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名镇名村
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云霄县火田镇
2024-03-1109:45:48来源:《漳州名镇名村》

【概况】

火田镇位于云霄县东北部,辖21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98个自然村,人口约6.2万人,镇域面积196平方千米,是云霄县地域面积最大的一个乡镇。境内自然风光秀丽,地热等资源丰富,有4.67平方千米的古茶树群落和0.33平方千米的生态茶园,有火田青枣等8枚国家地标,是远近闻名的“温泉小镇”“水果之乡”。2016年入选福建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1710122139945814.jpg

火田镇区

【沿革】

民国时期火田镇称为高岳乡、西岳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分属第二、六区,1958年成立火箭公社,1960年分为火田、菜埔两个公社,1965年又合并为火田公社,1984年改为火田乡,1993年撤乡建镇为火田镇。

【建筑】

火田镇是漳州郡治的发祥地,素有“开漳古镇”之美誉。火田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辖区内西林村、菜埔村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溪口村、菜埔村被评为国家级传统村落,白石村被评为省级传统村落。

古城遗址  分布在以西林村为中心,由下楼至菜埔村的濒江狭长地带,总面积1.5平方千米。治城周长约4千米,现遗存部分城墙残基、隔江烽火台、城南古渡口码头遗迹,也存有东城门瓮、壕沟、水门、军营巷、军营山、演兵坛、点将台、炮台山、衙署、粮仓等旧地名古迹。据载,元代漳州总管同知陈君用在西林城办公时,曾对古城做过维修和重建,现为漳州仅存的唐代开屯城池遗址。

1710122139732874.jpg

古城遗迹

古城墙  位于西林村,保存较完整地段当属西门,城墙由三合土夯筑,宽近1米,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御功能。有陈元光点将台两开间,三合土夯筑。残墙高3.2米,深13.65米,宽24.79米,厚1米,总面积338.62平方米,今存城南门遗迹及城门匾。

古郡衙  位于西林村漳州故城遗址内,是由陈元光在城中建造三进建制的府衙、武衙以及“笼子”(监狱)等政权建筑组成,衙署三开间,由大堂、大埕、仪门及耳室组成,右侧置狱司监房、经历司和更舍,左侧是内衙。

古渡口码头  漳江总长66.2千米,西溪、北溪两条支流在西林下楼溪汇合。古码头位于西林城漳江南畔,唐代建漳时,城东江畔就已设置渡口码头。2005年后,陆续修复古城渡口码头、石板头渡口码头,同时也整修滨江古城墙等古迹。

1710122139725809.jpg

古渡口码头

火田军陂  俗称“圣王陂”,位于竹树潭与珍珠坂两村之间,漳江支流火田溪中段。军陂由拦河滚水坝和引水渠道组成,是开漳将士屯垦时兴建的拦河坝堰水利工程。因是陈元光率开漳将士所建,故称“军陂”“圣王陂”。滚水坝灰石结构,原址长约120米、高4米,今残存两岸各一段及江心一节约30米。火田军陂用于引漳江水灌溉从火田村至七里铺洋的水田,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710122139451710.jpg

圣王陂

古楼驿  唐天宝五年(746年),盘陀岭西南麓设置古楼驿馆,驿站为一排两伸手,面宽5间,两侧2间,墙体生土夯筑,双层五坡顶红瓦建筑,左侧斜偏朝向古楼庙。千百年来,南来北往的官员夜宿驿楼,流连于蒲葵关,为后人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现古楼庙前存石碑一通,高3.02米,宽0.84米,厚0.2米,为明代中期所立,但字迹剥蚀难辨。

1710122139549833.jpg

古楼庙

大峙原  位于高田村,与岳山隔溪相望,为唐漳州刺史陈元光原葬处。开元四年(716年),陈珦北迁州治到漳浦李澳川时,犹存墓地供人吊祭。现大峙原陈元光原葬处犹存墓形,坐东南朝西北,山上建八角纪念亭,山下有3组寺庙建筑及山门,近年被辟为葛布山风景区。

