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红色资源
毛泽东同志与漳州的情缘⑥丨东山保卫战“是全国的胜利”
2025-09-2217:24:42来源:中共漳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1953年7月发生的东山保卫战,是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对大陆的最大军事袭扰,也是人民解放军最大规模的一次抗登陆作战。该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反攻大陆”的企图,巩固了东南海防,捍卫了新生人民政权,强化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全民共识;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东山战斗不光是东山的胜利,也不光是福建的胜利,而且是全国的胜利”

一、东山保卫战的背景及经过

(一)东山保卫战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不甘心败退台湾的国民党军,时时图谋“反攻大陆”,不断派遣正规部队、海匪和武装特务对大陆沿海,特别是闽、浙两省沿海进行窜犯、袭扰等破坏活动。1949年冬至1953年7月,台湾当局利用大陆军民致力于清剿土匪、进行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等中心任务,海防力量相对薄弱的时机,不断指使国民党军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中小规模的登陆窜犯。开始,以海匪武装入窜内地,妄图支援陆上土匪;尔后,又以海匪和正规军在局部地区形成绝对优势兵力,企图“以大吃小”,歼灭解放军一些守备部队,以扩大政治影响。特别是1952年10月突袭南日岛得手后,国民党军开始寻找下一个登陆目标。由于东山岛地处闽粤两省结合部,东临台湾海峡,南临广东潮汕地区,北端八尺门渡口距大陆约500米,沿海滩窄水深,便于舰艇活动,是沿海防御的一大薄弱点。在蒋介石看来,东山岛紧靠大陆,是“反攻大陆”的极好跳板。1953年夏,正当朝鲜停战谈判处于僵持局面,国民党台湾当局为配合美国在朝鲜边谈边打的策略,妄图对中国沿海地区实施袭扰,对中国进行牵制,以策应和配合美国在朝鲜的行动。

(二)东山保卫战的经过

在美国支持下,蒋介石决定派其得意门生、金门驻军司令胡琏指挥这次“反攻大陆的序幕战”,集中海陆空绝对优势兵力,妄图占领东山岛。1953年7月16日,悍然出动4个主力团、2个海上突击大队、2个伞兵中队共1.3万多人,在飞机、军舰、水陆两栖战车掩护下窜犯东山岛。福建军区根据情况,制定岛内坚守核心阵地,岛外迅速调动机动兵力实施反击的决策,即令驻漳部队31军91师272团向东山岛疾进,守岛部队公安80团坚守待援;命令28军85师和该军榴炮团、军区高炮营等南下增援。接着,中央军委命令驻广东黄岗的41军122师驰援。龙溪地委、专署领导全力以赴投入支前工作,迅速组织7384名民兵护桥护路和护送伤员,调集担架1958副、担架人员8817个、船只555艘、船工1826名、汽车238辆投入支前。东山人民同仇敌忾,全民皆兵,密切配合驻岛守备部队和增援的人民解放军作战。在这次战斗中,漳浦、云霄、诏安等兄弟县及广东潮汕地区也都给了东山军民及时有力的支援。在守岛和增援部队的有力配合下,经过36小时的激战,东山保卫战战绩辉煌,大获全胜。据统计,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3379人(毙伤2664人,俘715),击沉小型登陆艇3艘,击落飞机2架,炸毁坦克2辆,缴获火炮及火箭筒46门(具)、轻重机枪109挺、长短枪512支和大批弹药以及军用物资。

