照壁、墙面。利用五颜六色的碗、盘、壶等瓷器及玻璃瓶、贝壳为原料,巧妙地剪成各种形状,然后用糖水灰按造型需要镶贴而成。有山水、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及图案。分为立体圆雕、浮雕、半浮雕、平雕等种类。花卉作品有牡丹、水仙、梅、兰、菊、竹;动物有龙、凤、麒麟、象、马等;人物有“寿星”、“麻姑献寿”、“哪吒闹海”、“桃园结义”、“三藏取经”等。具有形象生动多姿、色彩鲜艳夺目的特点。
  剪瓷雕始于清代,民国时期开始盛行。80年代,剪瓷雕作品应用到现代园林、宾馆装饰,为现代建筑增添古朴美。东山关帝庙瓷雕装饰,特别是二龙抢珠、丹凤朝阳及戏剧人物,造型优美,色彩绚丽,是闽南剪瓷雕的代表作之一。
  



二、摄 影
  


  (一)商业摄影
  清光绪二年(1876年),漳州城区马坪街(今延安南路),开设了第一家照相馆——源昌照像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道口街(今新华西路)又开设张瑞华照像馆。民国5年,云霄谢仲英在县城开办“二我”相馆。随后漳浦县城府前街开设“敦仁”、“五一峰”照相馆。民国11年(1922年),平和县归侨卢庆怡在小溪开办“华英印刷馆”兼营照相。过后,翊华、容真、美华、白光等相馆相继开业。民国12年南靖县山城叶许常开了相馆。30年代诏安有客雅、美的、晨光、时代等相馆。30年代以后,照相馆遍及各城镇。80年代以后,商业摄影逐步从黑白发展到彩色摄影。照片放大也从手工操作发展到机器扩印。
  (二)新闻摄影
  民国21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后,一位泰国归侨用从国民党军队缴获的相机,拍摄一名红军指挥员在缴获的国民党飞机之前留影的照片(现陈列在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
  新中国成立初期创办的《龙溪农民报》,负责新闻摄影工作的记者有杨东、李岸、沈彧等。1958年各县创办县报,都配有专职或兼职摄影记者,还发展一批摄影通讯员。
  1986年1月《闽南日报》复刊后,报社美术摄影科配备游练、张伯偕、蔡建伟为摄影记者。各县(区)报道组和文化馆摄影人员、摄影通讯员以及社会上许多摄影爱好者,都积极给各级报刊提供新闻照片。芗城周卓谦、庄受惠、高南君、林永涛、林国和、谢永德,华安李金城,漳浦蓝智伟、严利人,东山许永森,诏安金天建,云霄杨顽毅、方道金,长泰林绍贤等,在各报刊发表了许多新闻照片,其共同特点是:题材广泛,构思独特,寓意深刻,空间感强。
  周卓谦在全国40多家报刊发表近800幅新闻照片。许永森的作品《回到母亲怀抱》1984年参加“八闽大地”摄影比赛获一等奖,并被评为全国的好新闻奖。他的作品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等30多家报刊发表。游练的黑白组照片《父母官途中救群众》获1991年全国新闻摄影最佳奖和福建省新闻摄影特等奖。1990年5月在广西柳州举行的全国地市州盟报新闻摄影研究会首届年会上,江福全荣获“总编辑慧眼奖”。获福建省新闻摄影一等奖的作品有:《临危不惧》(作者游练)、《幸运“党恩”》(作者张伯偕)。
  (三)艺术摄影
  50年代爱国华侨摄影家林国和回乡后,与郭佳、高南君、庄受惠等人一起,致力推动漳州艺术摄影的发展。30多年来,漳州艺术摄影成绩斐然。庄受惠的《龙眼登场》入选全国第四届摄影艺术展,《海疆长城》、《洁》分别入选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周卓谦的《一叶川流》入选国际和平摄影艺术展,《寻根祭祖》被省选送加拿大艺术中心展出。郭佳的《团结一致抗干旱》、高南君的《薰土肥》入选全国第六届摄影艺术展。在全国环境摄影赛中,沈学溪的《新春迎宾客》、陈达文的《绿荫抹神州》获三等奖。张伯偕的《国道线上挽狂澜》在《可爱的中华八闽》影展中获一等奖。许永森的《风动石》入选1984年省摄影作品展获优秀奖,并入选全国影展。李金城的《渔江夜色》入选中国摄影艺术作品展。李国华的作品《铁流》在新加坡影艺研究会主办的第十四届国际艺术摄影展览中,获亚洲最佳奖。
  (四)大众摄影
  1957年10月,漳州市成立摄影协会。1958年,举办首届漳州市摄影艺术展览。此后,每逢春节、国庆等节日,地(专)、县(市)经常举办摄影作品展览。龙溪地区(漳州市)举办过《漳州风貌》、《华侨风情》、《建国40周年建设成就摄影展》、《“卫士之光”摄影展》、《迎春摄影展》;龙海县举办《龙江春潮》、《摄影新苗》摄影展;南靖县举办《荆城无处不飞花》、《南靖农村现代风采》、《可爱的南靖》摄影展。
  为提高摄影爱好者的技艺,市、县摄影协会和文化部门,多次举办摄影培训班、摄影讲座,并将讲稿编印成册赠送摄影爱好者。市摄影协会理事还应聘到驻军单位“摄影班”讲课,为部队培训摄影人才。市、县老年大学也大都开设了摄影班,不少离退休老人也参加摄影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漳州的群众性摄影活动更加活跃。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