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名镇名村
角美白石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与闽何开基大宗祠崇本堂探析
2021-04-1219:57:49来源:漳州史志研究室

白石古村落有着丰富而珍贵的开漳、开闽历史文化遗产。颓圮的闽何开基大宗祠“崇本堂”揭示出何氏族人入闽重要源头,见证何氏族人播迁台湾、收复台湾、开发台湾、统一台湾的历史过程。这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宗祠今天已面临湮灭的境地,现就如何保护作些初步思考。

一、从白石到杨厝,这座古村落与开漳开闽史事紧密相关

今天漳州台商区(角美镇)西南侧的杨厝村,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史料丰富的古村落。它肇始于唐,兴盛于宋,原为何氏、丁氏族人分族而居,村里古有一白色巨石,故名白石社(今何氏族人聚居之地仍俗名“白石铺”,丁氏族人居处至今称“丁厝”)。明代为龙溪二十九都辖属,清初迁界,村民迁离家园,复界后何氏族人回迁者少,丁氏族人大多回迁,同时迁入杨、林、陈、李等姓,人口繁衍兴盛。地处九龙江入海口、土地肥沃的该村已经十分繁荣,升格为“都”下之“保”——白石保。民国属龙溪县第三区(石美区)白榴乡辖属,因杨氏族人众多,遂改名杨厝村至今。

杨厝村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该村与唐朝陈元光开漳及王审知开闽史事均有密切关系,因此遗存有丰富而珍贵的历史人文遗产:有唐高宗时驻守柳营江(今九龙江北溪江东一带)首领曾溥女婿、精通经史、满腹经纶的丁儒,在奉旨入闽平乱的归德将军陈政率领的入闽唐军到达柳营江与曾溥交接后成为陈政的军咨祭酒,后定居白石(今丁厝社),留下了漳州最早的宋代族谱《白石丁氏古谱》和最早吟咏漳州经济社会景象的诗篇;有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受固始人、泉州刺史王潮敦请入闽,安抚民众,稳定民心,发展经济,食采螺阳(今泉州惠安),有功地方,封安抚使,成为福建何姓入闽重要开基源头之一的何衍,以及他的儿子、官授漳州指挥校尉、卜居(肇基)白石社的何成,北宋年间,后裔子孙在白石社创建了全闽最早的何氏大宗祠——崇本堂;有晋永嘉之乱“中原衣冠入闽”八姓之中的林禄(封晋安郡王)的后裔、元代大德年间到白石择地过井社定居,到清代成地方望族,于乾隆年间入垦台北,成为台湾著名“板桥林家”,致富后不忘乡亲,回原乡肇建“林氏义庄”扶贫济困、回馈乡梓的林氏义庄(今已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杨厝海外赤子建于民国时期的“知母居”(俗称“旧厝”)、棋盘楼、欧式风格建筑“红楼”与“黑楼”、古廊桥、宋古井等等,村里历史文化古迹星罗棋布。

从唐肇基到宋,仅数百年间,该村已成九龙江入海口一处人烟辐辏的村庄。丁儒定居白石社丁厝吟咏的诗《归闲二十韵》佐证了这座古村落最初的繁荣:

漳北遥开郡,泉南久罢屯。

归寻初旅寓,喜作旧乡邻。

好鸟鸣檐竹,村黎爱幕臣。

土音今听惯,民俗始知淳。

烽火无传警,江山已净尘。

天开一岁暖,花发四时春。

杂卉三冬绿,嘉禾两度新。

俚歌声靡曼,秫酒味温醇。

锦宛来丹荔,清波出素鳞。

芭蕉金剖润,龙眼玉生津。

蜜取花间露,柑藏树上珍。

醉宜薯蔗沥,睡稳木棉茵。

茉莉香篱落,榕阴浃里闉。

雪霜偏避地,风景独推闽。

辞国来诸属,于兹缔六亲。

追随情语好,问馈岁时频。

相访朝和夕,浑忘越与秦。

功成在炎域,事定有闲身。

词赋聊酬和,才名任隐沦。

呼童多种植,长是此方人。[1]

二、全闽最早的何氏大宗祠“崇本堂”

崇本堂的重要性在于其为闽南何氏的开基大宗祠,在于其始建年代久远,在于祀主是闽南何氏开基祖福建安抚使何衍,奉祀自何衍至十五世逖基公等何氏先祖。那么,何衍是怎么成为白石乃至闽南何氏的开基祖呢?

