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广 播
2021-03-0908:39:18来源:漳州市委史志研究室
  




一、有线广播
  


  1950年底至1951年初,龙溪、海澄两县率先建立收音站。至1952年初,各县均建立了收音站,抄录当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供县委领导参阅,并编印成宣传材料,分发各单位。收音站配收音员1名,隶属县委宣传部。1952年,各县所辖的区亦相继建立收音站,组织当地干部、群众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1953年,漳州市建立广播宣传站,配备人员3名。初时只在城区几个主要街道悬挂高音喇叭进行广播。
  1955年,全专区9县1市全部建立人民广播站。初期,各县因陋就简,借用电话线为广播线路。先在城镇进行有线广播,并不断向农村发展。漳州市人民广播站扩音功率由150瓦增为500瓦,广播线路由1.5(对)公里增加到近4(对)公里,高音喇叭由8只增加到38只,除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外,还自办“漳州新闻”及文艺节目,每天播出5小时。海澄县广播站在浮宫设立2个广播放大站,装置300瓦扩大机,向白水、港尾、浮宫3个区35乡的广播网点转播。它是全区第一个面向农村的有线广播站。1958年人民公社化初期,各县(市)相继建立公社广播站,将广播网络延伸到大队和生产队,一些生产队还将有线广播发展到户。1960年,全专区除一些海岛、边远山区外,基本都能听到广播。1960年,由于自然灾害及“左”的思想影响,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广播事业发展缓慢。
  1963年,专区首先在诏安、东山等县架设广播专用线。至1966年底,南靖、龙海、漳浦、长泰等县也都建立从县到公社、公社到大队的广播专用线。是年全专区广播专用线总长3255公里。诏安县建成从城关向5个公社辐射的5条明空线路干线150公里,配套支干线550公里,实现社社建广播站,队队通广播,村村有喇叭,成为全省首个“万只喇叭县”,为全国有线广播的一面红旗,有近百个县前来参观学习。
  “文化大革命”中期,盲目推广电信、广播“两网合一”载波化,各县把广播专线拆除或划归邮电部门。但是,广播载波设备质量低下,加之管理不善,只搞1年左右就停顿。当时近一半的农村广播专线被拆除、盗窃或失修,全区有三分之一的公社中断广播。
  1973年,对有线广播线路进行整修、恢复,改木杆、石条杆为水泥杆,改压电喇叭为舌簧喇叭,并按网络规格化要求,年年整网一批,验收一批,落实管理责任制。1983年底,全市有8个县(市)村通广播率达到86%,基本建成一个以县广播站为中心,以公社广播放大站为基础,以专用线传输为主,连接千家万户的有线广播网。各级广播站通过更新设备,工作条件改善,广播质量明显提高。1985年,漳州市(即今芗城区)广播站被广电部评为全国广电系统先进单位,东山县广播站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
  80年代中期,随着电视机的逐步普及,农村有线广播开始出现滑坡。为推进广播与电视一齐发展,1989年提出农村广播事业的发展措施,要求以建设县台(站)为中心,以乡镇广播站为基础,采用专线和调频广播等多种传输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建成连接村和用户的有线广播网,各县(区)开始筹建调频广播台。至1990年,全市有1个调频广播台,9个有线广播站,有广播专用线7490杆公里,乡(镇)广播站104个,村广播室1297个,村通广播率为80%,喇叭入户率为43%。是年,平和、长泰、漳浦开始用调频设备传送广播节目。
  



二、广播宣传
  


  1953年底,各县广播站开始自办节目,初期只播送党政部门的一些政令、文告、通知。50年代中期,各广播站开始自办本地新闻、报纸重要文章选播、农业科技、科技信息、地方戏曲等固定节目。
  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年代,广播节目取消农业科技、科技信息、地方戏曲等群众喜爱的栏目,转而宣传“大好形势”,“大鼓干劲”,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不切实际的报道和浮夸风、“共产风”的宣传。“文化大革命”中,广播节目以宣传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著作及“文化大革命”专题为主。文艺节目大多为“语录歌”、“样板戏”。新闻节目主要宣传“抓革命,促生产”、“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等。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播宣传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摆在重要位置。各地广播站坚持“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以“主攻新闻,精办专题,丰富栏目”为指导思想,创办致富之窗。农村联产承包、农业科技、乡镇企业之路、先行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等栏目、专题,文艺节目也更多样化。各广播台(站)不断增加采编播人员,加大设备投入,增设栏目,延长播出时间。全市广播从业人员从1980年的347人增加到1990年的501人;播出稿件从1980年的12500篇增加到1990年的67300多篇;各台(站)日均播出7小时,芗城区广播站日均播出达10小时。全市出现一批较有特色的栏目,其中有芗城的《芗城内外》,东山的《海峡两岸》,龙海的《金三角内外》,漳浦的《信息服务》,南靖的《农村政策》等。
  



三、无线广播与中波转播
  


  (一)无线广播
  1957年底,漳州市有线广播站筹建漳州人民广播台。经1年多筹备,于1959年7月正式开播,发射功率为1KW,频率为1100KHz。采取有线、无线同时播出,工作人员增至22人。播出的内容有转播中央台、福建台的新闻和文艺节目,还有自办的普通话、闽南话“漳州新闻”和地方戏曲,每天播出时间8小时。1961年,由于国家出现经济困难,无线广播于春夏之交停播。
  (二)中波转播
  1961年5月,在漳州城区建立中波转播实验台,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套节目和福建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建制为1000瓦,于1962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定名为福建省广播事业管理局七一五台,人员编制15人。1972年至1975年,先后在云霄、漳浦、东山、诏安4县建立中波转播实验台。1978年5月,福建省广播事业管理局七一五台改称为“福建省漳州五○一台”。1979年,“五○一台”划归地区广播事业管理站管理,其他4县转播台行政上归属县委宣传部管理。1984年7月,5个中波台实现全日播出。1990年底,5个中波台的发射机总功率达80千瓦,工作人员89人。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