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步翔:大念“山海经”,县委书记的燃情岁月
2020-02-2716:41:41来源:

“闽之山,何苍苍,闽之海,何泱泱,山之崖,海之滨,大家来念山海经”。改革开放之初,这首项南亲自作词的大型纪录片《福建山海经》主题曲,传唱出福建以山为骨、以海为魂的开山拓海气概。

 

山海出“中心”,忆起那段燃情岁月,黄步翔感慨万千

 

  漳浦,西北靠山,东南濒海,得地理和资源优势,史上有“金漳浦”之称。然而,40年前的福建,距新中国成立都快30年了,基本上还是农业为主,“以粮为纲”,吃不饱饭却是常有的事儿,漳浦也不例外。当时漳浦全县有山地164万亩,其中100万亩是荒山秃坡,全县可利用的滩涂浅海面积19万多亩。农民年均收入只有65元。1974年底就到任漳浦县委书记的黄步翔,时常蹲在田间地头,盯着海湾滩涂,愣上半晌,琢磨着,人们守着金山银滩,却还过着穷苦日子,如何改变这个面貌?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成为他心头最大的问题。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原本就是我们八闽子孙的生活写照。可是,如何向山向海要财富,确实是改革开放以来漳州人思虑最多的问题。

  有梦的地方,一定就有探索的人;有愿意做事的人,就会有创新之路。穷则思变,梦想和改革始终相伴相生。

  大农业,是福建八山一水的根基,也是改革开放的切入口。改革可以从农业开始,放眼山海,大搞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1978年,党中央决定福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省之一,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先走一步,先富起来,为全国树立榜样”。

  ——19809月,福建农村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进行经营体制改革,实行包产到户和大包干到户的责任制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1年初,中央派项南回福建主持改革开放大业。从福建走出去的项南深知“山多、海阔、基础差,基本上还是个农业省份”的省情,他更知晓“山和海是福建最大的潜力,是安排劳动力最广阔的天地。念好山海经,是福建致富最现实的道路”。项南自嘲自己的头虽光,寸草不生,却要让福建的青山长满绿树。初到福建,项南几乎跑遍了全省的每一个县市,他提出,每个领导人都要对自己所在地方的情况有一本“经”。他治闽富民的决策——大念“山海经”,迅速地成为福建各级领导干部的共识。1981年秋,福建省委正式作出大念“山海经”的战略决定。

  观念一更新,顿时天下兴。从封闭到开放,政策就在这么一念间赋予探索者以合法性。

  而黄步翔,早已和中央、省委决策和项南书记的思路不谋而合。

  此前,黄步翔已经带领全县人民在山水之间探渊索珠多年。漳浦这个地方,既有山的优势,更可向海讨食。农业既是漳浦的传统产业,也是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山海交响曲只待政策东风就可正当响起。

  ——1979年,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谷牧视察龙溪地区(即现在的漳州)部分城镇。这一年,漳浦等5个县列为首批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尔后漳浦又列为省蔗糖生产基地县。

  ——1981129日,刚刚到福建上任的项南,第一次下乡就到漳浦调研,提倡大念“山海经”,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民在开发山海上下功夫,积极做好山海文章,大力发展山海经济。

  漳浦县应声而起,提出“向山发展林果茶,向海发展鱼虾贝,耕地主产粮油糖”等发展方针。

  于是,人们不再死抠耕地,而是开发“绿色牧场”和“蓝色银行”,山上造林种果,海边开发滩涂。

  山的这头,开发果园,大办林场,山顶戴帽,山腰缠果,山下植竹,简称“林果竹”(后来竹改成茶),山林所有权不变,但谁开发、谁管理、谁受益,谁办谁有,长期不变。到1983年底,全县造林30万亩,使有林面积比原来增加50%;种植荔枝、龙眼、柑橘、柿子、枇杷等水果258万株。1983年花果中心成立之后,统一规划,并组织开发公司承包开垦,然后折价交给农民承包经营,于是全县许多乡、村干部和群众纷纷到中心来挂钩,要求中心帮助搞好规划和开山种果。