实际上,应王潮之邀入闽帮助安抚地方的何衍是不是最早入闽的何姓人士?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地方史料记载,晋代永嘉之乱中原八姓衣冠入闽,其中就有何姓。再来,有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因“蛮獠啸乱”,跟随奉诏戍闽的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开漳的戍闽唐军军需官、固始人何嗣韩,何嗣韩入闽后住于龙溪南端的诏安梅岭一带(今梅岭有供奉何嗣韩的祠庙),但不论是晋代衣冠入闽的何姓,还是唐高宗时入闽平乱的军需官何嗣韩,其后裔在闽地均无史料可稽,福建各地何氏族谱亦无世系可查。而何衍则不一样,从他应泉州刺史王潮之邀于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抚闽,卜居白石,一直到十四世何载梧历时均居住白石,到十五世何逖基移居泉州(其他何氏族人仍居白石至今),十六世逖基5个“元”字辈儿子,第十七世24个“添”字辈儿子,迁徙移居全省各地:泉州及其各县(区)、东澳(今厦门)、漳州岳口、圆山、南溪官浔、云霄马铺、平和安厚、东山、诏安、延平(今南平)顺昌、莆田何桥、龙岩县口等地。其后裔播迁全省各地、台湾、金门及东南亚各国,世系如珠贯然,昭穆分明,秩序不乱,成为全闽影响最大、裔孙人数最多的一系。于是,唐末福建安抚使何衍被闽南何姓族人称为重要入闽源头之一,而角美白石则被称为闽南何氏重要发祥地。

回头再细述何衍入闽原因。唐朝末期,朝廷腐败,社会动荡,各地起义不断,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寿州(今安徽寿县)屠户王绪和妹夫刘行全啸聚五百余众,攻占寿州,一时响应者万余人。一个月后,又攻陷河南光州,自称将军,聘用固始乡绅王潮和王审邽、王审知兄弟三人,委命王潮任军正,主管粮秣。当时,蔡州(今河南汝南)节度使秦宗权要会兵讨伐黄巢义军,授王绪为光州刺史,负责筹办粮饷。王绪不能按期完成,秦宗权攻打光州,王绪畏惧南逃,命刘行全任前锋,王潮任副前锋,率领五千人马,携带眷属,出浔阳郡(今江西九江),到南康郡(今江西赣州),过赣水,取汀州(今福建长汀),于光启元年(885年)八月进入漳州。

王绪出身屠户,才不及人,心胸狭隘,狐疑猜忌,部下将士只要勇谋才略超过自己的,都被他借故杀掉。王潮兄弟三人个个长得形体魁伟,才艺过人,看到王绪如此心狠手辣,时刻提心吊胆。于是王潮与刘行全定计在南安路上设计除掉王绪,众推王潮为主帅。[2]恰泉州人张延鲁携带牛酒要求王潮驱逐贪婪凶暴的泉州刺史廖彦若。王潮顺应民心挥师攻占泉州,杀了廖彦若。光启二年(886年),福建观察使陈岩承认王潮对泉州的控制,表荐王潮任泉州刺史。此时,王潮军务繁忙,为安抚地方,稳定民心,敦请固始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入闽平乱开漳有功于闽之何嗣韩后裔何衍入闽,分镇泉州,食采螺阳(今惠安)。于是何衍尽心尽责,在泉州励精图治,召回战乱中离散流民,安抚民众,抑制豪强,鼓励生产,整饬部属,创筑子城,减轻徭役,放宽赋税,兴办义学,发展经济,有功地方,封安抚使,成为闽南何氏鼻祖,逝葬螺阳峰崎青林山。其子成,字子绎,随父入闽,官授漳州指挥昭信校尉,卜居龙溪白石,子孙枝繁叶茂,遍布全省、台湾及海外。为缅怀祖德宗功,何衍裔孙于宋末在白石建祠曰“崇本堂”,主祀何氏闽南开基祖何衍、何成等先祖,是全闽最早的何氏开闽大宗祠。

明万历四年(1576年),泉州晋江何乔迁、何乔远兄弟同榜中举后到崇本堂竖旗祭祖,何乔远为之题写楹联:肇唐朝兴宋世显五百年前孝思维则;祖白石派漳泉光十八代后昭穆分明。楹联句文确认该宗祠祀主系白石开基祖、闽南何氏开基鼻祖,明确崇本堂是闽南何氏开基大宗祠的重要地位。

