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名镇名村
底蕴深厚的长教古村
2021-04-1220:52:04来源:漳州史志研究室

  南靖县梅林镇长教村,是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古村落,因电影《云水谣》在此拍摄,人们也把它俗称为“云水谣”。这里是世界文化遗产和贵楼、怀远楼的所在地,是中国景观村落,神奇土楼、百年老街、壮观榕群、灵山碧水,把古村映衬得分外妖娆。

历史源流

  长教古村四面环山,纵横十余里,汩汩流淌的长教溪从村东面流入,环绕成腰带形,再从北面出口,那溪水裹带着古老的历史和浓浓的思绪,流向远方的山峦。这个如诗如画的村落,是闽南语系与客家语系交融之地,曾是一个不受世局干扰的“世外桃园”。这个远离尘世喧嚣的古村,古称张窖。元末明初,群雄四起,战乱频繁,而古村处在万山重叠之中,交通闭塞,社会安定,不仅宜农宜学,而且是躲避兵燹之地。当时就有张、杨、邱、邹、郑等21个姓氏在此居耕。从现存可考的上南邱氏祠堂(已废)、官洋上楼的杨厝地、墟面楼的邹厝地、粗角的郑厝旧址、黄田的邓圳、畲坑的畲姓旧址,就可看出古村原来是个杂姓地。现在居住在古村的主要有两支姓氏家族,一支是简氏家族,一支是王氏家族。

  简氏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到古村开基繁衍的。据南靖《长教简氏族谱》记载:古村开基祖为简德润。简德润于元朝元统元年(1333年)出生在永定太平里洪源村,因排行第四,人称简四先生。他自小天性聪颖,博通经史。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年方19岁的简德润游学四方,至南靖永丰里梅垅村教授生徒,造自己的书香生涯。他尊贤容众,善与人交,居二年,教学名扬邻里。一日,江西赣州兴国县地师巡官曾茂廷为避风雨投宿书馆,简德润热情款待,留宿数日,每天丰餐美食。为报答其“诚心可鉴”的盛情,曾茂廷踏遍周边山山水水,寻龙脉,找吉地,勘测墓穴,终于在梅垅九龙埔,择一个形如走马扳鞍踏凳的风水吉地,赠于德润,以报答之。得到此穴后,德润即回永定洪源,将曾祖的骸罐移至梅垅九龙埔安葬。临别时,地师曾茂廷还嘱咐德润,西南十公里的长教乡可以开基。长教有一富户人家张进兴,厚重有德,尊师敬士,膝下一子早夭,门户无续,其养媳刘氏奉侍翁姑,张进兴感其孝行,欲招一子入赘,观简德润学识渊博,宽宏大度,遂招其成亲,入籍张家。婚后简德润生三子,又娶卢氏,生五子。从此,简氏族人就凭借长教阡陌纵横的曲阪、梯坂,田园传家,安居立业。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简德润后裔已成为靖邑一望族。而今长教古村有官洋、坎下、璞山三个行政村,人口5000多人,大部分为简姓家族。

  长教古村的王氏族人是明洪武二年(1369年)到此开基的。肇基始祖王维岳来自漳州漳浦横口,由于海寇蜂起,兄弟三人迁移平和小溪大坪,后两人迁移金竹。而王维岳迁往南靖长教上寨开基。600多年来,王氏族人筚路蓝缕,辛勤耕耘,与古村的简氏族人和谐共处,共同开发长教这片肥田沃土。王氏族谱有诗云:“同居六百三十余,和睦相处似兄弟;平等友善双互惠,相脉相系一家亲。”就是一个印证。

  据《长教简氏族谱》记载,长教简氏族人从第四世(明宣德年间)至十六世陆续开始向外迁移,到缅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及台湾、香港等地谋生。现祖籍长教的台湾人就有23万之多。

古韵悠存

  长教古村文物古迹众多,有世界文化遗产和贵楼、怀远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氏大宗祠,南靖古八景之一的南华岩。踏进长教土地,可谓每走一步都有文化的痕迹,每看一景都有历史的回声。

