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编者按:闽南漳州,山海相映;红色血脉,生生不息。漳州,是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更是革命星火燎原的英雄城市。从大革命时期点燃农民运动的火种,到东山保卫战奏响海疆凯歌,再到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孕育出“龙江风格”的精神丰碑,毛泽东同志与漳州结下的红色情缘,跨越时空,汇聚成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2025年9月9日是毛泽东同志逝世49周年纪念日,“漳州党史方志”公众号特别推出“毛泽东同志与漳州的情缘”专栏,共同追忆这份红色情缘,在历史的回响中触摸红色脉搏,汲取奋进力量,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本期推出《毛泽东同志与朱积垒等人的师生缘》。
毛泽东同志与朱积垒等人的师生缘
1926年5月3日,为了迎接北伐战争,推动全国农民运动,在时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部长林伯渠的倡议和支持下,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广州开学。正是这次培训,让毛泽东同志与朱积垒、李联星、黄昭明等人结下了师生缘。
一、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创办
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农民运动迅速发展,特别是广东革命政府辖区内,农民运动有了公开活动的条件,蓬勃地发展起来,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先导和中心。随着农民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农运干部。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党就把发展农民运动作为中心工作之一,并且造就了一批农运领袖,如毛泽东、彭湃等等。彭湃凭借自身从事农运的经验,深感培养农运干部的重要性。他凭借担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的机会,向国民党中央提出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建议。1924年6月3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农民运动第一步实施方案》,其中第三条规定“组织农民运动讲习所,以一个月为讲习时间。讲习完毕,选充为农民运动特派员”。同时,委派彭湃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任主任。1924年7月至1925年9月,共产党人以“养成农民运动之指导人才”为宗旨,连续开办了5届农讲所。
国民革命军举行北伐前夕,为了适应北伐战争的发展,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办,着力培养一批农运干部。这一届由毛泽东主持,改主任为所长;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干事的萧楚女担任专职教员和教务主任,负责教务部工作。在毛泽东的极力推动下,第六届农讲所扩大了招生范围和人数,从原定招收300人增加到327人,学员也从广东及周边省份,扩大到全国20个省区的农民运动积极分子、优秀青年学生等。
二、朱积垒等人参加第六届农讲所学习
在广东革命的发展及东征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中共广东党组织积极向闽南一带发展革命力量。鉴于罗明曾在集美学校读过书,对厦门情况十分熟悉。1926年2月,中共广东区委委派时任共青团广东区委宣传干事罗明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的身份,到厦门向闽西南各县招收全国农讲所学员。罗明到了厦门后,即与共青团厦门特别支部的罗扬才以及国民党福建省临时党部秘书温阆仙(左派)取得联系,在他们的帮助下,于3月中旬从共青团、集美国民党左派及进步青年中录取9人,即平和县朱积垒,龙岩县郭滴人、陈庆隆、李联星、朱文昭,永定县胡永东,上杭县温家福、王奎福,诏安县黄昭明为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由罗明代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发给旅费,送他们上船去广州。
广州第六届农讲所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治训练与军事教育并重的办学方针。毛泽东精心设计课程,主要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解、对中国农民问题的分析以及对中国革命基本知识的讲授。理论课时间为13周,共设有25门课程。萧楚女、彭湃、周恩来、李立三、阮啸仙等一批著名的共产党人先后在此任教。此外,林伯渠、陈延年、郭沫若、谭平山、何香凝等社会名流,到农讲所作报告或演讲。期间,毛泽东还主编了《农民问题丛刊》,鲜明地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在这里,朱积垒等人聆听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同志授课,其中毛泽东主要教授《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三门课程。在讲授《中国农民问题》时,毛泽东从人口、生产、革命力量、战争关系和革命目的五个方面,揭示了农民问题的实质,指出“农民辛辛苦苦终年劳动,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农民生活不下去了,一定要起来闹革命”“可以说中国国民革命是农民革命”。他深入浅出、联系实际的教学风格,深深影响朱积垒等学员。
朱积垒等人还在毛泽东的组织下,学习各种军事战术,到兵工总厂进行实弹射击,到开展农民运动卓有成效的海丰县实习两周,调查了解农民的处境和所思所想,学习开展农民运动的方法,对中国革命趋势和农运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期间,朱积垒等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慢慢地由爱国热血青年转变成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经过4个多月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学习,朱积垒等学员的学识视野、组织动员能力水平得到脱胎换骨的提升。因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朱积垒等福建去的这批学员于1926年9月提前结业。在朱积垒等人离开农讲所时,毛泽东还叮嘱大家要做革命的火种,让革命烈焰熊熊燃烧起来。