从宋至清,四五百年,朝代更替之际,闽南兵灾战乱频繁,崇本堂屡废屡修。明末清初,闽南为清郑拉锯战场,烽火连天,加上迁界,白石何氏及丁氏均整族外迁,兵灾中崇本堂宗祠焚毁。复界后多姓迁居白石,甚而崇本堂祖祠基址遭本族盗卖起盖。各处何氏子孙痛咎不肖,签名历控。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榜眼、闽县人何冠英[3]时掌教厦门玉屏书院,深谙崇本堂对闽何溯源之要,备银讨回原契,再次倡修,通告全闽白石裔孙,科派丁银,鸠工重建,祠貌重新。祠堂坐东北向西南,前有大门围墙,外有祠埕,内有祭埕,三间二进格局,规制恢弘。何冠英亲题祠匾,并在《兴修白石祖祠规约》中明确写道:“漳之白石,闽何祖地也,自唐安抚公入漳至十四世载梧公俱居焉。”对白石为闽南何氏发祥地再予充分确认。

三、保护“崇本堂”的几点思考

崇本堂子孙人才辈出,这里不仅培育出许多乡贤名宦、文官武将,清初还走出了奉献台湾地图、帮助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何斌,跟随施琅出师血战澎湖、统一台湾的何义、何佑等康熙名将。这里是福建39万何氏族人心中的圣殿,是福建何氏族人的精神寄托,是缅怀先贤、弘扬祖德的重要平台,还是省内外、海内外何氏宗亲寻根谒祖的重要场所。

但如今的崇本堂已经难以承担起以上的重任,因为历史变迁,沧海桑田。新中国成立之初,破除封建迷信,祠堂里的祖宗牌位被一把火烧毁,之后很长时间祠堂被征作地方粮库之用,上世纪60年代“文革”“破四旧”,比较重要文物又遭一番洗劫,已经面目全非,再加上蚁蛀风蚀,至上世纪90年代,宗祠屋脊大部坍塌,祠堂前广场数方进士石旗杆被移作他用而流失,幸有部分精美雕梁斗拱及何冠英题匾被族人保护犹存,但祠堂前广场、周边空地及祠堂基址近半地盘均被族裔村民侵占建房,颓墙残壁,藤蔓覆盖,满目凄凉,致全省各地及台湾宗亲回乡寻根谒祖,不忍卒睹,失望而归。

笔者近年来曾多次到现场踏勘采访,在老一辈村民的叙述中了解这座历经近千年风雨的古建筑昔日的辉煌,唏嘘今日的颓败。值此国运昌盛、政府重视和提倡保护传统文化之际,作为一位文史学者,现就如何保护这座濒临湮灭、具有上述特殊历史与现实价值的古建筑作了若干思考:

1.当地政府文物保护部门要加强国家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政策的宣传,尤其是200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任福建省省长时为《福州古厝》一书所写的序言中所指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发展经济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这些重要论述对于当前地方增强对文化遗产重要性认识,增强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人文环境保护关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城市乡村的古代建筑、历史文物,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赓续不断的厚重基因。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文明的标志,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保护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文化遗产为我们今天弘扬华夏文明、繁荣中华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文化强国提供丰厚滋养。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增强自觉自信,擦亮文化瑰宝,切实保护好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2.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应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全盘规划,把保护区内古建筑与建设美丽乡村有机结合起来。笔者了解到,角美区域历史悠久,人文积淀丰富,截至2018年,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多处。在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中,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把保护本地珍贵古建筑列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之中,与农家乐休闲观光旅游结合起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结合起来。笔者在采访中看到,座落于杨厝村里的国宝级保护单位林氏义庄建筑已经规划成义庄公园并完成建设,邻村流传村的国宝级文物天一总局亦同样整修一新。所以,应该乘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春风,一并把何氏大宗祠崇本堂列入杨厝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建设之中,为台商区(角美镇)再增加一处古建筑项目,一张新的文化名片。相信在政府的指导下,这座古祠堂的修复工程,定能引起海内外何氏宗亲的瞩目使之成为今天海内外何氏宗亲寻根谒祖的理想平台,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积极贡献。

