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利植牧场,位于平和县坂仔镇南面的南寮山下。抗战期间,坚持地方斗争的中共漳州党组织创造性地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隐蔽精干、埋藏生产,并与地方民主人士团结合作,得到了大力支持,由平和县坂仔乡开明绅士赖秉坤创办的天利植牧场就是其中的典型。1939年12月7日,毛泽东同志欣然题写了“造成生产战线上的模范战胜日寇”的题词,赠给平和天利植牧场,这是迄今所发现的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给福建省的唯一题词。
一、背景与经过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为了巩固侵华既得利益,调整了侵华策略,对国民党政府及其军队实行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而国民党当局借机不断制造反共事件。
当时的漳州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异常严峻,米价飞涨、赋税加重、货币贬值,民众生活极其困难。为了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国共合作抗日时期坚持抗日、隐蔽精干的方针,在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极端困苦的情况下解决党组织的给养问题,中共漳州中心县委曾组织干部战士进行讨论,决定用开荒的办法来争取粮食自给,解决经济来源,并陆续创办了一些生产基地进行生产自救。
中共漳州地方组织创办生产基地,党员干部拿起锄头垦荒生产,自食其力,利国利民,深得人心。当时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如医生、小商贩,甚至国民党基层政权中的保甲长,了解到共产党组织在山上搞生产基地,也大为赞赏,有的还加以支持,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平和县坂仔乡开明绅士赖秉坤。
赖秉坤是清末的秀才,受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热衷于兴修水利、创办学校等公益事业。1929年,他自动从赖氏族事中彻底解脱出来,一心致力于办实业,办起“天利植牧场”。该场场址在平和坂仔双溪乡洞仔内,场舍为两层楼房,大门贴着一副对联:“天然物产各遂其生实业原为治本,利用货材咸资自殖立身在不求人”。植牧场拥有水田20多亩,栽有桃、李、柑橘、菠萝等四季水果的果园40多亩。
在地方党组织的争取下,自1935年起赖秉坤逐渐在政治上向共产党靠拢,协助争取国民党保甲长为共产党工作,支持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在行动上帮助漳州中心县委。在当时国民党顽固派对漳州地区抗日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的形势下,漳州地方党组织便通过天利植牧场将交通信件转送游击区,而植牧场也经常替抗日游击队购买布匹、纸张、粮油等必需品。后来国民党顽固派进攻革命支点时,赖秉坤还曾接受中共漳州地方组织部分党员干部隐蔽在他的植牧场中开展生产,帮助这些党员干部渡过难关。
赖秉坤的儿子赖国民在上海大学法学系毕业之后,于1937年赴延安抗大学习,后被分配在晋察冀边区政府任高等法院主任法官。1939年“天利植牧场”建场10周年,赖国民把植牧场发展的情况及其成果向毛泽东汇报并请求为之题词。
毛泽东通过中共中央南方工作委员会设在平和长乐的电台核实了赖秉坤的事迹后,欣然应允,于1939年12月7日把“造成生产战线上的模范战胜日寇”的题词和附函一并寄给赖国民。附函的内容是“赖同志,来信收到。遵嘱写了几字,不知合用否?复致敬礼!”赖国民随即把原件邮寄回平和。赖秉坤请石匠将题词镌刻在天利植牧场大门左墙,并刻在山后的大石上(后毁于“文革”中),真迹收藏起来。
1939年12月,毛泽东给平和赖秉坤复信
二、发扬光大
1946年,赖秉坤病逝前,亲嘱他的小儿子赖泽民将毛泽东手迹“妥为保存,勿得遗失”。赖泽民承父嘱,多年冒险收藏,即使在1948年6月,赖泽民因珍藏毛泽东墨宝而被捕,被国民党顽固派用刺刀割伤大腿也不交出。1951年,赖泽民向平和县委报告家里还保存着毛泽东的手迹,县委立即报告有关部门。197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把题词和附函复印件寄福建省委。1979年4月,存入福建省档案馆内,同时转送复印件各一份给赖泽民作纪念。原件现由中共中央办公厅保存。
三、影响和意义
毛泽东为天利植牧场的题词,充分肯定了赖秉坤和天利植牧场对党的工作的贡献,为漳州地方党组织积蓄革命力量,保护党员干部,培养人才,为之后恢复和发展革命力量指明方向、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极大鼓舞了坚持抗战的漳州地方党组织和人民,对闽南人民发出了发展生产以战胜日寇的伟大号召,也向社会宣告了这样的事实:在抗战进入最艰难最危险的时期,漳州地方党组织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民心,赢得民主人士、中间派的支持,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从而为抗战的全面胜利作出贡献。这不仅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真诚抗日、彻底抗敌的,而且与国民党顽固派倒行逆施,压制抗日民主运动,监禁和杀害抗日民主人士的罪恶行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