五通庙  俗称王爹庙,为广平尊王庙,祀广平尊王,位于西林村,始建于唐初。前为神殿,后厅祀佛。主殿面阔5间,进深4间,抬梁式木构架,单元歇山顶,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唐陈政、陈元光率府兵入闽进驻西林,供奉汉将“广平尊王”周亚夫塑像于庙内。元至元年间,重修西林城,增祀南方神道“五显大帝”。五通庙后经多次修缮,为云霄县重要涉台文物史迹之一,是云霄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710122139129729.jpg

五通庙

【习俗】

“走王”  云霄民间尊称“开漳圣王”陈元光为“王爹”,城乡皆有庙宇崇祀,历史上列入地方祀典。每逢元宵节,民间即备鼓乐彩旗仪仗,以三眼铳开道,用神轿抬王爹、王妈(陈元光夫人种氏)、王子(陈珣)、王女(柔懿夫人)和马仁、李伯瑶两位元帅神像,巡游境域,祈求平安,称为“走王”,也称“圣王巡安”。2005年,云霄“开漳圣王”巡安民俗被公布为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物】

陈政(616—677年),唐光州固始县(今河南省固始县)人。唐总章二年(669年),奉命率领府兵3600人入闽平泉潮间“蛮獠啸乱”。由于府兵从北方远道而来,很多人不适应南方湿热瘴疠的气候环境,陈政退守九龙山(今九龙岭),一面屯田自给,以守为攻,一面请朝廷增援。次年,其母魏箴率领五十八姓军校南下支援,会师后进屯梁山外的云霄镇,渐渐地平定了当地的动乱。唐仪凤二年(677年)四月,陈政病逝。前志论陈政,认为开漳“首实陈政。遂扼闽粤之吭,开千百世之衣冠文物。”

陈元光(657—711年),字廷炬,号龙湖,陈政之子。唐总章二年(669年),随陈政率军入闽戍边。仪凤二年(677年),继承父业,执掌帅印,继续开发南蛮之地。垂拱二年(686年)上表请于泉潮间建置漳州,辖漳浦、怀恩2县,为首任刺史。后率轻骑御敌,战死沙场,时年54岁。自唐、五代至宋、明都有追封,堪称唐代拓疆开漳溯源的人物,民间敬奉为“开漳圣王”。

张佐治(1544—1604年),字思谟,菜埔村人,后居邻村西林,明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任知县、知府期间,深受百姓拥戴。因倭寇猖獗调任宁绍兵备副使、天津兵备参政。为解决军需粮饷,他组织天津军民开垦屯田数万顷,时有宦官到天津征收芦苇重税,张佐治挺身抗争,使之减征一半,受到军民赞颂。张佐治一生廉洁,两袖清风,数次回乡省亲都是“垂橐归里”。

蔡思充(1559—1642年),字宝卿,号元岗,西林村人。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应乡试名列第二,万历三十五年登进士,初授东阳县令。万历三十七年应调入朝参与主持会试。历任礼、工、户科给事中、工部都给事,均政绩斐然。后升太常光禄二寺卿,常直言时事得失,以议“许世子不尝药”触犯权宦魏忠贤,受谗罢官归里。天启元年(1621年),被起用为南太常寺卿,后升刑部侍郎、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天启四年被魏忠贤等诬其忤旨私窜宫廷,第二次被黜职回原籍。罢官回里期间,倡建下河城堡,重视故里文化和公益事业。崇祯二年(1629年),再次起用。崇祯十五年八月逝世,享年83岁。赐祭葬,赠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墓在莆美镇(一说在白石村)。

张士良(1578—1664年),字思源,又作思元,号起南,菜埔村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历任贵池县令、太和府尹、礼部试同考官、礼部郎中。时倭寇扰乱沿海,张士良调任宁波知府,筹饷练兵,倭寇不敢犯。后任河南副使、大梁兵备道。天启五年(1625年)告假回乡,建菜埔城堡御寇,并请准为祖母朱氏立贞德垂芳坊(保存完好,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弃官归隐,于平和大峰山狮子岩带发修行,自称“发僧”。其间,与以抗清复明为宗旨的诏安九甲会党(前期的“天地会”)骨干万礼、万五往来密切。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