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电 影
2021-03-0908:39:18来源:漳州市委史志研究室
  




一、电影放映场所、设备
  


  清宣统三年(1911年),漳州城区天后宫放映外国无声黑白电影片,放映员边放映边解说。这是漳州最早放映的电影。民国5年(1916年),龙溪县石码镇基督教会为招待会友,向厦门市青年会租借影片和放映机,每月在教堂放映一两次电影。民国6年,漳州天宝人韩绥福以手摇式电影机在城区孔庙售票放映无声电影,每场观众100人左右。民国18年至民国33年,诏安、长泰、平和、云霄、南靖、漳浦、东山、华安等地先后放映黑白无声电影。起先多是商人、当地名流及基督教会向外地租借或购置手摇小型放映机,在露天广场映出。而后有人从外地请来电影队作营业性放映。
  20年代,漳州城区先后出现兴漳戏院、漳泉戏院、黄金戏院、益智影剧院、百星戏院、影艺戏院等固定的电影放映场所。石码明明戏院和大明戏院也放映电影。这些戏院多因业务冷清,有的只开业一段时间就停业。
  民国20年,光明戏院首次上演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民国21年2月6日(农历正月初一),该院上映美国有声五彩歌舞片《巴黎艳史》。
  民国21年4月20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5月初,红军指战员多次在光明戏院和寻源中学大操场观看黑白无声电影《火烧红莲寺》、《武松打虎》、《唐伯虎点秋香》、《白云洞》等影片。
  抗日战争期间,日机频繁轰炸漳州,影片来源缺乏,影院冷冷清清。抗战胜利后,新片不断上演,一些反映抗日爱国题材的影片深受观众欢迎,电影放映业一度复苏。但因货币贬值,经济萧条,1949年只剩下漳州光明戏院与石码大明戏院。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放映场所与设备不断发展。
  (一)电影院
  1951年7月,龙溪专署投资更新光明戏院放映设备,并实行公私合营。1952年12月改为地方国营,更名大众电影院,专营电影放映。石码大明戏院于1952年12月改为地方国营,更名人民电影院。通过改造更新,两家影院营业正常,服务态度改善,放映质量提高。1953年11月,漳州大众电影院在云霄县设立分站。该站是龙溪区解放后第一家35毫米影片县城放映单位。1954年3月,云霄电影院正式成立。1957年,诏安建立电影站。1958年8月,改为诏安县人民电影院。至1958年底,东山、华安、南靖、海澄、平和、漳浦、长泰7个县先后建立放映35毫米影片的电影站(院)。时漳州城区放映电影的还有人民剧场、侨芗剧场、工人俱乐部、建筑工人俱乐部、东风电影院等。1983年,东风电影院首次放映立体电影。
  80年代初,东山、诏安、漳浦、长泰、华安、云霄6县新建6家专业电影院,龙海、平和2县各翻建、扩建1家电影院。至此,各县城关都有两家以上电影院、影剧院。至1990年,全市城镇有电影院、影剧院27家。
  农村电影院也迅速发展。1958年10月,龙溪县角美镇在全区率先建立农村集镇影剧院。随后,南靖龙山、靖城,诏安官陂,华安仙都等乡镇也相继兴建影剧院。至1990年,全市农村电影院已达78家。
  (二)放映队
  国办电影放映队 1952年7月,龙溪区电影队成立,配备16毫米放映机及发动机、发电机各1部,并调配1辆中吉普车,在全区各县巡回放映。1953年,电影队撤销。1954年6月,长泰县电影队成立,这是全省第一个县办农村电影队。1956年底,全区国办农村电影队达15个。1963年下半年,漳州市组建全区第一支女子电影放映队,配备1套16毫米放映设备,主要在市郊各公社放映。1990年,漳州各县(区)国办农村电影放映队共72个。
  社(乡镇)办电影放映队 南靖县于1958年10月率先办起奎洋公社电影队。1959年,海澄县莲花公社,龙溪县九湖、紫泥公社,华安仙都公社也先后办起公社电影放映队。1962年底,专区共办公社电影放映队13个。1963年冬,有12个公社电影队收归县、市文化部门直接领导。1970年12月,龙海县颜厝、浮宫、东泗公社办起电影队。改革开放后,乡镇办的电影队迅速发展,有的县把部分国办电影队下放给公社(乡镇)。1990年,全市有乡镇办的电影队90个。
  队(村)办、个体办电影队 1971年11月,南靖山城公社汤坑村回乡女知青张少贞率先办起全区第一个队(村)办电影队,后该县靖城、金山公社又有4个大队办起电影队,诏安、平和、华安、龙海、漳州等县、市部分大队也先后办起电影队。1979年,龙海县程溪公社塔潭村欧阳木根、欧阳月青办起夫妻电影队。1980年后,村办和个体办的电影队迅速增加。龙海县村办及个体办电影队达75个,其中角美镇18个、九湖镇13个,基本达到村村有电影队。1990年,全市村办、个体办的电影队达225个。这些电影队成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
  工矿、企业放映队 1958年7月,龙溪专区总工会电影队成立,活动于全区有工会组织的厂、矿、场。同年,郭坑铁厂、长泰古农农场相继建立电影队。至1990年,有64个工矿、企业单位建立电影队,但由于种种原因,后来有的停办,有的撤销。
  电化教育电影队 1976年6月,龙溪师范学校建立全区第一个电化教育电影队,后漳州一中及各县也相继建立。至1990年,全市教育系统已建立一批电化教育电影队。
  (三)放映点
  1957年7月,专署强调电影队要深入山区、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放映,消灭放映空白乡。是年在全区612个乡镇中,建立673个放映点,其中建到村的点有109个。1964年,推行农村“普及放映规划”(定点、定线、定期、定场)和“上下结合排片到点”后,全区共建立1700多个放映点。1965年5月,省电影公司推广龙溪专区的经验。同年10月,专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经理郑阳春在全国电影放映工作会议上介绍龙溪专区农村电影普及放映的经验。
  1982年夏,推广长泰县电影公司落实“三定”(定点、定场、定费)和推行电影放映合同的做法。1986年,南靖县电影公司规定电影队每年到小点、普及点演出的场数。为鼓励电影队到边远山区、老区放映,还规定凡是到小点、普及点放映的,由县公司给予经济补贴。
  



