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方 志
2021-03-0908:39:18来源:漳州市委史志研究室
  


  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刊行的《漳郡图经》算起至清光绪修纂《漳州府志》,漳州修纂方志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共修州、府志11部,县志38部。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明、清和民国年间修纂的地方志,有37部593卷,其中州、府志6部231卷,县志31部362卷。
  



一、州、府志
  


  漳州历代共修州、府志11部。北宋有祥符《漳郡图经》,南宋有淳熙、嘉定、淳祐3志。明有正德、嘉靖2志及万历癸酉志、癸丑志。清代三修方志,即康熙甲午、乾隆丙申(乾隆志旋以奉驳中废,嘉庆丙寅方刊补)、光绪丁丑所修《漳州府志》。
  (一)宋代修志
  漳州修志始于北宋。北宋、南宋319年间共修4志。
  北宋大中祥符《漳郡图经》 图经是以图为主,说明为辅的地志,是地方志导源之一舆地记述的发展,是今日地方志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漳郡图经》刊行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已失传。遗留吴与序文一篇,约400字。吴与,漳浦人,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历任四会、会干、怀安县令和奉议郎、潮州通判、广东东路提点刑狱,是宋代著名的藏书家。吴与进士登第时,距《漳郡图经》刊行71年,序文可能是《图经》再版时作,或为家存《图经》原作。吴与序文有关漳州建置记述精确,多为后人撰述所本。关于建州始末,序文说:“唐垂拱二年(农历十二月初九)左玉钤卫翊府左郎将陈元光平潮寇,奏置州县,敕割福州西南地置漳州。”言简而意赅,反映了历史事实。
  南宋淳熙《临漳志》 在《漳郡图经》面世167年后,淳熙五年(1178年)又修成《临漳志》。先是莆田进士李纶于淳熙二年(1175年)来漳任郡学教授,对百余年未续州志,深以为憾。翌年,赵公绸莅任知州事,期间改革弊政,政绩斐然,百姓称颂。有感于此,李纶修志愿望更为强烈,于是一再向知州赵公绸建议。赵认为要记可记山水、城郭、宫室、风物、人贤之书则可,政事则不必书。原因之一是以为漳人记漳事有溢美之嫌。于是李纶推荐莆阳翁元、三山许楙编修。淳熙《临漳志》也已失传。
  嘉定《清漳志》 在《临漳志》后35年,嘉定六年(1213年)又修《清漳志》。北宋、南宋虽有辽、金之乱,但漳州却是后方。宋廷南渡,中原士族大量涌入漳州,因而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知漳州,之后赵伯逷、傅伯成、陈朴、方铨等漳州知州,都对漳州作出各自的贡献,得到百姓的赞誉。社会经济发展,地方官政绩卓著,历久未志,即“漫无所考”,所以知府赵汝譡委秋官方杰主修新志。嘉定《清漳志》“本之唐宋之经,参之淳熙之志,旁摭公牍,远采碑刻,或文籍所载,或故志称传及耳目所睹者,皆摭其实铨次之”。嘉定志虽已失传,仅存推官黄桂序文一篇,但从修志采集资料范围看,却是一册广收博采,力求存真求实,集漳志大全的志书。有些记述也为后志所重视,如龙溪立县时间,共有六说,清代志书还是延用前志,明确标示采用嘉定志建立于梁大同六年之说。理由是本郡人记本郡事较为可信。这也是“本前志”很好的范例。
  淳祐《清漳志》 嘉定《清漳志》后37年修。淳祐《清漳志》也已失传,只存通判王南一序文一篇,且不完整。淳祐八年(1248年)章大任以朝散郎来漳任知州,王南一也于同年来漳任通判,主修赵崇珜翌年来任郡文学。当时赵崇珜向章大任进言:嘉定《清漳志》“板老字漫”,且旧事新事都有重志的必要,否则都有失传的可能,于是章大任委托赵崇珜主持修志。赵经“旁搜博采,正讹补缺,易而新之”。《清漳志》在嘉定志基础上补充增修而成,所以亦称《增修清漳志》。
  (二)明代修志
  南宋赵昺祥兴元年(1278年),元兵陷城,从此占据漳州。从祥兴元年至明太祖洪武元年(1278年至1368年)共90年,整个元代漳州没有修志。明正德七年(1512年)漳州开编新志,翌年告成。从淳祐志至正德《清漳志》面世,相距260多年,这是撰修漳州府志相距最长的一段时间。明代漳州共修4志。
  正德《清漳志》 正德七年(1512年)开篇。先是正德五年(1510年)武陵人陈洪谟来漳任知府,为了解地情,遍求府志,从民间得一部淳祐志,但已“纸敝墨渝,漫不可读”,于是动议修新志,得到提学副使姚镆大力支持。陈洪谟遂命两学诸生林琪等人辑录《清漳志》、《大明一统志》、《八闽通志》有关记载,又命教谕陈徵“遍诣诸县,广询博访”,做好前期资料工作。正德七年(1512年)聘请周瑛任总纂,开局编修。周瑛,莆田人,以布政使致仕,曾主修《兴化府志》,时已家居20年,并已83岁高龄,因其先辈曾戍镇海卫,本人又生长于镇海,故以漳为“乡郡”,乐于应聘。新志于当年五月开局,至十二月完成三分之二。岁暮周瑛返回莆田,余稿在莆田续完。正德《清漳志》依兴化志例,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类,共分30卷。书成之后,布政陈珂赞扬说:“事事言言皆非苟作,谓漳之志可也,谓为天下之书亦可也。”正德志原刊版现存台湾省。另本收藏于浙江。漳州存周瑛、陈洪谟序。
  嘉靖《漳郡志》 正德志后37年,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郡守卢璧又修一志——《漳郡志》。卢璧,字国贤,直隶日于眙人,由南京户部郎中出知漳州府,居官清廉,办事严明,广交文人学士。这届修志发自民间。时漳州诸生萧应麒、马荃锡、王堂、林应元等献出各自辑录的笔记书稿,郡守教授陈君富亦“博采故实以告”,其他府署要员也竞相参与,卢璧亲自总纂。此志也已失传,从仅存的记述看,可能由于勿促成书,只是续志,散叙记事而已。