  海湾的那一边,围垦养殖也轰轰烈烈地展开。再造一个海上漳浦,建造一个“蓝色银行”,是黄步翔心底的一个宏大心愿。到1984年,在黄步翔的上下奔走和纵横捭阖下,全县3个半岛,4个大海湾,200多公里的海岸线,开发了3万多亩对虾池;发展和恢复了霞美牡蛎、六鳌紫菜、古雷扇贝、佛昙鲻鱼等5个各具特色的水产养殖基地;所成立的水产中心,不仅有8000多立方水体的对虾育苗池,还有千亩对虾示范基地、千吨冷冻产和专家楼。

  改革拉开序幕后,攻势如潮。

  花果中心和水产中心成功打破了原来行政区域的界限,以经济合同的形式,与从事开发性生产的国营、集体和个体经济进行多层次、松散的联合,为生产者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系列服务,生产、贸易和科研三者有机结合,成为全县落实生产责任制后的一种新的经济联合体,解决了农民一系列难题。

  黄步翔求真务实的态度,漳浦县开发山海资源,以花果中心和水产中心为代表的经济联合体,走群众路线组织从事大规模开发,又通过组织服务中心为农民解决后续问题的做法,当年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和国内各大媒体的关注。1985年福建省委政研室《情况与问题》通过对漳浦县花果中心和水产中心的情况调查,得出“一种组织群众从事开发性生产的好形式”的报告。《人民日报》19851022日以《干部就是要干——记中共漳浦县委书记黄步翔》为题,赞扬了黄步翔的实干精神。1986年国家农业部《农村工作通讯》把漳浦县创建适应“贸工农”需要的新型经济组织作为发展农业创汇的新起点典型予以报道。19867月《福建日报》也以《耕山耘海开发创汇农业》为题对此进行了系列调查报道。19872月《解放军报》刊登《漳浦人会念“山海经”》。同年3月新华社专稿报道漳浦县探出“一条组织群众从事规模开发的好路子”。

漳浦县大念“山海经”的成功探索,为福建乃至全国的农业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维和道路选择。

 

“黄大炮”贷款之果敢

 

  改革需要智慧,然而更需要勇气,因为改革者穿越雷区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黄步翔之所以令人叹服,成于他的果敢。“黄大炮”广受争议,直至后来他用实际成果让这个绰号从贬义词变成美誉。

  1981年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向山向海进军的高潮之际,黄步翔领导的漳浦县委为全面落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召开生产队长以上的万人大会,并于当年“八一”立下了开发山坡地、种果200万株的“军令状”。当年新华社记者许一鸣的一篇报道《县委书记立下军令状》是这么说的:黄步翔来到漳浦,看到大片山场闲置不用感到可惜,决心带领干部群众开垦荒山,为此制定了大规模治理计划,两年内要绿化荒山10万亩,新种200万株果树。任务下达到各个乡镇之后,黄步翔和县长、农委主任分工负责,有的筹款,有的买果苗,他则承担组织挖好200万个树穴,而且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向全县人民做检讨,扣罚工资。这篇报道播发之后被许多报纸转发,反对的人看了就说黄步翔又吹牛皮放大炮,放着好好的粮田不好好抓,却上山种果树,还要一年完成200万株,谈何容易?由于第二年大旱,加上没经验,管理没跟上,荔枝只活了70多万株,加上其他果树,那年共就栽活140万株果树。有的人看不到正面的效益,只盯住种死了的部分,等着看他的笑话,讥讽他为“黄大炮”。还有的人写信到省里告状,说他好大喜功,劳民伤财,放“大炮”。项南再次来视察时,黄步翔向他做检查,项南对身边的省厅领导和记者说:孙中山先生在号召国民推翻帝制时,不是也被人称为“孙大炮”吗?大炮总比机关枪好,要干的人总比不干的人好。漳浦种了那么多的果树,是实炮不是空炮,要分清“军令状”的功过是非,要正确对待敢说敢干的干部。你们不是要做检查,而是要受奖励。项南的一席话,大大鼓舞了黄步翔开发山海的信心。