二、影片引进
  


  1972年11月,朝鲜宽银幕彩色故事片《卖花姑娘》首次在漳州建筑工人俱乐部、人民剧场上映,日映7场,场场爆满。随后陆续在各县(市)放映。1985年10月,城区侨芗剧场首次放映全景70毫米环幕电影,上映引进的美国惊险影片《波音747飞行》、《惊险奇观》。
  



三、影片发行
  


  民国时期,漳州电影院放映的影片都是直接向片商租赁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漳州由厦门影片发行站按排片计划供应影片。1956年11月,厦门发行站迁漳州,改名龙溪发行站,主要负责龙溪、龙岩、晋江专区和厦门市16毫米影片的发行、宣传工作;还负责由省公司提供35毫米影片的发行业务,按省公司的影片调度计划,转运龙溪、龙岩地区。
  1959年3月,成立龙溪专区电影事业管理站,负责全专区影片发行和行政管理工作。1963年元月,管理站改称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龙溪分公司。各县(市)相继建立电影事业管理站,影片发行采取专、县、队结合,按点、按场、按片排片的方法。1976年7月起,由省公司购买影片,地、市公司代理发行。
  1980年,龙溪电影分公司改为龙溪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形成中影公司、省公司、地(市)公司、县(区)公司四级发行网络,负责影片发行和业务管理。1982年,农村电影队出现国办、社办、队办、个体办的多种体制,为适应这种变化,把计划排片改为按需供片,根据各电影队需要,采取当日取片、当天缴纳片租、按天计租的方法。同年,地区电影公司又把35毫米影片发行权下放给县级电影公司,从而提高影片的使用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983年,实行效益排片的方法,对效益好的单位,给予首轮排片、安排重点影片、重大节日优先排片的照顾。
  为搞好影片发行工作,加大宣传力度,1979年至1990年,地区(市)电影公司先后举办7期电影宣传干部、美工人员讲习班,培训学员339人。
  