3.考虑到重建崇本堂涉及祠基内侵建及周边(包括祠堂前面祠埕圈占建房)拆迁等事宜,费用甚巨。而该村何氏村民现只存7户,20多人,困难甚大。为此建议规划修复工程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立基工作。即先在基址立起“闽南何氏开基大宗祠崇本堂保护碑”,碑的一面镌刻清代榜眼何冠英在重修崇本堂之后在何氏族谱中摹画的崇本堂图像,另一面镌刻保护碑文,叙述宋祠白石“崇本堂”始建年代、历史价值、历史沿革及闽南何氏发祥地之重要地位,让人们了解这座残破不堪即将湮灭的古建筑曾经的辉煌及历史价值,增长历史人文知识,自觉加强保护意识,这步工作漳州何氏分会2019年成立后已经在着手进行中,计划于2020年落成。

第二步是拆迁工作。在此基础上,由台商区有关部门协助漳州何氏宗亲分会,动员基址及周边侵建的民房拆迁,由政府及何氏宗亲组织共同筹款解决拆迁安置事宜,整理清楚基址地盘,以及宗祠前面祠埕,为下一步重建崇本堂提供必要基址条件。

第三步是重建工作。由省何氏宗亲总会发出倡议,号召海内外何氏宗亲踊跃捐款筹措修复崇本堂,按照清代何谱中的祠图,利用祠中尚存的石础石柱、雕梁斗拱,修旧如旧。这项工作由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何氏委员会负责主办,由于重建宗祠工程浩大,必然涉及包括村两委的支持、招标、建筑商资质、工程监理等方方面面,需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帮助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以保证重建工程顺利进行。

 

注释:

[1]丁儒,祖籍河南兰考,于唐麟德元年(664)随诸卫将军曾溥镇守龙溪,入赘曾府。总章二年,闽南“蛮獠啸乱”,朝廷派归德将军陈政率府兵3600人戍闽平乱,屯守龙溪,曾溥年老告退,丁儒因被陈政任命为军咨祭酒,甚得陈政信任,而丁儒亦为陈政谋划平乱谋略,安抚土著,促使归附,作出了重大贡献。垂拱二年(683年),朝廷批准建漳州郡,任命陈元光(陈政之子)为漳州刺史,丁儒提为泉州团练副使。归闲后定居龙溪白石,募民填海围垦,筑堤御潮,引柳营江水灌溉埭田,使盐卤之地逐渐淡化,利于耕种,有功地方。景元元年(710年)病逝。上诗见《漳州府志·艺文》及《白石丁氏古谱》。

又:有学者考证,从诗中的漳州果树系宋初引进,且从《白石丁氏古谱》世系详查发现从丁儒(为白石丁氏开基一世祖)到第十世代孙丁季渊中间隔了530多年,按照正常25年左右一世的年伦推算,丁儒应是唐末宋初人物。这里姑录存疑待考。

[2]《新五代史·卷六十八·闽世家第八》:绪性猜忌,部将有材能者,多因事杀之,潮颇自惧。军次南安,潮说其前锋将曰:“吾属弃坟墓、妻子而为盗者,为绪所胁尔,岂其本心哉!今绪雄猜,将吏之材能者必死,吾属不自保朝夕,况欲图成事哉!”前锋将大悟,与潮相持而泣。乃选壮士数十人,伏篁竹间,伺绪至,跃出擒之,囚之军中。绪后自杀。

[3]何冠英(1791~?),字杰夫,福建闽县人。道光八年(1828年)乡试中举人。道光十六年(1836年),何冠英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文渊殿校理,曾任广西、山西乡试副考官。累迁山东道监察御史,稽察中仓,道光帝钦派抽查漕粮运业。任浙江道监察御史。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授何冠英江南道监察御史。同年七月转任湖广道监察御史。咸丰元年(1851年),何冠英奉命巡视西域。补授贵州贵阳知府。不久,转兵备道,经官员举荐,擢升贵州巡抚。当时戎马战事十分紧急,何冠英中流砥柱,力挽危局。终于,何冠英心力交瘁,积劳成疾,不治而亡。

 

参考文献:

1.宋《白石丁氏古谱》,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6年6月翻印。

2.《新五代史·卷六十八·闽世家第八》。

3.清康熙丁酉年《龙溪县志》。

4.乾隆二十年何子祥撰《何氏族谱》。

5.何书镛《清源谱研》2020年元月。

6.《官浔何氏族谱》官浔何氏族谱编委会2015年编印。

 

  (作者系中共漳州市委党校历史学教授)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