  一、土楼

  长教盈盈山水间,众多土楼星罗棋布在山脚下、溪岸旁、田野上,保存完好的有53座。这些土楼姿态各异,别具一格。

  酷似城堡的和贵楼是一座五层的方形土楼,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楼高21.5米,宽36.6米,深28.6米,每层24间房,土楼的外墙用卵石砌就一米多高的墙脚,底层夯土墙厚1.34米,往上逐层收缩10厘米。整座楼建筑面积6450平方米。楼的外围后高前低,九脊顶随之高低错落,显得格外壮观。楼内院建有“三间一堂”式私塾学堂,楼外建有平房护厝,形成楼包厝、厝包楼的奇妙景观。楼内天井两口水井水质截然不同,左边井水清澈甘甜,右边井水混浊不清,俗称“阴阳井”。更让人惊奇的是这座土楼建在方圆3000平方米的沼泽地上,初建第一层时因负荷过重而下沉,以后用100多立方米的松木打桩,才得以把楼建起来,且历经270多年依然坚固稳定,巍然屹立。楼的大门联:“和地献奇山川人物星斗画,贵宗垂训衣冠礼乐圣贤书。”两扇大门的对联:“和亲皆康禄,贵子共贤孙。”意义隽永,构成了简氏传统族训的核心,对后人起着灌输、训诫、警策的作用。

  与和贵楼相距仅一公里的怀远楼是南靖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土楼,建于1909年,楼高四层13.5米,楼直径42米,每层34间,共136间,四部楼梯均匀分布。楼基用巨型鹅卵石和三合土垒筑3米多高。墙体表面光滑无剥落,被作为古夯土技术研究的标准实物。楼的门框用石灰粉饰一个墙面,饰以天蓝色蔓带构成的三角形图案,象征吉祥富贵。大门两边下端分别用篆书饰以“福禄”“寿全”四个大字,表达楼内居民对美好生活的祈盼。楼内建有精巧秀气的“四架三间”上下堂五凤楼模式的楼中楼“斯是室”,楼中有楼,似有太阳和月亮之意,表达了土楼人与日月同辉的思想。室内以彩绘朱刻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图案多为龙凤狮虎、日月星云、花鸟鱼虫等,栩栩如生。门窗、柱上楹联诗对,随处可见。如“天下良谋读与耕,世间善事忠和孝”,寓意深远。

  在长教溪流边、古道旁,有一座被称为“黄鹤楼”的广居楼,这座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箭楼状封闭式土木结构的土楼,高3层15米,每层中间一大厅堂,两厢各有两个房间与厅堂对称。为防水患,地基砌2.2米,楼前砌一墙,隔断楼与河面对冲,其它三面建有护厝,呈弓形状环抱高楼,使整座土楼呈现弓箭待发之势。楼体上方(南方)为整座楼体正大门之处,意在吉方开门。

  还有被人们称为土楼的“活化石”的时德楼,其大门一边石柱被火烧得断裂不全。楼的后墙修建了5间3层楼,左墙修建了3间4层楼。据考证:方形的时德楼建于清乾隆年间,原楼高4层15.5米,设有4部梯道,单层32开间128间。楼内天井两边各有一口水井,现存有一口,井水甘甜,犹如矿泉水。1864年被“长毛番”焚烧,历经一段时间后重修完整;1930年再次被烧,这次大火把整座楼烧毁,水井石沿及大门石板均被烧裂,内墙被烧成通红,使它像当年的火砖一样坚硬,以致70多年来楼墙仍坚硬无比,不被雨水所冲毁。那残留的土墙,有的地方像石笋挺立,有的地方则长出了小树、杂草,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二、姓氏宗祠

  长教人认为“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把宗祠看成是家族宗法的象征。为加强家族的内部团结,长教仅简氏宗祠就有9座。这些姓氏祠堂一般为五凤楼的基本平面布局,常见的是两堂两横式、两堂式;上堂为享堂,放置祖宗牌位,祭祠仪式也在此举行;下堂为议事的地方;祠堂的前面是宽敞的草坪,是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

