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龙海县在抗击严重旱灾的斗争中,主动牺牲局部利益保全全县农业生产大局的“舍小家、为大家”壮举,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龙江精神”,成为全国学习的典范。毛泽东同志对“龙江精神”的肯定,不仅是对这一先进典型的表彰,更是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深刻诠释。时至今日,“龙江精神”所蕴含的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仍然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一、源自抗旱斗争中的伟大创举
1962年10月上旬至1963年2月,九龙江流域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旱灾困局。整整四个月,这片土地未曾迎来一场酣畅淋漓的透雨,龙海县十万亩农田干裂,急需引水灌溉溶田,春耕的农时如箭在弦,刻不容缓。在这严峻形势下,龙海县委果断决策,毅然开启堵江截流引水溶田行动,一场与旱灾的顽强抗争就此拉开帷幕。
(一)榜山公社:舍小家顾大家的先锋表率
在西溪堵江战斗中,榜山公社洋西大队挺身而出,展现出令人动容的“舍小家顾大家”“丢卒保车”的共产主义精神。彼时,大队里300多亩即将成熟收获的小麦和甘蔗,在堵江工程的需要面前,毅然选择被淹没。这一自我牺牲的举动,确保堵江工程的顺利推进。而榜山公社党委更是高瞻远瞩,发出“让水三天”的号召,宁愿牺牲本公社1300多亩水田,也要确保下游十万亩良田及时得到灌溉。洋西大队的个体奉献与榜山公社的整体布局,共同铸就了闪耀光芒的“榜山风格”,在全县抗旱保丰收的艰苦斗争中,率先竖起了一面引领旗帜,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斗志与奉献精神。
(二)多公社联动:顾全大局精神的全面彰显
随着抗旱斗争的持续深入,更多感人至深的事迹和精神不断涌现。玉枕大队秉持“先保十万,后顾二千,舍卒保车,全盘皆胜”的理念,形成了“玉枕风格”;沙洲大队以“损失八百算啥,救活六万要紧”的担当,成为先进典型;东泗公社西岭大队面对200多亩良田被淹的困境,坚守“拯救下游三万多亩水田是大局”的信念,谱写了一曲曲顾全大局的赞歌。这些风格各异却又内核一致的事迹,在整个九龙江流域迅速传播、相互交融,最终汇聚成了轰动全国的“龙江风格”。这种精神不再局限于个别区域,而是成为了整个流域人民在困境中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强大精神支柱。
(三)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夺取抗旱丰收
1963年上半年,龙海人民凭借着团结协作、顽强奋斗的精神,在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奇迹。尽管依靠的是人海战术和落后的生产工具,但他们众志成城,完成封江堵河截流18处,围溪筑坝142处,开掘挖井1071个,开渠清沟373处等一系列艰巨工程,成功战胜了旱灾。在夏粮收割时,东园公社主动援手榜山公社抢割受淹早稻,这一义举被誉为“榜山风格新赞歌”;到晚稻争取丰收阶段,“比学赶帮”运动在各公社间掀起高潮,大家互帮互助,共同追求高产。这一年,龙海县全年水稻平均亩产达到1063斤,成功实现了龙海县委年初在党代会提出的“实现千斤县”的宏伟目标,在大灾之年书写了大丰收的壮丽篇章,充分彰显了龙江风格凝聚下的强大力量。
二、龙江精神在文艺作品中的弘扬传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众多文艺工作者敏锐捕捉到“龙江风格”的精神价值,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尤其是以三台戏为代表的佳作,共同唱响了影响深远的“龙江颂歌”,让龙江精神得以广泛传播。
(一)新闻报道:传播的先声
1963年4月7日,中共龙溪地委机关报《漳州报》率先提出“榜山风格”这一具有标志性的名词,成为龙江精神传播的先声。1963年6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著名诗人郭小川的长篇通讯《旱天不旱地——记闽南抗旱斗争》,并配发短评《“榜山风格”的光辉》。同日,《文汇报》也刊登了新华社记者李峰、林俊卿采写的通讯《九龙江畔一曲抗天凯歌入云霄》。两大权威媒体的联手报道,首次将“榜山风格”推向全国,引发了广泛关注,让更多人了解到九龙江畔这场伟大的抗旱斗争和背后蕴含的崇高精神。
(二)文艺戏曲:深入人心的演绎
1963年后,与榜山风格相关的各类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涌现。龙海县文艺工作者创作了《榜山风格高》《让水》《抗旱战歌》《九十九弯之歌》等快板和说唱材料,在全县范围内广泛演唱传播,让龙江风格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深入百姓心间。1965年,龙溪地区编排芗剧《碧水赞》,随后福建省话剧团创作话剧《龙江颂》,两部作品一经推出,便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并给予高度评价。1969年,上海京剧院以此为蓝本创作现代京剧《龙江颂》,该剧被列为八个样板戏之一。197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成电影《龙江颂》,通过银幕的传播,将“龙江风格”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让更多人在艺术的感染下领略到龙江精神的魅力与力量。
(三)毛泽东评价:高度赞誉与肯定
1972年《龙江颂》电影刚制作完成,毛主席便调看影片。观影后,毛主席对文化部领导及相关人员称赞道:“这个戏很好。让水,不争水,龙江精神,这是共产主义风格。你们为五亿贫下中农演了一个好戏。我们国家将近六亿人口,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戏还只有你们龙江颂一个。”毛主席对上海京剧团演员、《龙江颂》女主角江水英的扮演者李炳淑的唱腔也十分欣赏,他说:“这个戏很好嘛,宣传共产主义精神,能够互相让水,这种品格和风尚值得提倡。”1972年7月30日晚上,毛主席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接见李炳淑时再次强调:“《龙江颂》这个戏不错,我看了四次电视,一次电影。五亿农民有戏看了,你回去告诉他们,说我感谢他们为五亿多农民创作了一出好戏。”“我看能够流行的还是《龙江颂》”“《沙家浜》,《龙江颂》拍成电影就好了,广大农民就可看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誉,进一步提升了《龙江颂》的影响力,也让龙江风格所蕴含的共产主义精神得到了更广泛的宣扬与认可。
三、龙江精神延续与发展
龙江风格诞生于普通人民群众之中,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首创并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其诞生有着深厚的基础,中国共产党长期开展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为其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党的坚强领导是其核心保障;中华民族与大自然斗争的悠久历史经验为其提供了实践支撑;深厚丰富的优秀文化和温馨绵长的传统美德则是其肥沃的文化土壤。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社会的持续发展,龙江风格与时俱进,其精神内涵不断丰富拓展,始终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1992年起,随着城市的发展,漳州开发区、漳州台商投资区、漳州高新区等三个开发区陆续从龙海起飞,竞相发展。为支持3个开发区建设,龙海人民“小我服从大我”,服从大局需要、服从发展需要,支持开发区建设。
