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传播 > 城市影音
远古的呼唤
2021-04-1219:54:16来源:漳州史志研究室

  有人说,历史不就是昨天以前的往事,容易读懂。但也有人说,历史的记载时间太长太久,内容太繁太杂,难于读懂。其实,历史无处不在,随时可读,而想读懂读透历史,却需耗费一生年华。历史在哪儿?它是写在风驰电掣的动车上,是写在精确运算的计算机里,是写在遨游太空的空间站,是写在乐声悦耳的剧院舞台,是写在博物馆用特殊玻璃密封的展柜中,是写在飘着油墨香味的教科书页,是写在泛黄破损的族谱字行间,是写在考古队员手里刚出土的文物残片上……

  漳州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众多。据海洋地质研究和考古资料载明,台湾岛属于华夏古陆的一部分。由于喜马拉雅山的造山地壳运动和冰期影响,漳州与台湾地缘自古紧连,从漳州沿海到台湾岛,史前时期多次发生海退,台湾海峡海底上升为陆地,与大陆相连,形成一条“东山陆桥”,为史前时期古人类和古动物往来于漳台之间的通道。1972年,台湾考古工作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古人类化石,有颅骨碎块7件、牙齿2颗,经有关专家测定其绝对年代距今2—3万年前,是从祖国大陆移入台湾的,被命名为“左镇人”。1987年,东山博物馆收集到一批渔民从台湾海峡的“东山陆桥”地带捞起的化石,有更新世哺乳动物斑鹿、水鹿、东方剑齿象、中国犀牛、野牛、山羊等和1件长57.9毫米的古人类右侧肱骨残段,经有关专家测定其绝对年代距今1万年前,被命名为“东山人”。

  1989-1990年,漳州市考古工作者在市郊莲花池山和竹林山原生层中,发掘出27件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石制品,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和刮削器4个种类,有关专家测定和考证表明漳州地区的土著先民于4万年前已在这块温暖、湿润的亚热带繁衍生息。1990年3月,漳州市考古工作者在市郊甘棠台地的地表采集到小石器2件和1段长131毫来的古人类胫骨,经有关专家测定其绝对年代距今1万年前。同时,在城郊与平和、龙海、东山、诏安等县110多处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了我国小石器传统在东南沿海的延续和发展。1986年全面开展文物普查时,先后在漳浦县霞美乡五社村香山自然村、云霄县圆岭林场的乞丐岭山坡、南靖县山城镇溪边村、平和县小溪镇旧县村村后、华安县沙建镇汰口仙字潭等商周文化遗址,出土新石器、石佩饰品、陶器等,其中汰口仙字潭摩崖石刻是商周时代先民向文明迈进的遗迹。

  2001年8-9月,福建省科考队在龙文区朝阳镇樟山自然村,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20座商代墓葬,出土一批石器、陶器、玉器和少量青铜器,称虎林山商周文化遗址,其文化性质属“浮滨文化”的“虎林山”类型。该遗址位于樟山村西南、漳州至长泰公路南侧120米处,一座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形小山丘,东北至南走向,俗称虎林山。分布面积6000平方米,据考证年代为距今3000-3200年,为福建省十大考古重要发现的遗址之一,被定为福建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据当年参加考古工地发掘工作的村民回忆,省考古队雇佣数十名樟山村村民到虎林山挖土、运土,帮助发掘,在工地围起警戒线,非相关人员不准进入,甚为严格。发掘时间约两个多月。虎林山遗址发掘现场陆续出土一口黄褐色釉陶大口尊、两块圆且薄的石质璋、三支青铜戈矛,以及石矛、石戈、石铲、石钏、石镞、凹弧刃石锛、纺轮、陶罐等。据考证,其制作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周时期。出土的文物既有生活用品,也有平常狩猎与部落之间战斗的武器。尽管唐代以前的闽南、粤东一带,社会经济远不及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属“蛮荒之地”,在此生活的土著先民,被中原人称为“蛮獠”“蛮夷”,但是虎林山遗址的考古成果,足以显示出当地已产生萌芽状态的文明。

  “浮滨文化”是考古界认定的,分布在广东东部的榕江、韩江流域和福建南部的九龙江、晋江流域内,一种以长颈大口尊、带流壶、釉陶器、内直无栏石戈、三角形石矛、凹刃石锛、少量青铜器等组合为特征的考古文化。其源自1974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广东省饶平县浮滨镇一带清理发掘一批墓葬,对出土随葬品进行文化类型研究后而得名,证实考古界普遍认为粤东、闽南一带的当地土著人在商周时期已掌握相对成熟的制陶技术,逐渐萌生文明。

  龙文区樟山村虎林山遗址,是“浮滨文化”中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一个类型,也是福建南部最重要的先秦时期遗址,它的发掘和研究,对海峡两岸、闽粤两地、华南沿海地区及西南太平洋岛屿的同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樟山村属龙文区朝阳镇所辖,东连蓝田开发区,西隔省道官九线与翁建村相望,南邻湿地,北接浦口村。樟山村居住王姓村民,为龙文区上苑王氏的一个分支。据族谱记载,明嘉靖九年庚寅(1530年),原住长泰县城西门王氏第十一世王思忠迁徙樟山开基,至今已传衍后裔18代,一脉人丁兴旺,事业有成。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樟山村也紧随时代的新潮流,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当时间的车轮驶进21世纪10年代,由于国家建设和经济开发区开发的需要,樟山村原有整片低矮的旧房全被拆除,村民们欢天喜地搬进“樟山花园”崭新的住宅楼和沿街兴建的商住房,新居宽敞明亮,生活设施齐全,村民们都过着舒心、愉悦的日子。从务农或转为经商,或转进企业公司任职,男女老幼都品尝着幸福、甜美的滋味。而那片曾经发掘出新石器的虎林山,也消失了野草、杂树、乱石、弃土的踪影,淡出视线,成为记忆,只见一座座高耸的大厦、新潮的厂房拔地而起、栉次鳞比。繁荣赶走了荒凉,发展替代了滞后,原本遍布商周坟墓的荒山野岭,而今成为开发现代化生产园区的黄金地带。当人们站在此地怀古凭吊,真是慷慨万千,思绪翩翩。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一支嘹亮动听的歌,飘荡在新建的九龙江郭坑大桥和江东古石桥的上空,萦绕于高耸的龙文塔塔尖,回响在开发区宽敞的厂房里,穿越碧湖公园青翠的树梢和艳丽的花丛,伴随着水乡九十九湾的碧波一起流向广袤的龙文大地。

 

(作者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