  其实,“黄大炮”的绰号早已有之。改革开放之前,漳浦县的粮食单产都没有超过300公斤,有的地方甚至仅有百余公斤,老百姓的口粮常常不够。黄步翔当时提出搞粮食单产的试验,要搞亩产“跨双纲”“吨粮田”,创出“千斤稻”,“黄大炮”的绰号由此产生。但事实证明黄步翔做到了,通过选育良种、改良土壤、下足基肥、有机肥当家和科学管理等手段,经过两三年的试验,最终达到单产超千斤。谋事在人,事在人为。科学种田的威力,终于让人们认识到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黄步翔对身边的干部群众说:“没有大炮就打不下飞机,外国人都在用锯子锯石头,你们信不信?科学在进步,我们种田就要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只要他认为是科学的,他就身体力行。他目标宏伟,而且亲自挂帅出征,身先士卒闯险滩,干事创业走前头,所以这样的大炮是实炮,多多益善。

  他在县委作报告时说:“改革是很复杂的事,要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我们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一切同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不相适应的老观念、老办法、老框框,都要敢于破除;一切同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相适应的好办法、好经验,都要敢于采用和推广。”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黄步翔更大胆的作为在后头——贷款造林,这可是当时一件石破天惊的事儿。

  以前,国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造林,却收效甚微,因为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而且能源紧缺年代,砍伐之胜远超育林。所以举债造林,被认为是荒唐之举。那时,毛主席强调的自力更生观念深入人心,不要内债更无外债。所以,贷款也就是借钱办事被认为是没有骨气,也是给子孙背债的事情,没有人敢干。然而,正是这个黄步翔,超前的视野给了他充足的勇气。1983年初,黄步翔去农业厅要2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那时,农业厅正有笔5000万元人民币的世界银行低息贷款(作为改良红土壤、发展果树种植的专款,世行贷给5000万,国内财政配套5000万),农业厅厅长问黄步翔敢不敢要,黄步翔毫不迟疑地要了下来。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许多年后,他还津津乐道地对人说,当时真是要对了,要是没有这笔钱,我们的山海经不知道该怎么念啊。此后,黄步翔跑省城、跑北京,千方百计地寻找各路扶持资金,到1986年,总共筹集了2.7亿元,为漳浦开发山海铺设了一条雄厚的资金通道。

  不用说,跑贷款这事又惹来非议,好事者闲话不断,指责他“背子孙债”。确实,当时负债经营、借鸡生蛋这种经营理念还不被广为理解。今天我们回头去看,对黄步翔为民办实事的拳拳之心、无私无畏的思想境界和高屋建瓴的眼界和魄力敬佩有加,他才真是会算大账的人,要不是这贷款,哪有当年千军万马搞开发的场面,哪有今天的改革成果可共享?

获得项南《不许诬告》的鼎力支持

  对黄步翔的改革创举,项南大赞他的敢想敢干。新华社记者许一鸣赞他“思想对头、规划宏伟、措施得力”。然而,正如每一位改革者、先锋官,明礁暗堡在所难免,都逃不了被人误解甚至诬告的命运一样,黄步翔没少遭诬告。

  在漳浦大举向山海进军的时候,1983年,当时一个副县长冒用别人的名字写信给省里,指控黄步翔“违反财经纪律、作风霸道、弄虚作假”等十多项所谓的“违纪违法事实”,省里后来派出工作组调查此案,发现那些罗织罪名,或夸大事实,或无中生有。调查核实之后,项南对诬告者的行为十分愤怒,于是,1984328日的《福建日报》上就有了项南亲自撰写的社论《不许诬告》:“埋头苦干的人受挑剔,怠工分子常有理。这种怪现象……诬告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立志改革,反而得罪于人,遭人非议,经常被‘人民来信’说得一无是处,日子挺不好过”。对于那些不干工作,不动脑筋,不作改革,四面讨好,妒贤嫉能,挑剔诬告者,要敢于大喝一声“不许诬告”。项南在社论中还写道:“当然,改革者也有缺点,也需要批评、帮助,即使是尖锐的批评,或个别事实有出入,也是正常的,允许的,是对改革者的真正爱护。”他对改革事业和改革的拓荒者,不仅敢于支持和爱护,而且“永远想在拓荒者中当一名小卒”。