三、广州农讲所学习对朱积垒等人的影响
毛泽东担任所长的广州第六届农讲所不仅培养了农民运动指导人才,而且为中国革命锻炼和造就了大批干部。朱积垒等人受益于广州农讲所学习,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高昂的革命斗志,投身于革命活动之中,将革命火种带回漳州,并建立农民协会,仿效广州农讲所的办学模式,举办地方性农讲所和农训班,培养农民运动骨干,有力推动了当地农民运动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农民运动高潮的到来。
(一)建立农民协会
1926年10月,经中共广东区委决定,朱积垒等人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身份随北伐军东路军入闽。朱积垒首先在九峰上坪办起平民夜校,向乡亲们宣传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的情况和经验,并于1926年12月间,正式成立平和第一个农民协会——上坪乡农民协会。年底,在县城成立了九峰农民协会和九峰第一工会。随后,朱积垒又到长乐乡开展工作,成立了长乐乡农民协会。1927年春,朱积垒把农会扩展到秀峰、大溪、霞寨、南胜和大埔、永定交界的大山区——山顶坪、象湖山、小芦溪等地,平和县西北山村很快也燃起了农民运动的烈火。不久,农协会发展到20余乡,入会的有2000多户1万多人,平和形成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局面。
李联星等人到漳浦后,立即着手创建农民协会,在城关成立汀漳道属农运办事处漳浦分处,并成立了漳浦县农民协会,委员十多人,主任李联星。同时,制定农民协会新章程,以办事处名义颁发了“漳浦县农民协会会员须知”,让更多人了解农会,参加农会。随着农协会组织的发展,全县农运开展得有声有色。
(二)创建地方党组织
在开展农民运动过程中,朱积垒等人注意培养并发展农运骨干分子和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适时建立党组织。1926年11月,李联星在漳浦发展党员8名,在城关教会学校建立了中共漳浦支部,负责人李联星。黄昭明在诏安发展党员5名,在诏安县城南诏镇沈公书院建立了中共诏安支部,书记黄昭明。12月,朱积垒组建平和县第一个中共支部,并任书记,党员朱思、陈彩芹、罗育才、杨文元、朱赞襄、曾浴沂、叶锦章、陈天德、曾庆杰等10余名。这些党组织的成立,有力地领导了工农革命运动,在漳州广阔的农村点燃了土地革命的星星之火。
(三)创办农工运动人员养成所
李联星、黄昭明随北伐军东路军入漳后,即在漳浦县城开办了一个小型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招收来自漳浦、诏安、南靖、平和等县学员10多人,培训农民运动骨干。
1927年1月,罗明主持召开中共闽南部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决定通过各政治监察署,由派回各县的广州农讲所学员在当地举办农工运动讲习所,培训工农运动骨干。2月,漳州农工运动人员养成所在漳州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丹霞书院成立,由陈卓凡任所长,樊渊溥(中共党员)任副所长,罗明任秘书长,翁振华任教务主任,教员绝大多数为共产党员。漳州农工运动人员养成所仿照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办法招生与讲学。来自漳属各县和闽西的先进青年学生和小学教员,由当地党组织推荐到漳州报考。学员共有100多人,其中共青团员占二分之一,学员多在20岁左右,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立志从事工农运动。养成所的讲习内容主要是紧密配合正在兴起的工农运动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主要课程有工运、农运、妇运,以及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反对土豪劣绅。养成所的主要教员由当时在漳州的中共闽南部委领导同志担任,其中罗明讲授“中国民族革命史”,李联星讲授“农民运动史”“海陆丰农民运动”,翁振华讲授革命史并负责学员的军事训练,谢志坚讲授“妇女运动”,并负责担任女学员指导员,教唱革命歌曲,组织文娱活动。
尽管漳州农工运动人员养成所办的时间不长,后因蒋介石叛变革命而提早结业,但她为闽南、闽西革命斗争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理论水准,又有斗争经验的优秀骨干力量。曾参加中共六大的漳州工运领导许涂淼,平和暴动的主要领导成员朱思、朱赞襄,漳州南北乡著名农民运动领袖、闽南红军游击队创始人李金发、王占春等都是工农运动养成所的学员。他们在日后发动的农民武装暴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领导平和暴动
1927年12月5日,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在漳州成立。为加强武装斗争的领导,省临委指示条件较为成熟的平和“可先动作”。1928年1月29日,中共平和县临委在长乐乡召开各支部联席会议,决定2月11日在县城小学召开第一区农民代表大会,成立第一区农民协会,部署抗捐抗税的斗争。11日早,各乡农民代表快到县城时,遭到反动武装保安队进攻。翌日,平和县临委改在秀峰召开各乡农会负责人会议。会上农民反抗情绪高涨,纷纷要求武装暴动。会后,各乡积极发动农民参加工农革命军,并组织担架队、运输队,为暴动作准备。2月24日,平和县临委召开会议,决定“率领群众,举行暴动”。会议决定在党内设立由7人组成的暴动委员会,朱积垒任总指挥,罗育才任副总指挥。同时,成立福建省第一支党领导的革命武装,也是全省第一支具有红军雏形的工农武装——福建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一团,朱积垒任团长。暴动日期原定为2月28日,因准备不及,变更了4次,最后定在3月8日。
3月8日,朱积垒等率领福建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一团及永定、饶平、大埔等县援军共1000多人,冒雨兵分三路攻占县城,击毙县城守敌十多人,捣毁旧县衙,救出被捕农友。平和暴动是福建的空前壮举。《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关于平和暴动宣传大纲》指出:平和暴动拉开了“福建农民自动夺取政权的第一幕”,是“土地革命在福建开始的信号”。平和暴动不仅在福建革命斗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被写入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