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名镇名村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平和县福塘村
2025-03-2110:26:18来源:《漳州名镇名村》

【概况】

福塘村旧称上大峰,现称福塘太极村,属秀峰乡闽粤两省交界处,为闽、粤、赣边界古代商旅的重要驿站。村域面积3.6平方千米,村庄占地面积1平方千米,户籍人口4224人,常住人口1234人。2016年5月入选福建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1742783474292980.jpg

【建筑】

福塘村大致形成于明万历至清顺治、康熙年间,当年因避战乱而逃至此处的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18代子孙朱宜伯,根据福塘村的自然条件,“依太极图形,取不败之意”,精心筹划始建而成一泓溪水成S形状流入村中,正好是一条阴阳鱼的界限,将村庄南北分割成“太极两仪”,溪南“阳鱼”,溪北“阴鱼”,鱼眼处各建有一座圆形土楼:南阳楼、聚奎楼。从高处俯看,全村宛如一个道家阴阳太极图,笼罩着浓厚的道教色彩。福塘村古民居建筑大部分修建于清中晚期和民国初,至今尚遗存古民居62座共928间。传统建筑具有浓厚的道教文化底蕴:太极八卦图形的天花板,镶嵌着太极八卦图形的屋脊装饰,天井用鹅卵石装饰成的古太极图案。此外,在福塘村,原来有28口井是根据太极的28星宿定位建的,其中有8口阴阳井。

1742783475834859.jpg

茂桂园古建筑群  建于清雍正年间,清代风格保存较好。石、砖、木结构,悬山顶燕尾脊,占地面积5962平方米,由茂桂园等8座建筑组成。建筑格局几近一致,皆青砖垒砌,其中,茂桂园等4座建筑留有山门。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交错复杂,建筑内格局别致。

1742783474570721.jpg

聚奎楼  内外两圈、单元式圆楼,内院外楼。聚奎楼为北太极之“鱼目”,系旅泰爱国侨领杨友政夫妇于1926年开工,用6年时间建成。该楼直径40.5米,周长127米,楼高3层,三间一单元布局,内设天井与众不同,门窗均有石雕楹联字画,装修十分精致。楼名及对联乃清末民国初闽台著名书画家黄惠所题及书丹,弥足珍贵。

1742783474582502.jpg

南阳楼  位于南山,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朱宜伯首创,单元式,外圈三层夯土,内圈门面青砖匡斗墙,中心圆井,十八门,边上每门两间,中轴单间,状如蘑菇,装修别致,气势恢宏。

【民俗】

福塘村历代崇文敬儒,传承民间文学,文人雅士众多,成立了八士会诗社、八音班等文人雅集的场所。根雕作为一种传统民间技艺,在福塘村已有50多年的历史,颇具有当地民俗特色。

八音班  福塘村之文人,多有通晓音律之雅趣。据传,古时有专门演奏古乐之曲馆及八音班,就设在南阳楼毗邻的茂桂园内,而其鼎盛时期当属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福塘醒民潮剧团。当时的编导,后来成为中国潮剧院编导、国家一级作曲家的马飞先生,就在福塘村茂桂园庭院创作了他的代表作剧本《珠宫血泪》。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