  今天,当我们追问黄步翔当年所受诬告的委屈时,他依然豁达,说身正不怕影歪,自己不贪不拿,一心都是想改革创新,想为民办实事,想带领大家共同富裕,敢管敢碰硬,得罪人也不怕,大家最后都会理解的。

  在省委和项南的支持下,在黄步翔带领漳浦人民奋力拼搏下,漳浦的沧桑巨变有目共睹。有人算了一下,黄步翔在漳浦,几乎是每年开山种果4万亩,围海养殖3万亩,带领大家办一座工厂。短短六七年间,漳浦的大念“山海经”念出了显著成果。水果面积扩种了8.5万亩,水产养殖增加了9万亩,其中,对虾面积从187亩扩大至3.85万亩,为当时长江以南之最。农民年人均收入上升到403元。此后的漳浦,沿着大念“山海经”的改革开放之路,大踏步前进,开山种树,围海养殖,一改贫困面貌,跃居全省乃至全国水果、水产大县。

  激情和辉煌载入史册,成为漳浦、漳州乃至福建人永远的记忆。

  是大念“山海经”成就了黄步翔,还是黄步翔成就了“山海经”?历史和农村改革总是复杂的,但是关键人物在某个特殊时刻的一些举重若轻之举,却能带来因缘际会扭转乾坤的成效。

  一代漳浦人,在黄步翔智慧的大手笔引领下,大念“山海经”,开发出一片永不枯竭的山海,引得全国各级领导纷纷前来视察、取经,赞不绝口。在花果山展览室,有一阙国务院原副秘书长郑思远慕名漳浦大念“山海经”取得丰硕成果、前来视察参观之后留下的《龙溪漳浦行,调寄忆江南》的词为证:

  闽南好,景色胜江南。六月荔枝红似火,秋来蕉叶绿荫繁,豪气满江山。

  创业好,万马齐共奔。鹿溪模式顶马路,争分夺秒凌云志,歌颂拓荒人。

(注:鹿溪、顶马均为漳浦地名)

 

回到历史现场,厅级农民的不老情怀

 

  如果说在任上,黄步翔扮演了改革家,那是官员应有的政治角色,是时代巨手把他推向传奇;那么赋闲之后,他纯粹而执着地还坚守在山水间忘我劳动搞科普试验,这才真正是创新思想的本色表演,个人历史也同样留下精神气质的基因佳话。他以实践证明,改革和创新是不老人生的不变主题。

再出发:重返山林躬耕不辍

  黄步翔一生与山海结缘,退休之后,依然守望在青山绿水间。1995年,他从漳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重返漳浦,安家“花果山”,继续念“山海经”。

  黄老的儿子和女婿,执意带我上山,去看看老人耕耘了15年的果园。

  当年在花果中心附近,有一座五六十亩、荒秃不长草、陡峭不宜耕的山头。黄步翔把它承包了下来,再次发挥他认真、苦干、实干的精神,依照当年开山种果的管用办法,开荒、循序渐进改良土壤,适时地种果,经过几年的反复挖穴填肥,果园土壤终于成功改造过来,原本陡峭的荒山,如今层层叠叠,绿意盎然,种满了不同品种的荔枝、龙眼、木瓜、杨桃、杨梅。昔日的荒山,在他手里变得生机勃勃,实现了项南对花果中心的寄望:四时有不谢之花,常年有不缺之果。可不,这回我上得山来,老人的孩子随手摘下一颗杨桃,让我尝尝,真正有机无污染的水果啊。

  那些年,黄步翔为了更好地打造他的“花果山”,陆陆续续靠从各建筑工地上搜罗来的废门窗、门板和钢筋,硬是在上面盖起一座100多平方米有庭院的农舍,院子的后方还有他自己挖的可蓄水供灌溉的方池。后来,在市县部门的帮助下,电力、电话和电视也逐一上山。黄步翔让人在这房前将项南题写的“念好山海经,黄土变成金”做成对联,用取的“荔圆山庄”名称做成横批,像模像样的“山寨”就这样成了。如今,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几经改造,小车能够抵达。15年间,黄步翔把这座山开发成了他的花圃、果园和林场,继续着他的“山海经”试验。