四、电影事业管理
  


  (一)机 构
  民国时期,漳州电影院、影剧院数量少,且皆为私营,政府未设专门业务管理机构,影片的审查和影场治安等事宜,由县政府教育科兼管。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发行放映管理机构从无到有,逐步健全。
  地(市)级电影机构 50年代初期,电影院由地委宣传部和专署文教科直接领导;农村电影队由省电影教育工作队龙溪区分队和龙溪专署文教科双重领导。1954年底,电影分队建制撤销,专署文教科设专职电影干部,负责全区电影放映事业的行政和业务管理。1959年3月,成立龙溪专区电影事业管理站。后机构名称先后改为龙溪专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龙溪专区电影工作站、福建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龙溪分公司,今为漳州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公司担负全市(地区)电影发行放映的管理工作,包括影片发行、宣传、放映网点管理、初级技术人员的培训及技术考核、影片拷贝管理、计划财务统计工作、机器设备维修辅导及器材供销等业务。
  县(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前身为电影事业管理站,各县于1958年至1962年先后建立,采取院、站合一形式,行政、业务管理人员均由县电影院兼任。“文化大革命”初期,各县(市)电影管理站和文化馆、广播站以及专业剧团合并,称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2年前后,各县(市)陆续恢复电影工作站。1980年底至1981年初,各县(市)先后把电影管理站改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直至1990年未变。
  乡镇电影管理站 1983年,平和县电影公司率先在南胜、九峰、山格、芦溪、坂仔、霞寨、安厚7个乡(镇)建立电影管理站。随后,南靖县在龙山、书洋、和溪,龙海县在角美、港尾,诏安县在边远山区的官陂、太平、秀篆建立电影管理站。时全区(市)共建立13个乡镇电影管理站,每个站配备1名至2名专、兼职干部。管理站负责农村电影队的影片供应安排,代收片租及管理费,业务技术辅导,协调解决放映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等。
  (二)技术管理
  培训 50年代开始,放映员的培训由省文化局电影培训班按计划分期分批集中培训,也有以师带徒形式培训放映员。1971年7月,地区电影公司开办第一期电影放映员培训班,培训学员75人。至1991年,全市先后举办培训班13期,每期3个月,共培训各类机型放映员1261人。地(市)电影公司还为各县电影公司培训多批影片拷贝鉴定、检修人员。此外,大部分县公司也先后自办、联办放映员培训班。龙海县电影公司从1970年至1985年共办9期培训班,培训放映员237人,是全地区县级公司办班最早、培训放映员最多的县。
  考核 放映员的技术考核,从60年代初开始,由省文化局、电影公司统一安排部署,地(市)文化局负责本地区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具体操作由地(市)电影公司负责。全省性的技术考核共进行4次。1961年7月首次考核,全专区参加考核的放映员119人,经考核合格按等级发证的93人,未及格发给实习放映员临时工作证的26人;1963年全区参加考核的35人,合格23人;1978年8月全地区参加考核的放映员174人,考核合格发证的有157人;1979年9月地区参加考核127人,合格106人。此后,采取在电影放映员培训班结业时组织考核的办法,待放映实习1年后,再进行考评发证。
  职称评定 市电影系统首次技术类、经济类职称评定工作于1989年4月至5月进行,评审结果,获得电影技术职称的100名,其中主任技师2名,放映技师58名,技术员40名;获得专业技术职称的31名,其中,经济师6名,助理经济师20名,经济员5名;获得会计职称4名,其中助理会计师2名,会计员2名;获得统计员职称2名;获得美术职称的16名,其中,三级美术师9名,美术员7名。
