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史志工作承担着整理发掘和研究开发重要历史资源、传播弘扬地域特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光荣使命,但由于史志工作并不处于经济主战场,在许多人眼里,这份工作似乎有点“冷”。
如何激发基层史志工作活力,让“冷板凳”坐出“热”效应,实现“逆风翻盘”?近年来,漳州市委史志研究室以“开门修史、开放展陈、开掘价值”新思路,创新党史和地方志工作机制,在工作中不断生成“加法”与“解法”,探索出一条开放型汇聚各方合力、开拓型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史志文化开发保护新路。
创新人才合作机制
“闭门造车”变“开门修史”
浩如烟海的资料、密密麻麻的文字,是史志工作者每天都要面对的日常。过去,史志工作模式通常是“孤军作战”完成任务,被束之高阁的工作,知道的人甚少,参与的人更少。
市委史志研究室组织专家就《漳州简史》大纲开展讨论
“写史修志编鉴就像盖房子一样,是件工程浩大的难事。要想做好这项系统性工程,让房子经得起推敲,关键还得靠‘人’。”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曾进兴表示,专业人才短缺,是影响史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
为了破解人少任务重的问题,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以“开门修史”作为提升组织力的强劲动力引擎,在内部、高校、社会团体、民间等各领域广纳贤才,全面激发各界人才参与史志工作的积极性。
对内,在加强对党史、志鉴主编(总纂)和编纂人员培训的基础,突破人才招引培育瓶颈,打破传统“设定标准”和“定向加工”的干部培养原则,让擅长不同领域的史志干部自选“兴趣赛道”,单位创造条件助推,获得个性化发展。
对外,发动社会力量,公开招募“史才”,吸纳理论素养高、热心史志事业的各类专家,和内部人才一起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宣传小组、志鉴工作专班、史志宣讲师队伍、史志专家库等四支工作队伍,动态管理,随时调度。
史志宣讲师到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党史宣讲
截至目前,全市四支专业队伍已吸纳近百人次,有效提升史志工作文化服务供给和社会效益。由市委史志研究室组建的新思想研究与宣传小组、市史志专家库等2支专家团队,已撰写10余篇论文刊登于省、市各级刊物,其中1篇入选第十二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为全省唯一设区市参选论文。
构建立体宣教机制
“独角戏”变“大合唱”
“为国何惜魂魄销……”舞台上,唱腔回荡,硝烟弥漫间侨女“李林”英勇抗战;舞台下,座无虚席,掌声叫好声连续不断。去年5月,芗剧现代戏《华侨女英雄李林》在福建广电大剧院精彩演出,成为一台成功的主题教育艺术党课。
这部芗剧现代戏“爆火”,市委史志研究室亦有重要贡献。
近年来,市委史志研究室在严守《漳州史志》刊物传统阵地基础上,优化提升“漳州史志网”“漳州党史方志”微信公众号网络宣传平台,并跨界运用芗剧、连环画、纪录片、短视频、广播剧等多元手段,提高舆论影响力,将史志文化宣传IP打造成漳州人的“红色加油站”和“乡愁储蓄所”。
提升史志工作的存在感,一半在编,一半在宣。打造“接地气”的史志精品,既要坚持为民所用,丰富民众精神生活,也要发挥文献价值,唤起城市文脉记忆。
闽南(漳州)革命历史展览,就是城市红色记忆的最好体现。作为闽南地区唯一综合性党史展览,该展览由市委史志研究室牵头打造,突破了以往党史“写在纸上”局限,以文物、图片、声光电、互动体验“组合拳”打出了党史宣传穿透力。
市委史志研究室干部为观展群众讲解漳州战役过程
自去年3月16日开展至今,展览已接待参观567场次、1.7万人次,并持续推出“云展览”“党日活动打卡”“向烈士敬礼”等活动,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红打卡地”,使百年党史在漳州亮起来、活起来、热起来。
有用处、有共鸣、有人气,通过“微、网、刊、馆、展览”多维宣教新机制,全市已逐步形成串点成线、连线带片的史志宣教示范新格局,形成从长期独唱到大合唱的生动转变。
深化“三比五创”机制
“正能量”变“大流量”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地方志事业关乎历史延续、文化传承,更关乎当前建设、未来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近年来,市委史志研究室以“开掘价值”理念引领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服务的工作总目标,创新开展“三比五创”活动。通过比看作风、比拼亮晒、比看实绩“三比”,深化工作常态化亮晒机制,创建文献回归、精品年鉴、资政辅治、漳台研究、展陈审核等五大史志业务品牌,工作触角不断延伸、领域不断扩大——
为党写史,为民修志。撰写完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宣传专项引导资金项目“漳州红色故事读本”和“漳州战役研究”文稿;动员指导开展村镇志、部门志、专业志及相关资料书籍的编修工作,点校《龙溪县志》(嘉靖版)、《漳州府志》(万历癸丑本),指导《湖珠村志》《漳州市基督教》等出版,连续推动7部村镇志、专业志编修。
为用编鉴,打造精品。2部《漳州年鉴》获福建省“一等年鉴”,1部《漳州年鉴》获评第八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二等奖,1部《长泰年鉴》入选“福建省年鉴精品工程”,并获评全国第九届地方志成果年鉴类“一等年鉴”。
服务发展,史志资政。启动《海上漳州》《月港史话》《奋斗的足迹——新中国成立75周年漳州发展纪事》等多部资料书籍编印,服务漳州发展“海洋经济”。围绕市委战略部署开展建言资政,撰写《关于漳州市对接运用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政策的调研报告》等多篇资政参阅。
市委史志研究室、市民政局联合开展未列入革命文物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调研
正本清源,薪火相传。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及党史展陈与讲解内容审核工作的通知》,规范全市涉及党史内容展陈的审核流程,为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党史展陈涉党史内容审核工作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赓续文脉,打造热“典”。摸清漳州古籍家底,探索古籍数字化回归路径,升级打造150平方米的史志文献馆和340平方米史志书库,积极开展地情研究和史志成果转化,连续编纂出版《漳州红色人物》《漳州市情简明读本》《漳州名镇名村》等红色文化、地情概览等本土教材、地情读物10余种。
史志文献馆
当前,漳州史志工作已吸引一批文史专家加持加盟、民间力量热情参与,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史志品牌持续创建。随着时代的发展,史志工作将越来越被看见、被重视、被实践。“接下来,我们将紧抓政治立室、业务强室、人才兴室,充分发挥‘存史、资政、育人’重要作用,持续推动史志工作从‘一本书’到‘一项事业’转变,以史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漳州实践。”曾进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