  简氏大宗祠始建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为两堂式古祠,正堂面宽3间进深3间,抬梁式木构架,十一檩卷栅式,单檐悬山顶屋脊。祠内悬挂着20多块历代名人及贤士官宦所制匾额、对联,有制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文魁”“进士”匾额,有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赠的“兴学敬教”(现悬挂在和贵楼内)和民国初国共合作时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总指挥何应钦亲笔所书的“助我义师”(现悬挂在怀远楼内)等横匾。石柱雕刻镏金对联:“脉接洪源八派初分源可溯,基开长教一门递传教难忘。”

  除了大宗祠外,简氏还建有东山祠、潭头祠等8座祠堂。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奎文祠,是长教众多祠堂中一座专门供奉女性的祠堂,为二进二廊一天井三间悬山顶建筑。

  长教璞山村上寨是王氏族人的聚居地,建有种德堂和光裕堂。种德堂是王氏启基始祖维公及历代祖之宗祠,建于明朝宣德年间,土木结构,分上下厅,上厅设神龛,内间开小门向东。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正堂左右对称厢房。光裕堂位于新厝洋,始建于嘉庆丁丑年(1565年),系奉祀九世祖王仕全公及简氏老孺人之宗祠。此外,王氏还有一座大宗祠——溯源祠。它位于古村坎下桥仔头,1969年因特大洪灾被冲毁,1992年重建。溯源祠也是南靖靖城珩坑、观音山、南坑金竹及永定县登心洋王氏的祖祠。

  每年正月十五,长教人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族人备上水果、香烛,来到大宗祠拜祖;宗祠祭祀理事会用整头的猪、羊先祭祀先祖。村民则在宗祠前的大埕摆上八仙桌,桌上摆放祭品,烧香祭祀。祭祀前,选出司礼生(主持人)一人、司祝生(读祭文)一人、司仪生(捧、换敬品)一人、主祭(需太学生或高辈份)一人,陪祭数人。宗族有重大活动,一般也在祖祠前举行。

  三、百年老街

  长教古村旧圩尾有一排两层老式的砖木结构房屋,那是古村的老街市。房屋底层临街商店大多保留着木板代墙的特点,门窗上留有设柜台的痕迹。上层多为住房,两层之间用木质屋檐挑向街中,作为底层商店挡雨遮阳之用。店面一间连着一间,不难看出长教村当年的繁华景象。时至今日,这条百年老街上仍有食杂店、理发店、打锡店、药店等店铺。

  四、千年古道

  在长教古村落中,一条条古老的溪石小道在静默中浸透着神秘与苍茫。据考证,长教的古道长达十公里,古时是闽西通往外界的必经之道。那时当地和龙岩的书生进京赶考,乡人外出谋生,都要走这条古幽道。古幽道上那一块块石头,被磨得圆润,细雨轻烟,闪出柔和的光泽。近年来,南靖县修复古栈道3公里,并把它命名为“云水谣古栈道”。

  五、壮观榕群

  长教古村的溪岸两边,由13棵百年老榕树组成的榕树群蔚为壮观,构成了长教古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旧圩尾吊脚楼旁的两棵老榕,都有四五百年历史,其地面树干要10多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拢,其中一棵树冠覆盖面积1900多平方米,枝丫长达30多米,是目前福建省已发现最大的榕树,被称为“八闽第一榕”。老榕树下,设有祭坛,逢年过节古村人都会到这里祭拜“榕树公”。

  六、笔架山

  人们来到长教这个秀丽的古村,不时会听到有关笔架山的传说。古村人说,简氏九世祖在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始建一座方形土楼和德楼。楼建成后,为使楼里的子孙能人才辈出,楼主按地理要求,发动参与建楼的所有人员在楼的对面大山顶上造一个峰尖。那峰尖位于东方,日出时,峰尖的倒影映在和德楼门前那大池塘里,谓曰:塘为墨汁,峰尖为笔,文房用具齐全,后人可出人才。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楼内出了进士简逢泰,咸丰七年(1857年)官任员外郎,御诰授“奉直大夫”。故人们把和德楼称为进士楼。