  万历癸酉《漳州府志》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正德、嘉靖两志存版俱毁于寇乱。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两任知府桂嘉孝、唐九德曾极力谋修新志,但都未能付之实施。至隆庆四年(1570年)四川忠州罗青霄来任知府才着手编修。隆庆六年(1572年)新志开局,时郡人原山东按察司副使谢彬居家赋闲,遂任总纂,龙溪县儒官王豸类稿,四易其稿,至万历元年(1573年)才完稿付印。鉴于前志以“郡邑合叙”,癸酉志一改前例,府县分志,府书其纲,县详其目。全书分舆地、规划、秩官、赋役、礼乐、兵防、刑法、人物、文翰、杂志十大门类。府志在前,各县分列于后。龙溪县为附郭,采用在城者入府志,在乡者入县志,山川之类,府具总数,名目入县志。全志33卷,存谢彬、罗青霄序。该志浙江、台湾等地有收藏。
  万历癸丑《漳州府志》 万历四十年(1612年)开编,次年春完稿。当年为癸丑年,亦称癸丑志。癸丑志书目,有的署名主修袁业泗,有的署名主修闵梦得,原因是闵虽主修,但志稿辑成时已调任漳南道副使,至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龙溪县令袁业泗继任漳州知府后才刻印面世,所以署名不一。闵梦得,浙江乌程人,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知漳州,万历四十年(1612年),闵正以“郡志四十年弗续为忧”,时闽省提出更修全闽通志,闵梦得便借此于初夏开局,聘刘庭蕙为总纂,林茂桂、张燮等一代名贤编修,于翌年孟春辑成。袁业泗继任后才完成序、跋,刊刻付印。癸丑志设13个总目,分38卷。闵梦得以为癸酉志郡县分志不合体例又复府县合一。据郡人两广总督戴燿序说,综典故则义约而赅,叙宦绩则事徵而核,传名行则辞直而肖。人物卷中陈元光传,叙其家世说:“其先河东人,后家于光州之固始,遂为固始人。”一语理顺了诸多争议。癸丑志北京图书馆藏有清抄残本(卷一至卷三,卷十一至卷十二,卷十七至卷二十,卷二十三至卷二十五),上海、吉林大学图书馆亦有万历刊本存本(卷三十四至卷三十八)。
  (三)清代修志
  清代漳州先后共修3志。
  康熙《漳州府志》 癸丑志后101年,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才重修府志,翌年完成。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柏乡魏荔彤守漳。魏氏离京前曾拜访漳浦人翰林院庶吉士蔡世远,谈及修志事宜。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蔡世远因母病返乡侍奉,魏氏便乘机请蔡世远主修新志,蔡欣然应诺,与海澄人陈元麟,漳浦人陈梦林、李松龄,平和人汪奇猷等于当年四月开编。翌年春,蔡世远假满返京供职,时人物、赋役二卷尚未及定稿,即由陈、李诸人续定。康熙志全书34卷,共80多万字。其中兵纪增加海防1篇,记述尤详。由于明末清初战乱频仍,资料相互抵牾,甚或存一些疑问,康熙志对于此类“传闻异词,非有确据,不敢删除,善善从长也”。也就是非有充分证据,即不予改动,采用“本前志”的办法,以待后人研究定夺。该志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刊本,省外收藏单位有:北京、上海、浙江、温州图书馆和江苏省地理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上海存卷十三至卷十四,卷十九至卷二十二)。
  乾隆《漳州府志》 修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与前志相距62年。但因“上之藩府,中有未合者,命加改正,后馆局已撤,未及厘整定”,一直延续30年后,即嘉庆十一年(1806年)才刊刻。乾隆志主修为李维钰、双鼎,国子监助教、名儒安溪宫献瑶任总纂。李维钰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知漳州,双鼎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继任。书成之后因故未刊刻。至嘉庆九年(1804年)特通阿来任知府,与士绅商议设局重修,旋又奉调南阳。特通阿临行前嘱教谕林茂春“收拾遗刻,将亡失者补梓三百余叶(页),还其旧规以贻后”。终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刊行。特通阿虽未重修新志,但能修残补缺,付梓刊行,使“漳郡文献,数百年绵绵绳绳籍以不坠”,也是一大功绩。乾隆志分为20目、46卷,以建置为首,纪遗殿后。宫献瑶制定凡例甚详,采用何种记述,都逐一说明缘由。如人物传,说明祖史书通例,有特传、合传、通世家传、附传、别传。如纪遗,凡例说:作史之道,在于网罗收拾,断编残简,皆可参稽,奇士名流,倍宜爱惜,所以立纪遗“与正志相补备”。该志省内收藏单位有:省博物馆(缺首卷)。省外收藏单位有:北京、南京、上海图书馆和中科院、南京大学、广东师范学院。
  光绪《漳州府志》 同治十一年(1872年),岳阳沈定均任漳州知府,他提出康熙、乾隆两志合纂再附以近事,遭到反对。理由是康熙志历来“为艺林推重”,不便改动;乾隆志事增于前,文笔也非一般所及,但上送验审“未合者尚未改动”,编次也有商议之处。最后决定以乾隆志为底本,依康熙志目次编卷,各卷标目之下署明乾隆志卷几,如有辑入康熙志或增补新事,则一一标明。光绪志编修原则既定之后,由龙溪人中书舍人吴联董、贡生魏森林,南靖人中书舍人吴廷飏等编修,全书分为20目50卷。另附“甲子忠义录”。乾隆志奉上命须修改部分,也在这一次改正,其中有张福衍传恩例、封典一类,奉驳滥登,予以删除。烈女一目,原以生不立传,唯经旌表者,虽生亦列表,上峰以为苛求,所以又增两卷:上卷节烈,下卷殉寇乱。建置、疆域用乾隆志原文,仅增云霄厅1则。总之,光绪志是增益而成,所以也是一部集大全、内容较丰富的志书。该书于光绪三年(1877年)刊行。该志省内收藏单位有:省图书馆、省博物馆,师大、厦大图书馆;漳州市档案馆、漳浦县档案馆。省外收藏单位有:中科院和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图书馆。
  