  年检年审 地(市)、县文化局和电影公司把年检年审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年年抓紧落实。1979年11月至1980年1月进行第一次年检年审,全区共检查35毫米设备39套,放映员131名;16毫米设备118台,8.75毫米设备75台,放映人员370名。除云霄县和平农场因放映员不足改为临时放映单位外,其余的都发给年检年审合格证。漳州是全省开展这项工作最早的地区之一。
  (三)影片技术管理
  1955年9月,文化部颁发《保护影片技术检查制度暂行办法》等5项规定(简称护片5项办法),龙溪专区从10月份起试行,效果良好,安全放映率达到90%以上,并减少影片、器材的损耗,降低发行放映成本。
  60年代初,根据当时拷贝大量压缩的情况,省又提出以爱机护片为中心的影片管理办法,全区各地都认真贯彻执行。
  改革开放以来,放映单位迅速增加,为加强影片的维护,龙溪地区电影分公司制定了《影片技术鉴定维修工作暂行办法》。1984年1月,分别在平和、龙海、云霄3县设立35毫米影片停留维修点,检片员由地区电影公司培训合格后,行使地区分公司赋予的35毫米影片检修鉴定职权。
  1984年夏,省电影公司对地(市)级影片管理工作进行大检查、大评比,地区分公司的影片管理工作获全省第一名。
  (四)设备维修与器材供应
  维修 50年代初期,放映单位少,地区电影设备维修工作由省电影教育工作大队、省电影机械修配站负责,采取定期派修理员下专、县巡回检修或由放映单位直接送省修理的办法。1955年,专署文化科(局)建立由4人组成的放映技术辅导组,负责全区电影设备维修的技术指导工作。修理员一季度下县巡回检修及现场技术指导1次。1956年10月,福建省电影机械修配站漳州修理组建立,人员3人,主要负责地区电影设备中小修和器材供应。1958年初,该站撤销,电影设备修配工作由龙溪专区电影、广播修理站承担。1959年3月,龙溪专区电影事业管理站成立,电影机械修配工作归管理站统一领导管理。1960年底,省电影机械修配厂漳州修理站恢复,并添购有关设备,根据“大修不出专区,中修不出县,小修不出队”的要求,负责本地区和厦门、同安县的电影机械修配工作。70年代中期,电影修理站(组)由地区电影公司管理,除担负全区放映设备维修任务外,还培训各县修理人员(部分送省培训)。各县电影管理站能负起本县放映单位的中、小修任务。80年代以后,各县(市)电影设备基本能就地检修。地、市电影公司则以技术管理和辅导为主。
  革新 1960年3月底,专署文化局召开全区电影放映技术革新会议,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当年,全区革新成功的项目达108项159件。80年代以后,引进和推广“电影放映计时器”、“新型电影机输片齿轮(配件)配套轻压滑轮(组件)”等新技术。至1988年底,全市10个县(区)农村电影队全部安装“放映计时器”。全市还试制影片湿润箱15台以及发动机火花塞套筒、汽缸盖套筒等修理工具,供应各县站、电影院、队使用。
  器材供应 50年代,专、县电影器材的供销工作,由电影机械修理员兼管,采取定期向省电影器材供销部门购进一定数量的器材,按需要直接供应给各放映单位的办法。60年代到70年代,专(地)区电影公司(站)配备1名至2名专职供销人员,县电影管理站也配有兼职器材供销员,电影器材的供应由各县申报计划,地区电影公司综合平衡后向省器材供销部门报送,然后按计划供应各县。80年代,地区(市)公司配备2名专职供销人员,各县公司一般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供销员。每年由地(市)召开1次至2次计划会议,编造全市(地区)器材需要计划上报,再由省电影(器材)公司负责供应。地(市)公司还与南京电声器材厂、八一电影机械厂、南宁电影机械厂、湖南沙市光学厂等10多个厂家建立业务联系,以保证地(市)电影器材的正常供应。
  

 表40-3

若干年份电影放映四项指标完成情况表



年 份

放映单位
(个)

放映场数
(万场)

观众人数
(万人次)

放映收入
(万元)

发行收入
(万元)

1958

37

1.3

802.5



1978

201

7.2

1591

301.8

139.2

1979

183

9.2

9472

448.5

212.4

1987

487

13.7

10064

663.9

311

1989

499

13.9

10089

935.8

441

1991

488

13.2

9112

948

445.5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