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抗战的壮丽史诗中,有这样一位传奇女英雄:她来自遥远的南洋,却将热血洒在雁北的黄土高坡;她本可安享侨乡优渥生活,却选择双枪骏马奔赴战场;她用25岁的青春年华,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抗日壮歌。她,就是被周恩来誉为“中国的贞德”的抗日归侨女英烈——李林。
侨女立下爱国志
李林,原名李秀若,1915年11月出生于福建漳州。刚出生40天就被印尼爪哇侨商李瑞奇、陈茶夫妇收养,小名翠英。养父在其入学前改名秀若。在南洋,她目睹荷兰殖民者的种种暴行,在幼小的心灵里逐渐萌生出反抗精神和民族意识。一次课堂上,荷兰学监侮辱中华文化,她愤然驳斥:“中国比荷兰大200倍,当然了不起!”临毕业时,李林热切地怀念祖国,一再央求养母陈茶送其回国求学。
1929年,李林如愿归国,回到家乡后不久,便考取了厦门集美女中。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李林加入了学校组织的抗日义勇队,积极捐款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时候,李林的爱国思想也日趋成熟。
1933年冬,从集美女中毕业的李林前往杭州女中继续求学,后转学至上海爱国女中。上海爱国女中不远处便是日本兵营,日军演习的炮声经常袭扰学校的教学秩序。难掩愤慨的李林,挥笔写下声讨日本侵略者的文章《读<木兰辞>有感》。一句“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抒发了她效法花木兰从军杀敌的决心。这篇充满爱国激情的文章,被国文老师破例评了105分(满分100分),在师生中一时传为佳话。
1936年,李林参加了上海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抗日救亡青年团”。由于李林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使得执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学校当局无法容忍,扬言要开除李林。同年7月,李林离开上海北上北平,考取北平民国大学。北上前,她将名字改为李林,取列宁的中文谐音,意为追随列宁,做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12月,李林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她今后报效祖国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
驰骋沙场扬威名
1936年底,李林受党组织派遣,到山西太原加入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以下简称牺盟会),并参加抗日军政训练班,练就了骑快马、打双枪的好身手。1937年五六月间,李林调到牺盟会总会工作。全面抗战爆发后,李林强烈要求到“前线的前线”去工作,经组织批准,前往山西大同担任牺盟会大同中心区和中共雁北工委的领导成员。9月,大同失陷,李林奉命撤离大同返回太原。返程途中,遇到了省委派来组建雁北特委的同志,她强烈要求随队北上参加敌后游击活动。特委见她意志坚决,便同意了。就这样,坚毅刚强的李林义无返顾地投入到晋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中。她组织和发动民众进行抗日救亡运动、组建抗日游击支队、成立骑兵营,率领着部队驰骋雁北、绥南一带,打据点、锄汉奸,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敌人的“扫荡”。战士们、乡亲们都十分敬爱这位身材不高,却做事利落、和蔼可亲的女教导员。敌人却对这位骁勇善战的女八路恨得咬牙切齿,称其为“顽皮女太君”,并多次悬赏重金要活捉她。
1938年9月,李林调到新成立的晋绥边牺盟工作委员会负责宣传工作。她在敌后主持筹办了6期干部训练班,训练了200多名学员,这些干部后来被分到山西各县区,成为牺盟会的骨干。1940年一二月间,李林出席晋西北军政民代表大会,当选为晋西北行政公署委员,得到贺龙亲自接见,贺龙称赞“李林是我们的女英雄,一个华侨大学生能在敌后领兵打仗,值得赞扬。”
壮烈殉国留青史
1940年4月,日寇来势汹汹地向晋绥边区的洪涛山根据地发动大“扫荡”。26日,地委、专署机关和干训班向平鲁方向转移。为了掩护机关人员和干训班学员突围,李林不顾3个月的身孕,率领骑兵连勇猛冲杀,将日军引开。战斗中,李林不幸身负重伤,被潮水般涌来的敌人包围在小郭家窑村背后的荫凉山上。看着慢慢靠上来的敌人,李林毅然将最后一颗子弹射向了自己,献出了年仅25岁的生命。
李林壮烈牺牲的消息传开后,根据地军民无不悲痛,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李林牺牲的血衣,被辗转送到了革命圣地延安。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专门从延安发来唁电,赞扬李林:“不仅是女共产党员的光辉模范,而且是全国同胞所敬爱的女英雄。”《新中华报》《中国妇女》《新华日报》等诸多报纸,也刊登了李林的英雄事迹。1973年9月,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参观大同时,赞誉李林是“中国的贞德”。
从归侨爱国学生到抗日巾帼英雄,李林以短暂的一生诠释了归侨赤子的家国情怀。她跃马提枪的英雄形象,永远留在了人民心间。2009年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入选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其名镌刻于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缅怀墙上,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