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明(1901—1987),原名罗善培,又名罗亦平,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人。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青年有为,创建闽西南党组织。1921年考进厦门集美学校师范部,在校期间积极开展革命活动。1925年考入广东大学,并加入共青团,不久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离开厦门后,罗明依然关注关心闽南的建团建党工作。1926年,指导成立中共厦门第一个党支部。同年2月,以中共广东区委特派员身份,到厦门招收并录取朱积垒、郭滴人等9名学员参加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为闽西、闽南党组织的创建培养了骨干力量。1927年1月,在漳州组织成立统一领导闽南、闽西党组织的中共闽南部委(后改为特委)。
信念坚定,领航福建省委。从1928年2月起,先后担任中共福建临时省委书记、福建省委书记、福建总行动委员会书记、中共闽粤赣边省委(后改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等职,亲自指导平和暴动、厦门破狱斗争等重要军事行动,积极策应和配合中央红军攻克漳州。1933年2月,罗明因坚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而受到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执行者的打击,被错误地开展反对“罗明路线”的斗争,并被撤销福建省委代理书记职务。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这场错误的党内斗争作出了明确结论。

1984年,罗明(左)与王德(右)在厦门破狱斗争遗址前合影
初心不改,坚守党的事业。1933年3月,罗明从福建省委调往中央党校,后来参加了长征。遵义会议后,被派往贵阳郊区开展农运工作,却未能联系上当地党组织。1935年7月到上海寻找党组织时被捕,面对国民党的多次劝降毫不动摇,后被释放回乡。虽然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但始终对党忠诚。全民族抗战期间,以大埔县百侯中学代理校长的合法身份,宣传抗战,培养青年,掩护革命同志。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文教事业和统战工作,参与筹建南方大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积极撰写党史资料。1980年10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恢复党籍。
中共福建省委原书记项南评价罗明是“实事求是的好榜样,福建人民的好书记。坎坷一生不气馁,革命信念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