二、毛泽东与东山保卫战

(一)毛泽东高度重视福建海防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毛泽东、陈毅等领导人高度重视福建沿海的安危,积极防范国民党军登陆进犯。1950年11月,毛泽东致电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等人:“闽浙两省剿匪工作极为重要,特别是福建匪患必须使用四五个主力师全力穷追猛打、限期肃清”,“只要福建的土匪消灭,土改完成,即令蒋介石登陆进犯,也是容易对付的”,“华东局一切工作要以美国和蒋介石登陆进犯为假想的基础去作布置”。1951年1月,毛泽东又致电陈毅,要确保厦门并加强华东沿海防务,“考虑对厦门增加防御兵力,厦门必须多储备粮弹,布置积极防空(不是消极防空),对守军指战员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加强纵深工事,务必长期确保厦门”;并强调“华东全军应完全自力担负歼灭蒋匪进攻部队,不要希望外援”。1952年10月南日岛失利后,毛泽东敏锐意识到福建海防的薄弱。国民党军趁朝鲜战争胶着之际,在美国支持下频繁袭扰东南沿海,企图建立“反攻大陆”桥头堡。毛泽东于12月28日亲自起草《加强防备,粉碎国民党军对福建沿海的进攻》的指示,严令:“迅速加强必守岛屿的防御工事,预储粮弹饮水,鼓励守军作长期坚守准备,不许再犯南日岛错误。”针对指挥体系,他果断调整人事:调张鼎丞回闽主持党政工作,叶飞专任军事,要求“两个月内全神贯注对敌作战”。这一决策重构了福建海防的领导核心,确立了“永久性岛屿工事+战术性海岸据点”的防御策略,为东山保卫战的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1953年1月13日,毛泽东在审阅修改中共中央关于福建应进行巩固海防工作、但多不宜进行战争的紧急动员给华东局并福建省委的复电稿中提出:“在福建工作中,必须具有充分的敌情观念,必须估计到敌人今后对于沿海的骚扰可能更加频繁,也应该估计到敌人登陆作战的可能,因而必须克服麻痹思想,并在实际工作中做好对付敌人的各项准备,使我们立于有备无患的主动地位。”并在段后加写:“建筑坚守海岛的坑道工事,建筑某些海岸要地的战术性野战工事及少数几处的一些坑道工事”。可见,毛泽东等领导为防备国民党军可能的登陆进犯,高度重视巩固福建沿海防线,做好包括东山岛在内的战备工作。对于国民党军可能的登陆进犯,福建军区在战略战术、作战方案、军事部署、情报侦察、民众动员等方面进行了充分准备,叶飞“提出了诱敌深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聚而歼之的战略方针和作战方案”,得到华东军区和毛泽东的批准。

(二)毛泽东在东山保卫战中的战略指导

毛泽东对东山保卫战极为重视。在1953年7月17日晨五时,毛泽东审阅黄克诚七月十六日晚七时关于歼灭登陆之敌的部署给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的报告,批示:“退黄克诚同志,处置很好。要防敌以另一部在他处登陆。”报告说:今晨四时五十分,蒋军两个团附坦克一部在其海军掩护下,在福建南部的东山岛登陆,与此同时,敌伞兵三百名在飞机三十架掩护下,在东山岛的后林地区降落。我守岛部队与敌展开激战。福建军区和中南军区已派部增援,准备歼灭登陆之敌。为粉碎敌人的阴谋,除已告情报部门严密掌握敌情变化,通讯部门确实保证中南、华东军用电话畅通,中南、华东通令各海防部队提高警惕防敌可能袭扰。中午十二时,毛泽东亲自到总参作战室,直接与福州军区司令员叶飞通电话,了解战况,询问“兵力够不够,需不需要增援?”并指示叶飞一定要快速增援。晚十二时,毛泽东审阅雷英夫关于在福建东山岛迎击进犯的国民党军队的战绩及今后兵力部署的报告。报告说:据叶飞晚九时三十分报告,东山岛上所有滩头阵地于晚八时全部被我占领,但岛上敌人尚未全部肃清。战斗结束后,拟留一个团在东山岛担任守备,主力即撤回大陆,以免敌再来扫射轰炸时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据此,建议:(一)可同意叶的处置;(二)准备今晚增援东山岛的一个师和炮兵团可解除增援任务;(三)待战斗完全结束、战果弄清后,似应以军委名义通报表扬,并可发布战报。毛泽东批示:“照办”。

(三)毛泽东高度评价东山保卫战的胜利

东山保卫战获胜,毛泽东非常高兴,在接到东山战斗胜利的捷报时指出:“东山战斗不光是东山的胜利,也不光是福建的胜利,而且是全国的胜利”。他还告诉叶飞:“你们头脑要冷静,不要轻敌,现在美帝蒋介石就是看中你们福建。”“我们还要准备比东山更大规模的战斗,把敌人消灭在水上。陆上来了,消灭他在陆地上,不要怕。”7月17日,中央军委号召全国边防团向东山公安80团学习。新华社也广播了东山战斗的情况。得知守备部队伤亡不小,毛泽东还指示从家乡抽调1个营以做补充。不久,从韶山开来的1个营500来人,加入了公安80团的序列。嗣后,何长工还代表党中央率从朝鲜回来的文工团到东山前线慰问。

23日,毛泽东审定并批发中央军委关于嘉奖参加东山岛作战部队的电报。电报说:“此次战斗,我各部队均能按照既定部署顽强抗击及迅速增援,奋勇作战,获得近年来歼灭海上蒋匪的最大战果,粉碎了美帝国主义及蒋残匪帮袭扰计划,特电嘉奖。”