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斗争中,龙海人民伸出援手,帮助湖北监利县石岭村灾后重建,援建村被当地村民深情命名为“龙海新村”,这是龙江风格跨越地域的再传承与延续。
2015年7月,漳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七个五”生态建设行动计划,把龙海榜山的江东片区(长洲、梧浦、洋西等三个村)暨“龙江颂歌”主题项目纳入漳洲东部景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2016年6月,“龙江颂歌”生态文化公园完工。位于公园核心地带的龙江精神展示馆也于同步开馆,展示馆主要布置旱情肆虐、堵江抗旱、丢卒保车、团结协作、喜获丰收、风格传颂、精神传颂、精神永驻八个部分。通过展示图片、影像和旧时物件,再现了当时万人千船堵西溪的辉煌历史。
龙江风格展示馆被列为福建省委党校现场教学点、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社科基地、省关工委未成年人教育基地等。“龙江颂歌”文化公园于2009年10月被中共漳州市委、市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23年,龙海区“龙江风格爱国主义教育研学基地”奠基。该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将打造成为综合性公共文化和爱国教育设施场所,为群众深入了解“龙江风格”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龙江精神的经验启示
(一)党的领导:龙江精神诞生的根本保障
党的坚强领导与正确决策是龙江风格诞生的政治基石和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这场抗旱斗争中,中共龙海县委牢记使命,以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勇于担当的气魄,科学果断地做出决策,成为堵江抗旱保丰收战斗的中流砥柱。在面对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时,党员领导干部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带领群众积极应对困难,充分彰显了党的政治意识、工作魄力和领导能力,为龙江风格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龙海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干部的积极作为,引领着广大群众投身抗旱斗争,为龙江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基层干部:龙江精神践行的模范引领
党的广大基层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龙江精神诞生的有力保证。在堵江抗旱斗争中,榜山公社从党委到大队党支部,从党委书记到支部书记,以及各个公社、大队、部门的党组织成员,都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他们的模范行动成为无声的命令和无形的力量,在群众中产生了强大的说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领群众齐心协力实现抗旱斗争的胜利目标。基层干部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龙江精神,成为群众学习的榜样,推动着龙江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传承和发扬。
(三)人民群众:龙江精神的首创力量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党和政府推动各项工作的力量源泉,也是龙江精神的首创者。在这场抗旱斗争中,龙海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识大体、顾大局,无私奉献。洋西大队社员的舍己为人、玉枕人的感恩与英勇、沙洲大队和西岭大队的担当,都是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体现。只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就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与坚定支持。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多么严重的自然灾害,人民群众的力量都能汇聚成强大的合力,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这正是龙江精神得以诞生和发展的深厚根基。
(四)榜样力量:龙江精神传播的精神引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洋西大队社员的无私奉献、玉枕人的高尚品德和英勇事迹,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美谈,也成为广大群众学习的榜样。这些先进榜样如同标杆,引领着人们在抗旱斗争以及日常生活中秉持顾全大局、舍己为人的精神。他们的行为激发了更多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让龙江精神在群众中广泛传播,形成了人人学习榜样、践行龙江精神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了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新闻宣传:龙江精神弘扬的有力助推
新闻宣传在发现典型、树立榜样、总结经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963年,龙海人民在抗旱斗争中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吸引了广大新闻媒体的目光。各级新闻媒体对这场斗争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报道,为“榜山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最终汇聚成“龙江精神”立下了汗马功劳。通过新闻媒体的传播,龙江精神走出九龙江流域,走向全国,鼓舞和激励着更多人在面对困难时,发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新闻宣传成为龙江精神弘扬的有力助推器,让这一宝贵精神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龙江精神作为漳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历经岁月洗礼而愈发熠熠生辉。它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源泉。我们应铭记龙江精神的内涵,传承和弘扬这一伟大精神,让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