  七、南华岩

  位于长教璞山村西1.5公里处的南华岩,是南靖县古八景之一,也是闽南的一处胜景。风景区始建于十四世纪末期,南靖县志载:南华岩在长窖总,大石立于左,瀑布垂于前,乡人简凭营建。现有真武插剑、月峡寒泉、圆潭飞瀑、丽泽怀珠、万笏朝天、仙人寄踪、一龟撑水、童子拜佛八大景观。民国初,粤军陈炯明部驻漳州时,师长林烈游南华岩后,曾作诗一首:“南华岩畔日西斜,寂静禅房照落花。遍地兵戈犹未息,乐游此地不还家。”

  南华岩下岩建有观音庙,上岩建有孔子庙,两座庙宇就像系在丝带的两端,绽放在青山绿水间。观音庙坐西南向东北,敬奉南海观音神像和吉祥神像。庙旁苍松挺拔,梧桐翠绿;还有在这里生存了数百年、被尊称为“圣树”的银杏,姿态古雅,叶如折扇,别有意趣。上岩的孔子庙坐西朝东,建于十四世纪。据说,子女要考试升学的家长大都要到这里祭孔,以求子女金榜题名。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当地人还举行大型祭祀活动,乡里乡外的善男信女纷至沓来,焚香点烛,献上红柿子、糕饼,以表对先贤的景仰。

  南华岩自古就以其秀气中显恬静、奇幻中露幽雅而成为人们读书的好地方。据《南靖县志》记载,明代在南华岩上设立社学,在孔子庙的前面,建有一座学堂,为上下厅制。当时闽西永定县的巫文达、巫余系、巫余福父子三人来到这里读书、习字,上京城赴考,先后中榜“翰林学位”,被称为“父子三翰林”。清朝名臣唐朝彝、简逢泰也曾在此读书。再次站在这经几百年风雨洗涤的古学堂前,仿佛看到了古人夜以继日发奋攻读诗书的身影,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在山谷回旋飘荡。

从长教到云水谣

  历经700多个春秋轮回,风雨沧桑,长教古村依然是诗一般的灵秀——山分外的青,水分外的碧,空明澄澈的天空分外的迷人,不时引来电视台、导演、制片人等到此拍摄影视作品。早在1996年底,福建电视台就以这里的山水、土楼为背景,以长教魏敢湘创办提线木偶剧团为题材,拍摄制作纪录片《戏班》,并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优秀纪录片二等奖和省台一等奖。2001年12月,中央电视台、福建东南电视台又到这里拍摄《东南一台戏》向全国推介,“戏”中全景式地再现了长教的榕群、碧水、古道,使戏在景中,景在戏中。

  “我正是看中南靖长教特有的民俗风情和保存完好的土楼民居建筑,才选择这里作为外景地。”那是2002年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陈家林率30集电视连续剧《沧海百年》摄制组到古村拍摄外景时道出的拍摄初衷。戏中许多街道、商店、搏杀的镜头就是在古村完成的。那河边的草地上,厮杀、呐喊如原景般再现;那悬挂着的各种招牌,看上去和闽南小镇古街无异。2005年,电影《云水谣》在此拍摄,村中榕群、碧水、古道,都成了影片中主人翁陈秋水倾诉凄美爱情的地方。2009年,由福建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影片《长长回家路》,也来到古村拍摄。此后,一部又一部影视作品在长教演绎了许多跌宕起伏的历史传奇和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长教也成了闽西南著名的影视基地。

  岁月滤尽了历史的沧桑,在山的逶迤与水的流淌中,长教古村依然透着一种由文化浇灌的厚重与品味,只是长教这个地名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忽视,特别是外地来的游人,只知道它叫“云水谣”。

  (作者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