  站在山头,从这座略显陈旧的小楼前望开去,漫山遍野的果林,让我看到了黄步翔的不懈奋斗、老当益壮的创业精神和不老情怀。厅官回家种果,不仅是观念的胜利,更是思想的创新;不但充实了自己的人生,还引领了退而不休、开荒播种的风尚。

拓荒者:依然引领示范造福农民

  厅级农民的头雁效应使得中央电视台都来做他的专题节目。2000年,中央电视台专题组编导一行5人上山采访,拍摄制作了专题片《厅级农民》(后片名改为《老汉黄步翔》)。专题片在中央一套、七套播出之后,从中央到省里再到县里的科协都相当重视,支持黄步翔再念“山海经”,用科技手段指导种植。

  在乐当“花果山”寨主惠及自身的同时,黄步翔对大念“山海经”依然没有忘怀,立己达人,兼善周遭的农民兄弟。当年当书记时,由于大面积开发,时间紧,任务重,经验也不足,所以很多新品种来不及尝试。现在他有时间了,就把自家的果园当作科普示范基地,搞土壤改造、品种嫁接改良、节水型滴灌和引进实验等示范推广工程。孩子们回忆,父亲黄步翔的退休工资有近6000元,一半的开支给了山上用,花在引进新品种,招技术指导,还有请工协助开荒上。总之,用自己的钱为周围农民先行先试探路,提供方案。他多次专程到海南岛、广东和广西等地,引进许多优良果株,培育良种。有一年,黄步翔听说海南有一种荔枝新品种,他自费去采购了1200株回来试种,长势不错,有人来求良种,黄步翔就让他剪了1000多个穗条回去做嫁接苗。除了慷慨赠送果苗,他还对前来讨教栽种技术的果农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在他的引领下,周围上百户种植大户群而效之,上万亩果园受益。

  豁达的人生观、朴实粗犷的生活态度,使得他能够悠然地耕耘在山上。当记者问他为何能够如此坚守,躬耕不辍,他谦虚地回答:“我本来就是农民出身,后来也是一直与农业、农民打交道,现在老了再当农民,也算是回归吧。我不求赚多少钱,只想在大自然中自在生活,锻炼锻炼身体。”即使收不回成本,也依然故我,而且还要继续投入,坚持他的科普示范工程。老天给了他一副好身板,他将自己的晚年生活和山林、果园的农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直到201078岁高龄,挥锄铲土不再有劲,才在孩子们的担忧和请求下,依依惜别山头,告老回城。

  山、海是他的生命所系,尽管现在绿野难觅他的“仙踪”,然而关于他的故事,漳浦人依然在传说。

  而今的漳浦,瓜果飘香,一城花海,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两岸花博会和农博会的主办地。花博会、农博会作证,当年黄步翔领导的漳浦人民,敢为人先、先尝先试的冒险精神没有止步的迹象。当年是为了吃饱饭而奋斗,而今爱富、爱美的漳浦人,为美化环境,不仅开山种果造林,房前屋后也都植花种草,因此就有了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以花为媒,使得漳浦成为真正的东南花都。花博会又催生了海峡两岸现代农业的合作交流,于是农博会也应运而生,开启了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的有益尝试。

  40年风云激荡,黄步翔给人的激励和影响,伴随着将改革进行到底的脚步仍旧铿锵。今天我们回看黄步翔战天斗地的历史,不为回到历史原点,而是向他表达敬意,当年漳浦大念“山海经”,改革方面的得力举措,至今仍为人所钦佩。改革能够强势推进,靠的就是这样思想解放和敢拼敢闯的领跑人。今天,仍有许多改革思路需要破题,所以,我们愈加感念黄步翔,怀想和神往改革之初的波澜壮阔和气势恢宏;同时,也愈加感到需要黄步翔这样的先锋官、实干家。唯有如此,才能在前行道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再创辉煌,再造八闽大地的流金岁月。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本文原载于《福建党史月刊》2018年第3期)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