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传播 > 城市影音
新行街番仔楼的红色往事
2021-04-1221:21:19来源:漳州市委史志研究室

漳州城区的新行街上,有一座被称为番仔楼的古厝,这座古厝不仅建筑风格独特,而且还曾和漳州城区地下党组织有过一段红色情缘。

番仔楼所在的新行街,至今仍保留着旧时的狭窄街面和低矮平房,在周边新华东路、南昌中路和丹霞路的高楼包围下,不免显得有些老旧和颓败。但昔时这里由于东接浦头街,直通浦头港,曾一度是漳州城的繁华街区,不少社会名流、成功商贾都在此置业兴宅,番仔楼的建造者华侨陈顺筹便是其中之一。上世纪20年代,从南洋苏门答腊回乡的陈顺筹斥巨资在新行街5号建楼。该楼为庭院式大厝,由主楼和天院组成,占地面积655平方米;主楼坐北朝南,为三层中西结合风格建筑,建筑面积558.58平方米,砖、木结构,南面设通廊,立6支前檐柱,建筑室内中部为门厅通道,两侧为房间,东侧设有楼梯,建筑四面均开窗,外墙窗户顶设南洋风格帽檐。由于是过番人所建,又颇具南洋风情,大家便称其为番仔楼

番仔楼建成后,陈顺筹继续在南洋经营生意,妻儿则留在漳州定居,陈顺筹每年都会回乡与家人团聚。每次陈顺筹回乡,外甥马东涵(马海髯)都会来探望他,还和他一起探讨国内局势,向他介绍漳州当地开展的一些爱国进步活动。1933年,中共厦门中心市委派地下党员、《江声报》驻漳记者吴香谷,在漳州与地下党员杨殿钟取得联系,着手在漳州城开展地下党组织工作。不久,发展了马东涵、许铁如(彭冲)等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共漳州城支部,书记蔡大燮(后为马东涵)。当时,陈顺筹虽然不知道马东涵是地下党员,但他思想开明,且心怀爱国之心,对马东涵所做的工作深表认同,再三叮嘱在漳的家人要给予马东涵帮助和支持。

19351月,中共闽粤边特委为了进一步开展城市工作,决定成立中共漳州城工作委员会(简称漳州工委),书记杨瑞,组织部长马东涵,下辖学生、教员、工人、芗潮剧社等6个支部,共有党员30多人。1936年五六月间,漳州工委宣传部长曾松元被捕叛变,致使工委受到破坏,工委骨干不得不分散转移,马东涵、许铁如等人去了香港,陈松年、周德华等人去了闽粤边游击区,漳州城党组织被迫暂时停止活动。1937年春,陈松年带着中共闽粤边特委的指示,从靖和浦根据地返回漳州,筹划恢复建立漳州城内党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的联系,大部分党员与党组织重新接上关系。同年夏,中共漳州工委恢复建立,马东涵任书记,许铁如任组织部长,陈松年任宣传部长,下辖职工、妇女、同安、石码、山城5个支部以及部分个别联系的党员。重新恢复的漳州工委急需一个安全的活动场所,马东涵想到了新行街5号舅舅家的宅子,便向陈顺筹求助。当时,陈家亲眷主要居住在一楼和二楼,三楼较少使用,陈顺筹就把三楼无偿借给漳州工委使用。除了提供安全的活动场所,陈顺筹还时常为工委提供活动经费。马东涵、许铁如等漳州工委的同志经常出入番仔楼,在楼中多次成功策划革命活动,领导芗潮剧社在设立抗日救亡宣传队的基础上扩大为龙溪民众救国服务团,开展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活动,把漳州及闽南一带的抗日救国运动推向了高潮。19385月,厦门沦陷,中共厦门工委迁往漳州,同漳州工委合并为漳厦工委(后又改称漳州工委),书记钱兴,组织部长马东涵,宣传部长张兆汉。钱兴不久后调离,由陈伯敏接任书记。1943年春节前夕,陈伯敏被捕叛变,向敌人供出了30多名党员的名单,包括马东涵在内的20几个党员因此相继被捕,漳州工委遭到彻底破坏,此后城内党组织的工作划归漳南工委领导。

漳州工委存续期间,坚持在白区开展革命活动,有力地配合了闽粤边游击区的军事斗争,成为游击区之外的一条重要隐秘战线。它是闽粤边特委掌握外界信息的重要据点,漳州毗邻厦门、泉州、汕头、潮州等城市,交通发达,信息灵通,在革命根据地的闽粤边特委通过漳州工委搜集信息,了解全国局势,并寻求中央指示,及时调整战略策略,更好地应对形势变化。当时,由于中央主力红军长征,闽粤边特委一度与党中央失去联系,正是借助处在白区的漳州工委及厦门工委,才得以与在香港的中共南方临委接上关系,从而获得中央指示。它是闽粤边革命根据地采集物资、传递情报的重要通道,采购大批日用品、药品,运送到游击根据地,还密切留意城中国民党当局动态,传递可靠情报给特委,有力支援了边区的反清剿斗争。它是党开展统战工作的重要平台,巧妙运用一些成员的特殊家庭关系,开展统战联络工作,与各界周旋;建立外围群众进步团体,广泛组织抗日宣传活动,掩护党的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其领导下的芗潮剧社以进步健康的戏剧形式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推动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在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共漳州工委在闽南革命斗争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新行路5号番仔楼作为漳州工委的重要活动场所,于1991年被漳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保单位。现如今陈氏第三代共十几口人居住在番仔楼中,历经百年风霜的老楼虽已不复昔日光彩,但它的红色故事仍在后世中传承和颂扬。

 

注释:

浦头港:原是九龙江西溪故道,西溪改道后为内港,是明清时期漳州城的一个重要内港码头。

过番:闽粤方言,指到南洋谋生。

中共厦门中心市委:19313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在厦门遭敌破坏。5月,中共中央决定暂不恢复福建省委,而建立福州、厦门两个中心市委,漳泉两地党组织归厦门中心市委领导。

中共闽粤边特委:19348月,中共闽粤边特委成立,原由厦门中心市委领导的漳州中心县委(后改称靖和浦县委)改由闽粤边特委领导。

漳南工委:1940年春建立,辖有漳州南乡及南靖县属的20多个村庄的20多个支部,有力加强了白区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共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闽南地方史大事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96年。

[2]中共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闽南地方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

[3]中共龙溪地委党史办公室、中共漳州市委党史办公室:芗潮剧社学术讨论会资料汇编,1984年。

[4]中共漳州市芗城区委党史研究室:芗江风云,方志出版社,2002年。

[5]中共漳州市委组织部、中共漳州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漳州市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福建省漳州市组织史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6]中共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闽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史,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

(作者单位:中共漳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