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俗称“五月节”。据《续齐谐记》载,“角黍,楚俗汨罗水据《西湖游览志余》二十记述,端午为天中节,人家包黍秫以为祀屈原。古代每年的端午节,为了纪念古代忧愤投江的诗人屈原,让他免受鱼虾噬咬,百姓都要包糯米粽子投入江中。年代久远的传说已渐渐淡化,但端午节包粽子的风俗习惯在闽南已代代相传。
闽南人爱吃粽子,漳州传而相习,民间于“端午节必须制粽”。民间有俗谚:“食五月节粽,破裘才肯放。”表明吃过端午粽子,盛夏方算来临。据《漳州市志(1991-2007)》记载: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做粽子自食或馈送亲友(除新丧之家外),称为“裹粽”或“缚粽”。
台湾端午风俗,多从漳州、闽南一带传入,差异不大。《漳州市志》载: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率军攻克赤嵌城,荷兰人退守热兰遮城,守将鄂易度想乘郑军缺粮追击,郑军得四处民众粮食支援,端午节以杂粮混合煎成条块状代粽子发给将士,年底光复了台湾。台南人为了纪念,每逢端午节便做这种食品应节,称为“煎duī”。
漳州粽子有糯米粽、粳米粽、红豆粽、花生粽、咸菜粽和碱粽;咸肉粽为选用上等糯米,配上虾仁、香菇、鸡蛋和五花猪肉,调入五香粉等佐料,用洗净的竹叶扎好, 放入锅中煮烂。吃时解开竹叶,调以沙茶酱或辣酱,味道鲜美,香气扑鼻。
漳州肉粽一般都精选卤肉、腊肠、咸蛋黄、板栗、香菇等原料,其馅料的浓香与粽叶的清香完美结合,先把粽叶弯成一个漏斗,装上一些用纯糯米、葱、虾米、糖、酱油等调料炒出来的糯米铺个底,再放入蛋黄、猪蹄包、鹌鹑蛋、板栗、干贝、虾仁等馅儿,接着用炒糯米盖满,然后巧手一折一系,一个粽子就完成了。每个粽子大小相等,棱角分明,精致可爱。接着将包好的一大串粽子放入蒸锅中煮45分钟,粽子蒸熟的时候,满室都被那混着叶与馅的清香所充满,香气直逼脑门,而打开粽叶,一个饱满、圆滑、油嫩,镶嵌着美味馅料的肉粽在眼前闪着油亮光泽,粽香就随热气弥漫满口,让人回味无穷。刚出锅的肉粽滚烫,煮至酥烂的五花肉油脂温和地包裹着每一粒糯米,香菇与虾干、干贝等海鲜风味和肉香欢快地交融,趁热咬一口,米香、肉香、海味、粽叶清香交汇,若是配上一盅炖罐,就是令人满足的一餐。
夏日庆端午,除了传统的肉粽外,来颗口感冰凉Q弹的碱粽就再爽口不过了。《漳州市志(1991-2007)》记载:“碱粽用糯米浸泡烧早季稻草的灰浸出的水后做成,可贮藏多日不变质,能助消化,吃时拌上糖或蜂蜜,凉滑爽口。”
碱粽的“身材”比肉粽“瘦”几分,配料也比肉粽简单,但所花费的时间一点不比肉粽少。制作碱粽,要先粽叶洗净后泡一遍碱水,这样碱粽煮熟后好剥不粘。糯米也需泡水至少4个小时,沥干后再加入碱油充分搅拌至米粒呈微黄色即可,这样才算渗透米心。抽出两张粽叶子,叠放平整,然后左右两手一起把粽叶往内折成一个漏斗形,抹些油后再抓两把已浸泡好的糯米放进小漏斗里,接着用较长的粽叶往漏斗上方遮盖,捏紧,再用垂挂下来的棕榈丝线把粽子扎紧。做好后水煮1至1.5个小时,米粒完全融合成黄黄的稞,就做成QQ的碱粽了。
碱水有祛油脂,帮助食物变松软达到易消化的作用。碱水粽颜泽淡黄晶莹,所以碱粽兼具松软、嫩滑、剔透的特色,每到夏天,买几颗回家放冰箱冻过后蘸上蜂蜜、白糖、炼奶、红糖食用,别提有多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