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典藏·历代志书集成》点校项目启动(沈昊鹏 摄)
5月9日,《漳州典藏·历代志书集成》点校项目举行启动仪式。省委党史方志办室务会议召集人、主任刘大可,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市委常委、秘书长张鸿等出席启动仪式。仪式现场为参与项目的专家代表颁发聘书。
启动仪式上,刘大可表示,近年来,漳州党史方志工作在文化传承和古籍保护方面亮点突出。漳州历代志书卷帙浩繁,生动详实地记录了漳州城域变迁,不仅是漳州人民的文化瑰宝,更是八闽大地的璀璨明珠。该项目的启动,有助于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赓续八闽文脉,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构筑坚实的文化根基,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省地协作,加强资源整合,不断推出更多更优的古籍文献保护和整理举措。
▲省委党史方志办主任刘大可致辞(沈昊鹏 摄)
据悉,该项目将系统整理点校出版漳州历代志书,形成规范、准确、可读性强的点校本,推进漳州珍贵方志资源保护传承、活化利用,为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夯筑文献基石,为漳州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注入文化动能。
专家致辞
启动仪式上,漳州城市职业学院黄道周和闽南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郑晨寅现场为志书点校工作建言。他表示,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启动漳州历代志书集成点校工作,可谓正当其时,要共同努力,将好事办好。要“善其本”,广搜博采漳州历代志书精本、足本、旧本,进一步严选慎取。要“善其人”,做好古籍整理工作要找对人、找好人,点校专家不仅要具备古文句读、文史常识等基本功外,更要有恒心,持之以恒,方能久久为功。要“善其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工作专班高效推进下,各有关单位和专家将群策群力,共同做好《漳州典藏》这一文化盛事。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教授郑晨寅致辞(沈昊鹏 摄)
部分专家代表感言
张山梁(平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朱子学会阳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分会理事、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理事):参与《漳州典藏·历代志书集成》点校项目,既感到欣慰与期待,又充满挑战与惶恐。此次我将承担康熙年间的两部《平和县志》点校工作,助力平和现存世的历代志书全部完成点校,赓续平和历史文脉,也践履我多年来未了之心愿。
洪达勇(龙海一中党委书记、龙海区政协文史员):历代《海澄县志》,承载着海澄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基因,记载了海丝文化的点滴印记,那些泛黄纸页间记载的商船往来、港市兴衰、民俗交融,印证着海澄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往昔荣光。我已点校完清乾隆版《海澄县志》,目前计划继续点校康熙版,为加强漳州月港海丝文化研究,助力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更高水平的“海上漳州”提供文献支撑。
李弢(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讲师、编辑):能够参与《漳州典藏·历代志书集成》点校项目这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工程,非常荣幸。也正好有机会把前些年已完成点校未出版的康熙《龙溪县志》再完善,为漳州地方文献整理,略尽绵薄之力。
谢茹芃(漳州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主任):整理志书,有利于保存地方历史记忆,传承地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延续文化脉络。由本人参与整理的万历癸丑《漳州府志》,是现存明代漳州府官修的最后一部府志,保存了漳州古代至明万历末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等方面的史料,补充和印证正史中关于漳州地方记载的不足和简略之处,为研究漳州历史变迁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此外,癸丑志还记载了大量漳州海丝史料、抗倭御寇的军事资料,以及明中后期中央财赋制度改革在地方产生影响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和地方特色。
林海南(长泰区文物保护中心负责人):有幸参与《漳州典藏·历代志书集成》点校项目,此次我们长泰区文保中心和博物馆计划联合点校嘉靖版《长泰县志》,为广大读者了解长泰悠久历史提供可读性比较强的读本,同时进一步锻炼团队专业能力,为保护利用长泰乃至漳州珍贵方志文献资源贡献力量。
叶小秋(长泰区委史志研究室主任):长泰历代十分重视修志存史,自宋代至民国时期曾十一次编纂方志。目前,善本仅存民国版,其余佚失难考。幸而找到明嘉靖乙卯版手抄本、清康熙丁卯版铅印本、乾隆庚午版民国二十一年重刊铅印本及民国丙戌版铅印本等电子版4种。当前,我们正加快推动民国版点校整理,下一步计划继续点校康熙版,旨在通过古籍旧志的普及,传承千年文脉,激发文化自信,为今人提供文化滋养与历史镜鉴。
沈宗文(诏安县委史志研究室主任):此次有机会申报民国版《诏安县志(上编)》的校注工作,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部志书不仅承载着诏安的历史记忆,也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系统校注,我们将还原诏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风貌,为当代及后世提供翔实的地方史料,守护历史根脉,助力诏安文化传承与学术研究。我们将以专业与热忱,让尘封的文本焕发新生,为漳州文化事业添砖加瓦!
林丽红(平和县委史志研究室主任):旧志点校具有重要的文化、学术和社会意义。平和县目前留存有三本旧志,其中,清道光版《平和县志》已于2008年完成点校并正式出版。另存两部均为清康熙年间的《平和县志》,一直未能如愿开展点校工作。此次这两本未点校的旧志有幸参与《漳州典藏·历代志书集成》点校工程,且有幸由曾担任过平和县方志委主任的张山梁专家承担点校工作。我们将全力配合完成好这项工程,为平和守护好文化遗产,延续历史记忆,普及传统文化,服务地方发展,作出地方史志人应有的贡献。
汪启喜(东山县委史志研究室副主任):作为漳州史志工作者,有幸参与《漳州典藏·历代志书集成》点校工程,领衔《铜山志》校勘工作,既感使命光荣,更觉责任重大。一部《铜山志》,半卷海疆史。从明初抗倭筑城、戚继光驻兵平寇,到黄道周血书殉国、郑成功屯兵东征、施琅挥师渡台、铜山营班兵戍守台澎,每一篇章皆是闽南儿女保家卫国的精神史诗。此次点校,既是对古籍的抢救性保护,更是对漳州海疆文化基因的解码。我们将以志书为凭、史事为锚,钩沉“海滨邹鲁”的“武城文脉”。冀望此番点校,让这座“东南锁钥”的壮阔史诗从泛黄卷帙中走向鲜活,为活化“海上漳州”千年海图记忆,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再添一方文化基石。
《漳州典藏·历代志书集成》点校项目公开申报持续进行中,欢迎有能力、有意愿的单位或专家积极申报,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漳州历史焕发新光彩!
相关链接:《漳州典藏·历代志书集成》点校项目公开申报开始啦!
▲为参与项目的专家代表颁发聘书(沈昊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