东山保卫战的胜利,是毛泽东海防思想的一次完美实践。从南日岛失利的反思,到东山岛的周密部署;从战术层面的工事预置,到战略层面的全民动员,毛泽东以全局视野将福建海防纳入国家安危的整体考量。该战斗也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海防不仅是军事防线,更是民心防线,在东山保卫战中,党和政府始终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广大群众始终全力参战支前,民兵在阵地上与战士并肩作战,构筑了一条“民心补给线”,印证了毛泽东“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论断。

三、东山保卫战的历史意义

东山保卫战,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抗登陆作战,更是一场关乎国家主权、战略全局与军民意志的生死较量。东山保卫战的胜利,在军事战略、主权维护、国际影响等层面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成为新中国海防史上的不朽丰碑。

(一)实现了军事战略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制胜的重大转折

东山保卫战的胜利,首先得益于战术思想的革新。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东山守岛部队摒弃了“机动防御”的原定方案,创造性地实施“固守待援”战略。公安80团团长游梅耀率部坚守200高地、410高地、425高地三大核心阵地,依托坑道工事与敌军血战27小时,以“血肉屏障”迟滞敌军推进,为援军争取宝贵时间。这种“重点固守+机动增援”的战术组合,打破了海岛防御的传统思维——既非盲目死守,亦非消极撤退,而是通过精准的阵地控制为主力歼敌创造战机,创造了海防战线“顽强守备,积极歼敌”的范例。战役中,解放军首次遭遇国民党伞兵部队空降八尺门渡口的突袭。水兵连与民兵协同作战,以轻机枪扫射打乱敌军空降队形,趁敌立足未稳予以全歼,开创了“陆空协同反空降”的经典战例。此外,援军的快速反应成为关键:广东41军122师365团昼夜兼程,借民用卡车抢渡八尺门;31军272团利用修复的九龙江大桥(原被敌机炸毁)快速投送兵力,形成“内外合击”之势。这些实战经验为沿海防御体系提供了范式:构筑立体工事、强化情报预警、预置机动兵力,成为此后海岛防卫的标准战术。

(二)筑牢了粉碎“反攻大陆”迷梦的钢铁防线

东山岛地处闽粤交界,东临台湾海峡,素有“东南锁钥”之称。蒋介石视其为“反攻大陆”的跳板,妄图通过占领东山岛建立“桥头阵地”。战役前夕,国民党军精心策划:南路从湖尾、白埕登陆,北路空降切断大陆支援,企图“速战速决”。然而,解放军的顽强阻击彻底粉碎了这一图谋。东山保卫战的胜利,是大陆军民反击台湾国民党军串扰的最大一次胜利,直接扭转了东南沿海的战略态势。此前,国民党军频繁袭扰大陆(如1952年南日岛战役),而东山保卫战后,台湾国名党当局除派遣武装特务外,作战部队从此停止对大陆沿海的登录袭扰。此战宣告了“反攻大陆”战略的破产,巩固了新中国的海防主权,为后续解放一江山岛、大陈岛等战役奠定了信心基础,也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三)形成了抗美援朝战场的战略呼应

东山保卫战正值朝鲜停战谈判的关键阶段(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定签署)。美蒋妄图通过袭扰大陆牵制中国援朝力量,东山保卫战的胜利成为对这一阴谋的有力回击。毛泽东指出:“粉碎了美帝国主义及蒋残匪帮袭扰计划”,不仅巩固了国内防线,更以实际行动支援了朝鲜战场。东山保卫战期间,东山军民的英勇事迹通过新华社传遍全国,极大鼓舞了志愿军士气,形成“东西战场共御强敌”的精神纽带。在国际层面,彰显了新中国捍卫主权的决心。美国虽提供军事支持(如国民党军装备美式武器),但其“以台制华”的图谋再次受挫。东山保卫战与抗美援朝相互呼应,向世界宣告:任何分裂中国的行径都将遭到坚决反击。此战成为冷战初期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典范,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东山保卫战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它的历史价值历久弥新。如今,东山岛战斗烈士陵园的丰碑巍然矗立,英雄连队的故事代代相传,提醒着后人:国家安全离不开军民同心,主权完整需要钢铁意志。从历史到未来,东山保卫战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捍卫领土完整的决心坚如磐石,军民团结的力量无坚不摧。这正是东山保卫战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