二、市 志
  


  新中国成立后,从80年代开始,就把纂修社会主义新方志作为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列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1984年1月成立龙溪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办公室后,建立修志队伍,组织业务培训,采集资料,制定《编纂手册》,1995年6月调整领导班子,积极开展工作。终于1999年编纂成书。
  《漳州市志》统贯千年,涵盖百科,共50卷,加上总述、大事记、限外辑要和附录等,共600多万字,分5册出版。
  



三、县(厅、所)志
  


  漳州市所辖各县历史上修纂的县志共38部:龙溪县志6部、海澄县志3部、漳浦县志6部、南靖县志8部、平和县志5部、长泰县志5部、诏安县志2部、云霄县志1部、东山县志1部、华安县志1部。另有厅志1部(云霄厅志),所志2部(铜山所志、铜山志),镇志2部(石码镇志、石码志)。修纂的时间,除7部县志(龙溪、漳浦、南靖、诏安、长泰、东山、华安各1部)和1部镇志(石码镇)为民国时期的以外,其余全部是明代和清代的。据调查统计,国内现存的漳州市所辖各县的地方志,有县志31部,厅志1部,所志2部,镇志1部。
  50年代后期,部分县成立编修机构,着手编修地方史志,先后编出了《东山史略》、《南靖新志》(3卷)、《漳浦文史(初稿)》(5册)等。此外,各县(市)都编写《光辉的十年》。这为后来编纂县志搜集、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
  “文化大革命”中,地方志编修工作停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县(市)政协陆续编印一批具有地情特色的《文史资料》,各县(市)地名办公室编印《地名录》,为全面开展修志工作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1984年,龙溪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随后,辖区10个县(市)亦相继成立地方志编纂机构,组建修志队伍,开始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同时整理旧志。《平和县志》、《东山县志》、《龙海县志》于1993年5月、6月、12月相继出版;《华安县志》于1996年4月出版;《南靖县志》、《漳浦县志》于1997年6月、12月先后出版。至1999年,《诏安县志》、《芗城区志》、《云霄县志》都已成书付排,《长泰县志》已完成初稿,正在审改。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