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风俗民情
漳台情缘|漳台清明的传统民俗
2024-04-0309:22:59来源:《漳台传统民俗》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逸周书·周月》孔颖达疏:“清明,谓物生清净明洁。”后来清明和前一两天的寒食节融合成为一个插柳、踏青和扫墓的节日。


插柳

“寒食断火,起于子推”,古代寒食节是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这一天要禁火,“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每岁禁中命小内侍于阁门用榆木钻火,先进者赐金碗、绢三匹”。清明多在寒食的隔天,要用榆柳重新生火,所以在门口插柳。“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䭅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

明代漳州的旧俗是“折柳悬于户外,仍以插鬓……好事者往往从女墙上瞻望四野,春衣明媚,与新荑照映可人”。清代则是“清明插柳户上”,台湾也是“清明插柳于户”。这一习俗延续至今,俗谚有:“清明伓(不)插柳,红颜成皓首。”有的地方柳树较少,就用榕枝替代柳枝。


做粿

清明节一些地方在插柳枝的同时还将嫩艾叶或别种野菜煮熟去掉苦汁后捣烂,和米浆做成“草粿”,客家称“青粄”,用以祭祀先人或馈送亲友,这大概也是明目、辟邪的用意。畲族也有合青草做成的粿,叫“清明粿”。在台湾“俗以鼠粬草和糯米为皮,干萝卜丝为馅,制成为粿互相赠送”,称为“乌草仔龟”。


1712107454643118.jpg

漳州草粿

 

1712107454150859.jpg 

台湾“草仔粿”


漳州城区将鼠粬草汁加进米浆中做成球形如珠,颜色乌黑的粿,用以祭祖,称为“乌目睭(眼睛)”或“乌目糍”,认为吃此食物可使眼睛清明。乌目糍可能就是古代龙舌䉽的遗俗。

1712107454680823.jpg 

漳州“乌目睭”

 

在清明前后,漳州城乡都有吃“润饼”的习俗,此当为古时寒食之遗风。旧时“澎人清明节家家皆食春饼,其制以面粉煎成薄片如锅盖状,而以鱼肉杂菜脔切至细实其中,参与芥酱裹之,亦名薄饼”。现在台湾居民也吃“润饼”,并用来祭祀祖先,天刚亮老字号“拭(擦)润饼皮”的摊位前就有人排队等着买“润饼皮”。清明时台湾还有用茜草汁作染料,在煮熟的蛋壳上描绘花纹,俗称“清明卵(蛋)”。


1712107454694680.jpg

台湾家庭清明前后吃的“润饼”

 

1712107454722055.jpg

漳州家庭清明前后吃的“润饼”

 

踏青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也是郊游的好时光,自古就形成踏青的风俗。杜甫的《清明》诗描述:“着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山万山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蔡襄有诗记载闽中节俗:“节候近清明,游人已踏青。插花穿戏户,沽酒似旗亭。”在踏青时还有射柳、拔河、蹴鞠、扑蝶、采百草、放风筝、斗鸡、荡秋千等活动。

旧时漳州清明日“闾巷妇人或有盛服靓妆,带蔷薇花,出郭外逐队行者,俗号‘踏青’”。民国时,妇女也于是日三五成群出外踏青,折柳枝簪于头上。后来踏青的妇女多折麦苗插于头上,寓意“插麦青,加(多) 生婴”。在田野上儿童逐队歌呼,妇女采集各种青草,晒干研末,用于治疗痧症和消化不良。

台湾清明节时“妇女盛妆结伴出郊上墓,谓之踏青。归折麦穗插髻,以祓不祥”。


扫墓

明代漳州“清明节祭扫坟墓,男妇俱往,舆车壶浆络绎于道,城中尤盛”。清代曾氏父子的《漳州竹枝词》和《漳州杂诗》分别这样记载清明扫墓的风俗:“门前插柳雨初晴,令节今朝又一更。簌簌棠梨城畔路,谁家上冢祭清明。”

扫墓不一定在清明日,扫新坟与旧坟的日期也有差别,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家族都有各自的惯例。时至今日,漳台居民仍在清明前后备祭品,带锄头、畚箕到先人墓上祭扫。新筑之墓要连续三年择吉日(在清明前后)备三牲外加粿、糍和甜米糕,着孝服包白头巾上坟,称“ 培墓”,要先拜后土,再拜正墓。祭扫旧墓称“巡墓”或“巡风水”,时间可在清明节前后的十日中任选,子孙备糕饼等到墓前,芟除杂草、清理墓地上的垃圾,修补破损处,烧纸,奠酒,燃放鞭炮。在长泰,是整个农历三月都可选作扫墓的时间。

祭毕,要将部分祭品(发粿)分送给墓周围的贫儿以示祖先德泽永在,称为“揖墓粿”。有的大家族清明时节祭祖时还会在墓地旁边设灶,聚饮于墓前,称之“墓饮”。清明时节坟冈周围的一些村民会肩扛锄头帮人清理墓地环境,借以得到报酬。漳州有童谣描写这种情景:“草蜢公,穿红裙,红澎澎,骑马来培墓。大哥排红龟,二哥排牲醴,三哥烧香甲点火。墓鬼仔围来揖墓粿,墓粿分无够(不够分发),豆干鸭蛋摕来斗(凑数)。”

俗以为不可将空的碗盘等放置在墓碑扫墓;必须专程去,不可顺道去;扫墓时间应选早上,避免未时(下午三点)之后;要带晚辈一起扫墓,才会子孙兴旺。自从实行火葬以来,“巡风水”改在火葬场的骨灰保管处举行,内容也简化为祭拜和烧纸钱。

  高拱乾的《台湾府志·风土志》载:“清明日,人家展谒坟墓;舆步壶浆,络绎郊原。祭毕,藉草衔杯,递为酬劝;薄暮乃归。”扫墓分“培墓”和“压纸”,“培墓”须备三牲祭品(新墓则用五牲),“压纸”就是祭扫旧墓,仅培土、除草,清理坟墓环境,然后压下“黄古仔纸”。扫墓时也有向周边的人分发“龟粿”的风俗,也称为“揖墓粿”。如今在台湾,清明节要放公假,俗谚云“清明伓转厝’(回家)无祖,过年伓转厝无某(老婆)”,即清明节不回家扫墓的人等于数典忘祖,即使窘困在外难筹路费的人,也会想方设法回老家扫墓。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